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18章

挽明-第818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队伍在此修整了一个半钟点,一是等待掉队人马的前来汇合,一是等待天色的变化。当天边开始蒙蒙发亮时,多尔衮随即下令豪格带领六百骑兵由东南向西北践踏整个越冬营地,图尔格带领一千二百人作第二波进攻,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人马进行压阵。

    这场突袭从一开始是很顺利的,分散在河谷各处的林丹汗部众根本没有想到,在这个寒冷冬季将要过去的时候,居然会有这么一支军队出现在越冬营地之外。虽说漠南蒙古部族,特别是左翼察哈尔部众吃苦耐劳的习性要好于已经脱离了半渔猎半农耕生活的女真人,但是和他们的漠北同胞相比,也还是稍差一筹。

    只不过仰仗着这两年同明国的交好,获得了不少物资的察哈尔部军队,才能在这个被南北山脉所遮蔽了的河谷内,渡过漠北不一般的严寒冬季。鄂尔浑河由西向东穿过了整个河谷,而在河谷中间,北面群山中流出的图拉河,有东北向西南流入了鄂尔浑河内。

    八千多军队及二千多被俘虏的牧民,还有十多万头牲畜,广泛的分散在了这条东西向的河谷草原上。当然,最为精锐的三千察哈尔铁骑和林丹汗的王帐还是较为紧密的驻扎在图拉河的南、北两岸。

    林丹汗带着塔什海、寨桑祁他特车尔贝等2千人驻扎在图拉河北面的台地上,被明帝称之为蒙古第一勇士的贵英恰则带着近千部属驻扎在南面的平原上。显然,即便是在出征漠北之后,林丹汗同这位妹夫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好转。

    应该来说,整个突袭刚开始的时候,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虽然这些女真白甲护兵在生活上已经不能和女真崛起时那么吃苦耐劳,但是在作战的技能和装备上,却并不曾落后那些女真崛起时的将士。

    豪格身先士卒的表率,更是激发了部下们作战的热情。转眼之间,先头部队就扫平了通往图拉河营地的通道,那些分布在豪格进军通道上的营帐内,里面的察哈尔人还没能从温暖的被褥里起身,就已经被践踏成泥了。

    女真人的军队只有在图拉河南岸才遇到了成建制的抵挡,通过和明国皇帝的结交,贵英恰所部不仅全面装备了甲胄和优良的武器,还获得了一批火枪。正是凭借着这批火枪,才使得听到大队骑兵来袭的马蹄声和部众的惨叫声而起身的贵英恰,可以命令部下依靠自家帐篷前的辎重车辆作为盾牌,组建了一个小小的方阵,以阻止女真先头部队的继续进攻。

    贵英恰一边号召那些找不到坐骑的部下向自己的帐篷靠拢,一边派人向北岸的林丹汗求援。虽然他不明白女真人怎么会出现在这里,但是贵英恰却认为女真人不可能在这样的季节动员大批人马越过半个漠北前来攻击这里。

    因此只要林丹汗能够及时把北岸的人马集结起来,就能击退这只偷袭的女真部队。而分散在各处的察哈尔部人马,也能够及时回援,说不好还能全歼这只女真部队。

    在贵英恰的鼓舞下,驻扎在图拉河南岸的直属部下,和一些散落的察哈尔部众开始慢慢镇定了下来。虽然被女真骑兵驱散,但也没有继续往远处逃亡,反而试图向贵英恰所在的帐篷集和。这使得贵英恰身边的部属由不足百余人,渐渐壮大到了300余人,原本简陋的方阵也开始变得有模有样起来。

    豪格亲自带兵冲杀了两次,也没能击破这个仿照明军车阵设立的小方阵,倒是让自己的部下在火枪下损失了十多人。当图尔格赶到此处时,便立刻意识到图拉河南岸这个小方阵是一时难以攻下了,毕竟在漠北草原度过了半个多寒冬后,精锐如白甲护兵,此时的体力也有些难以为续了。特别是那些战马,大多已经掉膘,负担不了几次激烈的冲锋了。

