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896章

挽明-第896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比起乡村的悠闲生活,城市的节奏显然要快速的多。元宵刚过,城中的工坊已经迫不及待的开门上工了。这两年来朝廷对工业作坊上的投入,和在海外开拓出来的新市场,使得京畿一带的工坊始终处在高景气的状态。

    不管是生产皮革、家具、各类铁器、水泥,还是生产棉布、瓷器、玻璃器及各类食品罐头,京畿市场上的每一件商品都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工坊主们不是在扩大工坊,就是找地方新建工坊。

    北上京城的文人士绅经过位于天津河道附近的工坊区,听着那些工坊内传来的永无止歇的机器声,也不由嘲讽道:“…这哪是机器在作响,分明是某些钱袋子里的钱在生儿子。”

    被讥讽的工坊主们并不因此而愤怒,反而觉得这些文人形容的很是形象。不管被人喜欢也好,还是被人厌恶也好,北方各河道附近的工坊都在快速的增加。这种利用水力的工坊增加速度,已经引起了工坊主和河道附近乡村争夺水源的矛盾。使得地方官员们开始限制工坊的建造,这也使得工坊主们开始希望能够寻找到一种方便、稳定且容易获得的动力,以取代现在不可靠的风力和水力。

    对于在工坊上工的工人来说,高景气带来的好处就是,他们的工资、福利和劳动时间都获得了一定的保证。北方各工坊将近30…40%的商品销售于海外、塞外,也就意味着这部分商品能够从海外、塞外交换来更多的资源,这些资源即便是小小的分给工人一份,也足够让这些工人的生活迅速的提高了。

    而以国家为后盾的海外贸易,更为注重的是用工业品去交换所在地的原物料,而不是什么金银。如果以后世网上的工业党来说,这便是典型的工业国对农业国的利润收割。大明从海外、塞外各地运来各种原物料,然后加工为成品,一部分拿去继续换取海外、塞外的原物料,另一部分则在国内进行消费。

    在这种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工坊的资本在增殖,工人获得了工资,国家获得了税收,人民得到了消费品。就大明自己而言并无坏处,但是对海外、塞外各地的民众来说,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劳动给养着大明。

    当然,在朱由检眼中,大明目前的工业还是太过弱小和初级,从海外汲取来的活劳动还不足以让整个北方中国进入到工业社会,只能勉强让河北、山东、山西三地勉强有了一点工业社会的影子。

    不过对于那些从乡村里出来的年轻人来说,在工坊内做工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却比在乡下快活多了。工坊提供的饭食不仅能让人吃饱,每三天还能见到一次荤腥,虽然只是清洗干净的猪内脏或是一些卖不出去的海鲜尾货,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味了。乡下的那些小地主,平日里也许还吃的不如他们这些工人呢。

    但是对于工坊主来说,身处天津这个大型的商业港口城市,不管是猪内脏还是海鲜尾货,基本上都属于相当低廉的支出,有时候甚至比时鲜的蔬菜更为便宜。毕竟在远洋捕渔业的兴起,让天津成为了北方最大的鱼市场。而榨油业的兴起,则让消耗油渣豆饼的养猪业兴盛了起来。

    天津、北京的繁荣市面,使得两地的饮食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也就使得海鲜尾货及上不了台面的猪内脏,变成了天津贫民及工坊包伙食的学徒工人们的美食。

    当然,对于手中还有几个钱的工人们来说,偶尔也会在下工的早上跑到茶楼来尝尝天津卫的早点,顺便听听那些茶客们的闲聊。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是新奇而值得去探索的新生活。

    这一日,几名年轻的工人刚刚喝早茶喝到一半,就看到一名穿着半旧素青长袍的中年男子走进了茶楼,几名工人赶紧起身热情的向他招呼道:“舒老师,您来吃早点了,请这边坐,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空位子。”

    中年男子抬头看着这几名年轻的工人一眼,认出了几人是自己在夜校中的学生,于是便热情的答应了一声,便快步走了过去。几名工人一边向着店小二打着招呼,不由分说的为中年男子点好了早点,一边则恭敬的向他问道:“舒老师您带的是今天的报纸吗?能给我们说说里面有什么新闻么?”

    推辞不过的中年男子只好接受了这班工人的好意,坐下来摊开手中的报纸,为他们念起了报纸上的内容。

    今天报纸的头版是朝廷刚刚颁布的五年计划,中年男子只是匆匆扫了一眼,上面有几个数据让他记忆深刻,一是朝廷打算以去年全国总产量41万吨生铁,2万1千吨钢材为基础。预计于五年之后,把生铁年产量提高到100万吨,钢材提升到5万吨。

    此外便是以去年的粮食产量4110万吨为基础,以每年不低于2%的增长率,五年后提升到4500万吨以上,以保证每人每年365斤的口粮。

    对于这个五年计划,中年男子只是稍稍念了几句,便知道身边的这些工人们是听不下去这种枯燥无味的数据的,于是便将报纸翻转了过来,为他们读一读其他新闻。

    结果翻过来的第一页,就让中年男子楞了片刻,在边上工人们的催促下,他才将报纸折好,认认真真的念起了让他一眼看中的文章。

    “…民众们都睁开眼睛看看吧,当军人在边关用生命保卫着国家的时候,当工人们在轰鸣的机器面前昼夜不息的工作的时候,当商人们冒着危险在海外为大明开拓着贸易市场的时候,那些守旧的士绅和我们的敌人,只会告诉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

    但是义州的胜利,数千敌军的缴械投降,都告诉了我们。自崇祯元年开始的改革是正确的,正因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所以我们的敌人正一天天的衰落下去,而我们却会一天天的好起来…

