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奸雄天下 >

第362章

奸雄天下-第362章

小说: 奸雄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南下汴梁。因此分散了兵力,使得陈德兴有可能以两万八千人击败了六万蒙古军(还要五千人在监视大名)。

    但是军事上的事情,从来就少有必胜和必败之役。蒙古合兵一处固然胜算极大。但是陈德兴也不是傻瓜,根本不可能用两万多人去战二十万人……大清河一役,没准就是十几万唐明联军大战蒙元了。

    要是那样,忽必烈一旦兵败可就连个退路都没有了!

    “难道要退往濮阳去了?”忽必烈抬眼望着西南,往西南三百多里就是濮阳。沿途一马平川,并无阻挡。濮阳城内还有忽必烈提前部署的五个千人队。而自濮阳再往西南两百里。就是大宋故都汴梁城了。到了那里,就应该能有个重整旗鼓的机会了……

    退意已经在忽必烈的脑海中萌生,然后又被他重重压了下去。现在只是苦战,胜负还没有分出,蒙古还有机会。毕竟兵力的绝对优势还在蒙古一边。

    想到兵力优势,他又猛然抬头向南,往济南城的方向望去!

    忽必烈之前或许没有想到,或许在战前就已经想到了手握重兵的东唐赵王李彦国。这位屯兵济南的东唐亲王,这个时候正带着三万大军,蹲守在大清河南岸。而他本人正和一位老尼姑一块儿坐在一座几丈高的巨大望楼之上,遥望着战场。

    这老尼姑,当然就是东唐太后杨妙真了。

    “奶奶。现在是不是要把大军投入战场了?”

    “倒是时候了,只要把三万大军投进去攻打陈德兴的后背,吾大唐的大业就能成了!”

    李彦国惊了一下,愣愣地看着老尼姑,“奶奶。那如何使得?陈德兴若败了,大唐就要单独和蒙元战了。”

    老尼姑摇摇头。道:“蒙古败了这一阵,怕是很难复起了。我东唐只要善用北地诸侯和南朝诸藩。击败蒙古当无大问题!”她看着李彦国,沉声问,“如何?是不是要干一场大事业?”

    “不行。不行,”大唐赵王连连摇头,“陈德兴勇武,身边还有几千骑兵没有投入,皆是生力之军。孙儿手中只有一千骑兵……便是打败了陈德兴也难阻其逃亡。”

    李彦国又不是瞎子,现在战场上打得如何激烈可是一望便知。也看得出蒙古已经处于下风……他和忽必烈之间也没有建立联络,一旦唐军渡河,忽必烈岂敢再滞留战场?一定如风卷残云般退去,到时候战场之上就是两万多明军,靠三万生力军就算能打败他们,也不可能全歼,更别说打死陈德兴了。

    要是陈德兴不死,回到燕云去重整旗鼓,最多一年就该杀来山东了!

    “胆小如鼠!”老尼姑叹了口气,道,“你和你爹一样,都是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罢了,罢了,老身也不操这份闲心了。”

    老尼姑叹了口气,拿起边上茶几上摆放的温热的点茶喝了一口,又对李彦国说:“彦国,既然你不敢和陈德兴相搏,那就赶紧下去调兵过河,卖陈德兴一个好吧。”

    杨妙真昔日转战山东淮东,是真打过仗的女人,而且还挺会打仗的。这眼光自然不差,如何看不出前线的战场局势对陈德兴比较有利呢?如果现在不开始调兵渡河进入战场,恐怕就来不及参战了。

    她又喝了口茶,淡淡的说:“这仗打到晚上,忽必烈也就该退走了。彦国,你怎么也该在天黑前到达战场,要不就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了。”

    “好处?”李彦国看着老尼姑,道:“奶奶,孙子该向陈德兴要什么?”

    “要h药配方!”老尼姑哼哼道,“翠仙那丫头推三阻四,明霞那骚娘们更是一点都没得商量……也不知姓陈的那点儿好了?”