    图尔格阻止了豪格的蛮干,下令部下驱散向贵英恰方阵靠拢的蒙古人,自己则准备带着一半人继续冲击图拉河北岸的蒙古营地。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带着后备军队冲了上来,他对于图拉河南岸的蒙古小方阵不屑一顾,毫不迟疑的率领部下跨过了图拉河,冲向了对面台地上的蒙古营地。

    就在图尔格、豪格有些不知所措的看着队伍跟着多尔衮向北面冲锋时,多尔衮的亲信带着他的口信来到了两人身边,向着两人质问道:“墨尔根戴青问,你们究竟还在等待什么,留下一小队人马看住这里,所有人都去进攻,只要抓到了林丹汗,战争就结束了…”

    正如多尔衮所判断的一样,这只军队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林丹汗自己。贵英恰的勇猛虽然能够激励周边的蒙古人奋勇作战,但是当河谷内正在集结的蒙古人看到,他们奉为神灵一般的林丹汗并没有如他们所想的那样,竖起自己的旗帜和女真人死战等待他们的援救,而是如同一只兔子一般,在女真人的队伍冲上台地前就向西面草原逃亡之后,所有人就顿时四散而去了。

    林丹汗最终还是逃脱了女真人的追击,但是他率领进入漠北的大军,却在这一仗里全军覆没了。塔什海、寨桑祁他特车尔贝等蒙古亲贵向女真人投降,贵英恰见事不可为,便带着数百亲信部下逃向了东面的绰克图汗的冬营地。

    女真人俘获了七、八千蒙古人,还有八、九万牲畜。只是在这样的天气里,多尔衮也不敢盲目的深入大草原继续追击林丹汗。他只能以主力驻扎在河谷内,并派出一些精干的小队伍去追击林丹汗的踪迹,并派人去寻找邀请外喀尔喀右翼诸部台吉,一是帮助抓捕林丹汗,二是前来同他会盟。

    在三月下旬,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终于得知了后金军队突袭库伦,察哈尔军大败,林丹汗下落不明的消息。他们又是欢喜又是担忧,三汗赶紧各自带着数千骑兵向着库伦赶了过去,一是想要趁着这个机会彻底解决左翼绰克图的威胁,另一方面则是希望能够保住林丹汗的性命。

    不管他们心里有多怨恨林丹汗,但是只有林丹汗还活着,蒙古才能维持形式上的统一,而不至于四分五裂开启内部混战的局面。 

第361章 张存仁叛逃事件() 
同样是三月,和白雪皑皑的漠北草原相比,锦州城内外已经是看不到积雪了。不过地上显露出来的杂草和灌木依然是枯黄枯黄的,好像还是没有什么生机,但若是扒开这些杂草,也许就能看到那一点点的绿意。

    和冬季相比,这样的天气虽然并不寒冷,但野外也没有多少人出来活动。不管是耕作还是往来此地的商队,都要4、5月才会开始热闹起来。

    不过今日倒是有些出奇,一队2、30人的骑兵不好好窝在城内喝酒耍子,却从锦州北门出了城,顺着官道向东面的大凌河堡奔去了。守门的军校对这队衣着华丽的骑兵毕恭毕敬的,甚至都没让他们下马盘查,这态度好似自己顶头上司过来了一般。

    街头的好事者忍不住伸头望去,想看看队伍里都是些什么遮拦人物,结果当他们看到骑兵身上的服饰之后,顿时便脸色惨白的缩回了头,双手一搂衣服便低着头快步跑路了。

    让这些街头行人不敢侧目的,正是这些骑兵身上穿着的锦衣卫服饰。从前士大夫们提起缇骑就骤然变色,总是又恨又无奈的说道:三山街,缇骑狠,骤飞来,似鹰隼。

    不过在苏州五人墓碑事件之后,士大夫们煽动民众对抗缇骑,并连连上书指控这些穿戴着鹅帽锦衣的锦衣卫,不仅没有负起为皇帝扫除奸邪的应尽职责,反而处处同良善的士绅百姓为难,成为了某些朝中奸邪打击异己的工具。

