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50章

挽明-第850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梅卿请这边坐,这里不是正式的场合,大家还是轻松一点谈话,你看如何?”朱由检一边指着左手边的软椅,一边坐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说道。

    梅之焕只是踌躇了一下,便对着皇帝行礼后说道:“陛下说的是,臣领命。”

    朱由检看着坐下的梅之焕思考了片刻,方才一字一顿的说道:“朕来兰州也将近一个月了,很快就要到新年正旦了,也差不多该是朕返程的时候了。

    朕请梅卿过来,就是想要听听你对于西北地区的看法和未来此地应当如何治理的设想,不知梅卿能够说给朕听听么?”

    梅之焕的精神顿时一振,他心里何尝不知,这是皇帝试图了解他的想法是否和自己符合了。不过即便知道这次问答有可能决定他这个总督还能够做多久,梅之焕也只是思考了片刻,便决定将自己的想法完整的讲述出来,而不是去猜测皇帝的想法是什么。

    梅之焕清了清嗓子后说道:“既然陛下相询,臣这几年在甘肃任职,倒是略有所得,愿以此呈报于陛下。

    臣以为,甘肃、宁夏、青海三地,首要之地便在于甘肃。甘肃,河西走廊也。东连中原,西接西域,南方是青藏高原,北面又是蒙古高原,实在是中国西北的一大交通要道。

    西北者,中国山川形胜之起源也,国家若无西北,则中国必定动荡不安。纵观历史,凡是西北归于中国,则北方游牧民族必然势衰。反之,则便是中国苦守南方,中原兵连祸结。

    我中国欲守西北者,便先要占住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在手,则北方各少数民族便不能混合一统,只能被我分割后各自为战,则我国在北方的压力就会急剧减少。

    甘肃、宁夏之间并无什么险恶关口,故得甘肃者必得宁夏,守宁夏者必先守甘肃。有了黄河西面的甘肃和宁夏作为屏障,则陕西便只需面对河套一面之敌。

    如今陛下先后慑服蒙古右翼和左翼诸部,令河套地区重新回到中国之手,实是我中国之一大幸事。有了河套和宁夏相互护卫,则陕西便成了西北的内陆之地。

    这样的话,甘肃面对的敌人,便剩下了乌斯藏和青海的西部地区,西域的叶尔羌汗国和卫拉特蒙古,及一个中立的漠北蒙古诸部。

    以臣所知,这些年来乌斯藏内部矛盾重重,藏巴汗和黄教喇嘛之间剑拔弩张,正是我大明重新收乌斯藏于名下,一气铲除甘肃南方潜在之威胁的最好时机。

    如此一来,甘肃便只剩下了西面的叶尔羌汗国和卫拉特蒙古诸部两个敌人”

    说到这里,梅之焕不自觉的便停了停,好好思索了一些时间,方才继续开口说道:“由兰州向西一千四百余里,便是嘉峪关,再往往西千余里便是哈密。

    若是按照旧制,甘肃两翼强敌既去,那么我们只消退守嘉峪关之后,则以叶尔羌汗国的力量,断不能跨越千里荒漠进攻我嘉峪关。

    而兰州…嘉峪关这段河西走廊虽然干旱不已,但甘州和凉州之间有诸河交错,便于灌溉,只要大兴水利,实是可以满足我甘肃军民之所需。

    不过自从商队打开了西域的商道之后,臣以为闭关自守实在是一件短视之事。甘肃既然被称为河西走廊,自然是指这一段地形正适合我国商人前往西域的通道。

    以甘肃这样一个荒漠和绿洲相互交错的地方,光是开垦农业和发展畜牧业是不足以令此地长治久安的。若是全都指望着朝廷的救济,那么朝廷拨付的支援款项又能支持多久呢?

    是以,想要此地长治久安,非得恢复甘肃昔日交通西域的商道才行。只有恢复了此地的商道,则甘肃便可以依仗商税支持驻守于此地的大军,而甘肃之民也有了为往来商队服务的机会,不至于再入山为盗。

    臣以为,陛下修建兰州…嘉峪关的铁路,是否也有便利商路之意呢?”

