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549章

挽明-第54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在座的众人对于政治的本质有所了解,但是这种了解程度也是有深有浅,有全面和片面之分。在崇祯讲述之前,还从来没有人试图用一种精简而科学的语言,去描绘这些政治理念。

    咋一听到这些政治理念的时候,不少人下意识的就皱起了眉头,他们实在有些接受不了,这种*裸的功利性语言,这让他们感觉自己维护的那块遮羞布,被皇帝一把扯了下来。

    但是随着皇帝不停的讲述下去,这种在逻辑上可以进行严密论证的政治语言,顿时引发了众人的兴趣,让他们觉得这种讲述政治理念的语句,虽然过于直白毫无文采,但是这些语句却带有一种让他们着魔的力量,使得他们想要不断的去思考论证它们。

    朱由检尽量以直白的话语将国家、朝廷、百姓之间的关系讲了一遍之后,这才严厉的注视着众人的神情,以一种刚硬而不近人情的语气说道:“…但是,在大明就有那么一些身处于统治阶层,却毫无统治阶层自觉的人,他们在日常所做的一切,都在动摇这个国家的根基,好似他们出生在世间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来毁灭这个国家的一样。

    他们肆无忌惮的侵吞百姓手中最后一块赖以存活的土地,他们依仗着国家赋予他们的特权去压迫治下百姓,让那些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更有甚者,某些人连稍稍弱小一些的本阶层人士也不放过,试图超越国家法律规定的权限,去满足他们永远无法填满的个人私欲。

    他们是谁?他们是地方士绅、朝廷官员、宗室勋贵、宫内的近臣,朕甚至不能肯定,在座的各位先生中,有没有他们中的一员。”

    崇祯说到这里时,突然停顿了下来,意味深长的注视着众人。被崇祯目光扫过的钱谦益,没有承受住这种压力,下意识的就像皇帝表明道:“臣可对天明誓,臣绝不是这样的人。臣对陛下、对大明一向忠心耿耿啊。”

    坐在钱谦益身边的李天经也不由自主的跟着表白了一次,于是剩下的阁臣们也不得不一个个向皇帝宣誓效忠,以表明自己并非是那个想要毁灭大明的人。

    虽然崇祯了解,他们之中有些人只是迫于形势,才不得不向自己宣誓明志。但是在形势上,整个内阁已经达成了统一的意见,即对于那些想要毁灭国家的人进行了谴责。

    朱由检立刻再次发声说道:“诸位先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我们什么都不做,让这些败类继续掏空国家存在的根基,最终使得百姓们因为活不下去而起义,最终摧毁这个国家,砸烂了这个国家原有的统治阶级,建立一个新的国家。

    在我国的历史上,这样的情形已经发生过许多次了,远的有汉高祖,近的便是本朝的太祖。在这种打碎一切旧有秩序成立新秩序的过程里,没有那个人可以独善其身。天街踏尽公卿骨,岂是可以一笑而过的。这条路,朕是不会走的,朕希望你们也是和朕一样的想法。”

    黄立极、郭允厚等阁臣率先点头称是,其他阁臣自然也不会落后。朱由检这才继续说道:“这第二条路么,便是内阁正在推动的改革。先由我们开始,自上而下的将这个国家不合时宜的地方统统改掉;将那些享受着国家赋予特权,但却什么都不愿意为国家付出人,赶出这个国家的统治阶级。

    流血之革命,不流血之改革,朕选择了后一条道路,希望我们可以不流血或是少流血,从而完成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让大明重获新生。当然,如果后一条道路走不通,那么朕也宁可和大明的百姓站在一起,走第一条道路。”

    朱由检之前的话都说的疾言厉色,但是说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却显得甚为温和。同皇帝接触时间最长的黄立极,反而紧张了起来。

    皇帝今日在内阁会议上重申对于改革必要性的讲话,黄立极其实倒是没怎么往心里去,因为他已经听多了类似的话语。只不过以前崇祯从来不会在正式场合说的这么露骨,他更喜欢在单独召见阁臣的时候谈论对于改革的看法。

    今日崇祯在内阁会议上如此坦率直白的表明了支持改革的态度,和坚定推动改革进行的决心,虽然让黄立极比较意外,但是他却并不紧张。因为今日的崇祯,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在内阁众位大臣面前说出自己的真心话了。

    就在刚刚崇祯讲话的时候,黄立极也在打量着同僚们的神情,他发现徐光启、郭允厚、李天经三人脸色毫无动容,显然这几人已经是下定了决心支持皇帝改革了。

    而钱谦益、施鳯来虽然脸色有些犹豫,但熟悉两人性格的黄立极知道,他们两人是不会在当面反对皇帝的任何意见的。

    真正对于皇帝讲话不满的,大约也只有一个张瑞图了,但是在这个会议上,他不过是孤掌难鸣,无法撼动大局的。

    真正让黄立极紧张起来的,倒是皇帝最后的一句话。虽然崇祯说的时候比较温和,但是黄立极却听出了崇祯的决心。

    他并不相信崇祯所谓的和百姓站在一起革命的话语云云,但是他却知道,皇帝说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在威胁他们。

    如果内阁主导的改革推行不下去了,皇帝不会选择妥协,而是会动用武力来解决那些反对改革的守旧势力。而最让黄立极感到揪心的是,现在的皇帝无疑是有着这样的力量的。

    仅仅是片刻之间,黄立极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他拦在一干同僚之前,首先向着崇祯恭敬的说道:“陛下说的如此之明白,臣等若还是犹豫不决,为了一点私利而阻扰改革的大业,那岂不是真把圣贤书读到狗肚子里去了么?

