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271章

挽明-第271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略略思考了一些,终于把一个已经考虑了许久的问题抛了出来。崇祯清了清嗓子说道:“不管如何,这驿路改制还是要继续的。这样吧,每年江南地区要交付宫内的100万金花银,从今年开始转入到户部。

    但是每年户部要支出40万银两用于锦衣卫、宫中亲卫及各勋戚的俸禄和赏赐,剩下的收入归户部支配,朕想用于这官员旅行津贴的开支应当是够了吧?”

    崇祯突然把金花银交给了户部,顿时让殿内的官员有些傻眼,但是又让某些官员感到欣喜若狂。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和田仰的改革方案是完全相反的好消息。

    金花银虽然在名义上是用于皇帝每年的个人消费,但实际上大部分是花在了锦衣卫、亲军和勋贵的俸禄、赏赐上。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用于皇帝的个人支出。

    对于江南的官员来说,早就想要废除金花银的征收了。金花银来自于江南重额官田﹑极品下户税粮的折收,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代,这些田地已经大多落到了江南缙绅手中。收金花银就等于是从他们口袋里掏钱,他们自然便对金花银的征收怨气满腹了。

    对于郭允厚来说,他当然知道金花银转到户部之后,对于户部来说意味着什么。原本金花银被江南缙绅抹黑成皇帝用于个人消费的盘剥之税,无非就是想要借此名目拖欠抗税罢了。

    但是转入户部征收之后,这便成了国家正税。从法理上来说,便是断绝了江南税户拖欠税收的依据。不过法理上是一回事,真正征收又是另一回事。

    以江南缙绅豪族的惯性,既然他们已经养成了拖欠的习惯,再让他们按照国家法理缴税,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按照往年的惯例,金花银能收上5、60万两,已经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但按照现在的预算制度,可没有惯例之说。崇祯交给户部的是100万定额的金花银,自然是要派上100万两的用途的。

    很显然,因为这笔意外之财,户部将不得不同江南拖欠税款的缙绅地主对上了。这真是一个天大的麻烦,郭允厚有些后悔了,他还不如刚刚不对津贴制度提出异议呢。

    朱由检对于郭允厚的心思显然没有什么关心,他挥了挥手,便对着田仰继续说道:“你继续往下说,除了这驿路改革,今年通商邮政部还有什么计划?”

    听到崇祯连金花银都放弃了,这顿时让田仰有些漂浮不定的心完全安定了下来。对他来说,最让人不安的不是自己的改革方案会不会得罪人,而是上面这位少年天子对于改革究竟有多少热忱。

    没有什么比一个三心二意的皇帝更让人无法信赖的了,既然崇祯支持改革的信念如此坚定不移,田仰自然便再无什么可忧虑的了。

    “臣等打算以10年为期限,在大明全境建立一个邮政网络。内陆以原先的驿站改邮政班车运送邮件。但是天津到南方各沿海港口,及上海至长江的内河航运。因为原本没有或是很少有驿路设施,所以必须进行另外设法。

    根据本部官员去年的调查研究,认为不管是南北海运还是长江、珠江的内河航运,完全依靠邮政部门自行购置船只运送邮件,显然比较不划算。

    但是沿海和内河航运,现在都在大肆建立航运公司,这些公司的船只交错而行,刚好可以顺带着把邮件传递到各地,只要当地邮局按照固定时间去码头接收就是了。

    臣也派人同这些航运公司进行了接触,他们同意按照每个重件邮箱1角,轻件邮包每月1元的运费签订合同,运输不管路途远近,只以顺路为标准。

    重件邮箱以不超过250斤为标准,轻件邮包以不超过80斤为标准。不过他们希望朝廷应当按照合同,免去运输这些邮件的船只吨位税。”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可以,这件事你到时和海关总监商议一下就是了。邮件的资费和邮票确定了吗?”

    田仰心情更为轻松了,他立刻回道:“普通信件的话,省内邮递费用为5分,沿海各省为1角,内陆各省为2角,政府公文及军士的家信免费,另外挂号信件的资费乘2。如果是邮寄物件,省内每公斤的邮资是5角,沿海各省1元,内陆各省2元。”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台湾、巴拉望岛、安不纳岛、济州岛,还有今年将要开拓的海参崴,都要纳入邮政网络,按照沿海的资费收寄邮件。

    另外在日本、琉球、朝鲜、文莱、暹罗、马尼拉也要设立邮递系统,资费可以比国内高。以上这些地区和各省省城的邮局系统,都要优先考虑设置。” 

第451章 大农业() 
田仰退下之后,便是另一个新建部门农业部的汇报。农业部虽然草创未久,但是事务繁忙。因此分有两人各自负责一块,尚未定下主官,今日也是各自汇报一块。

    建立农业部时,同朝堂上众多官员设想的不一致的崇祯,把以往并没有纳入农业的林、牧、副、渔业也一并归入了农业部的管制,从而形成了一个大农业的管理部门。

    杨景辰和范景文担任了农业部的左右侍郎,前者除了管理部内的日常行政之外,还负责林、牧、副、渔业的管理,而后者则单独管理农业问题。

    对于杨景辰来说,负责建立一个新部门,并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他还是足以胜任的。但是谈到如何管理和发展林业、牧业、渔业问题,他便茫然不知所措了。

    大明的读书人也许大多研究过农业,毕竟农为百业根本,不了解农业就等于不了解大明社会的真实状况。而且踏入仕途,担任地方官员的读书人,平日里最重要的几件事,莫过于劝农和兴修水利了。

