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909章

挽明-第909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提郭允厚在打什么小算盘,崇祯七年对于大明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太差的年份,当户部及总理衙门的经济数据汇总到崇祯面前时,大明的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第一次被详尽的统计了出来。

    其中崇祯七年的农业生产总值大约为10亿元,工商业的生产总值则为4。7…4。9亿元之间。按照都知监的估算和比较,今年的大明工农业总产值大约和万历六、七年的年景差不多,虽然还没能赶上万历时期最好的年景,但是其中工农业的比重却有了极大的改变。

    万历时期最好的年景,工商业产出也只占了工农业总产出的15…19%左右。但是崇祯七年的工农业总产值中,工商业产出刚好过了工农业总产值的30%。对于这个时代的其他人来说,也许并不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但是对于朱由检来说却一个极为振奋的消息。

    和农业相比,工商业是最不易受天灾影响的产业。工商业产出占据了工农业总产值的30%,也就意味着国家经济终于有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基础,不会因为一场天灾就出现遍地流民起义的景象了。

    朱由检同样向吕琦问起了市场上的物价,不过他更为关心的还是工人的工资水准。由于朝廷主持的海外移民计划,光是今年迁移到海外生活的人口就达到了18万人之多,因此北方各工坊,特别是京、津、唐一带的工人工资还是呈现着向上的趋势。普通工人的标准工资已经调整到了5元每月,大约价值2石半多数量的大米,这也还是足以养家糊口的。

    听完了吕琦和徐省声两人的汇报,朱由检思考了一会后说道:“今年的年景也算是不错了,各地官员、内务府上下可见也是用了心的。这样内廷归内廷,外廷归外廷,咱们也稍稍发点福利,让大家不能白辛苦一场。内廷的福利由都知监来拟定,外廷的就交给户部和总理衙门去办,不要太过浪费就成。”

    吕琦、徐省声顿时笑容满面的向崇祯恭维道:“陛下仁厚,臣等谢过陛下…”

    朱由检挥手打断了两人的话语说道:“这个话题就到此为止,接下来再说一说,魏忠贤在江南干的怎么样?这太湖匪盗案究竟办理的如何了?”

    吕琦马上回道:“回陛下,太湖匪盗一案基本已经是铁证如山,那些勾结匪盗残害良民的士绅也一一被擒获。赖各家报纸成篇累牍的报道,各地百姓终于不再相信那些士绅相互包庇的谎言,转而开始支持起朝廷的行动来了。

    特别是杭州生员妻子被湖州黄姓士绅公然掳走为妾,事后还杀人隐瞒罪行一案,激起了杭州、绍兴等地生员的愤怒。当日包庇黄姓士绅的杭州通判,也被一干杭州生员举报,为马士英所缉拿。

    现在各地士绅已经处于观望状态,不再呼朋唤友的攻击办案人员,就连攻击魏忠贤的言论都少了不少。只是江南承平200余年,势家名门之间早就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姻亲关系,拔出萝卜就带出了一腿的泥。

    在这些勾结匪盗的士绅大户背后,总是会出现一到数个江南大户的身影,有些人甚至都能和内阁的阁臣有攀上亲戚关系。因此为这些士绅说情,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声音也不在少数…”

    朱由检听到这里不由插嘴问道:“那么朕的内阁大臣们,究竟有没有人向办案人员施压呢?”

    吕琦摇头说道:“回陛下,这倒是没有。不过借助朝中大臣的威势,前去游说他们的人到是不少。”

    朱由检沉默了一会,方才“呵呵”笑了几声说道:“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啊。魏忠贤筹集的国债已经销售出去多少了?”

