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257章

挽明-第25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各位也不必为今天的演习结果愤愤不平,倒是应该借这个机会彻底检讨下,平日里制定的训练计划是否符合实战的需要。

    朕希望总参谋部要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首先要明确每一项训练计划的目的是什么,是锻炼士兵的体能?军队的行军速度?同目标敌人的假想作战?还是战场失利后尽量保存有生力量的敌前撤退?”

    对于崇祯所说的这些问题,俞咨皋只是唯唯诺诺,但是孙承宗倒是真正的引发了兴趣,同皇帝仔细的讨论了几句,关于军队训练上的事情。

    当这只大队伍进入了德胜门后,崇祯对即将要在此分手的孙承宗说道:“朕希望总参谋部拟定一份行军演习计划,开春之后让新军和京营诸军都进行一次长途行军演习。

    让吴怀抽调骑兵部队作为假想敌,在行军途中进行袭击。朕希望总参谋部设计行军演习的时候,能够尽量贴近实战。”

    对于崇祯的提议,孙承宗同样很感兴趣,他毫无迟疑的应承了下来。而一边的俞咨皋想着,回去后要告诉诸将多加准备行军训练,从开春后的行军演习中,让京营部队找回一些颜面来。

    同孙承宗等人分手之后,朱由检突然想起今天似乎有几人都没到场,他不由叫过了自己的侍卫统领连善祥,向他询问道:“孙元化今天怎么没来,难道今天巡视北郊大营的事情没有通知他吗?”

    连善祥屈了半个身子,小声的回道:“从正旦之前,孙先生就已经带着军器监的几位专家跑去石景山火炮工厂了。

    据说那个什么铁模铸炮的技术,孙总监似乎抓住了关键点,很快就要攻破难关,可以用于铸造真正的大炮了。不再同去年似的,只能铸些虎蹲炮之类的小炮了。

    孙总监为了这事,整个年假都没回城呢?还拉着几位专家和工匠,一起在工厂里过的除夕。”

    听到孙元化对于火炮制作技术的研究如此痴迷,朱由检心中也是深受感动的。

    原本在他的计划中,火炮研究一直是放在最后的。虽然火炮出现在战场上之后,就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但如果不先解决大明军队的后勤供应和忠诚问题,哪怕制造的再出色的火炮,不是成为放置在墙头上的废物,就是成为敌人手中最凶猛的武器。

    所以他一直以来都压制着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想要研制大炮的热忱。

    更何况在他看来,孙元化等人一心想要仿制的佛郎机炮和红夷大炮,实际上都是欧洲人刚刚开始探索制造的早期火炮类型,大规模的仿制这类火炮,只是在浪费资源。

    比如佛郎机炮虽然发射速度较快,但是因为后膛装弹的设计存在缺陷,气体泄漏太严重,装弹的子铳壁厚太薄,因此装药量不能过多,导致威力过低。

    而从澳门人手中购买的红夷大炮,不过是某艘英国商船上使用的非制式舰炮,虽然威力比佛郎机大,但并不符合大明军队的要求。

    这种红夷大炮大明一共购买了30门,其中一门在试炮的时候爆炸,还把葡萄牙炮手若翰。歌利亚给炸死了。

    剩下的29门红夷大炮,18门留在了京城墙头,还有11门送去了宁远。这也就是被吹嘘成神话一般的宁远之战中的神炮,不仅一炮可以糜烂几十里,还重伤了努尔哈赤使得他不得不退去。

    红夷大炮在明军过往的使用中,大致都是弹药各18斤。在这个时代被一枚18斤的实心弹击中,还能若无其事的去泡温泉,这大概已经不属于人类这个范畴的生物了。

    自崇祯登基之后,便命令孙元化等人对留在京城的这18门红夷大炮进行研究。

    在剔除了所有神化和小说家的言论后,关于红夷大炮的真实数据和威力、射程,终于有了一个较为真实的评估。

    留在京城的18门红夷大炮的口内径,大约都在3。5寸上下浮动,按照新确定的公制度量衡,就是12。5公分。炮身长度为3米,是口内径的24倍。没有炮耳,但是尾部有炮钮。

