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632章

挽明-第632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需要借用云南土司的兵力,才能阻挡住水西安家土兵的进攻。但是到了去年,云南土司们就只能在一边观战,光凭着贵州和四川的军队,就已经打的水西安氏求饶了。

    虽然对于秦良玉来说,这些军队的解散,无疑会提高白杆兵在西南的地位。但是对于国家和朝廷来说,就这么把这些军队解散,发到各处去屯田,实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秦良玉终于还是从本心出发,提出了反对朱燮元的主张,“…奢、安两土司虽去,但正如朱大人所言,现在西南的局势并没有好转,底层各族百姓之间的冲突反而加深了。

    四川除成都附近有千里沃壤之外,其他地区都是山多而平地少。而贵州更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之称。

    贵州、四川的军队如果大部拆散,分置于各要道冲口屯田,则每处多不过百余人,少则一二十人。他们彼此之间都有群山阻隔,成为了难以互相联系的孤军处境。

    而那些土人原本就生长于大山之中,在官军看来难以逾越的山林,在土人看来就是通衢大道。我军分散于各处,而土人却能通过山林集结成众。

    一旦有土人心怀愤恨,再次起兵谋逆,那么我们分散在贵州、四川各处的军屯,不仅起不到扼守要道的意义,反而会因为力量分散,而被土人隔断联系,一处处的吃下去。

    到了那个时候,朝廷又要动员何处的兵力去平息西南的叛乱呢?”

    秦良玉的主张虽然让孙承宗和茅元仪暗暗点头,但是内阁的几位阁臣显然有些听不进去了。

    “秦夫人这话有些危言耸听了,永宁、水西这两大土司都被朝廷打的快要灭族了,贵州、四川两地哪里还有及的上他们地位的土司?就算有,那不也是忠诚于朝廷的土司吗?”

    “不错,现在贵州、四川两地,已经被奢、安两家土司弄的残破不堪。就算再有土司反叛,一个残破的四川也不足以支持他们对抗朝廷。

    现在最要紧的,还是刚刚朱大人所言的,迁移汉民入川、入黔,并守住要道冲口,防止地方上再起小的冲突…”

    听到几位大臣都是在反驳秦良玉的说法,朱由检终于咳嗽了一声,打断了大臣们的发言。

    “好了,朕今日只是想听听,各位对于战后西南治理的看法,没必要争论不休。忠贞侯,你继续说吧。既然你不赞成把军队分散到各处军屯,那么你的想法是什么?”

    秦良玉小心的用眼角余光看了一眼,坐在宝座上的崇祯。此前的争论似乎并没有让这位少年皇帝变得烦躁起来,他的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微笑,但刚刚还在批驳她的大臣们却忽然安静了下来。

    秦良玉很快就收回了目光,毫无迟疑的继续说道:“陛下,臣以为西南各军的整顿应当继续下去。挑选各军精锐进入新军,然后分驻在贵州、四川的几处要点。若有事,则新军可相互支援出兵平乱。

    剩下的军队则分为两部,年老体衰或不能继续上阵杀敌者,如朱大人所言,分屯于要冲之所在。而其他军士则变为守备部队,驻守在各处大城之内,要道之上,为新军保护信道和后勤通道…”

    听完了秦良玉的主张之后,不待其他人出声,朱由检突然起身说道:“诸位的意见,朕已经全部听过了,今日的会议就先到此结束吧。朱总督和忠贞侯旅途劳顿,不妨先回去休息一下,今晚朕在钓鱼台为两位设宴洗尘。”

    殿内的一干官员们不得不咽下了想说的话,对着崇祯躬身行礼恭送。秦良玉有些茫然,她原本已经准备好迎接这些执政大臣们的批评了,现在却好似白做了心理准备了。

    朱由检向后殿走去之前,对着身边的王承恩小声说了几句,便头也不回的走入了通往后殿的通道。

    他在后殿刚刚用温毛巾擦过脸和手,王承恩已经带着黄立极和孙承宗两人过来了。

    朱由检吩咐一边的太监,给两人送上毛巾和冷饮,待他们稍稍缓了口气后,才对着两人说道:“朕把两位先生叫过来,其实就是想要给西南之事下个结论。

    两位先生应当知道,现在外面因为陕西亲藩受刑、澄城平乱误伤百姓、南京科考案等事闹的沸沸扬扬的,朕不希望再添加一件西南治理的事给他们争吵。在这么吵下去,朝廷也就不必做事了。

    此外后金国内发生的政治变动,也需要我们小心应对,朕希望西南事务不会分散总参谋部的精力,那么也应当早些定下结论来。

    所以,朕将两位先生请来,就是向两位先生表明朕的态度。朕的态度是:迁移汉民进入四川和贵州,改变当地的人口比例是正确的,不过要先确定安置地方的承受能力,然后再迁移人口。

    对于在奢安之乱平定过程中招募的各只军队和各有功将士,朕赞成忠贞侯的意见,不能一刀切的进行裁撤,也不能将他们全部分散屯田。那么,两位先生的意见是什么?”