    臣从前也是,现在也是,将来更是,只要是对大明百姓有好处的改革方案,臣始终都会坚定不移的推行下去。”

    张瑞图原本还有些不满,想要对皇帝劝谏一番,但是黄立极的话语让他楞了片刻,随即也反应了过来,向崇祯表态道:“臣也是,只要改革方案有利于大明百姓,臣自然是要支持的…” 

第41章 海兰珠() 
对于一干阁臣在改革之前加上定语的小动作,崇祯神色如常,似乎对此全无发现。在内阁中确立了全面改革的共识,对于崇祯来说就等于是又前进了一步。

    此前他和黄立极等人推动的各项改革,始终没有提出过一个完整的改革观念,因此在众人看来,更像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救时之策。

    这也使得,当黄立极推出改革政策时,不仅在中枢有人反对,地方上对改革政策置之不理的官员更是比比皆是。

    然而今日之后,中枢必然要形成一股改革的风潮,而失去了朝堂上反对改革的声音,地方上的支持守旧势力的官员必然会大受打击。而自然就会有人通过支持改革,来呼应中枢的改革声音,从而赢得仕途上的进步。

    在众为阁臣以为这个话题将要结束的时候,朱由检却又开口说道:“刚刚朕已经和各位先生达成了论改革的必要性,那么接下来我们自然应当讨论一下,改革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黄立极看了一眼周围的同僚,便对着崇祯说道:“刚刚陛下倒是说过,改革的任务和目标就是将大明维持下去?所以改革的目的是要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

    朱由检看着他点了点头说道:“黄先生说的倒也不错,让这个国家维持下去,维护我们对于这个国家的统治,这的确就是改革的目的。

    但是朕不以为,澄清吏制和抑制兼并就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朕以为,改革最终的目的,应当是最终确立朝廷的基本职能。

    朕以为朝廷的基本职能有两个,第一个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嗯,也就是指促进大明百姓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民间百姓有云:一日不死,要吃;三日不死,要穿。只要人活着,就必须要消费物质财富。衣食住行,都是百姓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来的。

    如果大明的百姓竭尽全力的劳动,也无法满足对于衣食住行的需求,那么我们又凭什么认为他们还会认同朝廷对他们的统治呢?所以想要维持国家的存在,朝廷就必须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解决大明百姓的温饱问题。

    但是光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未必能够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因为土地的兼并集中,将会使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流向一小部分人的手中,而不是流向百姓手中。

    所以朝廷就有了第二个基本职能,那就是利用国家的名义,对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进行重新分配。朕以为促使财富得到较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就是通过税收调节。

    朝廷应当对那些占有了超过标准土地的地主,超过了标准财富的商人征收更多的税收,然后将这些税收用于公共建设,从而创造出足够的工作岗位,将物资财富重新分配给底层的百姓…”

    对于崇祯提出的促进生产力和财富再分配这两个朝廷基本职能,黄立极等阁臣倒是一时没有完全明白过来,但是徐光启、李天经、郭允厚三人倒是立刻反应了过来,认为崇祯所言的朝廷职能一说甚有道理。

    有了他们三人从旁解说,包括黄立极在内的几位内阁同僚,倒也接受了崇祯对于朝廷职能的新定义。

    而有了这样的新认知,对于要不要中断同后金的贸易联系,自然也就得出了结论。显然对于削弱后金的实力或是维护大明的威望而言,保住上万工人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一些。

    经过了长时间的讨论之后,崇祯和内阁之间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显然这一次皇帝占据了更多的主导权力。

    二月初三,出征明国关内的后金军队终于越过了龙山,来到了一望无垠的东北平原上。当日后金大军出征时,将士们一片欢腾,穿山越林抵达蓟州长城外时,不过花了20多天。而当他们从原路返回时,士气受挫的后金军队,在白雪覆盖的原野和山林中却足足走了将近45日。

    去的时候,后金军队人数超过3万,还有4、5万匹马匹。返回的时候,后金军队也保持着4万有余的人数,但是其中一万五、六千人是被强迫迁移而来的关门36部。

    而这只军队随行的马匹牛羊超过了10余万头,但大部分都是被迁移而来的36部的财产。至于后金将士自己携带的战马,在长途跋涉中起码死伤了三分之一。

    那些跟随后金军队出征的蒙古附庸部族,在这次作战中不仅没有得到好处,还丢失了不少部众。自然也就没有兴趣继续跟着后金回沈阳讨没趣了。态度还算恭敬的蒙古首领,过了龙山之后便跑去向黄台吉请辞。某些距离沈阳较远的蒙古部族,携带的人马也不多,干脆就趁着夜色脱离了队伍,连招呼都不愿意打了。

    只有科尔沁部的人马,由于首领奥巴被黄台吉强留在身边,倒是一时不好告辞。虽然黄台吉和其他两位大贝勒都说此次出征未败,但是不管是蒙古各部的人马,还是女真八旗的将士,在行军之中都是垂头丧气的,实在是没有半点得胜而归的气势。

    在距离沈阳还有三日路程时,这日宿营后,黄台吉便将科尔沁部的首领土谢图汗奥巴,和他的弟弟布达齐。

    对于黄台吉的召见,奥巴和布达齐都是有些惴惴不安的。他们在西路军中拥兵自保的举动,使得西路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