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659章

挽明-第65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宄錾淼亩潦槿诵欧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青年学会的发展势头,学会终将会成为大明青年士人中最有号召力的团体。但是对于崇祯来说,这个发展速度还是慢了一些。

    他希望能够加速青年学会的壮大发展,趁着东林势微,而复社刚被打压的时间段,借助青年学会将燕京大学的新学思想在年轻人中传播出去。

    拥有一个来自后世灵魂的朱由检,比这个时代的任何人都知道,什么叫做意识形态的斗争。对于意识形态的阵地,你不去占领,就会被敌人所占据。

    之所以天启年间虽然魏忠贤为首的政治集团掌握了朝政,但是士林舆论却偏向了东林党人,无非就是东林党人牢牢占据了大明在意识形态上的掌控权力,从而始终把持住了舆论上的控制权力。

    纵然魏忠贤集团在朝堂上把东林党人打了个落花流水,但是却被东林党人用社会舆论打成了所谓的阉党集团,是天子身边的小人和奸邪组成的恶党。

    正因为如此,所以魏忠贤集团即便推出的政策是有利于大明和百姓的,也会在地方上被士绅找借口抵制。

    此前大明的改革,朱由检动的是东南涉及海贸走私的一部分士绅豪商,军中的勋贵、将门,京畿和受灾地区的宗室子弟、土豪劣绅等人的利益。

    这些人原本就处于被正统士绅阶层排斥的对象,因此当皇帝触动他们的利益时,受到的反弹并不如何激烈。毕竟被收编的海盗和重新编组的新军,已经让皇帝能够死死的压制住他们了。

    但是接下去的深化改革,已经开始触犯到大明士绅阶层的真正利益了。如果没有对意识形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那么深化改革失败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加了。

    虽说大明士绅阶层可以笼统的被称为一个范畴,但并不代表这个阶层是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事实上北方士绅和南方士绅之间,名门望族和寒门之间,新晋升的士绅和衰落的士绅之间,良绅和劣绅之间,受灾地区的士绅和产粮地区的士绅之间等等,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只要崇祯没有发起疯来,想要一口气除掉所有的士绅地主,那么对付这些士绅分而击之,无疑是最为合适而可行的策略。而号召一部分士绅转变思想,把目光从土地转向新兴的工商业,从而削弱传统士绅的力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青年学会的创建,就是寄托了崇祯对于士绅下一代改变思想观念的良好愿望。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会对青年学会如此重视,在临出京城前往蓟州主持军事演习前,还要过来替青年学会在燕京大学内撑场面的原因。

    倾听完牛金星的话语后,礼堂内的学生和老师们都不由窃窃私语了起来。对于青年学会的名头,在座的师生们自然并不陌生,毕竟学会的创建骨干都是本校的学生。

    只不过,此前学生们虽然觉得青年学会的主张不错,但他们还是认为,这不过是一个没什么作用的文人社团。虽然吸引了某些热血青年,但并不能吸引那些只想借助燕京大学学习踏入仕途的学生们。

    今日皇帝在典礼上亲自出面支持青年学会,自然是极大的震撼了这些老师和学生。让他们终于明白了,往日关于青年学会流传的小道消息其实并不是谣言。

    虽说牛金星对于青年学会介绍的内容,已经得到过崇祯的事先检查,但是当站在台上的崇祯听完了牛金星的介绍之后,他依然觉得有些意犹未尽。

    于是在接下去的结束致辞中,朱由检对牛金星的介绍评价道:“刚刚青年学会的牛金星同学,已经为我们讲述了青年学会建立的主旨和章程。

    朕觉得,这个学会创建的用意很好,但是思想上还是太过于保守了一些。朕以为,不妨把学会创建的立意再拔高一些,把学会的章程设立的更开放一些。

    朕以为,青年学会成立的目的,应当改成,为把大明建设成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更为合适一些。

    而想要参加学会的年轻人,只要有热爱大明,热爱并维护华夏文明的意愿,要不要效忠于朕,倒不必过于深究了。

    为何朕要这么说,因为在朕看来,不管是上至天子,还是下至庶民,都应当把热爱祖国,热爱华夏文明放在第一位。人之无国,犹如毛之无皮,要是连国家都不存在了,哪里还会有什么君父呢?

    此外,朕希望青年学会的章程更为开放一些,也是希望大明的年轻人能够拥有更为开放的思想。

    因为朕始终都坚信,大明的未来将取决于各位和大明的年轻人,而不是今日执政朝堂的衮衮诸公。

    有位哲人曾经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大明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身上,世界是属于你们的,中国的前途也是属于你们的。朕对此深信不疑。

    所以,大明的年青人就应当具备两点,一是朝气蓬勃;二是谦虚谨慎。

    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是前人都未曾见过的大同社会,要创造的是前所未有的功业,自然就不可能会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就不能够因循守旧,在前人走不通的老路上继续走下去。

    所以我们就要朝气蓬勃,不畏惧前路的艰阻难行,不畏惧一次次的失败,因为朕相信,纵然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我们的前途是充满光明的。

    当然,不畏惧失败和艰险,不代表我们要故意寻找艰难险途来行走。汲取前人的经验,用来指导我们的前进,也是必要和必须的,所以我们同样要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当崇祯的车驾离开了成贤街后,燕京大学内的学生们顿时变的沸腾了起来。崇祯对于年轻人的要求和评价,已经夺去了他们对于大学新校区的关注。

