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597章

挽明-第59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不由抬头向着崇祯提道:“陛下,臣在四川的田宅被没收后,到现在都没有一个说法,臣现在囊中羞涩,再要捐钱,,恐怕就有些无能为力了。要不然,陛下先将四川的田宅发还臣,那么臣便竭尽所能,拼凑个5千…不,1万两出来。

    不过臣还是有些不理解,天下原本就是我们朱家的家产,就算不能奉养所有的宗室,总不至于连这么一点抚慰金都出不了吧?”

    朱由检看了看他,突然笑了笑说道:“朕突然想起了一个笑话,请两位王叔分享一下可好?”

    福王和蜀王有些摸不着头脑,但还是点头应道:“陛下有这样的雅兴,那就让臣等长长见闻吧。”

    “朕前几日看书,恰巧翻到西晋的人物传,说起来其中倒是有一个妙人。此人名叫石崇,外放了几任官职回乡,便成了洛阳有名的富豪。据说他修筑了一处园林,称为“金谷园“。园内依照山形水势,筑园建馆;又挖湖开塘,以引河水。

    其园大小约几十里,中有楼榭亭阁,高下错落,水流萦绕穿流其间,鸟鸣幽村,鱼跃荷塘,景色动人,可谓是一处天下有数的名园。不过石崇犹是不满足,他用绢绸茶叶、铜铁器等物品派人换回了珍珠、玛瑙、琥珀、犀角、象牙等贵重物品,把园内的屋宇装饰的金碧辉煌,宛如宫殿一般。

    据说他和王恺斗富,随手就打碎了一株两尺多高的珊瑚树。但是这样一个坐拥万贯家私的人物,却因为太过富有被孙秀看上了,最后被孙秀以谋反的罪名砍了全家。朕觉得此人委实可笑,聚敛了如许多的财富,却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你们觉得他是不是很可笑啊?”

    听完了崇祯说的笑话,福王到还能附和的笑上两声,蜀王却实在是一点都笑不出来。他的脸色变化了一阵之后,终于还是顺从的向崇祯屈服的说道:“臣仔细想了想,臣现在的生活的确是有些困难,但是那些宗室的处境却比臣更为难,臣还是捐三…那个五万元吧。”

    朱由检这才收回了注视着蜀王的目光,恢复了微笑说道:“那朕就代替那些宗室感谢两位王叔的捐赠了,接下来便是收取天下26位藩王,近300位郡王的捐款了。

    朕看这样,我们把这个扶助宗室困难基金会的筹款目标定在600万元,扣除我们三人捐赠的50万元,还剩下550万元的缺口。朕以为,剩下的320多位王爷,总不至于连550万元都凑不齐吧?

    蜀王叔父,你来京城也快一个月了,外头都说你办事明白,是宗室内少见的贤王,不如你来担任这个筹款大使,前往各藩劝说他们捐赠善款如何?”

    蜀王赶紧推辞道:“臣德衰才薄,当不起陛下的称赞。所谓贤王云云,不过是某些不要脸的文人想要打臣的秋风而已。臣以为筹款一事,必然要和陛下血脉较近的长辈下去劝说比较合适,臣毕竟是远支,难以让人服众啊。”

    朱由检却摇着头说道:“蜀王叔太过谦虚了,你比福王叔年轻的多,身体也健康的多,这四处跑路的活计,自然还是你比较适合。至于福王叔,他还需要坐镇宗人府,恐怕就难以出动了。

    有朕授权给你,有福王叔在宗人府坐镇,朕倒要看看,有那个宗藩敢跳出来为难你。就算为难你也不用怕,你也可以给他们讲个笑话。

    就说,朕这个人虽然记性不大好,记不住捐的最多的是谁,但是对于哪个捐的最少的,朕却能记得很清楚。如果他们想要被朕记住名字,不妨试试。”

    蜀王再次楞住了,虽说他在成都也见过几个宗室内的破落户,但是身为皇帝的崇祯如此无赖,也是让他有些目瞪口呆了。过了好半天才镇静了下来的蜀王,不得不捏着鼻子接受了崇祯对他的新任命,筹款大使。

    看着蜀王难看的脸色,朱由检这才继续开口说道:“基金会成立之后,必然是要进行管理和发放资助款项的人员,当然也要进行投资,以保证本金不至于被快速的消耗光。

    因此,朕会让都知监派出人员协助蜀王叔建立基金会的管理组织,并决定投资方案和管理人员的薪酬,总是不能让蜀王叔你辛苦的白忙活一场的。”

    崇祯最后关头抛出的甜枣,终于让蜀王的脸色好上了许多。商议完这些事情之后,三人便准备告辞离去,不过朱由检却又叫住了丰城侯,让他留下来单独召对了。

    重新坐回了座位的丰城侯,坐的比刚刚更为端正了,他双眼小心的注视着皇帝的胸前,两手平放在膝盖上,精神饱满的等待着崇祯的吩咐。

    朱由检倒是很有耐心,他一直侧着耳朵倾听着,直到福王和蜀王的脚步声远离之后,他才轻轻咳嗽了一声,对着李承祚说道:“朕留你下来,不是为了别的事情,而是关于推动配给制所实施的粮棉征购制的实施。

    关于你对勋戚内部的调查报告,朕已经看过了。现在你便详细的给朕说说,这勋戚内部对于粮棉征购制度的看法,和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士绅地主的态度吧。”

    李承祚立刻清了清喉咙,然后仔细的为崇祯讲解了他的调查内容,最后他对皇帝总结道:“现在是,不少投资了棉纺织工坊的士绅勋戚担心,实施了配给制度之后,他们会购买不到棉花,或是被迫购买高价棉花。