    吕琦低头回想了一会,才谨慎的说道:“到目前为止,销售出去的99年国债已经超过了2000万元,以魏忠贤的估计,最终应当销售出去3000万上下。”

    听到吕琦报出的数字,朱由检也是吓了一跳。他原本以为能够从这些江南士绅身上榨出一两千万元,就已经很是不错了,魏忠贤居然能够弄出这样一个数字,这真是让人又惊又喜啊。

    崇祯不由追问道:“魏忠贤是怎么销售出这么多国债的?他该不会动用了武力了吧?”

    吕琦马上否认道:“回陛下,那倒是没有。魏忠贤在开始的确是用了些手段,他邀请苏州士绅富户赴宴…最终这场宴席一共销售出了八百余万元国债。接着在湖州他又如法炮制,销售出去六百余万元,光是这两府就销售了将近一千四百万元。

    环太湖的其他各府又陆续销售了将近六百万元,如此一来环太湖各府的士绅大户倒是大半购买了国债。这些地区的名门望族无一漏免,就连首辅及次辅的家中也购买了2、3万元的国债。

    如此一来,剩下的那些士绅富户就有些坐不住了。他们有人担忧自家没有被逼迫购买国债,而被其他人视为投靠了魏忠贤的党徒,因此主动跑去购买了国债,以表示同魏忠贤并无瓜葛。

    也有商户则是想要通过购买国债,和那些名门望族扯上关系,博取一个和他们共同斥责魏忠贤的机会。因此99年国债的销售状况才会如此之好,只是臣担忧这些士绅会因为此事对于朝廷同仇敌忾,从而形成一个反对朝廷的党派,还望陛下明察。”

    对于吕琦的担忧,朱由检却没往心里去,“形成一个反对朝廷的党派,那需要的时间可不是一点两点。眼下朝廷要是没钱,可就立马要躺下了。

    今天都活不下去的话,谁还在乎以后会变成怎么样。魏忠贤还是有办法的,传令下去,嘉奖他和办案小组成员一次。另外,太湖匪盗一案的处置,还是要多听听魏忠贤的主意。

    朕对于太湖匪盗一案的主张只有一条,首恶必究,胁从可宽,杀人及奸*人者死…”

    吕琦唯唯诺诺的记下了皇帝的话语,方才安静的同徐省声退出了会客厅。两人走出了房间之后,一直沉默的徐省声,不由好奇的向吕琦问道:“吕公公,这太湖匪盗一案究竟牵涉到多少人家?让那些江南籍贯的官员如此惊慌失措?”

    吕琦看了看左右之后方才说道:“光是有功名在身的,就不下千人。环绕太湖居住的豪强,几乎一网打尽了…”

第471章 大明对于东亚的影响() 
崇祯八年三月,朝鲜铁山半岛的气候开始转暖,半岛上的植物都开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在半岛的中部山丘上,有一座明人修建起的铁山城,在周围山林的衬托下显得极为宏伟。特别是借助于山丘坡度修建的锯齿状城墙,看起来更是气势迫人。

    一年前正是凭借着这道城墙,还有城内军民的齐心协力,才击退了后金军发起的数次进攻,令后金最终放弃了夺取这座城池的打算。

    站在城头的王化贞伸手摸着面前的马面石,心里也不由有些感慨了起来。六年前这里不过是一座小小的城堡而已,正是他带着那些辽东逃人和逃亡而来的朝鲜奴婢,一点一点的将这座城池修建了起来,并在城外开垦出了数千顷良田,令东江镇大大的缓解了粮食危机。

    经历了广宁之败的王化贞,终于洗掉了自己身上的那点书生气。他在抵达东江镇之后开始扎扎实实的深入到了基层,去同那些底层将士和辽东逃人去交谈,对于任何事情都一一过问,不再假手于人。

    这六年来铁山郡军政事务对于王化贞的磨炼,可以说几乎将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在东江镇上下的影响力,现在已经不弱于毛文龙本人了。而六年多的时间,东江镇也从一群敌后抱团取暖的辽东逃兵逃民,变成了控制大明北方海外领地的军事集团。