    孙承宗还没有说什么,黄立极已经抢先说道:“陛下,臣赞成向四川、贵州迁移人口,可以从陕西、河南招募流民,以减轻当地的人口负担。

    臣也以为忠贞侯说的的确有些道理,但是臣还是不赞成按照忠贞侯的主张去做。

    一来朝廷的开支实在是太大,不管是为先帝修陵,修建北方各地的道路和水利设施,还是赈济各地的灾民,供给边军和新军所需,户部都是在借钱过日子。

    臣以为,这朝廷总不能一直靠借钱维持下去吧。这不仅容易养成官员大手大脚的习惯,也会让朝廷受制于那些商人。现在的危害虽然不显,但是日后可就难说了。

    二来,四川、贵州和中原有群山相隔,和朝廷的联系远较他处为弱,历史上割据四川称王者不知有几人。若是川中有一股较为强势的力量,只要封锁几条入川的通道,朝廷就要耗费无数的力量去平息叛乱。

    以我大明现在的处境,重要的不是在四川、贵州有没有一只强势的兵力镇压地方,而是在于消除两地有可能出现的一枝独大的力量。

    所以,臣以为朱大人的主张才是目前最适合朝廷的建议。忠贞侯虽然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是在她之后,谁又能保证四川能够再出一个忠贞侯呢?” 

第139章 崇祯的自白() 
听了黄立极的言论,朱由检总算是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朝廷这些官员们对于加强辽西边镇的力量还能理解,但是对于东江镇却百般提防,总是想要将这只海外军镇的力量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原因就在于,辽西镇距离京城就隔着一道山海关,往来联系一次也就20余天。如果辽西军中有什么风吹草动,京城这边很快就能收到风声,或是切断关内外的联系,或是派人前去军中说服,朝中的官员们都觉得他们能够控制住辽西镇。

    但是东江镇不同,它不仅是毛文龙单枪匹马打下来的海外军镇,离最近的山东登莱也有大海相隔,同朝中联系尤为不便。

    朝廷难以分化东江镇军队对毛文龙忠诚,又无法及时的了解东江镇内部的情报,朝堂上的官员们,自然也就难以信任东江镇和毛文龙对于大明的忠诚。对于朝廷难以掌握的力量,按照文官们的习惯,自然是削弱限制为上,避免养虎为患。

    这种思路的根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大明的官员已经失去了对于这个国家前途的信心。他们的内心无疑已经认为,这个国家正走在下坡路上,所以对于这个国家的敌人,他们想的并不是发展自己的实力,然后凭借自己的力量去消灭对方。他们是在等待对方衰落下去,从而变得比自己更烂,先于大明死去。而既然是在比烂,那么遏制一切新兴势力的出现,就成为了官员们努力的目标。

    像东江镇也好、西南新军也罢,这种看起来富有朝气的武装集团,显然同这个走下坡路的大明是格格不入的。在黄立极这些文官看来,这些武人未必是挽救大明的良药,倒是很有可能会成为葬送大明最后一点气运的一剂毒药,他们自然就要采取压制的态度了。

    然而崇祯和这些文官们的想法毕竟是不同的,比他们多了数百年见识的朱由检,和这些文官们的思想差异最大的就是,这些文官们认为这个世界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一旦出现了问题就会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但是朱由检却不会这么看,他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和工业革命的完成,原本互不相连的各个大陆,将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世界。农业时代无法解决的人口和土地矛盾,王朝更替的周期性规律,将会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变革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得到缓解或是部分的解决。

    比如,黄立极等官员们所担忧的大海和山河障碍,会阻碍朝廷对于海外及边远地区的控制力,但是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中,这些都将不会成为障碍。人们很快就会发现,朝鲜、琉球、日本、云贵川,乃至西域、印度、南洋诸岛,这些地方将不会再是一个个毫无概念的地理名词,而是他们有生之年可以前往的确实存在的地方。

    也许这些地方在物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人们心理上的距离却会大大的缩小。而这种心理距离上的缩小,将会有助于国家概念的形成,并加强大明朝廷在地方上的影响力。

    所以,朱由检虽然理解了黄立极等人的顾虑,但并不打算认可他们的主张。他不由看着态度犹豫不决的孙承宗问道:“孙先生,难道你也是这么认为的吗?”

    孙承宗迟疑了片刻,才回道:“黄首辅说的也不无道理,昔日太祖、成祖两位皇帝设京军护卫神京,也是取外轻内重之意,这也是我大明安稳了两百余年的道理。”

    朱由检下意识的松开了右手,在自己大腿上轻轻的弹了几下,片刻之后他停止了动作,冷静而坚定的对着两人说道:“朕设立总参谋部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大明的军队能够服从于朝廷的命令,保卫国家的利益。如果总参谋部对控制军队没有信心的话,那么总参谋部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祖先讲外轻内重,但是朕也没听说过有故意削弱边军,来维持京军强大的。更何况,就现在的大明内外形势,若是不能保证军队的强大,就对付不了内外接踵而来的强大敌人。我们不能等火烧到自己身上了,才想着要去挖井取水灭火。

    至于朝廷经费紧张,只能向那些商人借债才能维持下去,在朕看来这并不算什么危机。朕以为,朝廷经费紧张,却找不到地方借债,我们才是真正陷入了危机。

    而且,往我们的军队身上花钱,这并不是一种浪费。朕倒是听那些西方传教士说过那么一句谚语,如果一个国王不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那么他就要在敌人的军队身上花钱。

    朕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对,我们还能在自己的军队身上花钱,起码说明我们还有一只自己的军队。只要朝廷手中还掌握着军队,我们还要担心那些商人作什么?应该担心的难道不是那些商人吗?”

    崇祯话里话外透露出来的无赖,让孙承宗和黄立极都为之目瞪口呆。黄立极忽然觉得今日的天气真热,即便是刚刚饮下了一碗酸梅汤,他也还是感觉背后的衣服有些黏糊糊的。

    朱由检停顿了一下,打量了一眼面前有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