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532章

挽明-第532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标、成基命都是老资格的东林党人,地位不在钱谦益和韩爌等人之下,因此在钱谦益组党造成东林党内部分裂之后,这两人便被一些东林党人推了出来,以收拾东林党人的信心,试图重新凝聚东林党人。

    而周延儒虽然不是东林党人,但是作为少年时连中两元的科甲名人,加上身边有一个手腕圆滑的温体仁替他造势,在加上科学进步党党员的身份,使得不少青年官员和士人围绕在了他的身边。

    元宵佳节的当晚,三十多位年青官员聚集在了西城的一间酒楼内,酒过三巡之后,喝的面红耳赤的官员们就开始将话题关注到了眼前的这场战争上了。

    钱士升第一个表示了对日前大明时报宣传的战争英雄感到不满,“…大明时报现在完全成了那些武人的喉舌,天天宣传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士兵和普通人,连修个路都成英雄了。内阁的庙算之功,却连提都不提。这样下去,我们这些十年寒窗苦读的读书人,岂不是连一群贩夫走卒都不如了…”

    一名酒意有些上头的官员愤怒的说道:“说来说去,都是那个总参谋部坏事,自从总参谋部成立以来,先是架空了五军都督府,又架空了我们兵部,现在看起来他们连内阁都不放在眼中了。难不成,今后我们还要仰一群武人的鼻息了么?”

    这名官员的话语顿时获得了数名同僚的声援,有人甚至大胆的说道:“光是一群武人,又有什么本事可以架空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还能让内阁几位阁老让步。

    说到底,还不是因为有孙学士在总参谋部。以他帝师的资历,加上皇帝的支持,这总参谋部自然可以自成体系,让我们插手不得。

    要我说,想要改变现在的局面,就必须让孙学士离开总参谋部才行,没有了孙学士的总参谋部,也就没有了今日这种超然于朝廷之外的地位。”

    “菊然兄说的不错,如果能让孙学士离开总参谋部,这最有可能接任孙学士位置的会是谁?”一名官员不由好奇的询问道。

    “如果从六部调入一个人,恐怕谁也说不准。不过若是直接从总参谋部推选一人,我觉得鹿善继、袁崇焕、茅元仪三人都有可能…”

    “鹿善继虽然素有忠正节义之风,但是他同孙学士一体两面,若是让他接了孙学士的位置,这总参谋部估计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啊。

    茅元仪虽然出身名门,但不过是一个白身,让他接任孙学士的位置,恐怕难以服众。倒是袁崇焕既是进士出身,又向来亲近我等,若是他能接任孙学士的位置,倒也算是一件好事。”

    不少官员顿时清醒了过来,有人不由怀疑的说道:“孙学士刚刚立下如此大功,想要让他卸任恐怕是不太可能吧?”

    今晚没有喝多少酒的陆澄源却笑了笑说道:“让孙学士卸任我们是做不到,但是想让孙学士让出这个位置,却也不是无法可想。”

    听到了陆澄源的话语之后,顿时有不少官员好奇的向他询问了起来,想要知道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孙承宗让出参谋总长的办法。

    陆澄源看了诸位同僚一眼,不由开口说道:“可以效仿王阳明的旧例,上书陛下请求对孙学士封赏爵位。”

    “封赏爵位?”不少官员稍稍思考了片刻,便大声称赞道:“这个计谋果然不错,只要孙学士受了国爵,他这个参谋总长的位置也做不久了。”

    还有一些反应较为迟钝的官员不明所以的向身边的同伴请教着其中的奥妙,顿时有人小声的告诉了他们,一旦孙承宗受了爵位,便从文臣系统转入了武职勋爵。按照国朝惯例,孙承宗就应该上书辞去总参谋部总长的职位,以表明自己没有包揽把持军权的野心。

