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67章

挽明-第867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育出支持政权的人才。

    在科举制度尚未出现之前,门阀世家垄断了文化的传承,是以政权就是在皇帝和门阀世家之间不断换手。科举制度出现之后,皇权借助寒门士子的力量,击溃了门阀世家把持政权的传统,这也是相权日渐衰落的现实。

    从宋至明,历代君王都试图弄出一套尊崇皇权的价值观来,从思想上控制那些读书人,这也就是理学兴起的根源。只不过到了大明中后期,文官缙绅势力的崛起,再度架空了皇权,左右了政权的力量。

    到了这个时候,封建伦理秩序实际上已经达到了极点,不管皇帝再怎么折腾,都是无法跳出封建官僚集团为皇权编制出来的这座权力牢笼的。而官僚集团用于控制政权的方式,就是把持着教育的权力。

    虽说天下书院教授的都是四书集注的内容,但往学生脑子灌输思想的,却是那些缙绅官僚。哪怕偶尔有一二个出自底层的人才,也大多为脱离自己的阶级而喜不自胜,只想着如何同老师同僚站在一个立场,哪里还顾得上其余。

    封建式的书院是教育不出建设资本主义所需要的人才的,朱由检自然不会给这些封建缙绅机会翻身的。作为一个后来者,他很清楚一件事,国家政权的更替从来不是和风细雨,是一个阶级取代另一个阶级统治地位的暴烈行动。

    之所以现在这些缙绅未能表现出激烈的反抗举动,说到底还在于大明实在是太衰弱了,这种衰弱不是皇权单方面的衰弱,而是整个国家自上而下的衰弱。

    除了江南地方还能维持着一点繁华盛世的余烬,整个帝国北方在外患和内忧的夹击下,士绅已经很难控制住地方上的秩序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崇祯登基后推行各项改革,哪怕是触及到了士绅们的利益,北方士绅也还是忍了下来。

    因为在改革政策实施之后,北方社会秩序的恢复也是有目共睹的。对于大多数士绅来说,他们还是能够忍受住这点利益损失的,只要等到国家安定下来,他们自然是能够重新拿回这些利益的。

    正是要趁着这些士绅们还在忍耐的时候,朱由检才要抓紧时间建立起学校体系,只要将这一代的北方缙绅子弟纳入到学校体系之内,那么崇祯赖以变革大明的人才基础也就算是初见成效了。

    钱谦益离去之后,朱由检思考了许久,方才对着一边伺候的吕琦说道:“安排个时间,让郭尚书来见见朕”

    钱谦益接任首辅之后颁发的第一条内阁敕令,立刻引起了朝野上下一片赞誉。不管在什么时候,给民间撒银子都是最受人欢迎的。而且,虽然钱谦益没能说服皇帝豁免积欠的盐课,但是能够为各省争取到自收自用,已经算是给各省找到了清理积欠盐课的路子了。

    一时之间,刚刚上位的新首辅倒是博取了不少口碑,算是坐稳了自己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朱由检也正和郭允厚紧张的商议着,建立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西苑精舍内,朱由检端着一杯清茶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外面连绵不断的雨线说道:“建立国家计划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把全国的资源和人力进行有效的分配,从而促进我国工农业的快速发展,最终满足整个国家的需求。

    农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工业是财富的源泉。一个国家的农业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若是工业无法满足人民的需求,就会使得民众用度匮乏。所以治国之道,首要就在于工农业的有序生产,任何阻扰工农业生产的不适宜制度都应当加以革新。

    所以我们需要一个机构统筹计划,规划好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朝廷掌握好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这才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调度起各处的资源。

    当然,按照我国目前的状况,如果光靠国内的资源来安排生产,恐怕是很难满足民众的需求的。蒙古的皮货和牲畜、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毛皮、日本沿海的海货、台湾及东南亚的蔗糖、大米、椰子等。

    我们都要通过工业品交换资源的贸易手段,使之流向我国。这也是国家计划委员会对外资源管理的另一重责任。所以,国家计划委员会虽然会以你户部为主,但总理衙门的冯铨也会加入委员会协助你,计划委员会的权责就由户部和总理衙门共同负责吧”

    和皇帝数次商议之后,郭允厚倒是燃起了对于这个国家计划委员会的兴趣,在他看来这个计划委员会的成立,倒是极大的增加了户部的权力。

    不过他也是有些疑惑的向皇帝说道:“这个计划委员会不需要让首辅加入吗?那么日后这个计划委员会是向首辅负责,还是向陛下负责?”

    朱由检看着渐渐明亮起来的天空,安静了许久才说道:“钱牧斋刚上任不久,光是熟悉黄首辅留下的那摊子事,也够他忙的了。经济上的事估计还是朕熟悉一些,国家计划委员会向朕负责即可,至于钱牧斋那里,内阁也是需要了解国家经济状况的,抄报一份给他了解也是应该的。另外,朕还会安排几名新进士进入计划委员会,协助你们办差。”

    郭允厚心中大定,随即向皇帝回道:“谨遵陛下旨意,那臣就先回去抽调人员,编写一份五年工农业发展计划草案出来,以供陛下御览”

    听着郭允厚远去的脚步声,朱由检便转回头来对着一边的吕琦说道:“传朕的谕令,调夏允彝、牛金星、陈子龙、张岱四人入御前秘书处,然后进国家计划委员会办事”

