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挽明 >

第940章

挽明-第940章

小说: 挽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目前来看,想要提升粮食年生产总量,无非就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兴修水利;第二、培育和推广良种,包括那些从海外引入的新物种;第三、肥料的供应;第四、加快对于海外农业的投入,从而提高海外粮食的输入数额。

    第一、二、三项,农业部一直在进行,朕以为暂时也没有什么可提高的余地了。但是对于第四项,朕以为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和大明北方相比,大明南方的农业生产条件显然更好,但是同大明南方相比,越南、柬埔寨、西贡地区、泰国、菲律宾、台湾、爪哇等东南亚地方的农业条件也更为不错。

    就目前来看,一年从海外输入700余万石粮食的数量显然有些偏低了。朕以为,三年之内翻上一番,十年之内达到3000万石一年,方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

    3000万石粮食,这几乎是10余万顷良田的产出了。钱谦益一时便有些不忍心起来了,“一下子对海外藩国施加这么大压力,会不会引起这些藩国的不满?”

    郭允厚立刻反驳道:“今日之势,当先顾里后顾外。且东南亚各藩国未开发的土地比比皆是,只要他们努力去耕作,不要3000万石粮食,即便是再多一倍也拿的出来。

    臣以为,国家还应当加快向东南亚藩国移民的举措。每年若是多移民十万人,就等于是节约了40万石的粮食,这也是釜底抽薪之计啊…”

    和内阁的这些同僚相比,户部官员在思想上显然要灵活且市侩的多了。对于皇帝所言的,提高海外粮食输入数量问题,每年最起码也能为户部带来上千万的利益,这也由不得郭允厚不出声支持皇帝。

    郭允厚代表户部的出声,使得其他阁臣的反对声音顿时都低落了下去。在责任制的束缚下,阁臣不仅仅代表着自己,更要考虑自己分管部门的利益,否则他们就会首先被部下所抛弃。在这个时候,仁义道德显然是比不上金钱利益的重要『性』的。

    随之而后的,崇祯提出以内务府同朝廷共同投资建造一只吨位不少于五万吨的粮食专业运输船队的建议,最终抹平了户部同内阁其他阁臣之间的分歧,结束了关于这件事的讨论。

    而崇祯九年六月,大明商船登记的吨位,已经超过了35万吨,这个商船增加数量的速度,已经极大的超过帘初内务府的预估。

    当然,这些商船的样式大多还是传统船型。只不过在朝廷收紧了对于船只建造规格及质量的审查,加上全面开海后造船业的迅速发展引起木价上涨,使得许多大明商人在海外林木丰盛的地方大肆投资兴建船厂了。

    原本大明国内的船价是海外船价的三分之一,但是到了大明崇祯九年,海外修建的船只反而比国内的船只便宜了三分之一。这一方面是因为海外的木价便宜,另一方面就是海外船只使用的木头干燥程度不一,造成船只的质量参差不齐。

    但是不管怎么,造船业的野蛮生长,正在极力弥补着大明海上运输能力不足的状况。昔日崇祯制定的数十年造船目标,现在看起来不消十年就能完成了。

    国内:津、连云港、南京、上海、宁波、福州、广州;海外:釜山、长崎、大阪、海参崴、基隆、马尼拉、渤泥、曼谷、西贡。总计16个造船中心正在初步形成,至于其他的民用造船厂更是不计其数,每年预计这一区域的船只下水总吨位就达到了近10万吨。

    航运业的这种快速发展,也使得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更为紧密的联合了起来。当然,船只修建的吨位也在不断的提升着,300…500吨之间的中式商船,正在成为这一海域上航行的主流船型。

    而这一吨位级别的船只,也正是跨洋航行的入门级别,即便没有官方的鼓励,民间的商船也开始踏足于从前未曾前往过的海域了。太平洋上的诸多岛屿,正在一个个的被大明商人们重新发现。

    这一次朝廷颁发的,五万吨级粮食船队的修建计划,无疑给了这些船厂打了一记兴奋剂,让这些船厂所在地区的经济更加的景气了起来。而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繁荣,使得沿海地区的百姓,很难再感受到内陆受灾地区所带来的影响,这也维护住了大半个中国的社会稳定。

第507章 如火如荼的石油产业() 
丁佑本颇有些烦躁的躺在一张竹躺椅上,他的头顶有着一座用竹木和茅草搭建起来的凉棚,为他遮蔽着苏门答腊岛热烈的阳光。出身于湖州的他,极不喜欢闷热而『潮』湿的夏季,却不料苏门答腊岛这边却是夏,这实在是太让人痛苦了。

    不过唯一能够令他感到安慰的是,每日午后暴雨下过,气就会凉爽一些,不会像现在一样,动一动都会流汗。其实在旁人看来,丁佑本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过舒坦了。就在他的身边,还跪着两名土着少女伺候他,一人拿着一把大扇子给他扇风,另一人则熟练的用旋开红『毛』丹的外壳,将洁白多汁的果肉送入他的嘴边,这简直就是神仙似的日子啊。

    但是在丁佑本看来,这些黑黝黝的土着少女哪里及的上家中容貌俏丽的家生奴婢。只可惜他此前在家门口同一个过路商人起了口角,一时不合将对方殴成重伤,接下来又遇到了朝廷追查太湖妨案,对方就将他告上了官府。