    由此可知,今日大明的诸多问题,依靠夫子之言圣人经典是无法解决的。只有大刀阔斧的对国家、社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彻底的变革,我们才能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并最终走上大同世界的光辉之路。因此我要向诸位疾呼:大胆,再大胆一些,把那些腐朽而陈旧的观念彻底的消灭掉,大明就有救了,中国就有救了…”

第456章 召见后金使者() 
赫舍里·希福是在元宵之前抵达京城的,北京和天津的繁华让他惊讶不已,这已经超出了那些商人对他的描述,元宵节当晚的烟花大会,更是让他看的忘记了自己身在何方。品書網 有时候他甚至觉得,他来到的不是另外一个国家,而是另外一个时代。

    而和他所看到的城市景象相,大明官员的变化更是让他吃惊了。和他交涉的官员都在30…40岁之间,这些官员不仅年纪他年轻,行事干练的也一点都不像是他记忆的那些大明迂腐官僚。甚至于他们馆内的那些年轻官员还要具有生气,

    和这些大明官员进行的谈判,让他感觉耗尽了所有的精力,这是他这辈子所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次交涉了。这才让他意识到,此前他代表着后金出使蒙古诸部,而能够无往而不利的令这些部族低头,并不是因为他的口才有多好,只是别人畏惧他身后的后金罢了。

    而现在同他谈判的大明官员,显然他更早的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没有搞什么私人之间的友谊来左右他的态度,只是*裸的将两国之间的利害关系摆了台面,也唯有如此让他感到难以招架。

    到了这个时候,赫舍里·希福反倒是要依靠个人的魅力来感动这些大明官员,希望能够获得私人之间的友谊,从而给这场谈判稍稍增加一些筹码了。

    双方这么磕磕碰碰的谈了近二个月,终于在三月旬将停战协议的框架给建立了起来。但是对于后金提出的,仿照朝鲜等藩国,同大明建立宗藩关系,并要求大明册封后金为诸藩之长的要求,明国这边却始终未曾正面回应。

    三月十六日,赫舍里·希福终于获得了崇祯的召见,这让他振奋不已。他也知道这次见面,大约是决定大明和后金两国之间的关键了。

    即便赫舍里·希福在见到皇帝之前已经做了无数的心理准备,打算不管如何都要让这位年轻的明国皇帝认识到,和平对于两国有多少好处。但是在见到了崇祯之后,对方提出的一个条件,让他意识到这趟谈判恐怕终究不能全功了。

    “…后金既然有臣服我大明之心,朕自然不会拒之门外。不过朕也不做被人糊弄的傻子,你们大汗既然要臣服于朕,自然要恪守君臣之礼,拿出诚心来给朕、给天下藩国看看,否则这种口是心非之言不必提起了。”

    赫舍里·希福赶紧起身避位向皇帝行礼说道:“外臣出发之前,汗王已经多次叮嘱外臣,此行除了结束战争,让两国百姓各自安居乐业之外。便是托外臣向陛下恳请,忘却过去两国之间的种种不快,双方缔结宗藩之约。此后我后金将永为大明之边屏,两国百姓再不受战争之苦,日月不变,此誓不更…”

    朱由检听完了赫舍里·希福的话语后,不由晒笑道:“这可不是朕想看的诚心,昔日建州女真的祖先,哪个没有向我大明发过誓,要替我大明守卫边疆的。我大明优待诸女真,尔国天命汗不还是提出了七大恨吗?

    黄台吉既然声称自己是真心想要向朕臣服,朕也不为难他。仿照尔国在朝鲜接受朝鲜王臣服的故事,让黄台吉来京城重新向朕做一遍。那么朕认可了他的诚意。”

    “这,这…”赫舍里·希福面如死灰,都不知道该怎么接皇帝的话语了。让大汗如朝鲜王一般,跑来北京对着崇祯三拜九叩,承认双方是父子之国。他算是用屁股去想,也知道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后金虽然在义州之战吃了亏,但也没有沦落到向明国举手投降,任其宰割的地步。

    看着赫舍里·希福面红耳赤的模样,朱由检这才接着说道:“这事不是你能够决断的,还是回报你家大汗,让你家大汗亲自表态好了。

    不过在你家大汗有所决断之前,朕还要你转告黄台吉。朝鲜乃我大明藩国也,尔国无故入侵朝鲜,逼迫朝鲜王对尔国称臣也算了。何以胆敢要求朝鲜于我大明断绝宗藩关系,并掳走我大明历代赏赐朝鲜的册封书和物件?这是尔君想要同我国永以为好的表现吗?

    你回去后写信给黄台吉,让他将我大明册封朝鲜的书和赏赐物件统统还来,这方才有双方罢战的可能。义州被俘的女真八旗子弟,才能让你们接回去。如若不然,两国之间绝无和平之可能,朕绝不容许大明的周边存在一个挑衅华体系的胡人政权。

    朕奉天应命,位于大明皇帝,自然是要为华夏明而讨伐不臣的…”

    离开了西苑的赫舍里·希福心情沉重,这次的被召见让他意识到,明国年轻的皇帝和自家的大汗,事实都不是在追求两国之间的和平共处,而是以和平为借口,等待下一个交战的机会。

    在没有来明国之前,赫舍里·希福以为,有黄台吉这样的英明君主,加八旗强大的武力,算打不进山海关,也足以保住后金割据辽东数十年的气运了。但是,在看过了天津和北京两座城市的勃勃生机之后,他觉得算是依靠一个河北,后金都未必有什么胜算,更别提是同整个大明对峙下去了。且,年轻的崇祯同样不是一个无能的皇帝。

    赫舍里·希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