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逆水行周 >

第1422章

逆水行周-第1422章

小说: 逆水行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本历史里,得官府承认的镖行(镖局),要到清(中期)才伴随着山西票号出现,而在这个时代,镖行是随着黄州工商业的兴盛而出现。

    新生的镖行,既以提供安全保障的方式收取费用,护送商旅及贵重货物前往目的地,又作为各工场、商社的“合作伙伴”,为其跑腿,将各类制品(商品)送往各地交货。

    第一项服务内容,就是历史上镖行(局)的“主业”,第二项服务内容,使得镖行具备了“物流公司”的特性,随着黄州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特性,让各源自黄州的镖行发生了异变。

    虽然柜坊的发展也很迅速,来自柜坊的服务需求同样逐年递增,但相比工商业的需求,柜坊的需求就不算什么了。

    黄州工商业的爆发性扩张,使得各镖行的“营业额”中,“物流”所占比例越来越大,而当叶宛漕渠、永济渠、通济渠通航以及火轮船的出现,镖行的“物流”特性愈发明显。

    各镖行和各商社、工场以及签订契约,及时为其押运货物前往不同目的地,持续多年的良好合作关系,让镖行每年都有了稳定且持续增长的收入,所以客户主体是工商业,“散客”反倒退居其次。

    但无论怎么发展,镖行的职业特性决定了这是个高危行业,镖师们是武装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自保能力,以保人、货安全。

    足够的自保能力,这句话限定了镖师们的装备,那就是不许携带弩、穿戴铠甲,只能携带刀、剑、长棍、枪(红缨枪之类)、盾牌、弓箭等兵器。

    历朝历代,都不许民间持有弩及铠甲,这是红线。

    而镖队作为武装团体,若不加强管理,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那就是在沿途各地“恃武伤人”。

    这不是宇文温自己危言耸听,而是切切实实发生过的事情,一度还引起公愤,激起不小的风波。

    譬如,镖队走镖途中,见着路边几名村妇长得不错,于是镖师吹起口哨或者出言戏弄;

    譬如,见着路人势单力孤,便故意大喊一声,吓得对方坠马或者呆若木鸡;

    还有仗着自己人多,和路上商旅起口角然后爆发冲突,住店时把先住店的客人赶走,亦或是经过人群密集的村镇时,为了快速通过,推搡百姓。

    种种“恶行”,使得地方官及百信对镖队的意见很大,经过几次大整顿及行业自律,这种情况才渐渐减少。

    作为执政者,宇文温不允许任何武装团体欺凌百姓,他不会容忍权贵、世家大户、豪强们的部曲私兵横行霸道,同样也不会允许镖队发生异变,变成在各地横着走的“黑恶势力”。

    押镖就押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夹着尾巴走完全程即可,不许惹事生非。

    所以宇文温定下的规矩,就是镖队具备足够的自保能力即可。

    镖队走镖,想要保得安全,主要靠的不是武力而是沿途打点(花点买路钱)、人脉(与沿途地头蛇搞好关系),但没有武力做基础又不行,所以必要的兵器得有。

    有了兵器,还得有技艺,如此方能自保,所以平日训练不能懈怠。

    宇文温在一旁看了看,对镖师们的表现很满意,转到厢房,听取李新禾的“秘密报告”:去年一年,有哪些“瘤子”开始“异变”。

    镖队走镖,路线是固定的,会和沿途的地头蛇打交道,这些地头蛇,包括各种山大王和当地大户,而那些山大王,实际上是治安毒瘤,威胁着过往行人及周边村落的安全。

    镖队给地头蛇以好处或买路钱,不是怕或者打不过,而是因为“划算”,毕竟若发生冲突导致镖师伤亡,这笔开销可不小,所以选择花点钱买平安。

    镖队财大气粗,可以花钱买平安,但寻常百姓可没钱,即便是结伴上路,人数也不多,遇到了拦路抢劫的匪徒,下场可不妙。

    作为执政者,本该将这种治安毒瘤铲除,然而以当前官府的控制能力,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些山寨、贼窝和野草一般,除不干净。

    于是,宇文温退而求其次,以镖队为耳目,探查主要道路上的“瘤子”,若这“瘤子”是良性(未成气候),就暂时留着,若是已经“异变”,马上派人铲除。

    首恶斩首示众,从犯流放澳州开荒。

    天下各地,“瘤子”会不停冒出来,然后“异变”,那么流放到澳州的人,就会源源不断。

    现在,按照李新禾提供的资料,宇文温发现又有几个“瘤子”开始“异变”,不由得心中大喜:这是怎的,澳州开荒缺人手,你们自己作死送上门,真是体贴啊

第二百八十五章 应对() 
临近午时,散朝,文武官员陆续离开太极殿,返回各自官署,中书令王亦是其中之一,中书省还有很多事务要处理,所以时间对于他来说很宝贵。

    从向西阳王毛遂自荐时起到现在,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他已是知天命的年纪,眼见着就要到花甲之年,终于更上一层楼。

    王在市舶使任上兢兢业业,精心布局近十年,又作为行军元帅长史,辅佐燕王东征讨伐高句丽,立下大功,战后论功行赏,任中书令,位列宰执。

    跻身宰执之列,已够资格称为位极人臣。

    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仕途,王觉得自己都不能浪费时间,所以若不是宫里不得策马,他真是要骑马冲去中书省。