    一直沉默倾听的朱由检,此时方才点了点头说道:“不错,若守西北,必先要守住甘肃。这一点上,朕和卿到无有不同。但是,若想要守住甘肃,恢复商道是一个方面。朕以为还需要再进一步,天山南北之地也当收入大明囊中才是。

    铁路之修建,非是为了便利这条路上的商贾,更是为了将兰州、武威、张掖、酒泉连成一个整体,甚至于还要继续向西收复敦煌之地。只有将这条铁路一直修到哈密去,甘肃这条河西走廊才算是完全控制在了我大明之手。

    而有了哈密作为进入西域的基地,我们的商路就不必再受叶尔羌汗国所控制,那些被叶尔羌汗国驱赶进入我大明领地的维吾尔人,我们也能够把他们利用起来,不再成为边境的隐患。

    只是朕没想到,这铁路刚出了兰州,就被乌鞘岭所拦截。这东西向17公里多的山脉倒是成了这条铁路的第一个难关,光是把修建铁路的物资运过乌鞘岭,就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所以,三、四年内,我们是不用指望这条铁路能够修到红柳河去了。但是对于叶尔羌汗国的谋划,特别是夺回哈密的部署,却是不应该停下脚步的。”

    对于皇帝能够赞成自己治理甘肃的政策,梅之焕还是颇为开怀的,但是他没想到皇帝的欲望要比他大的多,不仅仅想要吞下乌斯藏和青海,甚至连西域也要重新吞并进大明。这显然让想要同叶尔羌汗国握手言和,以此维持住甘肃通往西域商道的梅之焕,有些难以接受。

    他不由向皇帝劝说道:“陛下,对我大明来说,只要能够维持住这条商道就已经是盘活了甘肃的经济。现在反过去图谋西域,恐怕有得不偿失的结果。

    叶尔羌汗国攻打我大明,需要跨越数百里荒漠,以其国力是难以支撑的。但我国想要图谋西域,同样也是要跨过这数百里的荒漠。当日哈密卫撤回,正是我国难以支持对于守卫哈密军队的后勤供应啊。

    如今朝廷的财政虽然稍有好转,但既要把重点防备于辽东的后金,又要打算夺取乌斯藏和整个青海,哪里还有余力去图谋整个西域地区呢?就算我们一时得手,恐怕到时不仅叶尔羌汗国要与我国为敌,就连天山北面的卫拉特蒙古诸部也不会容忍我国占据哈密的”        

第402章 国家利益() 
“朕原本也是这么想,先拿下青藏再对付叶尔羌汗国同卫拉特蒙古。不过现在的形势出现了一些变化,西宁守将丁国栋在检查一队前往西藏熬茶的蒙古人时,发觉他们并不是自称的外喀尔喀部,而是卫拉特蒙古部。

    更让人诧异的是,其中有一人似乎地位非常之高,为了保护他的安全,其他人居然不敢反抗检查士兵的挑衅。在丁国栋下令将所有人缉捕时,那位被其他蒙古人保护的对象不得不主动坦白了自己的身份。

    他自称是孛儿只斤。图鲁拜琥,卫拉特所属的和硕特部首领,也是卫拉特四部的盟主。此次只是想要入藏熬茶,并无其他意图。丁国栋不敢擅自对其处置,便派人把他押送回了兰州,送到了朕这里。

    有了这个人在我们手上,那么卫拉特四部就很难再和叶尔羌汗国联手对抗我们了。所以,朕希望你能够将所有的心思放在如何拓展我国在西域的势力上。至于青藏方面,朕打算让蒙古人去为我大明开路。”

    朱由检不慌不忙的对梅之焕回复道,而坐在他对面的梅之焕先是感到错愕,接着便恢复了正常表情说道:“臣听说过图鲁拜琥的一些事迹,传闻中此人不仅骁勇善战,也是卫拉特四部中少有的仁厚之主,甚得部众之心,故被称为:国师汗,不过大多数人都称他为固始汗。

    卫拉特四部中能够同他相提并论的人物,大约就只有准噶尔部的首领巴图尔珲台吉了。这样一个人物,抛下部族化妆潜入我国境内,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借道前往西藏熬茶吧?”