    一直以来,不管是东林党人还是复社领袖,虽然有着关心国事的口号,号召年轻士人和自己一起改变大明政治现状的政治理念。但是,他们都是要求年轻士人追随自己,听从自己的吩咐去行事。

    而今天,皇帝却认为他们才是大明未来的主角,而不是那些当道权臣和士林领袖,这无疑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开始重新审视起自身的存在价值来了。 

第171章 郑府的宴会一() 
靠近崇文门东北方的泡子河,在元代曾是通惠河在城外的一小段故道。永乐帝迁都北京后,将元大都南城墙南移二里,重新挖掘护城河。在内城建成后,这河道就成了内城东南角的一段“盲肠“。

    不过由于这里是内城较低洼的地方,因此沿河有数个积水的水洼,小的有十余亩,最大的有近百亩,北方人称之为“泡子“,这条河也就被叫做了“泡子河“。

    各处泡子被玉带式的河流连接了起来,周边草木青翠,因此风景倒是相当的不坏。不少权贵富豪喜欢这里的风景,于是便依河修建了不少私宅。郑彩获得了崇祯的信任之后,将弟弟送来了北京,并顺便在此买下了一处宅邸,以用作他在北京的家宅。

    这处十来亩大小的宅邸修建在一处小泡子边上,将小半个泡子围进了后院的园林之内。在这秋高气爽的季节,后院内草木青翠,鸟语花香,不看远处高耸的城墙,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居然是在大明的都城之内,而不是某个乡野之中。

    不过今天的郑宅后院内,却是人声鼎沸,完全打破了往日的那份幽静。临近湖面的草坪上,放置着一长排桌子,洁白的桌布上放置着一份份用精美瓷器盛放的菜肴,供人自己取用。近百名宾客三三两两的分散在后院内交谈着,似乎就在自家庭院内和友人聚会一样这么轻松写意。

    郑彩和朝鲜王国驻京使节沈器远坐在湖边的凉亭内,一边观望着院内的众人,一边随意的交谈着。

    闲聊了几句之后,郑彩收回了对草坪上几名宾客的注视,转头看着沈器远问道:“遂之兄,对于明年和我国一起纪念万历援朝之役的胜利,你有什么看法?”

    穿着一身青衣的沈器远沉默了片刻,才对郑彩说道:“纪念上国和鄙邦联手战胜倭寇之役,下官自然是赞成的,想必鄙邦国内也不会有人反对。

    可壬辰倭乱时,拯救鄙邦全赖上国天兵之助,这李忠武虽然有些小小功劳,但岂敢同上国大将并列?上国可否将此人的名字从纪念仪式中去掉?”

    能够获得大明皇帝的认可,承认朝鲜军队在壬辰倭乱中有过贡献,是朝鲜王国同大明一起联手赶跑了日本入侵者,对于沈器远这样的朝鲜士大夫来说,无疑是乐见其成的。毕竟这大大的给朝鲜王国脸上贴了金,也可稍稍掩盖下朝鲜士大夫和国君在这场战争中的无能表现,不至于让他们在后世子孙面前丢脸。

    但皇帝陛下选择李舜臣作为朝鲜王国将领的代表,却让沈器远陷入了困境,让他不得不试图劝说大明更换一下对象。因为李舜臣是被南人党柳成龙发掘出来的,理论上属于南人党。

    朝鲜的地方虽然不大,但是两班大臣之间的内斗却比大明的党争更为激烈和源远流长。从朝鲜宣祖时代起,朝鲜两班分为了东人党和西人党,这也是朝鲜党争的开端。

    不过刚开始的时候,朝鲜的执政权力都在东人党手中,和西人党毫无关系。不过东人党一党独大,执政太久之后内部就出现了分裂。在宣祖册立王世子的问题上,东人党分裂成了南人党和北人党。

    壬辰倭乱中,主张邀请明军保护朝鲜的南人党,在复国之后地位上升,开始执政朝鲜。但很快朝鲜王担忧南人党会勾结明国架空自己,在明军退出朝鲜之后,扶植了北人党,南人党开始式微。

    随着仁祖反正的事件,一直游离在朝堂之外的西人党终于抓到了机会,趁着废除光海君的机会,联合南人党将执政的北人党推翻了下去,从此开始了西人党执政的时代。

    虽说西人党联合了南人党,但并不代表西人党会信任这些南人党。毕竟西人党是支持李倧取代光海君成为朝鲜国王,而南人党只是因为反对光海君,而不得不同西人党联手。

    比西人党更为亲明的南人党,在大明带走了废君光海君之后,就有了一些不稳的迹象。而出使北京的沈器远知道光海君的昭容任爱英诞下一子,并被皇帝赐名为李忠之后,便知道朝鲜的未来估计要不妙了。

    因此此前皇帝虽然册封了李倧为朝鲜国王,但是却并未对仁祖反正的事件进行表态,也没有对前往沈阳作为人质的王世子李溰有任何提及。一旦李倧有什么不测,皇帝要送光海君之后返回朝鲜,必然会兴起新的争斗。

    在朝鲜国,遵从于大明建立的宗藩体制乃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违反这个政治正确都会受到两班大臣们的攻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治正确,不在于明国过去有多么强大,不在于当年神宗皇帝的复国之恩,而在于从大明传来的伦理纲常。

    朝鲜赖以立国的两班体制,就是建立在儒家的伦理纲常之上,而壬辰倭乱让这种两班体制遭到了极大的打击。朝鲜的两班贵族们纷纷发现,和那些主动抗击日本入侵者的义军相比,两班所拥有的力量简直微不足道。

    凭借着大明的支持,朝鲜王国虽然再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