    在士绅阶层的共同反扑之下,缇骑由此不敢再轻易离开京城。待到崇祯登基之后,鉴于锦衣卫的名声太坏,便宣布暂停锦衣卫的大部分执法权,只保留抓捕叛国者和意图颠覆王朝者两项权力,又对内部进行了整顿和缩编,将许多锦衣卫调到了巡警局和军中,这才渐渐平息了士大夫们对于锦衣卫的抵制。

    不过将数万人的锦衣卫缩减到四、五千人,并建设学校来培养锦衣卫骨干之后,锦衣卫的办事能力倒是直线上升,在没有以前那种人浮于事的官僚作风了。而堵上了从街头招募锦衣卫校尉的漏洞之后,锦衣卫人员的素质也开始逐渐上升,不再有从前那种拿着锦衣卫的执照去敲诈街头商贩的不入流混混,来败坏锦衣卫的名声了。

    在崇祯的指导下,锦衣卫在海外贸易和酒楼、青楼的投资中,就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活动经费,自然也就用不上亲自去当黑社会了。河南民乱和扬州盐引案中,锦衣卫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但却都让文官主持的廉政公署领取了头功,这让文官们稍稍对锦衣卫放心了些。

    当然,在锦衣卫大举改革之后,锦衣卫内部也分成了三股势力。一个是以骆养性、吴孟明为首的锦衣卫世袭官员,他们对于改革是持抵触情绪的,毕竟改革不仅减少了锦衣卫的权力,还断了他们继续把持锦衣卫的权力。

    另一个是田尔耕、许显纯等阉党余孽,他们当初被魏忠贤提拔,就是为了打压锦衣卫内部的世袭官员山头,好令锦衣卫成为魏忠贤个人的力量。虽然现在换了皇帝,但是打压这些世袭官员已经停不了手了,否则一旦被骆养性等人反扑,他们的下场也好不了。

    最后一派则是学院派,锦衣卫和巡警局共同创办的警察学校,其招收培养的学员大多来自郁郁不得志的底层文人。这些人科举无望,但又不屑经商务农,报考军校们又被刷了下来,最终倒是被警察学校所录取了。

    学院派既反对锦衣卫内的世袭官员,嫌他们挡了学院派的上进之路;又瞧不起田尔耕、许显纯这些阉党余孽,嫌弃他们败坏了锦衣卫的名声。在学院派看来,应当将这些人都赶出锦衣卫,或是将之边缘化,由自己来护卫皇帝和大明,才是锦衣卫的未来。

    只不过学院派出身的锦衣卫现在都只是总旗、百户的低阶官职,还不能拥有这么大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已。不过当他们抓住机会的时候,却比三心二意的骆养性、田尔耕等人要坚决的多。

    锦州的肃反工作虽然出色,但却并没有打破辽西将门的小团体。总参谋部虽然住了手,但崇祯却并不满意,辽西将门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战中央权威,已经触及到了他的底线。既然现在后金暂时不会进攻锦州,而祖大寿等辽西将领又被拆的七零八落的,他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进一步打压、瓦解辽西军事集团的山头主义。

    于是出身警察大学的副千户赵一玮等人,在皇帝的授意下替换了锦州、宁远、山海关三地的锦衣卫负责人。这三地锦衣卫衙门对外的名称是政治保卫处,主要是负责当地军民的肃奸工作。

    赵一玮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走访了锦州驻军的各个单位,然后再次提起红衣大炮的失踪案件,并从军队下层士官开始单独问话,并要求他们揭发军队内部的敌人。愿意和锦衣卫合作的,他就视为积极分子,什么也不愿意说的就是顽固分子。

    所谓的山头主义,无非就是一个小团体联合一个小团体,最后拼凑成一个大团体。谁能维护这个团体的利益,谁就是团体成员效忠的对象。所以当辽西将门的头领祖大寿被调去京城之后,辽西将门这个团体其实并没有消失,他们还是继续存在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