    刚下玉阶,却有宦官赶来请他留步,说是天子召见。

    王在殿外等了一会,经由宦官引领,来到东侧的东堂,得传召后入内,见天子正与四人交谈。

    一人是散骑常侍许绍,一人是新任秦州总管宇文十五,一人是左卫大将军史万岁,还有一人是右骁卫大将军杨济。

    如此会谈组合有些奇怪,但王能以此猜出一些端倪。

    这四人是天子潜邸元从,许绍于相州刺史任上丁忧,待得三年丧期结束,立刻奉诏入京,杨济任行军总管,于辽东之役立下功,终于从营州边疆调回京城,算是风风光光回来。

    至于史万岁,这些年来都在带兵,时不时出击草原,如今任左卫大将军,而宇文十五是天子家奴出身,新任秦州总管,王觉得,天子似乎要在陇右“动一动”了。

    果不其然,议题正是关于陇右,宇文温今日散朝后召集心腹开小会,是要讨论一下吐谷浑的问题。

    自从数年前,宇文温遣使西海,向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及贵族们威逼利诱之后,对方消停了几年,但也许是时间抚平了慕容可汗的“心理创伤”,如今这位又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或者说,是吐谷浑的“国人”们又起了坏心思。

    吐谷浑,其实是一个部落联盟,可汗是共主,国内许多部落首领(贵族,或称‘王’)都对国事有发言权,其中又以诸慕容氏为甚。

    这些人都算是宗室,被称为“国人”,对于吐谷浑可汗有极大影响力,可汗若是违背了“国人”的共识,轻则被架空、重则暴毙或死于非命。

    所以,即便慕容伏允本人也许不想和周国交恶,但那些桀骜不驯的“国人”若按耐不住要翻脸,慕容伏允也只能默认。

    现在,种种些迹象表明,吐谷浑皮痒了。

    这几年,周国和吐谷浑进行边市,甚至与对方分工协作:吐谷浑各部在河湟谷地种植棉花,周国陇右织造司以合理价格收购,互惠互利。

    周国想以边市笼络吐谷浑的贵族们,让对方意识到和周国做买**抢劫要划算,由此化干戈为玉帛,边疆平靖。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对于吐谷浑的某些贵族来说,和周国做买卖总是不如抢来得直接。

    吐谷浑的地盘,在西海及其周边广袤地区,每次遇到强敌来袭,便举族逃亡数千里之外,待得避过风头又转回来,数百年来俱是如此。

    西海之地颇为荒凉,外来者多有水土不服,所以无法久待,吐谷浑的一些贵族大概由此有恃无恐,选择抢劫而不是进行边市来致富。

    周国的商队、镖队,在西海、河湟地区遭到袭击的频次渐渐变多,伤亡开始增加,这让前几日还去镖行坐了坐的宇文温十分不快。

    那些劫匪如此猖狂,敢把周国的商队、镖队当肥羊,宇文温可不会忍。

    虽然劫匪来无影去无踪,没有明确证据是吐谷浑一方所为,但这是明摆着的事,不需要什么铁证如山。

    随着时间流逝,对方越来越肆无忌惮,甚至有不明身份游骑在周国河州州治罕城外游荡。

    河洲位于河湟地区东面,若吐谷浑试图东侵,河州首当其冲,宇文温觉得吐谷浑既然不老实,他必须尽快应对,让对方“悬崖勒马”。

    或者,赶在吐谷浑翻脸之前,主动出击,兴师问罪。

    王听许绍说完事情始末,先问有无初步商议结果,或者大家有何建言。

    史万岁觉得吐谷浑畏威而不怀德,必须予以痛击,才能让对方消停。

    所以,他建议联合突厥,一南一北夹击吐谷浑,直接打断对方脊梁,使其十余年都恢复不了元气。

    吐谷浑的地盘,与河西走廊隔着一道自西北到东南走向的山脉,这条山脉称为天山(即祁连山),宛若一道高墙,隔开河西走廊和西海。

    中原军队若要进攻吐谷浑所在西海地区,自然要经陇右走河湟谷地,也就是从天山山脉的南段入口入西海,届时吐谷浑各部必然西逃。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只数量不少的骑兵,从天山山脉北段、大斗拔谷这个门户(相对河湟谷地,是北面)进入西海地区,可以抄吐谷浑的后路,给予对方重创。

    史万岁认为,如今突厥(东突厥)启民可汗与周国友善,所以可让其出兵助战,过周国控制的河西走廊,经大斗拔谷入西海,以做策应。

    当然,这支突厥军队必须由周国将领做主帅,又要有周军做监督,以严明军纪,防止这些突厥骑兵袭扰沿途州郡。

    至于启民可汗会不会派兵助战,史万岁觉得对方一定会。

    因为有不少传言称,败逃的前西突厥大可汗、达头可汗,众叛亲离之际,逃入吐谷浑,得其某些贵族庇护。

    若启民可汗抓获达头可汗,对于进一步树立威望、稳固其国内局势很有帮助,而为了避免达头可汗死灰复燃,启民可汗也有充足的理由出兵将其赶尽杀绝。

    所以,史万岁觉得联合突厥讨伐吐谷浑是不错的选择。

    他这几年经常和突厥人打交道,以赫赫武功威慑不少突厥贵族,愿意作为主将,以精锐官军骑兵为骨干,率领助战的突厥骑兵万余,直接走大斗拔谷入西海。

    作为偏师,策应大军主力讨伐吐谷浑。

    将帅人选且不论,史万岁的提议,杨济、许绍和宇文十五都赞同,虽然朝廷如今肩负着南中开发、辽东开发的沉重负担,但为长久计,确实该给予吐谷浑以迎头痛击。

    能战方能和,若一味输送好处,只会让对方的胃口越来越大,得寸进尺。

    若开战,不代表要灭掉吐谷浑,而是要让对方感受到招惹周国的后果是什么,那些“国人”别老是想故技重施,抢一把就跑,以为过几年派个使者表个态、服个软就能重回故地。

    总体上的战略是没什么疑问,但在具体细节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