    但是对于林业、牧业、渔业,大部分读书人是不关心的,因为他们都不是国本,也许能够改善一部分大明百姓的生活状态,但是对于整个大明来说,影响并不大。

    当然,这同以上几个行业生产技术过于落后也不无关系,同中国早熟的农业耕作技术相比,林业、牧业、渔业的发展不仅极大的受到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吸纳的人口数量极少,不被此时的大明社会所重视,也是理所当然之事了。

    而皇帝提出的副业,在杨景辰看来就是桑蚕之利和棉布纺织了,对于这一点,还是有不少读书人比较重视的,毕竟人除了吃饭之外还是需要穿衣服的。

    因此当杨景辰出列汇报时,他简单的略过了林业、牧业、渔业的年度计划,只是着重提出了关于副业的发展计划。

    “…古人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所以臣等以为,这副业之发展,应当着重于纺织二字之上。

    我大明可用于纺织的材料有很多,曰麻、曰丝、曰棉。前两者都是我中国自古流传的材料,唯后者进入中国较迟,兴盛起来也不过3百余年。

    但是今日,棉布纺织的数量已经远远压过了前两者,真正做到了衣被天下四个字。江南有谚云,收不尽的魏塘纱,买不尽的松江布。便是描述了江南棉布的生产盛况。

    臣等经过仔细研究,发觉麻的种类虽然繁多,但是产量低下且用途不广,除了做夏布和绳索、造船之用外,基本就没有什么其他用途了。且纺织后成品的价值也不高,作为农村副业发展并不划算。

    倒是丝、棉两物,前者产量虽低但是价高,后者产量颇丰,价格中等,倒是极好的农村副业发展对象。

    臣首先谈谈这个丝,丝由蚕出。但是蚕却分为两类,南方曰桑蚕,北方曰柞蚕。前者食桑叶,后者食柞叶;前者家养,而后者放养。

    柞蚕最盛者为山东,主要在山东东南丘陵山区,其他各省则难得一见。此蚕放养于野外,不浴不饲,成茧极多,唯一需要注意的便是防鸟兽及虫害。柞蚕丝虽差桑蚕丝一截,但也是极为贵重之物。

    另外此蚕除柞树之外,也能食用青冈树之树叶。青冈树为南北常见树种,长江以南尤为常见。且此树生长迅速,材质坚硬耐腐,可做家具、建材、船材之用。

    因此臣想要在今年挑选山东放养柞蚕出色之人,于各省山林推广柞蚕养殖之法,另外在各省荒山种植青冈树,以作为日后养殖柞蚕之地。

    而桑蚕乃是今日我大明蚕丝出产的大宗,以江南八府一州蓄养最多,占了天下生丝产量的一半,北方则以潞州出名。江南之地计有桑园400…500万亩之间,按照每亩桑园出生丝8斤计算,每年可得生丝35…36万担。

    不过丝绸制作最为讲求技艺,非经十多年的学习不能掌握。如今天下知名的绸缎,不过是潞绸、杭缎、蜀锦。其他各处丝绸只能称之为中下品,两者之间的价格更是天壤之别。

    潞绸、杭缎、蜀锦之所以出色,主要还在于当地的织户技艺纯熟,器具也较他处精良。因此臣以为可推广各省在适宜地区栽种桑树,喂养桑蚕,但是纺织技艺尚需要派人专门进行传授。

    此外,若想要发展丝绸织造,臣请陛下停止潞绸、杭缎、蜀锦的常贡,否则小民惧于额贡之例,恐怕难以投入到丝绸纺织产业中去。若是丝绸产业不发展起来,生丝生产的太多只会造成伤民之举。”

    朱由检思索了许久,终于开口说道:“宫内设置在各处的织造局将会改为各纺织工坊,不再强征织户进行织造,此前的常贡之例也可废除。

    不过再这之前,对于丝绸生产的商税比例要重新进行调整,如何确定丝绸税收比例,你可以会同户部官员及地方织户代表进行商议。

    关于丝绸生产之税收分为十份,一份用于补助当地织工失业时的救济,一份用于地方的教育事业,一份用于奖励丝绸生产中研发出的新技术。

    3份交给农业部用于推广养蚕业和纺织技术的培训,并设立纺织技术研究学校。1份交给宫内,用于定购每年所需绸缎。剩下的三份留给户部,用于朝廷支出。”

    虽然崇祯并没有完全废除丝绸织造,但是杨景辰已经心满意足了。他不仅成功的废除了名义上诟病甚多的织造局,还替自己的部门争取到了一份额外的经费,哪里还有不满足的道理。

    至于皇帝把各地的织造局改成纺织工坊,会不会是掩人耳目之举,那已经不是他的问题了。杨景辰接着继续往下说道:“自从黄道婆从海南黎人那里学会了纺织技艺之后,内地种植棉花的规模就急剧膨胀了起来。现在我大明百姓穿用棉布,已经习以为常。

    每年棉布的产量足有数千万匹,除了西北地区之外,棉花种植的区域已经遍布大江南北。不过论到种植的技艺,则以北方为佳,尤其是山东地区。不过江南地方的气候更为适宜棉花种植,较他处棉花产量高出不少。

    在去年之前,北方向来没有纺纱织布的行当,都是碾籽之后运往江南加工,是北方几样大宗输向南方的货物之一。

    去年京城文思院研发出在北地纺纱织布的技艺之后,北方棉纱棉布的纺织才陡然增长了起来。但是同南方的每户人家在家纺织不同,京城纺织工坊多是集中人员共同生产。

    对于这两种生产方式,臣觉得各有利弊。前者可以让农妇不离开家庭,在照顾家庭之余生产棉纱棉布补贴家用,有利于地方安定。

    而后者虽然收入是前者的数倍,但是如此多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