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507章

挽明-第50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巡抚衙门告了一状。

    城内百姓之所以会被煽动起来,是因为他们的房子也被官府征用,用来安置那些城外百姓的妇孺,这让他们感觉日常生活甚是不便。

    马思恭觉得,有这些百姓的呼声作为后援,就算周三畏的功劳再大,朝廷起码也要做个样子安抚下地方吧。他和那些因为子侄出现伤亡,而极度痛恨周三畏的士绅不同,他并不在意周三畏受到什么惩罚,他只希望能将周三畏赶走而已。

    周三畏离开遵化,警备司令部无人主持大局,也就没有人能够阻扰他们瓜分那些储备的物资了。而且以他提刑按察司佥事的身份,说不好还能接手警备司令部,那么他能获得的收益就更大了。不过现在看起来,皇帝似乎压根没想过要安抚地方,而是直接翻了桌子,这让马思恭担忧,他会不会因为这件事受到牵连。

    不提马思恭心里有多七上八下,那边朱由检已经对着孙承宗说道:“朕此前就说过,军人不要干涉政事,因为会变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样,地方官也别老想着插手军务,朕才是大明军队的最高统帅,地方官员对着朕的军队指指点点是想干什么?想造反吗?

    孙先生执掌总参谋部,周三畏的事情自然就由孙先生处理。不过我们不能搞自由心证这一套,周三畏有什么错误,总参谋部派人进行调查就是了,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朕的态度一直都是明确的,军中之事,规矩最大。有功劳要奖赏,有过错就要进行处罚。

    我们千万不能干和稀泥的事,也不能干让广大将士心寒的事。孙先生你说是不是这样?”

    孙承宗迟疑了片刻,便回答道:“陛下说的极是,臣会安排人对周三畏的事情进行调查,不过关于周三畏向本地百姓承诺的那些条款,我们应当怎么处理?”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其他条款都可以确认,至于授田令,朕要先见见周三畏再做决定。另外,此地百姓的一年所得是多少?王巡抚和徐知县清楚吗?”

    王元雅顿时把脸转向了身边的遵化知县徐泽,徐泽同身边的同僚交谈了几句,才对着崇祯回复道:“本地百姓普通一户的一年所得,折合成银元大概是20多元到40几元不等。”

    朱由检同几位官员再聊了几句之后,便让王元雅等人先回去做事了。这些官员都走了差不多之后,孙承宗才对着崇祯说道:“陛下出京已经快一个多月了,现在既然建奴已经被击退,陛下是不是也应当做回京的准备了?

    皇后和田妃都有身孕在身,此刻应当也在期盼陛下能够在身边陪伴。陛下一日不回京城,京城上下官民,天下百姓就心有不安,如同失去了主心骨一般。臣以为,陛下还是早日回京为好。”

    对于孙承宗的屡屡劝说,朱由检倒也没有不耐烦,他很是认真的对着孙承宗说道:“不是朕不想回去,而是此地的善后事务不处理好,朕实在是不放心啊。”

    孙承宗立刻说道:“此间事务不妨交给老臣,臣在地方和军中都待过不少时间,老臣虽然不及陛下处事这么灵活,但也绝不会替陛下捅出什么篓子来。”

    “孙先生的才能,朕还是相信的。但是这一次处理战后事务,朕希望能够做出一些改变,从而调动起边民抵抗外敌的兴趣来。朕在这里,政策上有什么不合时宜的地方,可以直接进行修改。要是朕回了京城,往来传递文件浪费时间不说,

    那些不想更改旧制度的将领,恐怕就会跑到你这边来闹事了。孙先生光是忙着处理军中事务就已经是焦头烂额了,朕怎么好意思将这些工作全部交给你,那朕岂不是太刻薄了。而且,朕已经命崔呈秀从蓟州过来了,就算朕要走,也得见了他的棉在说。”

    孙承宗下意识的皱着媒体说道:“崔兵部?莫非陛下真的想要启用他么?陛下此人可不是什么好人啊,魏忠贤一大半的恶名,到可以说是他攒下来的。”

    朱由检叹了口气说道:“朕也是没办法,这大明素来有皇权不下县之说,就算是朕身为皇帝,若是不在眼前看着,有些政策到了县衙也就到头了。

    这蓟州镇军制整改,朕让王兵部亲自监督,又调来了赵率教实施,结果不还是换汤不换药?三屯营城作为蓟镇的大本营,除了人口不及遵化,那些条件会比遵化差?结果呢,先是将领闻风逃亡,接着便是后金围城不到三日,就打开了城门,三屯营守军大半投降。

    可见,这做什么事情,没有本地百姓的支持,就等于是在糊弄我们自己。其他都不说,就说说这个授田令,周三畏想法不错,本地没有可开垦的田地便出关去,那里有大把的荒地可以分配给我们的百姓。

    但是光凭朝廷派下的官吏画上一个画饼,这些无地或少地的百姓就会贸贸然出关去?朕觉得不大可能。俗话说道:金窝银窝都不及自家的狗窝。越是家境困难的百姓,便越是不敢冒险。他们若是待在家乡,遇到困难尚有乡里乡亲可以帮衬,总还可以勉强活下去。

    这要是出关去开垦荒地,先不说那些农具牲畜的投入,光是从遵化如何走去关外被分配到的土地,都是一个极大的难题。

    因此,我们想要推行什么政策,还是需要当地有名望的士绅大族出面动员,只有他们为朝廷的政策背书,底层的百姓才会听得到朝廷的声音,也才能够鼓起勇气出门冒险。”

    孙承宗沉默许久,才有些不情愿的说道:“陛下是想要用崔兵部来对付遵化的士绅?崔兵部是蓟州郡望之家,有他出面自然可以替陛下解决眼下的麻烦。

    但是,一旦让他回到朝堂,恐怕不仅是东林党人和言官清流要攻击他,即便是黄首辅大约也不会轻易应允吧。”

