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326章

挽明-第326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当言出必行。

    当首辅也站到了崇祯这边时,内阁会议基本上就不会再出现别的结论了。而对于黄立极来说,他站出来支持皇帝的主张,除了一半是维护朝廷的威信之外,另一半则是觉得,借这个机会往江南安插一些人手,实在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就如崇祯之前一直所说的,今日江南地区的治权,基本已经为当地的士绅所把持包揽。这些士绅一边操控士林舆论,一边同江南盛行的打行勾结,如宋江这般黑白通吃的地方土豪,在江南可谓比比皆是。

    虽然江南是大明最为富庶的地方,但是在江南担任官职却不是什么好差事。因为当地的士绅太过强势,而胥吏、打行、士绅早就勾连成了一张巨大的网络。那些刚入仕途便选派到江南担任县官的进士,在这种关系网络的包裹下,往往就成了一座县衙中的泥菩萨。

    偶尔有几个想改变格局的新县官,也常常在当地士绅的逼迫下退让或是调任。直面这些士绅的地方官员尚且如此,朝廷的政令在江南难以落实,自然也就成了常态。

    各地新建的巡警局,比之从前的捕快衙役的权力可大多了。而且巡警局还有着较为明显的军队色彩,比起那些世代更替的捕快衙役,同当地的社会联系要简单的多。

    作为主政朝廷的内阁首辅,利用巡警局争夺地方上的治安权力,这显然是黄立极不能拒绝的诱惑。因此在崇祯稍稍解释了下自己的主张之后,黄立极便选择了皇帝的立场。

    虽然在内阁会议上通过了这份主张,但还是有几位阁臣觉得事情还没有结束,任命各地巡警官员,还需要得到刑部的首肯。他们并不觉得,一向以刚直闻名的刑部尚书袁可立,会同意内阁的这份决议。

    不过他们很快就失望了,内阁作出的决定传达到刑部之后,刑部尚书袁可立便通过了吏部对275名地方巡警官员的任命书,除了少数人被调换了任职地区外,袁可立没有否决任何一份关于流民首领的任命书。

    袁可立的行为,让京中对这些流民首领任命一事持反对意见的官员们,陷入了狐疑的态度。他们不知道是该继续反对,还是应当暂时放弃,观望下去。毕竟袁可立的名望可比一般的大臣要高的多,他的态度左右着不少年青官员的想法。

    当京城中的舆论还在纠结着,朝廷这次把大量的流民首领任命为南方各地巡警官员是否合适的时候,崇祯却跑去了日忠坊同安里的一间滨湖大宅内,参加了一次开学典礼。

    这里是锦衣卫及社会调查所联合组建的秘密警察学校,负责为以上两个部门提供专业人才。随着崇祯对于京畿都督府的整顿基本完成,他再次反身对锦衣卫及社会调查所进行了再次整顿。

    如果说去年他刚登基时,对于锦衣卫和东厂的人事整理,主要依靠身边亲近的人员,和锦衣卫、东厂内部的不得志人员,从而掌握了这两个庞大的特务机构。

    那么现在朱由检要做的,便是依靠这所秘密警察学校,培训出足够数量的专业人才,取代那些保守而无能的官员们。最重要的是,他希望借助这个机会,清理掉锦衣卫中那些根深蒂固的腐朽世家。

    虽然历代大明皇帝除了锦衣卫之外,还曾经设置了东、西、内厂等特务机构,以作为自己的耳目。但除了锦衣卫和东厂之外,其他的特务机构莫不是昙花一现。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在于,锦衣卫的世袭制度,使得锦衣卫这个组织一直保存着,不少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让皇帝无法脱离他们提供的消息。而东厂最大的作用,还是用来监控和遏制锦衣卫不会脱离皇帝的掌控。

    如果说在从前,锦衣卫还是皇帝不可或缺的,了解天下及朝臣的情报组织。到了今日,锦衣卫已经成了,一些世袭锦衣卫混吃等死的养猪场了。

    当然,锦衣卫之所以会堕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历代大明皇帝对于这个组织的提防和渗透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锦衣卫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信仰和目标。

    昔日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时候,还有几分对外了解敌情,对内打击贪官污吏的味道。到了成祖奉天靖难之后,锦衣卫最大的任务就成了维护一家一姓之天下。不过到了成祖之后,锦衣卫就成了内廷和皇帝打压政敌的工具。

    既然是一件争权夺利的工具,那么谁还能指望这个组织有多少工作效率呢。朱由检梳理了京城内外的军政关系之后,终于再次把目光转向了自己身边的这两个情报组织。

    这所坐落在西海边上的大宅,并没有挂出秘密警察学校的招牌,事实上这里也不是这所学校的主要培训基地。这些从各处征召而来的学员将会在这里做3…6个月的文化培训,然后才会安排到各处进行特殊技能的培训。

    被挑选参与培训的人员共有126人,把这所主宅的大厅坐满了三分之二。进入大厅后的朱由检,从东往西好好的打量了,这些端坐在大厅南面的学员们。

    张献忠就坐在第二排第4行的位置,相比较起他身边那些激动的汗流浃背的同僚,他的脸上只是微微沁出了几滴汗珠。他心里为自己辩解着,这主要是今天太热的缘故,绝不是因为他见到了大明天子。

    朱由检对于这些学员们的训话倒是不长,说的也非常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也没有什么离经叛道的地方。