    朱由检默默的想了片刻,最终坦然一笑的说道:“不管他原来想要做什么,现在恐怕也是做不成了。

    只要他在我们手中,对于卫拉特蒙古或是拉拢,或是分化,我们都有了许多选择,不是么?”

    梅之焕想了想,皇帝说的也的确是如此,哪怕图鲁拜琥再怎么得部众人心,远离了部众之后也还是会生出许多变化来的,特别是卫拉特四部中还有一个威望不亚于他的巴图尔珲台吉。

    不过他很快就放下了对于图鲁拜琥现在处境的思考,向着皇帝追问道:“臣心里还是有些不解,不知陛下打算如何用蒙古人替我大明夺取青藏地区呢?”

    朱由检立刻胸有成竹的说道:“根据那些往来青海、西藏的商人汇报,日喀则的藏巴汗同拉萨的黄教喇嘛们现在是势如水火,大有一触即发的战争事态。

    不过黄教喇嘛们的信徒虽多,武力上却不是藏巴汗的对手,因此一直都只有苦苦支撑而已。如果没有一个外部势力的干涉,这场斗争一定会以黄教喇嘛的失败而告终。

    所以朕打算令阿尔斯兰护送章嘉活佛入藏,同五世*协商。西藏归入大明治下,而朕将册封五世*为西藏领袖。双方一起联手消灭藏巴汗对于西藏的统治。”

    梅之焕有些诧异的看着皇帝说道:“可是陛下,就在不久之前,您还下令臣向藏巴汗和白利土司邓悦多吉示好,现在转身就要支持黄教统治西藏,这是不是过于反复无常了?”

    梅之焕也许还有一些道德上的愧疚感,朱由检却不以为然的说道:“当初朕要求你向藏巴汗和白利土司示好,一是为了笼络林丹汗;二是为了不让他们反对我们收服青海东部的各少数民族和建立西宁等城市;三则是希望他们能够感受到大明的善意,回到中国之怀抱而已。

    但是现在么,林丹汗已经失踪,蒙古诸部信仰黄教的信徒众多,他们现在已经是朕的子民,朕自然也要顾及到他们的感受,不能让藏巴汗和白利土司继续欺压黄教喇嘛。

    西宁城已经略现雏形,青海东部各族也接受了我大明的管辖,那么康区的白利土司向青海扩张的行为,这就是在对我大明的挑衅了。

    我大明向藏巴汗、白利土司处处示好,换来的不是他们向我大明靠拢,反而对我前往贸易的商队处处刁难,岂不可恨?据闻,过去七、个月中,但凡是通过康区的商队都失踪了,这种劫掠我国商人的举动,就是在对大明宣战。

    既然友善不能换来友谊,那么就应该拿出棒子,否则我大明岂不是成了周边各国眼中软弱可欺的绵羊,他们若是人人跑上来咬我们一口,就算咬不疼我们,也够让人恶心的了。”

    梅之焕思考再三,还是有些犹犹豫豫的说道:“可是这要是传到了周边各国,是不是对陛下的名誉有损?”

    朱由检注视着面前的大臣,坦率的说道:“在国家利益面前,不管是你的,还是我的荣誉,都是毫无意义的存在”

    听了崇祯的回答,梅之焕总算知道朝中大臣们为什么会对这位皇帝又爱又恨了。能够解决问题,并勇于承担责任的崇祯,比起他的父、兄来,总算是让大明的精英们看到了一些拯救自我的希望。

    但是,把道德约束放在一边,完全从实际利益出发制定政策的崇祯,显然距离儒家眼中的明君形象相差太远了。在这样的皇帝手下干活,没人能够预料到自己的明天是什么。

    对于那些已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