    此时的东江镇,不敢是军官的选拔,士兵的招募退役,后勤物资的管理,都已经渐渐纳入到了朝廷的管理之下。当然,为了让东江镇和朝廷之间完成磨合对接,王化贞在其间也是出了极大的力气的。

    一年前后金入侵朝鲜的战争,算是检验了王化贞在朝鲜这五年来所花费的精力并没有白费。在后金军队入侵朝鲜时,王化贞拒绝了毛文龙撤回皮岛的建议,选择了同铁山城的军民一起坚守城池。

    这一次王化贞并没有失望,铁山城内并没有再出第二个孙得功。在守城的过程中,王化贞发现,比起那些辽西将门和大户人家,这些从辽东逃亡的底层士兵和百姓,甚至就算是那些逃亡到铁山郡的朝鲜奴婢,在面对后金军队入侵时,都表现的非常勇敢,没有一人想要向女真人投降。

    正是仰赖于他们的拼死抵抗,后金军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之后终于放弃了夺取铁山城的计划,而是选择了就地监视直到战争结束。

    在后金军队撤离之后,王化贞终于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让他重新返回京城。从抵达朝鲜的第一天起,王化贞就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回京洗刷自己的耻辱。但是等到他真的能够返回京城的时候,他又对这片消耗了他六年时间的土地恋恋不舍了起来。

    遥望远处的大海,王化贞也不由长叹了一声,比起东江镇这边的简单人事,京城风波云谲的政治才真是令人生畏的存在啊。

    就在王化贞遥望大海的时候,汉阳的政治斗争也算是告一段落了。带着崇祯严厉指令返回汉阳的沈器远、金尚宪,在控制汉阳城的祖大寿、吴三桂舅甥的帮助下,联合了朝鲜的亲明势力,对投降后金的领议政金鎏、签订了屈辱和约的吏曹判书崔鸣吉一党进行了批判。

    朝鲜和后金签订的盟约实在是过于耻辱,且李倧自己也对在三田渡向黄台吉三叩九拜的经历深感羞辱,加上后金向大明的求和传回朝鲜后,也令诸多朝鲜亲明士人气势大张。许多人都认为如果去年朝鲜能够坚持下去的话,也许就能等到明军来援,那么朝鲜就不用承受之后的屈辱了。

    外有大明的武力和政治压力,内有朝鲜士人的舆论压力,加上李倧对于后金的屈辱感,到了崇祯八年正月,李倧终于下了教旨。免去了金鎏、崔鸣吉等一党的官职,并将他们流放到了外地。任命金尚宪为领议政,沈器远为吏曹判书,仿效大明成立内阁,开始实施新政。

    金尚宪担任了领议政的第一件事,就宣布组建一个师的朝鲜新军,以保卫汉阳城。这只朝鲜新军的训练和指挥权力都被交给了大明的朝鲜大臣祖大寿,朝鲜各道水师也被统一为朝鲜海军,林庆业被任命为朝鲜海军大将,负责指挥这只海军。

    而沈器远则代表朝鲜王国和大明中央银行、四海贸易公司的代表签订了一揽子的经济援助协议,以朝鲜的开矿权、海关税收及盐税为抵押,向大明借款白银300万两,约450万大明元,以修建大明的基础设施及各种工矿企业。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便是京釜铁路的修建。修建这条铁路的目的,便是联通汉阳同釜山,更是确保庆尚道的义兵能够快速移动到汉阳,以确保出身庆尚道的沈器远,能够借用家乡的势力对汉阳城加以影响。

    此时在大明国内,一两黄金大约价值21块大明银元,纸币的话则需要25元。而大明借出给朝鲜的贷款正是纸币,这些钱事实上并不会流入到朝鲜国内,而是直接在大明国内变成各种物资再运输到朝鲜。

    应该说沈器远并不介意这种支付的方式,以他对朝鲜官僚的了解,如果是输入货币的话,这笔借款估计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