    下方的学员和不少旁听的锦衣卫军官,虽然松了口气,但是也颇为失望。

    不过,皇帝说完了这些话语后并没有转身离去,而是对着下方的侍卫吩咐了一声,于是一群侍卫捧着木盘进入了大厅。

    当侍卫走到跟前时,张献忠才看清楚,木盘内是颜色发黄的窝窝头和一杯清水。在这名侍卫的小声吩咐下,张献忠拿起了一个窝窝头和一杯清水。

    下方的学员和锦衣卫军官们,虽然领了这些窝窝头、清水,但却不明白皇帝究竟是什么意思。 

第517章 锦衣卫存在的意义() 
朱由检同样从侍卫手中取过了一个窝窝头和一杯清水,大厅内的学员们都看的很清楚,皇帝手中的食物同他们一样,并没有搞什么特殊待遇。

    朱由检举了举手中的食物,然后才对着一干学员们说道:“这是在你们进入这所学校学习之前,朕请你们吃的第一餐。

    这种食物,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应该并不陌生。据朕所知,陕西灾民吃的最多的食物,就是这种窝窝头。

    当然,现在各位手中的窝窝头,可比那些灾民手里的强多了。大家都尝尝,也了解下我大明百姓吃的食物是什么滋味。”

    张献忠看了看左右,发觉这些同僚们已经开始小口小口的咬起了手中的窝窝头,不过不少人咬了一口手中的窝窝头,就开始皱起了眉头。

    他又小心的抬头看了看正前方,面对众人就坐的崇祯,专心致志的对付着手上的窝窝头,并没有露出什么表情。

    张献忠这才把手里的窝窝头往嘴里送去,和其他人小口吞咽不同,张献忠只是三五口便把手上的窝窝头给消灭掉了。他擦了擦嘴,又端起了面前的清水一口饮了下去。

    到了这个时候,他才开始回味,皇帝请他们吃的窝窝头同他从前吃过的窝窝头有什么区别。

    张献忠从一名捕快到投效边军,也算是经历坎坷,大鱼大肉吃过,这窝窝头同样也尝过。

    他只是稍稍一回味,就感觉到了平民百姓吃的窝窝头,同皇帝请他们吃的窝窝头之间的区别。

    前者冷却时,坚硬的可以当做武器,而后者只是坚实,但并没有彻底失去面食的柔软。

    前者混杂着许多野菜和橡子粉,味道苦涩。不少窝窝头还因为放的太久,发出酸臭的味道。而后者除了添加了些豆粉之外,大部分还是面粉。

    另外,如果皇帝和这些同僚正在吃的食物,和民间百姓吃的窝窝头一模一样的话,他们一定不敢这么细嚼慢咽的吃。没有筛选过的面粉制作的食物,里面一定会有很多小石块和其他物体。

    他们现在这么细嚼慢咽的吃法,不是嘣了他们的牙,便是会吃出什么奇怪的事物出来。

    张献忠正胡思乱想的时候,崇祯已经咽下了最后一小块窝窝头的碎片。虽然这些窝窝头使用的是玉米面和豆粉的材质,但在崇祯看来,这同后世饭馆中的杂粮窝窝头完全是两个物种。

    粗糙而坚韧的口感,让他完全尝不出杂粮的细软香甜来。朱由检举起了身边的水杯,把口中的那种异物感给冲刷了下去。

    随着皇帝停下了进餐的动作,下面的学员们同样加快了进食的速度,很快崇祯便听到了不少咳嗽的声音。

    他略略等待了一会,待到下方重新安静下来之后,他才开口说道:“在你们参与培训的第一天,朕请你们吃这样的一餐,便是希望各位应当记住。

    各位口中之食,身上所穿之衣,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乃是天下百姓省吃俭用,向朝廷缴纳的税赋,才有了朕和各位的吃穿用度。

    是以,朕今日希望各位谨记,各位今后不管是做什么样的工作,都是在为大明百姓守护这个国家,而不是为了保住一家一姓之江山…”

    崇祯的话语顿时让下方就坐的学员和教官们面面相窥,他们不知应当如何理解皇帝的话语。毕竟对于他们来说,几百年流传下来的一句谚语,才最为符合他们的心理:学成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除了张献忠等寥寥数人之外,在座的学员不是出身于锦衣卫,便是出身各地卫所的世袭军官。

    普通军士很少有读书认字的机会,而这却是这所学校挑选学员的条件之一。像张献忠这样家世不清白,认字又不多的军官能被选中,还是崇祯特别批准的,否则他只能去公开的警察学校进行培训了。

    不管他们心里此刻对皇帝的这番话语有多震撼,也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神情。对于他们这些从小就被灌输了忠君教育的中低阶军官们来说,即便皇帝发布了再荒唐的命令,他们也会一丝不苟的去执行,这已经差不多是一种条件反射了。

    而张献忠等几位非世袭军官出身的学员,在愕然了片刻之后,便陷入到了沉思之中。作为一个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民族,崇祯所说的话语虽然令人震撼,但是仔细回想之后,却并非不可接受。

    毕竟此时的大明已经濒临末世,朝廷对于民间思想的控制,已经到了极为衰亡的时代。

    否则就不会有白莲教在底层民众中的迅速传播,也不会有上层知识精英追捧李贽这样的反道学思想家。

    今日之大明,不管是东西南北的百姓还是士绅,都认为大明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地步了。

    上层的知识精英们希望从思想上进行变革,从而带动整个大明社会的变革。如李贽这样的,希望打倒自宋代建立的理学体系,重塑大明尊尊亲亲的伦理道德。

    也有刘宗周这样的,希望能够对理学体系进行一些修补,剔除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然后继续用这套伦理体系统治下去。

    还有的,便是同张溥志趣相投的江南文士,希望复兴古文以改革科举弊端,走托古改制的道路的。

    也有竟陵派、公安派一样,主张性灵说,反对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