    但是这部分士绅勋戚对于粮食配给制却又很是支持,认为这样可以有效的遏制城市内粮价的高涨,让他们减少对工人工资的支出。

    而六府士绅地主中,去年看到棉花行情好而种植了棉花的人担心,被朝廷强行征购棉花,会让他们损失惨重。至于种植粮食的地主,虽然有些怨言,但是他们觉得,种植棉花的地主土地比他们多的多,有种棉花的地主在前面反对朝廷的政策,他们只需要捡现成的就好,因此声音较为散乱不一。

    现在在这南方六府之内,雇工平民还没有了解朝廷政策对他们有什么影响,因此只是在观望之中。中小地主觉得有士绅豪族挡在前面,因此虽然喊着反对的口号,却还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和平日的举止并没有什么变化。

    倒是那些占据了大量土地的士绅豪族和一部分勋戚,正四处串联走访,似乎打算联合起来向朝廷进行抗议,想要废除或是先推迟今年的配给制度…” 

第98章 崇祯的分析主张() 
郭允厚还没有从黄立极、袁可立带回来的消息中清醒过来,便收到了崇祯召见他的命令。郭允厚很快便恢复了冷静,跟着王承恩来到了主敬殿。

    朱由检和郭允厚打了招呼,让他坐到了丰城侯的对面,这才对着两人说道:“关于配给制制度的实施,在勋戚和保定、真定、河间、顺德、广平、大名六府士绅地主中遇到的阻碍,丰城侯这边已经向我汇报的很详细了。

    郭先生也应当清楚,山东三藩对于配给制中粮棉征购政策的阻碍,应当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

    接下来,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省的士绅地主,都会盯着北直隶的士绅地主的行事,以此作为标准来决定,他们对于朝廷颁发的配给制政策的接受程度。

    而北直隶的士绅地主,说到底还是这南边的六府势力最为强大,他们不是依附在勋戚的门下,便是和某些勋戚结成了亲家,有些人甚至和宫内也有联系。

    他们若只是单独一个人,自然会老老实实的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但是现在他们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形如一个整体,在这种情况之下,某些人往往会错误的判断形势,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对抗朝廷的力量。

    虽然在朕的眼里,即便是这些士绅地主和一部分勋戚、太监联合在一起,也只是一只不自量力想要拦截马车的螳螂。只要我们拿出决心来,马车必然是能够从螳螂身上碾压过去的。

    但是,北直隶的士绅地主和京中的勋戚,毕竟还是朝廷的支持者,如果我们不说一声就这么碾压过去,首先就会削弱朝廷自己的力量。

    而且他们在当地都是有名望的大户豪族,依附于这些大户豪族的百姓不知有千万户。在这些百姓眼中,这些数辈子和他们打交道的大户豪族,才是朝廷在当地的代表。

    一个从来没有和他们有过直接联系,在数百乃至上千里外发来的一封文告,如果没有这些当地大户豪族的认可,是无法被这些平头百姓所相信的。

    所以,朕以为朝廷需要先分化,勋戚、士绅大地主和当地中小地主、普通百姓之间的关系。只有当他们之间对立起来,朝廷才能通过地方官府以仲裁者的身份插手地方,掌握这些地方县以下的统治管理权力,将配给制度落实到每一个村子里去。”

    对于崇祯放弃了以力破局的解决方式,丰城侯和郭允厚都在心里松了一口气,郭允厚随即试探的向皇帝询问道:“陛下说要分化这些人,不知是不是已经有了全盘计划了呢?”

    朱由检想了想说道:“全盘计划么还没有,但是这些天来的思考,倒是有了一个解决的思路。

    我们要解决的北直隶反对配给制的声音,其实可以将反对者分成四类人:投资棉纺织业的勋戚、士绅、商人;拥有大片良田种植棉花求利的地主;拥有大片良田依旧保持旧式自给自足经济的地主;还有人数众多,但是土地面积不及前两者的中小地主。

    朝廷颁布配给制的目的,一是为了保障北方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便是保障棉纺织工坊、粮食加工工坊等行业能够获得足够的工农业原料。

    郭先生应当有所了解,伺候一亩小麦,大约需要农人投入4个工作日;伺候一亩棉花,大约是小麦田一倍的劳动时间。

    一对夫妇在北直隶耕作50亩上田,如果是自家的田地,便能够收获50石小麦,现在市场上每石小麦1元,扣除成本可得44元。平均一下,便是每人年入22元,要是田地不是自家的,还要减去地租,所得就更少了。

    但是一名妇女在棉纺织工厂干上10个月,也能获得30元的收入了。而她在这10个月内所创造的价值,起码也是她所获酬劳的一倍以上。

    可见,只要这些工坊有足够的原料,把这些农人招进工厂内劳动,比让她们在田地里干活,能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民众创造的财富越多,国家就能收取更多的税金,以缓解我们所面临的财政困境。

    而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让大量的民众处于失业状态,不但意味着无形中损失了大量的活劳动,还需要国家拿出可贵的储备粮食来喂饱他们,这一来一去便是双重的损失。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清楚的知道,朝廷今后的工作目标是什么了。

    对于朝廷来说,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一是要保证我们能够获得足够养活所有人的粮食;二便是为工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原物料。

    所以,我们要打破现在农村中一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让我们的农业变成,以交换商品为目的的市场经济的一部分。

    从这个目标出发,第一、二类人都是我们可以拉拢的对象,而第三、四类人则是我们必然要进行打击的对象。”

    崇祯说到这里时稍稍停顿了下,观察了下郭允厚和丰城侯两人的表情,发觉他们脸上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才继续说了下去。

    “第一类人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