    于此时,数千里外的日本江户城内,位于神田的一处武家屋敷内,德川忠长一身素白正向各位家臣告别。

    德川忠长此刻也终于看开了,匆匆说了几句诀别话语之后,便从怀中拿出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件,推到面前的榻榻米上,表情淡然的说道:“余同诸君已然诀别,再无遗憾。唯有妻子远在明国不能面别,故写下了这封信件。

    余在此拜托诸君,若是将军殿下允许,诸君能将此信送至明国,就算全了诸君和我这场宾主之谊了”

    德川忠长向着众人俯身一拜,也不待各位家臣回话,便起身决然走进了后堂。不一会,为忠长介错的七郎便走了出来,泣不成声的向一干家臣宣布,“忠长殿下已经成仁了”

    忠长的家臣们这才哭出了声来,很快坐在隔壁屋内等候的春日局便等到了,忠长同妻儿的诀别信和剖腹的肋差。春日局抽出了信封内的信件看了一遍,随即不动声色的又放了回去,对着一边伺候的人说道:“好了,就把这两样东西送去幕府,告诉诸位大人,忠长自感罪孽深重,又思及大御所的父子之情,已经自裁了”

    幕府几位老中正在为忠长的去向争执不下,按照大御所的遗言,应该将忠长送去大明和妻子相聚。但三代将军并不愿意将这个弟弟送去大明脱离自己的控制,而几位老中也担心大明将来会利用忠长,再度干涉日本内政。

    然而众人正在争执不下时,却突然传来了忠长自杀的死讯,众人听过了忠长的绝笔信后,德川家光终于不耐烦的决定道:“既然他自己自杀了,那么让不让他去大明也就不必再讨论了。忠长的事你们来善后,今日的会议到此为止。”

    看到家光准备起身离去,几位老中也不由面面相窥,松平信纲赶紧出声问道:“既然忠长殿下已经不在,那么忠长殿下的几位家臣是不是可以启用了?现在西面已经筹建了五个常备师团,采用中国的军制和练兵之法。如果我们再不建立自己的常备师团,恐怕今后在战场上将再难抵挡西边的武力了。”

    井伊直孝有些犹豫不决的说道:“可是建立常备师团的话,旗本和御家人今后的俸禄该怎么办?我们现在可支撑不起两个军事系统,中国式的师团虽好,但是耗费实在太大”

    家光停下了脚步,毫不犹豫的说道:“师团要建,如果钱不够,就把那些明人想要的土地租借给他们。另外,号召幕府上下勤俭奉公,所有人的俸禄都要贡献出三分之一”

    家光说完就迅速的离开了房间,快要走到大奥时才对着身后的小姓问道:“是谁干的?”

    小姓忙不迭的回道:“是春日局夫人。”

    家光点了点头,便继续向前走去。深而幽暗的走廊之中,没人能看得清家光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第422章 抗灾() 
崇祯六年五月下旬,宋应升还在自己的书房处理公事时,外面突然就刮起了大风来,他抬头撇了一眼屋子里的座钟,此时不过才晚上八点而已。

    宋应升随即起身吩咐了外面伺候的仆役,令其检查下整座公署的门窗是否关好,随即又坐下重新批改起了公文来。

    然而没过一刻钟,屋外的大风不仅没有随着雨水下来而渐渐停止,反而愈演愈烈了起来。宋应升放下了公文,走到窗边注视着屋外黝黑的庭院,终于开始有些担忧了起来。

    江南素来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方,但这几十年来却也是灾害不断。比如去年江南地区就有10多个县受到了旱灾的影响,松江府几乎全境都受到了影响。虽然凭借着前几年的水利工程保住了人畜的日常饮水和一部分田地的浇灌,但是河水的枯竭令河流众多的松江府第一次出现了,大部分河流无法行舟的现象。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沪宁铁路的开通,使得上海和南京、苏州之间的运输始终保持着畅通,让上海港的贸易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保证了松江府最大的一块收入,才没有让受旱灾影响的大部分松江百姓失去活路,顺便还让上海市获得了不少外来的劳动力,很难说去年的旱灾对这些地区的百姓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当然,去年的旱灾虽然造成了对江南地区的灾害,但是对于上海市来说无疑是利大于弊的。旱灾除了令上海市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用于新市区的建设之外。也令江南保守的士绅百姓开始转变对于铁路建设和对外贸易的态度。

    沪宁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有人觉得修建铁路破坏了本地的风水,有人则反感铁路占据了自家的田地。不过在去年的旱灾中,铁路令沿线地区的居民获得了额外收益,维持了他们在灾荒之年的生计,一时之间对于铁路和对外贸易的赞颂,就成为了江南百姓的最新观感。

    而从泰国及柬埔寨地区运来的大米,更是稳定了松江府的物价,令的去年最高时的米价也没有超过1。2元每公石,这也成功瓦解了本地米商对暹罗米的抵制。

    不过即便这场旱灾带给了上海市不少好处,宋应升也没有因此感激上天。他很清楚,在远离上海和铁路的地方,那些受灾百姓依然在遭受着灾荒之年带来的各种苦难,否则上海的街头就不会多了那么多乞丐和流浪儿。

    今晚的这场大风雨,令他感到十分的不安,毕竟那些从外地逃荒而来的人员,现在大多住在沿江的低矮草棚内。如果风雨过大,他很担心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口伤亡事件。听到院子里树枝被大风刮落地的声音,宋应升终于站不住了。

    他匆匆走出房门,叫来了长随吩咐道:“把市政厅下属的各处主官都叫来会议室,另外去准备雨披、雨靴还有马灯”

    虽说崇祯登基之后一直在推动官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