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75章

挽明-第75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方面则是,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的背后,涉及到大明各地缙绅、官吏的庞大利益,这些缙绅和官吏们,正是依靠着不一样的度量衡,从农民手上收取了数倍于国税的税赋,这种因为利益结成的团体,不是一、二个官员能够挑战的。

    徐光启虽然对于崇祯想要统一度量衡感到有些吃惊,因为他觉得这事未必能落实下去。但是对于研究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说,这却是一件好事。

    不过黄帝设五量,少昊同度量,调律吕。布手知尺,布指知寸。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这些都说明了以往度量衡的单位都是因人而设,因此差异性很大。想要真正科学准确的把度量衡单位固定下来,又能为大明百姓所接受,就不能过于脱离实际。

    如果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弄出了一套无法让百姓接受的度量衡标准,那么只会让大明的度量衡更为混乱,有碍于国计民生,徐光启肯定是要反对的。

    因此徐光启想要先确认朱由检的想法,再决定是否要劝说或是支持,重新制定度量衡的标准。

    朱由检整理了下思路,才对着面前的三人,请教似的说道:“原先的度量衡虽然标准不同,但是毕竟已经使用了数百年,有些甚至还是宋元时留下的单位。如果突然之间完全废弃,肯定会引起百姓的无所适从,因此朕想把原先大明通用的度量衡称为市制,意思是民间依然可以使用这旧的度量衡。

    而朕打算建立一套朝廷使用的统一标准的度量衡,朕称之为公制。根据几何原理,我们都知道,一个立方体的体积是边长的三次方,这说明长度和体积之间是可以换算,只要我们确定了一个标准长度,就能确定一个标准立方体的体积,也就是容量。然后我们再把这个标准立方体盛满了某种物体,比如水,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标准重量。

    然后接下去,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三种标准单位进行细致的划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制单位联系起来。这样当我们统一了公制度量衡之后,市制度量衡也就随之统一了。诸位认为这想法可行吗?”

    “敢问尊敬的陛下,何为标准?”邓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个发问了,作为一名科学研究的狂热者,他对任何新事物和新理念都保持着好奇之心。

    朱由检有些发愣,迟疑了好一会,才犹豫的解释道:“所谓标准,就是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比如我们以一粒米作为标准,任何大于或是小于它的米粒就是不标准的米粒。又或者我们取一个日冕作为标准日冕,那么同一时间其他日冕和它所显示的时间不一致,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其他不同时间的日冕是不标准,有问题的。”

    邓玉函仔细的思考着朱由检的解释,连连点头说道:“尊敬的陛下,您真是拥有无上的智慧。只要我们设定出一个标准,那么不管是在大明还是在欧洲,我们就能制造出同样的器具,这对于大明和欧洲的交流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朱由检这才想起,欧洲人现在同样没有标准的概念。欧洲公制度量衡的出现,那是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事。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又把法国人制定的公制标准带向了全欧,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

    朱由检正想着,徐光启也面带微笑的赞赏道:“陛下这个用几何原理的方式,把长度、体积联系起来实在是太精妙了,比之刘歆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更易操作,臣以为重制度量衡可行。”

    对于徐光启所说的,以黍米与律管制定度量衡的方式,邓玉函和金尼阁都很感兴趣,忍不住向徐光启询问了。

    徐光启看到朱由检也是懵懵懂懂的,一脸模糊的看着自己。索性就为三人讲述了,王莽命刘歆制定度量衡的故事。

    简单来说,在刘歆构建的度量衡体系中,首次把长度、体积、重量三个度量衡单位联系了起来,这对于中国的自然科学来说是一大进步。

    他以某个品种的黍米为标准,以1粒为1分,10粒为1寸,90粒合黄钟宫律管长9寸,100粒为1尺;一黄钟宫律管的容积是1200粒黍米,记为1龠;1200粒黍米的重量为12铢。

    但是这种理论上精妙绝伦的度量衡系统,在现实使用中受限于黍米的不可重复性,你无法保证你作为标准的黍米和刘歆手中的黍米是一模一样的。因此这套度量衡在实际使用中,就变得错漏百出了。

    但是不管如何,这套标准第一次脱离了人体部位的丈量,是中国人第一次试图以一种稳固的方式把度量衡固定下来。比法国人制定公制度量衡标准,足足提前了1800多年。

    邓玉函和金尼阁听完了徐光启的介绍之后,无不对刘歆设计的度量衡体系赞叹不已。

    听完了徐光启说完这个故事,三人马上就转入到了如何制定标准长度的讨论上了,在崇祯提出的这个度量衡体系内,一切的基础就在于标准长度之上。

    只要这个标准长度能够为人所信服,那么整个公制度量衡体系就算是建立起来了。对于这种科学问题上的讨论,三人显然都很投入,仅仅是一会就把还在一边的崇祯皇帝给忘却了。

    三人首先否定了以人体部位作为标准长度的计量,因为后人无法对标准长度进行校正,那么这套体系最后也会同刘歆建造的度量衡体系一样,陷入到混乱的地步。

    三人小声而又激烈的讨论着,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当监丞刘友荣带着几名官员抱着监生们做好的文章走进来时,朱由检终于忍不住插嘴对三人说道:“为什么不以地球赤道周长的4千万分之一,作为一个标准单位呢?”