    李翠仙和杨婆儿当然都知道颗粒h药的秘密,但是陈德兴已经给她们下了封口令:不得向益都李家透露!

    而这两个女人都是人精儿,自然知道谁是她们的依靠。

    “还有吗?”李彦国想了想,又问。

    “还要一门大铳做样子……”尼姑道,“要的也不多,陈德兴当会答应的。彦国,你赶紧下去调兵吧。哦,对了,你去把李恒给老身叫上来。”

    “李恒?”李彦国愣了愣,“那个党项人?奶奶,您找他做甚啊?孙儿我还想用他的骑兵打头阵呢。”

    李恒是西夏王子,祖父在和成吉思汗作战中牺牲,其父李惟忠年方七岁,被成吉思汗的弟弟合撒儿收养,长大后又召集了一些西夏故旧追随移相哥作战。立了些功劳,就被封在山东淄川当了达鲁花赤。李恒就是在淄川长大的。不过因为李惟中李恒父子不是汉人,因此和李璮一直比较疏远。在李璮一开始造反的时候也没有跟随,还带兵去东平和忽必烈派来攻打的汉侯军汇合。

    不过最后还是不得已投靠了李璮,但是有了这样的经历又不是汉人,多半也不是真心投靠,所以李璮也不当他心腹。一直丢在东平路没有大用,几天前才被李彦国调入济南。

    灭门尼姑哼了一声,道:“老身让你去叫李恒你只管去叫,有什么好多问的?这益都基业都是老身创下的,难道还见不得一个李恒?”

    这东唐的基业还真是杨妙真创下的!红袄军是她哥哥杨安儿创立,杨安儿还一度称了皇帝,李全则是杨安儿的元帅。后来杨安儿败死,杨妙真便继承其众成了红袄军的领袖。再后来杨妙真下嫁李全,李全才和杨妙真共掌红袄军。

    所以灭门尼姑杨妙真在东唐威望极高,李彦国不敢再顶下去,只得应了一声,下去望楼找李恒了,让他上望楼去见杨妙真。然后自己便去调兵渡河。

    大清河上早架好了几座浮桥,浮桥附近的大清河河堤旁,唐军如同一片火海似的排列在那里,仿佛一层层不住起伏的红色巨浪。这声势,已经足够让人胆战心惊。

    这些都是大唐府兵,当然也都是山东人,背后就是他们的家园,如果让蒙古人冲进来,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所以他们没有退路,只能去死战!

    李彦国带着几个亲卫策马飞奔过来,直入这片火红的海洋,然后在高高隆起的河堤上立住骏马,猛地振臂大呼:“现在该俺们红袄军上了!明王的兵马已经挡住了比他们多一倍的蒙古鞑子,还占了上风!现在只要俺们过河参战,胜局便十拿九稳!俺们家乡俺们的家人,就算保住了!儿郎们,这一战不是为了李家,而是为了你们的妻儿老小,如果你们不想让他们成为蒙古鞑子的奴隶,那么就随俺渡河!渡清河,杀鞑子!”

    唐军上下,已经在这里等了快一个上午了,亲耳听着大清河对岸的喊杀声爆炸声,早就知道大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刻。正如李彦国所言,这些唐军现在是为保护家园和家人而战!为保家而战的军队士气本就高昂,现在蒙古人又被明军阻挡住了,他们如何不跃跃欲试?

    唐军上下,忍不住出了一声呐喊:“渡清河,杀鞑子!”

    渡河的顺序早就已经定好了,李彦国的命令一下,先头部队已经迈开脚步,朝着河堤而去,犹如一道红色的火流,漫过河堤,上了浮桥,一直朝前,准备北渡大清河,加入到这场已经杀得昏天黑地的大战中去!(。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485章 明枪,暗箭() 
忽必烈自然也看见了大清河对岸涌来的红色人潮,同样听见了“渡清河,杀鞑子”的怒吼。/(шщш。щuruo。網首发) 。

    红色人潮渡河之处,正是齐河城所在的方向。齐河原是济南路的属县,和济南城之间只隔一河,向来是有浮桥连接的。李彦国虽然让人烧了齐河城,但是清河浮桥却保留着。万一李璮率兵从河北过来,也好有一条进入山东的便道。当然,若是蒙古人到了大清河边,桥还是要马上烧掉的!

