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396章

挽明-第396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可不希望好不容易鼓动起来的士气,却因为自己没有按时抵达大营,耽误了大军出征的吉时而丧失掉。估计这班读书人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只要耽误了大军出征的吉时,他皇帝今天就走不成了。

    朱由检迟疑了一会,便决断道:“你跟朕一起上前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让他们先让开道路。”

    崇祯策马跑到了队伍前面,这才发觉距离德胜门不到一里的大街上,现在已经跪了一片黑压压的人头。边上的小巷内还有不少百姓陆续涌来围观,再拖延下去估计小半个京城的人都要聚拢到这里来了。

    朱由检很快便下了决断,他侧着身子对着连善祥小声吩咐道:“派人去看看西直门和阜城门的状况,实在不行就绕道出京,朕在这里先同他们敷衍一二。”

    连善祥答应了一声,便圈着马回头向队伍后方退去了,而崇祯则控着坐骑继续向前走了几步,一名军士上前来紧紧拉住了赤风的缰绳,免得马匹受惊冲进人群中去。

    待到坐骑安定下来之后,朱由检这才向着跪在自己面前的士子和百姓大声问道:“尔等究竟在做什么?为何拦住大军出征的道路?前线将士同建奴浴血奋战,正翘首以待援军,而你们现在却拦住道路不让朕的军队出城,难道是想暗助建奴吗?”

    崇祯先声夺人,盖了好大一个帽子下去,拦在大街上的士子、百姓顿时哗然了起来,纷纷出声为自己辩解。原本还算有序的场面顿时就变得有些混乱了起来,御营的士兵赶紧上前拦在皇帝的马前,防止有人冲撞了崇祯。

    这么多人七嘴八舌的为自己辩解,自然谁也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朱由检回过头,对着身后一名携带铜锣的军士比划了一下,这名军士很快就明白了过来,狠狠的敲了三下手中的铜锣。

    “当当当”三声过后,这些士人和百姓终于慢慢收声了。朱由检这才继续说道:“你们这些上万张口,朕只有一双耳朵,如何能够听的明白。

    这样,朕点选七、八名代表上前来,跟朕细细说说你们究竟想要什么。其他人都安静的听着好不好?”

    跪着大街上和站在一边的百姓还没有反应过来,跪在最前方的几名士子顿时有些着急了起来,他们组织了今天的行动,但如果皇帝抽到问话的人中没有自己,不就是白冒了一回风险了么。

    “陛下,学生有万民书奉上,吾等所求尽在此万民书内,请陛下御览。”一名瘦高个的士人赶紧举起了双手,托着一卷纸张说道。

    一名军士赶紧上前从他手中取过了所谓的万民书,然后递给了皇帝。朱由检拿着这卷万民书也不打开,盯着这位瘦高个士子问道:“你是何人?今天的事难道是你主持的?这万民书上签名的人员都在现场吗?”

    “学生余佑安,乃是浙江临安人,去岁进士不第,现正寓居京城苦读,因听闻陛下欲要抛下宗庙和京师亲征蓟州,学生以为万万不可,所以今日才同众人一起前来劝阻陛下。陛下万金之躯,身系社稷之安危,岂能亲身犯险,给建奴以可乘之机…”

    “停,朕还没有问你是来做什么的。朕要先弄清楚你究竟能不能代表这些京城百姓,我们再来谈其他事。

    那边棚子下面戴着瓜皮帽的男子,就是你,躲什么躲,赶紧站出来。你可认识这位余佑安举人?”

    被崇祯点到名字的男子赶紧摇头,表示自己同这位举人老爷素昧平生,并不是一路人。朱由检顿时有些好奇的问道:“你既然和他不是一路人,那你堵在这里做什么?”

    那名男子期期艾艾的说道:“小民听说皇上要把守卫京城的军队带走,这要是奴兵跑到北京城下,这京城要靠谁来守卫呢?小民一家都在城内,因此心急如焚,听说有人想要跪请陛下留在京城,也就跟着跑来了。”

    朱由检对着这名男子点了点头,这才放过了他。然后继续随意的指点十多个百姓,让他们辨认余佑安,并说明自己的来意。结果这十多人都不认识余佑安,也不愿意同万民书有什么关联,看着戴瓜皮帽男子没有受到皇帝的为难,倒是全都认同了这位男子的说法。

    朱由检这才对着余佑安说道:“这里有上万百姓,朕随意指点了几个,都没有人愿意让你做他们的代表,你现在可还要继续代表他们同朕说话?”

    余佑安的脸色又青又白,不敢再继续强行代表身后的百姓、士人,他对着崇祯深深拜下,“学生不敢,全由陛下发落。”

    斥退了余佑安之后,朱由检便把手上的万民书交给了身后的侍卫,然后对着街道上士民喊道:“朕现在就想知道一件事,你们聚集在这里,是不是都同那位想的一样,以为朕要把城内的军队全部带走,担心城内家人的安危,所以才不希望朕出征吗?”