    根据几位耶稣会教士的确认,认为这种火炮应当被英国人叫做长炮,音译为寇非林炮。

    而根据安德烈的鉴定,他认为这种火炮不是英国的军用火炮,只是一般的商船自卫用炮。

    根据几十年前伊丽莎白女王时期的法令,英**队已经对火炮的口径进行了统一,其中并无这一款制式火炮。

    按照他的推测,这些寇非林炮的弹重标准,应当是18磅的铅弹。那样的话,这些火炮的射程应当大致在1800英尺…14000英尺之间。

    军器监按照这位英国人提供的信息,采用了英制的标准重量炮弹进行了射击,果然比采用原先的18斤炮弹打的更远一些。但是这些火炮的最远射程也就在4000米,约合明制8里的距离,离一炮糜烂几十里差的远了。

    而且红夷大炮光是炮身的重量就达到了2吨多重,加上炮车重量便超过了4吨。以这个时代的陆地交通设施,每一门红夷大炮需要12头犍牛拖拉,30…40名军士负责运送。一天行军20…30里,差不多已经是极限了。

    这种火炮拿来守城或是攻城倒是无所谓,但是拿来野战,无疑是行不通的。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要压制孙元化他们想要仿制红夷火炮的想法,而要求他们从*及钢铁性能上开始研究的原因。

    标准化和机器化制作的颗粒状*,不仅大大的降低了事故的发生,还极大的提升了*的质量。比如这个红夷火炮的射程验证中,正是用了颗粒状*,才达到了最佳效果。

    而经过试验得到的标准装药量,不仅杜绝了*的浪费,还多少消灭了炮手的畏惧心理。

    在高炉冶铁技术没有开发出来,大部分铸铁都是白口铸铁,这种铸铁用来制造农具的效果不错,但是用来铸造火炮却很容易炸膛。

    在没有推行标准化装药之前,虽说有一个弹药相当的粗略标准,但是炮手大多都会减少装药量,以避免炸膛事故。

    当军器监制定了标准装药后,炮手才开始慢慢变成一个专业岗位,而不再是从前那样随便找个人上去点火。

    用反射炉对生铁进行精炼,和高炉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大规模供应灰口铸铁成为可能,火炮制作技术才真正到了需要提升的可能。

    在崇祯的命令下,军器监统一了火炮的规格,以炮弹的重量来划分火炮的种类,分为4、6、8、10、12斤炮五类。

    科学院在对火炮发射炮弹的运动轨迹研究中发现,炮弹的运动轨迹同火炮身长存在的关联。

    这些研究人员对火炮重新做了一个分类,炮身较长,超过16倍口径,发射仰角较小,弹道低平的,叫加农炮。

    身管较短,16倍口径以下,发射仰角较大,弹道比较弯曲的,则叫做*炮。最后还有一种身管在8倍以下,弹道特别弯曲的大炮,则称为臼炮。

    而根据安德烈的介绍,军器监又引入了按照火炮用途区分的概念,即野战、攻城、要塞防御三类。

    虽然这半年多来,军器监只是刚刚摸索出了怎么制作出一门大炮的工艺,但是这一年来他们从各方面的仔细研究,却让大炮终于褪去了那层神秘色彩。

    起码现在的大明军器监官员们已经清楚,火炮不过就是一根能够发射出弹丸的金属管子而已,火炮的制作和威力同神灵没有任何关系,完全在于原料和制作工艺上的精益求精。

    孙元化等人以这种认识去研制火炮技术,自然是大大加快了火炮研究的进程。

    比如一直以来使用的泥模铸炮法,为什么再怎么控制工序,炮身也避免不了出现砂眼的问题。根据众人的研究后,大致确定为泥模的透水性太差,虽然外表看起来阴干了,但是内里还是存在的一定的水分。

