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36章

挽明-第836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说皇帝描绘的理想很是诱人,但袁崇焕心中依然还是有些犹豫,他在崇祯准备走向后帐更衣时,终于忍不住又问了一句,“陛下,此前作战时,您一口回绝了后金提出的和平主张。现在我们占据了优势,却又向后金要求停战,那些蒙古诸部首领会不会对此有什么误解?咱们是不是应该先和诸部首领通个气?”

    朱由检停下了脚步,转回身来看着袁崇焕说道:“你们两人刚刚也说了,我军现在还有3个骑兵师和两个野战步兵师没有动用,这个力量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不正是用来说服那些蒙古诸部首领的吗?

    朕之所以要和后金言和,也正是为了保留这股力量对于这些蒙古部族首领的威慑。朕之所以反对战前后金提出的和平,那是因为后金把和平作为了对于大明的恩赐,并有意借此在蒙古诸部面前展示后金对大明所具有的军事优势。

    而现在朕提出和平,这是大明对于后金的恩赐,也是为了让蒙古诸部知道,在今日的草原上,能够决定战争与和平的,只有我大明而已。大明要保护的,是蒙古人民而不是蒙古国,这一点袁卿应该知道,蒙古诸部更应该清楚”

    和中路及东路都出现了激烈的战斗不同,驻守在西面乌兰察布河一线的代善所部,基本上就是在和对岸的明军进行侦察和反侦察的斗争。这一段东西向的乌兰察布河谷,两岸多为丘陵,都是易守难攻的地形,因此双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在没有探明对方防线时,不进行渡河攻击。

    因此当代善收到了东路和中路两军接连受挫的消息时,他还有些不太相信。毕竟他对面的明军表现的实在是太克制了。不过当黄台吉派出使者,要求他收缩阵线,并返回大营商议军情时,代善才确实相信两路大军果然受挫了。

    后金在野战中受挫,还是在他们三大贝勒在场指挥的数万人会战,这可是后金建国以来重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更不要说,他们现在远离辽东数千里,经此一败,军中那些蒙古人究竟还可不可靠都要两说。

    代善意识到,若是稍有不慎,他们能不能安然返回辽东,还真成了未可知的一件事。代善吩咐部下收拢阵线之后,便匆匆带着数十骑返回了大营。

    当代善走近中军大帐之外时,发觉许多满蒙亲贵都有些神情诡异的站在大帐之外,代善停下脚步仔细倾听,发觉大帐之内正传出了激烈的争吵声。代善脸色微变,因为他听出了正在争吵的双方是谁。

    代善随即下令身边护卫将账外的满蒙亲贵都赶离大帐20步,而他自己在外踌躇了下,终于还是掀开了门帘走进了大帐。

    

第385章 内部的分裂() 
刚刚经历了生平以来的第一场大败仗,逃回的三贝勒莽古尔泰心中可以说又是气愤又是羞愧的。不过失败了终究是失败了,莽古尔泰在回到大帐时并不打算为自己辩解。不过他也并不认为,这场失败全是自己的责任。

    可是没想到,当着各位大小贝勒的面,黄台吉居然暴跳如雷的把这场战败的责任全都推到了他的头上,莽古尔泰自然不甘受辱的当面反驳了起来。

    “汗王何必如此咄咄相逼,此次战败我虽然难则其咎,不过最大的责任难道不是在你自己身上吗?

    如果不是你一意孤行,非要大军绕道而行,又怎么会给明军留下集结军队修筑营垒的时间

    要不是此次作战之前,汗王把我正蓝旗的护兵大半抽调而走,我正蓝旗又怎么会出战不利而折损这么多人手?

    更何况,此次作战额驸索诺木杜棱和其弟色臣卓哩克图先行败退,导致我军出师不利。汗王不去责备他们,反倒是把责任都推到了我头上,究竟是什么道理?”

