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233章

挽明-第233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管理的小吏连连应声答应着,像他这样的级别能远远看上皇帝一眼,已经是很难得了。

    但是今日居然被皇帝亲自召见分派任务,这让他有些激动万分。

    朱由检显然也注意到了,面前的这位官吏激动的满脸通红,未必能够记住自己说的要求,于是他夸奖了这位官吏几句,便中断了谈话。

    同文馆翻译书籍的地方,是三间完全打通的厢房,一张张桌子挨着摆放的样子,到有些像是后世的办公室了。

    唯一有所不足的就是房间内的柱子挡住了视线,而为了御寒关闭的窗户,导致室内较为黑暗,就算是白天也要点着蜡烛。

    朱由检看着这些桌子上的烛灯后,有些惊喜的说道:“玻璃灯罩已经能够生产出来了?”

    汤若望神父从边上站出来说道:“是的陛下,我们试验了许多次之后,总算弄明白了,较为纯净的玻璃的制作方法。

    这些灯罩是试验过程中的瑕疵品,丢弃了颇为可惜,因此在臣的建议下,先拿过来给同文馆的同事们使用了。”

    朱由检拿起一盏灯小心的观察着,微笑着说道:“是加了铅粉的缘故吗?”

    汤若望认真的说道:“铅粉虽然能减少气泡,但不能让玻璃变得更纯洁。臣等同琉璃厂的工匠们加入了各种东西进行试验,发觉加入一些砒霜,能让玻璃变得更为纯净。”

    “砒霜?你们怎么会想到加这个?”朱由检有些好奇了。

    “事实上,没人想到要加砒霜。不过是一名工匠把药老鼠的砒霜当成硼砂加进原料里去了,玻璃成型后我们发觉效果要比其他坩埚里的玻璃更清澈,才发现了这个秘密。”汤若望解释道。

    “呵呵,这倒是一个意外之喜。下令给这名工匠50两银子的奖励,并提升一级。好了,把你们翻译好的书目索引给我看看吧。”朱由检放下了手中的灯台说道。

    “好的,陛下。”一边早就做好准备的金尼阁、邓玉函两人,立刻吩咐早就捧着书目索引的同事,把书目索引还有几本薄薄的小册子递送了上来。

    朱由检就着有些发黄的烛光飞快的翻阅着书目的索引,7000多部书籍,就算是一目十行的快速浏览,也足足花了他一个半小时。

    朱由检合上索引之后,合上了有些发酸的眼睛,眨了几下之后才觉得舒服了一些。

    他对着金尼阁神父说道:“朕想要各位优先翻译以下几人的著作,亚里士多德先生所有的著作,其中《政治学》一书应当首先翻译出来。其次是德谟克利特、柏拉图的著作。

    接下来则是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比如《几何原本》、《算术》、《分析方法入门》、《论方程的识别与订正》、《矿冶全书》等。

    数学方面的书籍为第一要务,其次是物理和化学,接着是地理、矿物、动植物及其他书籍。”

    对于崇祯的要求,邓玉函、金尼阁等人都非常高兴,因为这位东方的统治者显然产生了对欧洲文化的兴趣,虽然他没有表现出对于神学著作的兴趣,不过在这些传教士眼中,这已经是了不得的突破了。

    从范礼安神父开辟东方传教据点,到利玛窦、罗明坚两位神父找到吸引中国士大夫对西学的兴趣之路。历经了100多年后,到了他们这一代人,终于可以直接面对中国皇帝进行交流。

    金尼阁认为,只要再继续努力下去,那么这个庞大帝国成为主的牧羊之地,并非是遥不可及的希望了。

    龙华民还没有从刚刚目睹地球自转实验的震撼中镇静下来,他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做一些事,来证明自己还拥有对主的虔诚,因此他不顾忌讳的插嘴说道:“陛下,也许您还应当拥有一本圣经,好聆听天主的福音。”

    金尼阁顿时有些惶恐的阻止道:“龙华民弟兄,注意您的举止。”

    朱由检放下了索引,笑着说道:“没关系,让这位神父说说也无妨。朕想要看看,天主的牧羊都写作了些什么,在思考些什么,然后再决定要不要聆听天主的福音。”

    看到龙华民操切的态度并没有遭到皇帝的不满,金尼阁松了口气,不过随即他反应过来之后,有些欣喜的问道:“那么陛下的意思,您将会在适当的时候,聆听天主的福音吗?”

    朱由检笑了笑说道:“在大明每个人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力,只要这种宗教不是以煽动民众反对朝廷,或是分裂大明,或是挑起宗教之间的仇恨行动为目的。”

    金尼阁、邓玉函等人顿时回答道:“天主教绝不会是这样的宗教,请陛下放心。”

    “不是才怪,你们现在在欧洲的战争,难道是为了仁爱才继续的吗。”朱由检心里吐槽着,不过他脸上依旧笑容满面。

    “如果你们说的都是实话,那么朕一定会好好考虑的。不过我们中国人有句古话,听其言,观其行。朕会仔细关注各位的行动的。”