    当铁液灌入泥模之后,水汽便无法跑出,最终造成了炮身上的砂眼和无法镗光的内膛。所以要提高大炮的铸造成功率,必须要先淘汰泥模铸炮的方法。

    正是在孙元化这些主动性极高的军器监官员和工匠的努力下,没有得到崇祯多少关注的铸炮厂,居然也迅速的发展了起来。

    ps:说是引用的资料太多,那就干脆免费吧,抱歉让大家久等了。

    想到那些被送去爪哇岛试验的火炮,朱由检终于有些动容的对边上的王承恩吩咐道:“明日你送些吃食去石景山的铸炮厂,替朕慰问下铸炮厂内的官吏和工匠…” 

第434章 铁模铸炮的缺陷() 
元宵节演武的第二天,王承恩带着两个装满了物资的车厢一早就赶往了石景山铸炮厂。为了方便运输煤、铁等原料和外运铸好的大炮,军器监特意接了一条1里多的短途铁路。

    由于军器监还没有研发出铁轨交汇的技术,因此王承恩和带来的物资,不得不在此下车转移到通往铸炮厂的短途铁路上去。

    不过军器监研发出来的门式起重机器,却极大的减轻了转移物资的劳动强度和搬运时间,在中午之前就让王承恩赶到了铸炮厂。

    走下车厢的王承恩扫了一眼来迎接自己的官员,不由有些诧异的问道:“怎么没见到孙总监?难道他不知道杂家是代表陛下来慰问的么?”

    铸炮厂负责物料管理的葛主事马上替孙元化解释道:“今天有一尊火炮正在浇筑,孙总监正带着人监督观察,现在实在是无法分身。

    不过孙总监已经吩咐过下官,先请公公去石山下的小轩歇息,等他办完事情,就立刻过来拜见公公。”

    听说孙元化正在铸炮,王承恩不由心动了一下,虽然皇帝看起来一直对火炮研制不怎么上心,但是却从来没有断过给孙元化研制火炮的资源。以王承恩这段日子来对崇祯的了解,他觉得皇帝对于火炮还是极感兴趣的。

    既然孙元化他们正在铸炮,他立刻便生起了兴趣,他觉得与其同这些小官坐在一起发呆,到不如去铸炮现场看看。等到返回宫内的时候,他也好向崇祯汇报一二,以表示自己做事还是很勤勉的。

    自从内阁颁下保密制度之后,军器监便是执行的最为严格的一个部门,而铸炮厂更是制度森严。一来是为了控制原物料不被外盗;二来铸炮术是关系军国命脉的大事,也是明军唯一仰仗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神器,因此自然也就保卫的更是严密了些。

    从厂外到厂内的铸炮场地,一共要过三道保卫岗哨,而在铸炮厂相距一里的地方,还有一座军营,里面驻扎了650人。这只军队的任务有两个,保卫铸炮厂,保卫京西铁路。

    一般来说,除非有内阁、总参谋部和军器监颁发的命令,否则一般人是无法进入铸炮厂内部,去看看怎么铸炮的。

    不过王承恩显然是在这个规则之外的存在,就算他今天没有代表皇帝的身份,作为崇祯身边最为亲近的内侍,他也有足够的权力去看一看这个铸炮厂在做什么。

    因此他只是轻轻提了一句,葛主事便亲自带着他前往内厂的铸炮场去了。王承恩很识大体的把自己的随从丢在了外面,只是自己一个人进入了守卫最为严密的铸炮内厂。

    所谓的铸炮内厂,其实是一个三联的单体厂房。每个单体厂房的宽度为9米,长为24米。最前方的厂房是接受原物料进行重新精炼的车间,这里安置着两个反射炉,一个是用来精炼生铁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