    “为什么是赤道的周长?”邓玉函有些奇怪的问道。

    “为什么是4千万分之一?”徐光启、金尼阁异口同声的问道。

    朱由检眨着眼睛深恨自己多嘴了,他怎么忘记了,眼前这三人都是科学家,他们可不会因为自己是皇帝,就在科学研究上对他唯唯诺诺。 

第110章 批阅文章() 
朱由检看着眼前三位对着自己寻根究底的学者,不由有些头痛。其实对他来说,十进制加上可以互相换算的长度、体积、重量三个度量衡单位,就已经构建成了他所需要的度量衡体系。

    至于一个标准长度单位是否是赤道周长的四千万分之一,其实并不重要,只要这个标准长度单位能被重复验证就可以了。

    但是他看到刘友荣带着监生们写好的文章进来之后,想帮他们结束争论,不由多了一句嘴而已。在后世填鸭式教育下成长的他,如何使用定理和公式他是会的,但是要让他把定理和公式的由来说清楚,那就有些为难他了。

    为什么要用赤道周长,因为地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圆球,而是一个接近圆球的椭圆球而已,但是朱由检不知道为什么地球是椭圆的,因为现在可没有卫星对整个地球进行直接观察。

    朱由检只能闭着眼睛胡诌道:“这个为什么是赤道的周长吗?我想你们应该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停运动的球体,它不仅围绕着太阳公转,还会自转。”

    “陛下看过哥白尼的书?”邓玉函和金尼阁都低低的发出了惊讶的声音。

    “哥白尼是谁?”徐光启对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和自转运动的说法很感兴趣,于是好奇的询问道。

    朱由检察觉到,邓玉函虽然惊讶,但是眼中却有着兴奋的情绪,而金尼阁则是眼神有些闪烁。

    “哥白尼先生现在还健在吗?哦以前朕还是信王的时候,有个商人曾经送给朕一本海外奇谈,曾经提到过哥白尼先生的理论,不知道金尼阁先生你这次带来的书籍,可有哥白尼先生的书吗?”朱由检信口胡说道。

    邓玉函和金尼阁对于大明的亲藩制度一无所知,所以相信了朱由检的说法,但是徐光启知道信王根本无可能接触到什么海外归来的商人,虽然他有些诧异于崇祯为什么要说谎,但还是保持了沉默,没有揭穿他。

    邓玉函沉默了一会后,摊开双手说道:“哥白尼先生早在83年前就已经去世了。”

    朱由检略有失望的说道:“真是令人遗憾的消息。”

    站在一边的金尼阁发现自己必须要说些什么,否则今天的谈话传播出去,会导致罗马教廷对中国耶稣会的不满。

    作为一个科学家,金尼阁并不排斥日心说,但是作为一名传教士,他却不能公然支持和圣经对抗的日心说。

    金尼阁硬着头皮说道:“哥白尼先生的著作,在我所带的书籍中应该存在。但是陛下,我始终认为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转,而地球进行自转活动,这是一种歪理邪说。您可以阅读此类的书籍增广见闻,但是请别被此类的学说迷惑了心智。”

    邓玉函对着朱由检耸了耸肩,表示自己并不赞同金尼阁的说法,但是他并没有站出来反驳。

    倒是一直在沉思的徐光启,突然叫出了声,“我明白了,这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和地球的自转,正好可以解释昼夜更替和四季更替的现象。地球自转一周应当刚好是12个时辰,而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刚好是一年。嗯,地球自转的方向应该是自西向东,这样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

    金尼阁对着徐光启翻了翻白眼,心中有些郁闷的想着,他就知道会是这个样子,这位中国的士大夫对于自然科学的思考上一向很有天赋。

    日心说和地球自转,解释了一年四季交换和日夜更替的自然现象,这正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一出来,影响力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原因。相比之下,教廷所坚持的地心说实在是太牵强了。

    金尼阁不得不抛出了教廷最后的护身符,他对着徐光启反问道:“我们先不提地球是如何围绕着太阳公转的,就单独说说这个地球自转的事。如果地球真的在自转,为什么我们这些在地面上的人居然会毫无感觉呢?”

    这下不仅徐光启有些迷糊了,连邓玉函也陷入了思考之中。不过对于如何证明地球自转,朱由检倒是知道的很清楚。当他还是苏长青的时候,曾经去过北京天文馆参观,见过那个著名的傅科摆。

    朱由检摆了摆手说道:“诸位为什么不一起来做个实验呢?想要证明地球是否在自转,光靠辩论是没有用的。让事实来证明,哥白尼先生的地球自转说到底是不是真理不就行了吗?”

    邓玉函马上点了点头附和道:“不错,陛下说的对。但是要做什么样的实验来证明,地球有没有自转呢?”

    朱由检没有再让几人陷入争执怎么做实验证明去,他简单明了的说明了下傅科摆的原理,这三位科学家立刻赞同了这个实验的方式。

    而朱由检的成功歪楼,终于不用解释地球为什么是椭圆的,也不用再说明自己是从“坐地日行八万里”,这句诗里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长的了。至于这诗句是怎么来的,那真是天晓得了。

    徐光启、金尼阁、邓玉函终于退下了高台,走到一边的角落去,讨论怎么制作傅科摆的实验去了。这一刻,他们对于关于地球自转的问题,比对崇祯为什么要这些监生写这样的文章更为关心。

    朱由检有些羡慕的看了一眼,在角落里探讨科学的三位科学家。他知道未来这三位的名字,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