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262章

挽明-第262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不要说茫茫大海,我们难以缉拿这些走私船只,光是这个征税成本也会极大的抵消了我们收取的船税新增收入。

    大明现下的船只吨位不到10万吨,且多以百吨左右的小船为主。从长远来看,大明的海上运输吨位是远远不足的,不管是从海外运输原物料,还是向海外输出大明的物产,这点吨位都不能满足大明的需要。

    而且各位不要忘记了,你们现在正在建设的海外新港,只有船只的停靠数量增加,才会变得有意义,没有船只的港口,就是个废物。”

    原本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反对改变船税的代表们顿时有些犹豫不决了,他们刚刚坚定的内心,现在顿时变得有些迷惑了。

    毕竟他们反对的不是单只船只船税的高低,而是反对调整船税后降低了自己应当得到的份额。崇祯的话语,刚好说中了他们的心思,因此倒是让他们开始思考了起来。

    在嘉乐殿正殿的海商协会会场内,剩下的海商代表们都有些坐卧不安的等待着,他们还不时的向着内殿的方向望去,似乎想要穿透木质的隔墙,看看里面究竟讨论到什么程度了。

    过了近一个钟点,内殿方向的通道口终于有了一些动静,随着十来位海商首领的出现,及他们身后的皇帝本人,顿时让在场的代表们下意识的站了起来,迎接皇帝的莅临。

    走到嘉乐殿自己的专座坐下之后,朱由检便示意今日的会议正式召开,原本站在他身边的吕琦便匆匆走到了会场中间的议事台上,环顾了三面就坐的代表之后,才开口说道:“杂家代表陛下宣读,关于对昨日船税等几个问题的答复。大家听完之后,觉得有疑问的,可以立刻提出来。”

    随着吕琦的说话声,会场内的众人顿时安静了下来。吕琦稍稍等待了近半分钟,等到四周安静下来之后,他才拿出了一张纸低头读道:“关于船税征收问题,首先船税征收的目的,是用于维护航道的安全和各港的设施建设。

    为了保护大明商船在世界的安全航行,朝廷就必须在某些险要的地方修建灯塔,设置警告标示,即探索未知海域的水文资料,另外还需要建立一支保卫大明商业的海上力量。因此陛下认为,船税的征收是无可置疑的。

    当然,船税的不可置疑不等同于船税的高低也不许进行讨论。船税的设置始终还是应当考虑到,各位海外商船的行船成本,不能让各位进行海外贸易时亏本。

    考虑到现在各位代表指出的旧的征收船税方式,同船只载重严重不符,且税额的高低随意性太大,差不多大小的船只,船税却有2、3倍的差距,海关收税人员在其中上下其手的猫腻太多。

    因此陛下决定,从本年4月1日开始,各海关口岸将会采取新的度量衡和征收船税和关税的办法。新度量衡将会由工部推出,这里杂家就不多说了。新的关税例则同样会刊发下去,诸位之后可以去海关购买一份,也不必再说。

    杂家要说的,便是一个船税标准,今后船税的征收不再采用丈量船头,而是采用吨位制。以船舶的净吨位为计量方式…

    所有已经注册的船只或是新建船只,今后都将会在海关注明吨位的详细情况,在船只的明显部位必须要安装船只的信息铜牌…

    此外,凡是避难、躲避暴风雨的船只;渔船和30吨以下的船只,从海外新购买的空船第一次入港时都不需要缴纳船税。

    船税按照贸易船只的不同,分为国内港口贸易和国外港口贸易两类。按照船只的国籍不同,分为国内船只和国外船只两类。

    首先,国内港口贸易不允许国外船只进行运营,但是受雇于国内航运公司的船只不受此限,但是必须要登记在册。对于只在国内各港口之间贸易的船只,采取年费制,每吨为2元。

    对于进行海外贸易的船只,年费制:200吨以下的国内船只为每吨15元,200吨…600吨的船只为125元,600吨以上为10元。以次数计算,每进出港口一次取年费的一半。

    至于国外船只的吨位税,注册地在澳门的船只增加50,其他船只增加100…”

    听着吕琦在议事台上抑扬顿挫的念着皇帝的答复,一干提出问题的东南海商代表也在私下合计着,按照这个方式征收船税,除了跑南北海运的船只大幅度下降之外,他们的船税支出也减少了不少。

    以京城新标棉布计算,每吨棉布加上包装,大约在450匹。日本和马尼拉的棉布利润基本上为114…187之间,以最低的100计算,每吨盈利就是405元,扣除货物税和航运成本,净利润大约为每吨300元。

    棉布基本上为海外贸易大宗货物中盈利中等的货物,因此以棉布的利润来衡量船只吨位的盈利,基本上是合适的。

    计算了得失之后,商人们大多表示愿意接受新的征税办法。至于船只货物的保险费率,崇祯也认同他们的意见,将会督促船舶保险公司从保价的25调整到225之下。

    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一干东南海商的代表显然大为兴奋,他们上京之前可没想过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朱由检在会场上稍稍坐了坐,看到会议开始讨论某些繁琐的细节问题,他便退场离去了。

    与此同时,被崇祯派往陕西整顿学风的冯铨,在过完元宵节后终于抵达了京城,同他一起上京的,还有67位挑选出来的被招安的流民军首领。

    原本这只队伍应当有94位,但是还有20余位首领担心这是朝廷的调虎离山之计,把他们骗去外地进行处置,因此装病不肯动身。

    既然朝廷本来没有这个意思,归心似箭的冯铨便也懒得催促他们,便带着愿意服从朝廷命令的首领上京了。

    对他来说,远离了京城这么多时日,他生怕自己就这样被皇帝遗忘在陕西,然后就回不去朝廷中枢了。这显然不是他想要的结局,因此趁着这次带这些招安首领上京的机会,他赶紧讨了这个和他并不相衬的任务。 