    即便是崇祯强留他任职,孙承宗也会因此失去自己的名誉。大明朝可以容忍一个文臣统帅大明军队,但绝不会容忍一名武官掌握大明军队最高的指挥权力。即便是这个人曾经是文臣也不行,因为谁都不愿意开这个先例,给武人提供地位上升的渠道。

    本就在酒精刺激下缺少顾虑的年青官员们,顿时在陆澄源、钱士升等人的引导下,纷纷许诺发誓,回去之后便要上书皇帝,请求以战功封爵给孙承宗。

    月上中天,宴席将散,脸色绯红的陆澄源和钱士升走出酒楼时,看着街道上彻夜不眠的路灯,都不约而同的相视一笑,便各自上了马车返家去了。 

第20章 朝鲜使节() 
元宵节过后,京城百姓开始从一年一度的春假中慢慢回归到了往日的生活。因为后金入侵大明而突然爆发的战争,使得滞留北京无法面圣的朝鲜王国使臣沈器远、具适河,终于获得了崇祯的接见。

    自从崇祯登基之后,一向对朝鲜王国不怎么关心的大明一反常态,先是强行将光海君接去大明,接着便是强行租借了铁山郡等地区,去年还派出了一支勘察队伍在北朝鲜四处采访取样,这使得现任的朝鲜国王李倧大为惶恐了起来。

    于是崇祯二年朝鲜王国派往大明的冬至使,李倧一改以往派遣无足轻重之人前去,而是以全罗道观察使沈器远作为正使,前往大明向崇祯致贺。

    沈器远不仅是己卯名贤沈达源的后裔,对儒学甚为精通。他还是帮助李倧登上朝鲜国王之位的“靖社功臣“,可以说是李倧最为信任的几人之一。

    原则上,朝鲜每年要向大明派出三次使者,一次是崇祯的生日,一次是皇太子的生日,还有一次则是冬至。朝鲜本是李成桂篡高丽国而建立的王朝,这个高丽和唐时的高丽可不是一回事。

    因为李成桂得国不正,加上此时的大明正是极为强势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时代,因此彼时的李成桂为了能够借助大明的强势威慑国内的高丽余孽,便采取了慕华和事大的原则,每年派出了4拨使者出使南京,这些使者也被称之为朝天使。

    当然,李成桂如此频繁的派出使者出使大明,也不是像他说的那么好听。这些使者的任务:一是为了打探大明国内的情况,和明国朝廷对待朝鲜王国的态度变化,以防备明军突然袭击朝鲜王国。

    二则是将那些德高望重,但又心怀高丽的大臣遣去大明,好让他可以在国内没有阻扰的清洗高丽余孽罢了。

    等到朝鲜和大明都进入了稳定期之后,这些原本背负的特殊任务的朝天使,在政治上的任务就开始渐渐减少了,但是通过朝贡贸易来购买国内缺乏的物资,或是给予商人庇护,从中赚取两国货物贸易的差价的任务,倒是开始成了这些朝鲜使者的主业了。

    朝鲜使者出使任务的变味,也使得大明朝廷开始缩减朝鲜朝天使的来访次数,户部对于朝鲜使者每次来京都把精力放在朝贡贸易上,便觉得大为不满。他们实在是忍受不了自己买下一堆无用的朝鲜货物,较为抢手的人参、海物等朝鲜特产,大多被朝鲜人在市场上抛售出去了。

    这样一堆无用之物被甩给了户部,而户部还要赏赐一批值钱的大明货物出去。他们还常常喜欢向皇帝请求额外的赏赐,这显然是一个赔本的买卖,感到肉疼的户部官员自然是不乐意接待他们了。因此他们多次向皇帝建议,干脆让朝鲜王国每年只派出一趟使者,这样可以给大家省去很多事。

    朱由检还没有考虑好户部官员的建议,所以决定先见一见这次朝鲜的正副使再说。同此前那些战战兢兢,一副小家子气的朝鲜使者不同。沈器远虽然说不了中国话,但是样貌和气度上倒也颇有可观之处。