    崇祯的话让耶稣会的教士们既感到振奋,又有些担忧。皇帝的话虽然很动听,但是言语中不乏警告的意思。

    金尼阁虽然认为进入中国的耶稣会教士,可以保持着良好的操行,但是对于中国以外的殖民地教士们的行径,他就有些忧虑了。

    比如离开中国并不远的马尼拉,那里的西班牙教士对待土著及华人,可算不上是一位仁慈天主的牧羊者。

    在一干西洋传教士患得患失的心情中,朱由检已经带着一叠翻译出来的,欧洲商业法律手抄本返回宫内去了。

    朱由检回到上书房后,就开始翻阅起这些法律手稿。此时的欧洲法律,始终还是没有脱离古代罗马法及查士丁尼法的范畴。

    而欧洲各国封建领主林立的状况,迫切的需要一部能够凌驾于各地封建领主权威之上的成文法,以保护欧洲各地商人和民众的利益。

    在这种背景下,拥有更高地位的教廷,就取代了国王成为了法律的制定者。而从神学家之中,开始脱离出了专门研究法律的学者。

    他们通过研究查士丁尼法、罗马法的法律条文,再结合当地的习惯法,把奴隶时代的法律推进到了封建时代。

    而与此同时研究法律的专家们,在不断研究法律条文的过程中,成为了瓦解神学法学的主力。

    这些专家逐渐成了两派,一个是注释法学派,他们全身心的去研究罗马法,却把罗马法当成了不可变更的圣律。

    而另一个则是评论法学派,他们认为法律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学家要积极参与政府和法院的实践活动,并努力使罗马法文献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

    金尼阁等神父见证过了大明律的严谨性后,自然不敢把宗教裁判所的法律条文翻译过来。

    为了让崇祯认为,现在的欧洲是一个和中国同等高贵的文明,他们甚至主动去除了一些落后而愚昧的法规。

    在崇祯面前的几本法律书籍,一本是意大利的地方法律,一本是西班牙王国的七编法典,而最厚的一本居然是来自于荷兰的商业法典。

    为了能够获得崇祯的好感,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已经暂时忘记了新教同天主教之间的分歧了。 

第304章 大朝会之前的谈话() 
五更将尽的时候,姚士恒被妻子推了起来。他还有些神志不清的时候,已经在沈蓉的服侍下穿戴好了朝服。

    沈蓉就像是在哄小儿子一样,把还有些迷糊的丈夫哄着推出了院门。

    走出温暖的房间,姚士恒立刻打了一个冷颤,虽然他穿的很厚实,但是脸上依然感到了冰冷。

    不过很快他就适应了过来,和老家冬日的湿冷相比,北方冬日的干冷,还是更让人不感觉冷一些。

    清醒过来的姚士恒不由抬头看了看天色,此时天空还是漆黑一片,但是却有无数的繁星缀满了这天空。看上去就像是一件,缀满了小银片的黑色布幕。

    南方高挂的参宿三星,提醒着他,除夕将尽了。姚士恒低下头呼出了一口热气,才对着管家问道:“轿子准备好了吗?”

    在管家的安排下,一顶四人抬的蓝呢官轿已经在门外道路上放着了,他走到门外,看着门前台阶上尚未清理完的积雪微微皱了皱眉头,但是终究还是没说什么,弯腰坐进了轿中。

    在轿夫们摇晃而又规律的节奏里,姚士恒又小咪了一会。当轿子停下时,才把他惊醒了过来。

    他下了轿子之后,顿时看到外面人影憧憧,天色依旧还是漆黑着,但是赶着来上朝的官员已经陆续到来了。

    从这里到长安左门就只能他自己走过去了,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姚士恒努力辨识着道路向着前方走去。

    和用黄土铺平的东、西江米巷不同,这段沿着皇城墙根前往长安左门的道路,倒是铺上了石板。虽然有些地方因为年久失修,而出现了缺口,不过总体上还是比较平坦的。

    姚士恒仔细盯着道路的原因,便是害怕在没有照明的状况下,踩到缺口的泥泞中去。

    因为这段路只允许朝参官行走,因此为他照明的家仆就不能陪着他了。而拿着照明器具,进了皇城之后又无处堆放,因此大家都只能抹黑前进。

    好在也就500多米,只要小心一些,就不会摔跤。而至于内阁及六部主官,他们有着专门的接送官差,倒是不必担忧这些琐事。

    当姚士恒走进了长安左门,看着路上一排燃烧着的火盆指向了承天门,御街上大放光明,顿时放松了下来。

    从承天门开始,穿着鲜明铠甲的锦衣卫就开始竖立在两旁了,一面面色彩斑斓的旗帜从承天门一直摆到了端门。

    进入端门走上一段路,就是六科垣舍,即是文武官员等待早朝的地方,也是六部办公的一处地方。

    姚士恒轻车熟路的走入了挂着都察院灯笼的朝房内,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一名差役进来替他沏了杯热茶又离去了,而房间内几名正在聊天的同僚,也停下谈话对着他点头打了下招呼。

    姚士恒微笑着点头回了礼,几位同僚便又开始继续了他们的谈话。姚士恒听了一会,只是一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他明智的没有插嘴,而是微微闭上了眼睛,装作在打瞌睡。

    姚士恒想要以这种方式,杜绝同僚来打搅自己。他今日很有些心思,昨日午后他接到了一个通知,今日朝会结束之后,他便从都察院调任为内阁秘书郎。

    听到这个从没有听说过的官职,他下意识的询问了传达命令的官员,才知道内阁秘书郎就是以前的内阁中书科舍人。

    中书科舍人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事。虽然地位比直文华殿东房中书舍人、直武英制敕房中书舍人要高。

    不过一样都是从七品的官员,中书科不分长贰,以年长者一人掌印,称“印君“。而且各处舍人实际任务只是照例书写诰敕,此外并没有什么重要职权。

    而都察院御史可是正七品,且姚士恒自从参与了三法司会审阳武侯家奴一案后,更是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简在帝心的人物,今后仕途将会一帆风顺了。

    他可没想过自己会被发配到内阁中书科去做事,虽然听说中书舍人已经改制。中书科舍人、内阁制敕房中书舍人合并成内阁秘书处,除了之前的职责外,增加了一些新内容。

    但是谁也不清楚,这些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