    原本家中已经将此事打点妥当,也安抚住了那名被殴赡外地商人。可是听魏忠贤魏公公亲自过来追查太湖妨案之后,他父亲生怕他再被官府抓了进去,就将他送来了南洋。

    丁佑本最先落脚的便是渤泥国,此时的渤泥国首都文莱市已经成为了华人在南洋最大的一处聚集城剩这里位于马六甲及大明之间的航道上,前往东南亚各处也很方便,渤泥国人对待华人也极为友善,且簇拥有着极好的停泊港口,因此便成为了华人南下所选择的第一站,许多第一次出海的华人都在这里打听好所需的消息,方才继续坐船前往目的地。

    丁佑本之所以会来苏门答腊,也正是在文莱听了苏门答腊现在最为暴利的石油产业,才向相熟的叔父借了一大笔款子,跑来苏门答腊岛向当地土人首领租借了土地,聘请了钻井队来碰一碰自己的运气的。

    自从英国商人在苏门答腊岛发现石油之后,石油产业就开始在这座岛屿上悄悄的诞生了。不过英国人在岛上采集石油的手段是极为落后的,他们要么雇佣当地土人在油苗处直接取油,要么便是在油苗附近挖掘浅井取油。日产原油不过一两百桶罢了,再去掉其他杂质,能够提炼出来的灯用煤油还不到半数。

    可是随着内务府在延长县采用自贡盐井的顿钻掘井方式打出邻一口油井后,该油井深度为81米,日产原油1…1。5吨。内务府很快就招募了不少自贡盐工及陕西流民成立了专业的打井队伍,并将他们派到了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地区进行勘探钻井的工作。

    亚齐苏丹国被颠覆之后,中国完全控制了马六甲海峡,于是便对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地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勘探。在苏门答腊岛上,四海贸易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中国及英国的自由商人,足足组建了十多家石油公司。

    1634年6月12日,英国 人在庞卡兰…勃兰丹村打出邻一口具有工业价值的油井。当年年10月,中国人便在苏腊巴亚地区打出邻二、第三口油井。而在1636年初,中国商人又在婆罗洲库德成功打出了一口自喷井,不过这里的原油密度较大,煤油成分较少。

    但即便是如此,苏门答腊岛加上婆罗洲,到了1636年六月也打出了44口油井,日产原油4000桶,达到了年产20万吨原油的规模。而这些原油一年提炼出的煤油,估计可以达到10万吨上下,这可比杀鲸取油快捷多了。

    按照户人家的照明消耗量,大约一年可以用掉12斤煤油。也就是10万吨煤油足以给一千六、七百万户居民提供一年的照明,和传统的蜡烛、茶油、桐油等照明燃料相比,煤油的『性』价比最高还不伤眼,自然也就在市场上供不应求了。

    但是,想要让大明百姓都享受到这种夜间光明的便利,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比起延长地区一年几百吨原油的产量,想要为大明百姓提供足够的照明煤油,也只能在海外寻找油田了。光是一个大明百姓对煤油的需求,就足以消耗完苏门答腊岛及婆罗洲每年的煤油产量,更别提大明以外各国百姓的市场需求有多么大了。

    而除了居民照明之外,还有着城市照明的需求,比如在上海、苏州、南京、北京这些城市设置在街上的煤油路灯,每座城市就没有少于3000盏的。这些煤油路灯将这些城市点缀成了黑夜中的光明之城,不仅削减帘地的罪案,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这些城市之外的人口相比,这些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时间足足延长了近半。

    人类对于光明的渴求,就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市场需求。看着这些向自己涌来的金钱却不能放进口袋里,原因仅仅是他们提供不了更多的煤油,这让中国和英国的煤油商人们极为懊恼,他们发了疯似的四处寻找尚未发现的油田。

    为了更好的弄清楚石油的形成原因,两国的商人都对地质勘探的研究投入了大量资金,试图能够找到一种更方便的方法,将这些埋藏在地下的黑『色』金子寻找出来。

    这些煤油商人们的努力,也得到了大明皇家科学院及各大学的极力支持,毕竟煤油产业的直接受益者,正是中国的工厂主。不管是煤油灯的制作,还是煤油灯上使用的玻璃、钢铁、铜片还是灯芯,这些无一不是出自中国。

    津、上海制造出产的精美煤油灯,也正渐渐成为生丝、棉布、瓷器、茶叶之外最为畅销的工业品。甚至连英国人也费尽心思的采购了几盏用于灯塔照明的专用煤油灯,这种依赖于光学原理磨制出来的反『射』镜片,比传统灯塔用灯要照『射』的更远,也更为明亮。然而英国人却完全搞不懂其中的原理,可就在五、六年前,津的第一座灯塔,还是英国人帮助修建的。

    身处于中国之内的中国人,在潜移默化之中也许对身边发生的变化已经习以为常。但是对于那些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外国人来,某些中国城市正在以每个月为单位,发生着改头换面一般的变化。而即便是正向着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欧洲人,也是以年或是十年为单位改变的。至于那些大明周边的亚洲国家,则是几十年都不会有什么改变的。

    大明眼下发生的激烈变化,让外国人极为震惊和惊讶,但是也许只有寥寥无几的人能看得出来,这种激烈变化的根源,是建立在不断放大的社会个人需求上的。追逐于财富,追逐于个人享受,正渐渐同追逐权力的旧观念相提并论。

    丁佑本显然没有想的这么多,他只知道打一口30米深的井要支付给钻井队800大明元,之后继续往下打,就要按照深度及地下的岩层另外支付报酬。苏门答腊岛上最深的一口油井大约花去了2000元,但大多数井在花去1200…1500元之间就出油了。

    许多人打一口井花去1500元还不见油,一般都会放弃旧井,另外寻找地点重打。因此钻井寻找石油,其实和赌博差不多。要知道,在苏门答腊雇佣土人,每也不过就5分钱,丁佑本雇佣了30名土人,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