    莽古尔泰不反驳倒也罢了,他这一顶嘴倒是让黄台吉更是怒火中烧,不由再次训斥道:“你身为本国四大贝勒之一,又是东路军的主帅,失败于一群无名之辈也就算了,现在还打算推卸责任,诬告他人吗?

    我们要不要打赌询问?倘若有人是在诬告他人,就诛其诬告者;倘若告者说的是事实,则诛其不听差遣者,行吗?”

    黄台吉怒气上脸,以目光逼视莽古尔泰,实是希望三贝勒就此低头认错,不要再继续挑战自己的权威了。这一仗打到这个程度,总是要有个人站出来负责的。这个人选不是三贝勒莽古尔泰,就是他这个后金大汗。

    如果莽古尔泰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把这个责任扛下来,那么黄台吉还可以借机压制因为战败而感到不满的蒙古诸部首领,缓和因为战败而出现的满蒙联军内部的矛盾。

    不过莽古尔泰显然没有明白黄台吉的用意,他在黄台吉的逼迫下,思想更是钻进了牛角尖,一心以为黄台吉想要借这个机会谋害他,于是不由手执佩刀之柄前向一步说道:“为汗者,做事宜从公开论,何独于我为难?自从汗王登基以来,凡是汗王吩咐的事情,我都一一顺承,现在汗王却仍不中意,莫不是欲诛我邪?”

    站在莽古尔泰身边的同母弟弟德格类见状顿时大惊失色,大帐之内皆是黄台吉的亲信侍卫,莽古尔泰此时拔刀,岂不是作死。于是德格类赶紧拦住了莽古尔泰身前,一边用拳头殴打他,一边拼命将他往大帐外推去说道:“你如何敢对汗王如此说话,这还有没有体统了,赶紧出去清醒清醒”

    莽古尔泰显然没能理解弟弟的苦心,反而觉得连这个最亲近的弟弟也背叛了自己,一时气苦怒骂道:“爹个鸟,为何拳欧我也。”莽古尔泰在挣扎之间,不小心拔刀出窍一扎许。

    黄台吉见了莽古尔泰的举动脸色铁青一言不发,帐内的几位小贝勒们对这个场景也是手足无措不敢出声,大贝勒代善此时刚好掀开帘布走进。

    看到这个场面之后,他顿时勃然大怒的对莽古尔泰训斥道:“如此悖乱,你是真的想死了吗?你们还站在那里做什么,还不赶紧把三贝勒拖出去,让他清醒清醒。都这个时候了,难道还要再来一场内乱,是想我等都死于此吗?”

    在代善的怒斥中,莽古尔泰终于有些清醒了过来,不在继续挣扎,任由德格类将他推出了大帐。

    黄台吉冷冷的看着莽古尔泰出了大帐,这才怒意未消的对帐内众人说道:“他年幼时,汗父将他与我一体养育,并未受益产业,他平日所用衣食,均我所剩,得倚我为生。后得父汗之心,便不将我放在眼中。如此倒也罢了,可是为了邀功父汗,居然亲手弑杀生母,如此禽兽之行,难道真以为其他人不知道吗?”

    帐内几位小贝勒毕竟年轻,对于黄台吉所言的内情并不清楚,倒是曾经在沈阳听说过三贝勒杀母邀宠的传闻,今日听到黄台吉亲口证实了这个传闻,一时不免有些将信将疑。

    比帐内众人年长的代善自然知道黄台吉刚刚说的没一句是真的,不过他心中以为这是黄台吉想要打击莽古尔泰的名誉,因此倒也没往心里去。毕竟眼下有更为重要的难关要过,于是代善上前岔开了话题说道。

    “汗王,莽古尔泰虽然狂妄,不过眼下我军新败,正是需要内部团结一致以抗外敌之时,还请汗王能够宽宥于三贝勒,不可使外面的诸部首领看了笑话。”

    黄台吉看了帐内众人低头不语的样子,也知道此刻不是处置莽古尔泰的时候,于是便说道:“也罢,大贝勒说的不错,今日我中路军和东路军接连受挫,军中将士正是士气低落之时,此时我们之间的确不该起什么摩擦,一会就请大贝勒去劝说劝说他好了。

    不过我请大贝勒前来,可不是来当什么和事老的。莽古尔泰在东面的失利,不仅折了万余蒙古骑兵,连他自己的正蓝旗也有一半多没能逃回来,这一仗实是我后金立国以来损失最大的一仗,还是野战对垒中的失败。

    我们接下去若是不能重整军心,这剩下的人马究竟有多少人能够返回沈阳,也是在未知之数啊。请大贝勒过来,正是要商议下一步究竟是留还是走?”