    除了数百名士人保持了沉默之外,大多数百姓都出声表示,他们的担心正是皇帝说的那样。朱由检随即侧了侧身子,指着后方的军队说道:“大家应当都会数数,朕今日要带出城的军士就这么多,你们可以数一数,这里难道有数万人马吗?城内的军士不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值守吗?你们啊,不要听信什么谣言。

    朕的家眷还在京城之内,朕怎么会抛下她们,把京城所有的军队都调走呢?更何况,保定官兵距离京城也就2、3日的路程了,等他们到了之后,京城的防卫就更安全了。所以你们该干嘛就干嘛去,不要跑来凑什么热闹,阻碍大军出征是好玩的么?这可是犯罪。”

    朱由检一边偷换概念,一边又信口开河的把保定军拿来当挡箭牌,顺便还小小的威胁了一下来看热闹的闲人。顿时把原本意志不坚定的百姓和凑热闹的人群从大街上驱散到了两侧路旁,通往德胜门的大街上只剩下了几百名士子和上千百姓,整个路面顿时空旷了起来。 

第601章 皇帝的职责() 
虽然朱由检三言两语便说散了那些随大流而来的京城百姓,但是剩下的一二千人显然是拿定了主意才来的,即便是身后大部分百姓都让开了道路,他们也依然保持着跪拜的姿势,不肯让开。

    余佑安此时也反应了过来,不管事情最后怎么解决,他这个主持者必然都会恶了皇帝。如果拦下了皇帝出征,博取了一些名望的他大约还能得到身后那些贵人的保护,但要是搞砸了今天的事,不管是皇帝还是那些贵人的追究,他都担待不起。

    余佑安顿时再次跪伏在了皇帝的马前,口中声嘶力竭的喊道:“陛下万金之躯,乃是国之根本,不可轻率出征而动摇国本啊。学生余佑安今日愿以死上谏,请陛下罢兵回宫,以安社稷人心…”

    余佑安的话语明显带动了不少人,近百士人也随之呼喊着,请求崇祯以社稷为重,不要出城。

    朱由检扫视了一眼刚刚让到道路两侧的民众,发觉有些人似乎又有所意动,显然不管皇帝刚刚说的有多好,作为普通百姓总是认为同皇帝呆在一起,才是最为安全的。

    崇祯拉了拉缰绳,驭马从前排的侍卫中挤了出去,直接站到了第一线,这才大喝了一声:“腐儒之见。”

    皇帝的呵斥,顿时让道路上还在苦苦哀求的士人百姓们停顿了下来,他们一脸茫然的抬头向着皇帝望去,不知道皇帝为何勃然而怒。

    道路两侧小声议论的百姓也瞬间安静了下来,有些畏惧的看着突然从队伍中挺身而出的皇帝。虽说崇祯登基以来,已经废除了许多皇帝出巡时昭显皇权的礼仪,比如黄土垫道,路上的行人要让到道路两旁跪迎,无功名者不得直视皇帝车驾等等。

    但是200多年来的习惯,和数千年的封建礼制,并不是这么简单就能从这些百姓心中驱散的。对于皇权的无上敬畏,依然埋藏在他们心中。

    是以崇祯刚刚三言两语之间,就把随大流阻路的百姓给哄离了大街,这也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没有了拦阻皇帝的理由,自然就不敢去触犯皇权的威严。

    现在皇帝亲自出马呵斥,跪在道路上的士人百姓大约还能坚持下,已经退到两侧的普通百姓顿时就安静了下来,生怕自己被皇帝所迁怒。

    崇祯扫视了一眼已经安静下来的百姓,这才继续说道:“古人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而朕身为大明皇帝,不耕而食,不织而衣。一切所需皆仰赖于大明百姓之供给,你们说朕是国本,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是以,天下之根本在于百姓,而非是君王。尔等也是读书人,连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明白,今后岂能入仕为官,治理一地之民?

    余佑安,你身为举人,又自称是万民之代表,你且起来同朕说说,这皇帝二字究竟是什么来历,为何历代君王都要自称皇帝?”

    余佑安瞠目结舌顿时楞在了当场,他是这个时代最为正经的读书人,除了四书五经之外,其他杂学是不屑一顾的。皇帝要是问他四书五经的内容,他倒是能够回答个**不离十,但是皇帝名称之由来,他还真是一无所知。

    边上围观的百姓对于崇祯刚刚说的这番话甚感新鲜,因此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看着这位余举人,想要听听他能给出一个什么答案了。

    在场的这些京城百姓对于这位余举人还是颇有好感的,一来这位是举人,是半只脚踏入仕途的正经读书人,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是代表官府的权威人士了。

    而且,在这个后金犯边人心惶惶的危急时刻,有人敢站出来号召大家做些什么以求自保,都会立刻成为一些没有主见的人想要依靠的主心骨。

    余佑安联合寓居京城的士人,号召集结住所周边的百姓前来拦截皇帝出城亲征,一个苦心劝谏君王不惜自身的正人君子形象,已经隐隐塑造了出来。

    是以在今天这场德胜门内的拦截事件中,这位余举人倒是真的成了在场百姓的主心骨。虽然这里大部分百姓迫于皇帝的威权而让开了道路,但是其中不少人还是期待着,这位举人老爷能够把皇帝拦下来的。

    套用后世的说法,便是:虽然我们不能在物质上支持你,但是我们可以在精神上默默的支持你,你可千万不能趴下,一定要顶住了。

    不过这些百姓虽然都有成为李天霞的潜质,但是余佑安却真不是张灵甫。事实上当附庸而来的京城百姓退让出去之后,这位在众人面前慷慨激昂,说要效仿王累劝谏刘璋一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也要拦住皇帝的余举人,顿时就有些心慌意乱了。

    而皇帝的一声腐儒,更是让余佑安面红耳赤,心神混乱,那里还答的出皇帝的问话。而他张口结舌不发一言的神情,也让对他有所期待的围观百姓们大失所望。

    看着余佑安瑟瑟发抖的样子,朱由检也不由有些鄙夷起来了,这些读书人想要坏他出征的大事,都挑不出一个有些胆识的。

    难怪明末的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出彩的记录。北宋灭亡之前,士大夫中好歹还出了一个宗泽啊。而明亡之后,南明除了一群腐儒之外,倒是投降满清的几个汉奸还颇有才干。

    对于这样一个无能对手,朱由检也没意思再追究下去了。他心里想着要说些什么,就此把这些失去了气势的人群驱散了事,不要耽搁了出兵的吉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