    朱由检低头看了看自己的手掌,方才合掌说道:“孙先生说的不错,让崔兵部回到朝堂必然会大起波澜。所以朕才想先见见他,看看他究竟值不值得让朕下这么大的本钱。” 

第734章 屯垦之策() 
周三畏、苏然两人被带到巡抚衙门时,两人看上去都有些紧张。这巡抚衙门在此前一个月以来,他们都没有少来,但是每次过来都没有什么感觉。可是今天这两人却感觉,今日这座巡抚衙门看上去格外的威严肃穆。

    当一位侍卫从堂内走出来,站在青色条石的台阶上叫着两人进去,周三畏和苏然才条件反射的弹了弹身上的袍服,似乎想要把灰尘之类的脏东西弹下来。两人的举动显然没什么作用,几日的下雪,早就让空气变的干净冷冽了,那里还有什么灰尘呢。

    踏着不知被多少人踩过,而变得有些凹陷下去的石阶,周三畏以一种朝圣般的心情踏入了巡抚大堂,而他身后的苏然,脚步声则显得有些轻快。后金军退去之后,周三畏、苏然等人便知道,他们终于挺过了最为艰难的时刻,接下来便是看皇帝会如何看待他们在围城中的那些决定了。

    周三畏刚刚跨过最后一阶的门槛,走入了有些昏暗的大堂之内,很快他便认出了上首就坐的皇帝,和坐着皇帝左手座位上的孙承宗。他赶紧低下头去,按照礼仪要求向皇帝行庭参之礼。

    皇帝的反应要比周三畏预料的更好一些,见到他们两人进来之后,朱由检便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受了两人的行礼之后,他便快步的走了下来。

    朱由检先扶起了周三畏,并对他微笑着说道:“祝贺你守住了遵化,周参谋。”

    在京城见过皇帝不少次的周三畏,其实倒是不怎么惧怕崇祯,只不过他之前患得患失的心理活动太多,因此有些怕见到崇祯而已。

    现在明了了皇帝的意图,周三畏的情绪就有些恢复了过来,原本就机灵的他赶紧说道:“全赖陛下洪福,若非陛下亲征震慑了后金军,臣等想要守住遵化城,也几无可能”。

    朱由检对着他赞许的点了点头,便越过他扶起了跪在他身后的苏然,朱由检拍了拍苏然的肩膀说道:“干的不错,能够想到利用街垒和民居同后金打巷战,你这军事工程学还正是没有白学。”

    苏然赶紧回道:“回陛下,这并不是学生一个人主意,周师兄和军校几位同学都是出了极大的力气的,那些进行巷战的军士和民兵也给了不少意见。”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古人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上一个诸葛亮,可见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集思广益啊。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干好一件事。

    不过你也很不错,懂得谦虚礼让的精神。朕希望你能够将这次围城战的经历完整的记录下来,然后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也好为军事工程学提供一份教材。”

    苏然兴高采烈的接受了崇祯的命令,表示他会好好的完成这份材料,然后交给崇祯过目。朱由检这才走回到心情大定的周三畏面前说的:“你也不用开心的太早,你守城有功,朕不会吝惜赏赐。但是你假传军令,擅自发布授田令,这同样也是过错。

    朕不和你搞什么虚文,现在就明白的告诉你,将功赎罪这种东西在新军里不会再出现,朕也不允许新军再变成另一只旧军队。因此,功是功,过就是过。朕会奖赏你守城的功劳,但同样也会处罚你的错误,你可愿接受?”

    周三畏毫不迟疑的回道:“臣愿意受罚,臣的确是犯了错误,陛下对臣有什么处罚,臣绝无二话。”

    朱由检伸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你该受什么样的处罚,孙先生会派人调查并作出处分的,朕不会插手孙先生的决定,所以你要先做好思想准备。”

    周三畏再次坚决的服从了皇帝的说法,朱由检这才返回了座位,招呼两人坐下,“朕找你们来,不是谈你们的奖赏和处分的,那些都是总参谋部的事情。

    朕找你们来,主要是要询问你们几个问题,第一个便是你们颁发授田令时,究竟是怎么考虑的?第二便是,战争结束之后,你们觉得要如何重建蓟州镇的防御体系…”

    朱由检对于周三畏和苏然的召见延续了一个多小时,边上旁听的孙承宗今天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他还在考虑崔呈秀的复出会给朝堂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崔呈秀是被东林党人称为阉党的核心人物,作为魏忠贤的左右手,也是最主要的智囊,崔呈秀被东林党人的痛恨程度,大约仅次于魏忠贤而已。

    孙承宗对于崔呈秀虽然没什么个人恩怨,作为天启最为敬重的老师,孙承宗基本没有被卷入到天启朝的党争中去。虽然他算是一位东林党人,但是天启初年东林党人执掌朝政时,却一直在将他边缘化。

    那些东林党人之所以这么做,无非就是看到他对于天启的影响力太大,所以不希望他同天启过于接近,最后成为执掌朝政的东林党领袖。而等到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上台后,也选择了将孙承宗排挤出京城,免得东林党人借助这位皇帝老师对天启发挥影响力。

    而孙承宗自己对于权力也没有什么**,他一心想要的还是恢复辽东,从而除去大明东北边境上的外患。因为这些缘由,使得孙承宗虽然愤怒于魏忠贤干涉朝政,构陷大臣,但却依然可以保持冷静,以局外人的观点看待朝堂上发生的那些斗争。

    崇祯刚刚登基不久就迫使崔呈秀回乡守孝,又把魏忠贤打发到了凤阳守陵,朝堂上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