    代善低头思索着,他已经听出了黄台吉想要撤兵的心思,只不过一直主张和明军打上一场的黄台吉,实在是拉不下脸来打自己的嘴巴子,因此才希望由他来提出撤兵的主张而已。不过代善也知道,他这一张嘴无疑就等于是替黄台吉分担了此次出征失败的责任。

    代善虽然心中颇为不愿意,但也不能不给黄台吉一个台阶,毕竟真的为了这点失败的责任而斤斤计较,倒是真有可能把他们都留在这个地方了。

    “汗王,我以为还是应当撤退了。虽然我军实力犹存,但此地毕竟远离辽东,我军之伤亡难以得到救治。而敌军却不同,他们背靠大同,受伤的人可以运回后方医治,还能继续调派新力军上来。我军越打越少,敌军越打越多,这仗还有什么打头呢?

    我军此次出征,乃是为了消灭察哈尔部而来,但是现在明军和察哈尔部联手,我军单拳难敌双手,消灭察哈尔部的目标已经不太可能实现。要是继续和对面僵持下去,倒是有可能让我们的蒙古盟友动摇叛离,这不是自讨苦吃么?

    最后,若是对面主持大局的只是普通明将或是文臣,我们也许还能期待明国朝廷对于边塞武力的忌惮而使出什么昏招。但是明国皇帝的旗帜既然竖立在对面,我以为我们是等不到这种机会了。

    既然撤军乃是早晚之事,早撤总比晚撤好,早撤还能保住我军一些元气,减轻那些蒙古盟友对于我方的抱怨。咱们还是下次再寻找机会吧”

    代善说出的理由顿时令帐内的小贝勒们连连点头,他们也觉得眼下的形势对于己方太过不妙,不如早点撤回辽东较为安全。

    看着这些思归心切的小贝勒们,黄台吉也是极为无奈。他心里也很是感慨的想着,若是父汗生前遇到这样的场面,恐怕没人会因为这么一场失败就想要回家吧。当然,若是父汗来指挥这场远征,说不定就不会出现这样令人诧异的失败了。

    稍稍在心中感慨了片刻,黄台吉就抛弃了这点软弱的想法,重新令自己振作了起来说道:“大贝勒说的不错,这一仗我们输了,那就应该认输。

    不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今日这一仗的失败并没有动摇我女真八旗的根本,因此即便是要撤兵,也不能如同丧家犬一般逃亡。

    我的意思是,派人向明军言和并索回俘虏和尸体,我们不能将为了后金征战的义勇之士抛弃给明人”

    黄台吉的话语还没有说完,一名白甲侍卫便匆匆进了大帐,向他禀告道:“汗王,明国放了一名正蓝旗的俘虏回来,他说明军有口讯让他带给汗王和两位大贝勒。”

    黄台吉听完了被释放的浑达善带回的口讯之后,脸上的神色变得极为复杂,他几乎就不想说什么话了。明人再一次抢在了他的面前,将他想要用于遮羞的话语都说完了。

    除了那些小贝勒们一副喜形于色的神情,认为战争就此结束真是一件好事。代善和黄台吉却都知道,这对于后金来说其实并不是什么好消息。

    明人先是在蒙古诸部面前显示了自己的武勇,接着在占有这样的优势下,却又主动提出了和平,这无疑已经打消了后金军中蒙古诸部的最后一丝战意。

    在这个时候,后金如果还想和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