    副使具适河是一名精通中、朝、日、满多种语言的人才,只是外貌看上去实在有些丑陋。如果不是这次出使事关重大,李倧、沈器远需要一名能够正确的传达双方意见的通译,这个副使还落不到这个地位不高的绫城具氏的庶子头上。

    有着具适河准确而不失文采的翻译,朱由检同沈器远聊得还算不错。不过当沈器远委婉的向崇祯提出,希望能够减少朝鲜供给给东江镇的粮食,和希望能够取得铁山郡的一部分行政权力时,朱由检原本轻松的神情顿时不见了。

    他严肃的看着沈器远许久之后,才开口说道:“李倧这是打算背叛我大明,投靠后金国了么?”

    听到大明皇帝严厉的语气,具适河只是震惊了一下,便冷静的向身边的沈器远传达了崇祯的意思。沈器远立刻从赐座上扑到在地,对着崇祯一边叩首,一边迅速的说道:“小邦臣服于天朝2百余年,从来没有过背叛天朝的意思。

    壬辰倭乱,若不是神宗皇帝发天兵助之,小邦已然破灭。天朝对小邦有再造之恩,小邦上下铭感五内,岂敢忘恩负义,背叛天朝。

    我朝鲜乃天朝之藩篱,也属于中华之一份子。女真乃鞑虏也,其国虎狼之性,国中上下不识中华文字,不明圣贤之道,一番蛮夷作态。小邦虽然偏据海外,但也知道人伦纲常,岂能背叛天朝而入蛮夷之邦。还请陛下明鉴。”

    朱由检看着面前两名跪拜在地上的朝鲜人,思考了许久才一字一顿的说道:“朕希望你们接下来好好记住朕的话,将朕说的话一字不漏的传达给李倧。

    大明和后金之间的战争,就是中华文明同蛮族之间的战争,这场战争不仅仅是为了保卫大明之间,也是为了保卫所有认同中华文明的国家和人民。

    在这场文明和野蛮的战争中,中华文明序列之下的所有国家和人民都应当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如果朝鲜还承认自己是属于中华文明的一员,那么就应该毫无怨言的加入到这场战争之中。

    就如同日本侵略朝鲜时,我大明毫不犹豫的派出了军队,保卫了朝鲜王国。神宗皇帝派兵帮助朝鲜王国抵抗日本的侵略者,难道只是为了保住我大明的一个藩国的存在么?

    显然不是如此,我大明要保护的,是一个接受了中华文化,属于中华文明一员的属国。是以,神宗皇帝出兵朝鲜,不是为朝鲜而战,乃是为中华文明而战。

    何谓中华文明,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义,故谓之中国。

    朕听闻朝鲜人常在海外自称是小中华,既然你们自认是中华文明的一份子,在我大明同蛮夷激战,捍卫中华文明之时,你们却和朕抱怨,保卫了朝鲜不落入蛮夷之手的大明军人索要的粮食太多了?

    这是李倧对朕的孝悌么?这是朝鲜藩国对父母之邦的礼仪么?”

    对于崇祯的质问,沈器远汗流浃背一时无言以对。一直以来,朝鲜上下君臣都把这场战争视为大明同女真鞑虏之间的事,认为这场战争同朝鲜并无关系。甚至于有不少人还觉得,因为辽东难民逃入朝鲜,割据朝鲜地方成立东江镇的事,完全是属于朝鲜的无妄之灾。

    这就像,两个强大的邻居打架,却冲进了不相干的朝鲜家中,砸坏了朝鲜的不少家具,而朝鲜还对此无可奈何。

    更何况,朝鲜士大夫虽然一直秉持慕华和事大的原则,但并不表示他们愿意朝鲜王国被大明彻底吞并。因此,对于大明军队出现在朝鲜王国的国土上,他们始终都是抱着警惕和恐惧之心的。

    这也是为什么,朝鲜上下一直想要减少对东江镇的供应,以防止毛文龙在朝鲜做大,最后占地为王不肯离去了。

    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