第440章 内务府() 
白天刚刚解决了海商协会的麻烦之后,朱由检便在晚上召见了掌管都知监的王德化,上书房内除了吕琦和王承恩外,其他人都被崇祯给遣出了门外去了。

    王承恩心里正寻思着,皇帝这个时候召见王德化要商议什么要紧的事情,不过这个谜底很快就被崇祯给揭穿了。

    “王监事,你上前来对朕说说,这合并宫内诸衙门的章程,也让王伴伴、吕管事一起替朕参详、参详。”

    崇祯的话语顿时让王承恩、吕琦两人惊吓了一阵,若不是平日养成的习惯,估计这回便要在皇帝面前失仪了。

    王德化只是抬头扫了一眼两位同僚,便略过了两人。过去一年来虽然都知监在宫内大权在握,但是他这个都知监总管太监,却不及王承恩、吕琦出风头,甚至还不及自己的属下徐省声管的事务多。

    不过今天,看着这两位宫中红人的脸色,他觉得自己这一年来的辛苦还是值得的。他轻轻上前走了一步,便对崇祯行礼说道:“以往宫内设24衙门管理内廷大小事务,是想要专人专事负责,以减少宫内出现各种弊端。

    但是到了今天,24衙门事事都想插手,结果宫内诸多事务互相扯皮不说,机构人员之新设都是有增而无减。内廷机构之臃肿,人员之繁复,可谓胜过国初百倍了。

    但是人员和衙门是超过国初百倍了,不过这做事的能力和效率,现在还不及从前的十分之一。每年宫内大半的支出,倒大部分用来养着一大帮闲人了。

    经过了去年的裁剪之后,宫内的内侍、宫女人数已经缩减到了7543人,而原本住宫内奉养的数十位先妃,在蒙陛下恩准之后也不过剩下了12人,加上陛下和4位殿下,宫内要伺候的贵人还不到20位。

    但是各衙门居然还整天喊着人手不足,要求重新招募人手,否则就无法好好服侍陛下和贵人们,这显然是无理取闹了。

    陛下身边每日的服侍人手不过36人,但是某些管事太监也安排了24人服侍自己,如果宫内的管事太监都照着他们的排场行事,去年裁撤的人手岂不是很快就重新招募回来了。

    所以臣仔细调查了24衙门的日常事务,及各衙门的人手安排,人员年龄等等情况后。臣以为现在的24衙门应当进行合并,成立一个管理宫内事务的统一机构,这样就能裁撤掉完全重复而无用的机构,也能消除宫内各衙门之间的扯皮问题。

    此外,按照现在宫内的大小事务来看,宫内事务同宫外事务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交集。因此臣以为,宫内和宫外应当分成两个部门。

    比如宫外负责文思院及股票交易所这些部门的太监,他们实际上同宫内事务已经没有多大联系了。唯一有联系的,是他们所掌管的工坊、公司等获得的盈利,是宫内收入的主要项目。

    但是这些内臣出宫之后,因为事业上的关系,同外人交往过于频繁,往来人士也品流复杂。我们谁也不清楚,这其中会不会有人以透露宫内情报,以谋取私利。昔日建文朝的故事,我们总应该汲取教训。

    当然,宫外的诸多事业也是宫内的收入支柱,臣以为不可能交给外人去管理。因此臣觉得,24衙门合一之后,应当分为内外两部。今后宫内主管宫内事务,宫外主管宫外的产业,宫内每年对宫外各项事业的发展进行检查也就足够了。”

    王承恩正思考着,王德化提出这个24衙门合并的提议究竟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朱由检已经心直口快的说道:“那么这管理宫内外事务的两个部门,你打算起什么名字呢?”

    王德化早就准备好了,迅速的回道:“掌管宫内事务的叫内务府,掌管宫外事务的叫外务办。臣以为,外务办除了一些主要管事之外,大可以把其他人消去宫籍。如此一来,就算是他们在宫外闹出什么纠纷来,也扯不到陛下身上。

    省的那些言官天天揪着宫中产业,到处挑事。说的好像凡是宫内出去的人,就都成了欺男霸女的恶人一样了。”

    对于王德化起的名字,朱由检不置可否,只是接着问道:“你打算如何设置内务府的机构呢?”

    王德化到不急着回答,而是从怀中掏摸出了一张纸张来,才看着纸张念道:“臣以为这内务府应当设为,行政、人事、财政、会计、基建、后勤、警卫、仓库八个部门,再加上一个外务办,便是九个机构,刚好是数之极…”

    王承恩在边上听了半天,总算是听明白了。这行政便是取代司礼监的地位,权力说不得要少了几分。王德化也许现在还没有资格争夺这个行政部门,但是他显然为自己看好了人事部门的权力。

    以往宫内人事大多由司礼监安排,要么就是皇帝一言而决。但是按照这个新机构,司礼监虽然地位没有改变,但是独揽宫内人事的权力,算是彻底交出来了。

    24衙门缩减为9个,自然有不少宫内老人会失去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王承恩颇为不解,王德化何以如此大胆,敢冒着得罪宫内诸位老人的风险,拿出这个合并方案来。

    这些宫内老人在宫内生活了数十年,对宫内的各种门道都清楚的很,要是真的得罪了他们,王承恩不觉得王德化可以躲过这些宫内老人的暗算。

    “这些部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