    而现在,被保留下来的浮桥,却成了大唐府兵加入战场,给忽必烈最后一击的通道了。元明两军的苦战,已经打了了好几个回合。双方的战线,此时已经转移到了“沙盾车墙”。蒙古军转了守势,无数蒙古甲士正猥集在这道由沙盾车和泥土堆草草构筑的工事后面,一部分人手持弓箭,奋力将羽箭往“沙盾车墙”的对面抛射。还有一部分人则手持长枪和盾牌,守在“沙盾车墙”后面,拼命阻挡着想要翻墙而来的明军钢甲兵。而最激烈的战斗则在“沙盾车墙”的各个缺口展开,明军在青铜大炮的掩护下反复冲击,而蒙古人也不断的将人命往那些缺口里填进去——因为谁都知道,这些缺口的得失,将关系到此战的胜败!

    一旦明军夺取几个缺口,就能将大炮推上来,然后用霰弹轰击!这样蒙古人就会失去整条防线!而失去凭借的蒙古人,就只能在仓惶逃窜和被敌人彻底粉碎之间做出选择了。

    现在和他们对阵的明军可不是唐军、宋军那样靠两条腿走路的步军。而是人人有马的骑兵和骑马步兵。蒙古人要撤,他们就能穷追猛打!

    所以忽必烈即使已经萌生退意,也不敢在白天撤退,只有到了天黑,在夜色掩护之下,才能安安稳稳的撤走。当然,忽必烈咬牙坚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打肿脸装胜利。

    不过仔细想想,如果忽必烈坚持到了晚上再全师而退。还真的能算是一场胜利了。不是济河之战打胜了,而是这一轮的河北大混战打赢了。因为忽必烈麾下的兵马都是草原上的蒙古人,他们对于胜负的标准本就和中原人不同。抢到足够的战利品就是胜利!至于能否占据河北州县,他们反而不大在意。 '800'而在这一次的河北大战中,忽必烈可是让他的部下放开手脚在抢掠烧杀。掠到的财货妇女,甚至超过了蒙哥汗发动的几次对四川和江淮的侵攻!仗虽然打的苦,但是收获也确实丰厚。只要能将战利品带走。按照蒙古人的标准,这就是打赢了!

    眼看胜利已经在望。再坚持最多两个时辰就是黄昏了。本来还以为可以带着丰厚的战利品撤往河南。现在所有的希望,却都因为唐军的出现而粉碎!

    明军的一波攻势在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尾声,扑击“沙盾车墙”三旅士兵如潮水一样退了下去。战场之上突然安静了下来。炮声、爆炸声和喊杀声都陡然消散,只剩下了伤兵垂死的哀嚎。

    蒙古人拥挤在沙盾车墙后面,伸着脖子远远的观望,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战得筋疲力尽,身上汗透重衣。从西北吹来的寒风掠过,每个人都是心下冰冷。

    议论之声渐渐响起,转瞬之间就变得大了起来。更夹杂着哀嚎之声。

    “汉人的援兵到了!俺们要败了!”

    “这一仗就不该打,早点带着财货去河南不就好了?现在怎么办?难不成要弃了好不容易掠来的财货逃跑吗?这些日子的苦头岂不是白吃了?”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什么财货妇女?保住性命再说吧!”

    “退吧,还是退了吧!俺们都是马上的好汉。骑上马背何处去不得?难道呆在这里等死?”

    “是啊,咱们蒙古人只要有马,何处去不得?财货妇女,哪里没有?在河北丢了,去河南再抢就是了。”

    “怯薛汗呢?怯薛汗在哪里?俺们问问。怯薛汗准备带着俺们往何处去?”

    喧闹声中,忽必烈已经在怯薛亲卫的护送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