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古今穿越电子书 >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 >

第4章

花魁称后+番外 作者:袖橘(起点2013-11-24完结)-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遂思立晋王,然不时犹谓左右曰:“无忌劝我立雉奴,然其仁懦,得无为宗社忧,奈何?”
  左右皆不敢言,后竟对曰:“若不可为,则弗立之。焉肯知错而固为之?”
  左右惊,以为后失言,然太宗有所感,竟不罪。
  无忌闻之益恨,屡进谗,太宗不纳。后虽知,仍待无忌甚隆,礼遇有加。无忌有子尚公主,后常探视,以嫂友之,使公主亲于后,亦善无忌妻女。
  贞观十九年,真宗征高句丽,母妃疾笃,后虽病体,亦亲孝侍,衣不解带,寝不安枕,为天下誉也。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疾发,遂从后谏,密遗英国公李绩、梁国公房玄龄并赵国公长孙无忌传位诏书,令曰:“且待吾亡,当共示诸子。”
  无忌未辨真伪,窃读密诏,自以得计,常留晋王治过府,以示亲密。时朝堂多以晋王将嗣位也。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危惙,后恰孝侍于侧。及太宗崩,使人先遣真宗知,复令宫人守密不泄。诸王进宫听诏,特传位真宗而独欺无忌以断其谋。
  后其时自往长孙府会无忌,佯郁郁曰:“陛下年衰疲敝,今虽病转愈,竟不喜妾奏对矣!”无忌闻之窃喜,则太宗崩而无忌弗知。
  真宗领遗诏即位,遂围长孙府往迎后。无忌欲以后为质求自保。后无惧色,哂曰:“妾妇人,汝权臣,且固轻妾鄙,焉肯以妾为屏?况帝位关乎天下事,夫安肯因一女子挟弃之!”
  无忌愧咋,自缚往见真宗,喟失于妇人之策。后以其智而自保,因其勇而退敌,兵不血刃,全身而退,帝及诸臣皆叹服,天下遂定。
  真宗恪即位,改元明德。明德元年,册为皇后,圣眷甚隆。后初立,真宗欲为之筑琼台示宠,后诫之靡奢,竟不用,帝遂改葺书楼,天下典籍归焉,号琼楼。
  后仁而知礼,纂订宫规,使**诸事俱得法典,宫人赏罚有据,帝爱之愈重。
  明德二十年,后薨于宫中立政殿。
  后生偲宗仁、陈王琨、薛王玮、向王璟,及长安公主、永安公主、平安公主,别有传。
  

有话说 李恪历史胡乱猜
更新时间2013…11…24 2:00:35  字数:1806

 说明:本文所有内容,都是作者写文时根据史料以及部分史评文章的脑补猜测,考据派若想拍砖求轻拍,嗯,作者不会针对这个个人脑补内容和大家辩论的……
  这里面的猜测,是我构筑花魁一文时的一些源头,如果大家能和文章里的情节相互印证,觉得有趣,就算我这胡猜给大家在读文之余增添一些趣味吧!
  一、关于李恪是否参与争储
  历史上没具体提过,不过我认为应该是参与了,不然的话长孙无忌和李治没道理急匆匆的寻机除掉李恪。李世民称赞李恪英果类己,得到这样的评语,李恪肯定不会没有想法。
  不过说到李治成为唐高宗之后李恪有心谋反,应该是冤枉的。因为长孙无忌没有拿出实际证据。否则史书也不会故意拿出这件事抹黑这种绝对算是外戚中一大贤臣的人物。长孙无忌要有真凭实据也早就拿出来了,古代文人都重视自己的名声,爱惜羽毛,若真有实证,何必等着后人在史书上记这么一笔。
  二、李恪未能当上太子的原因
  我搜索资料时看到过一些猜测。开始有一种比较主流的所谓血统论,也就是因为李恪身上有隋炀帝血统而无法获得群臣支持继承大统。不过这个现在很多人都无法认同,我也觉得这个说法不靠谱。没道理姓李的李恪会因为身上有隋炀帝的血统就把大唐再改成大隋,他这么做图什么许的……
  相反,因为初唐时对世家势力是很重视的,世家也很有实力,因此有出身高贵的母亲,还有兰陵萧家这门亲戚的李恪应该还是有一争之力的。(故事的女主角萧莫迟虽然是我捏造的,但是李恪确实有两任王妃,第一任姓杨,第二任姓萧)
  不过关于李恪生母杨妃,历史记述非常模糊,既没有写到她的封号(本文中的杨淑妃是后人推论,被作者拿来用了)也没有提到她两个儿子奉养她的事。所以部分史学家推测杨妃或许在李世民登基之前就已经去世是比较可能的。如果杨妃在李世民称帝以前就去世了,那李恪和李愔童年时期不太受到李世民宠爱这种情况也就比较合理。
  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感情是被历史资料证明的好(所以我虽然喜欢胡猜,但也不支持那种隋炀帝公主才是李世民最爱的说法啦……从史料真没有一点偏爱杨氏公主的迹象。)爱屋及乌的情况应该很合理,而且李治还是从小在李世民身边长大,偏爱他一些应该不奇怪。
  李恪虽然后来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干,不过我觉得失败的主要理由还是在李世民。历史记载,李恪也有少年的叛逆期,然后被好老师权万纪给管教好了,渐渐在自己封地树立起了贤良英明的好名声。结果随即李世民就把权万纪派去教导另一个不像话的儿子李佑。
  看起来把好老师派去教导坏学生好像是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要是李世民有意分薄李恪的力量也未可知。如果没有把权万纪调离,说不定历史记载争储的就是李承乾、李泰和李恪三个人了,毕竟他们的年纪相当,才干也相差不多,李恪又胜在从小就在封地锻炼,好过李承乾和李泰都没有离开过长安独当一面。
  假如李恪争夺储位的野心被李世民看出来了,但李世民根本不想把皇位交给李恪,那他就必须为自己宠爱的儿子李治扫平障碍。所以他故意把这点对长孙无忌提出来,大赞李恪像自己,有意立他为储君,自然会引起长孙无忌的提防之心,也就为后来李恪被诬横死埋下了伏笔。
  如果李世民真的有心立李恪,根本不该和国舅长孙无忌商量,历史记载的这一笔,实在不能称为李世民有意让李恪即位然后被长孙无忌妨碍的证据,反而应该说是李世民暗示长孙无忌李恪对李治有威胁的证据才对。
  如此推测下去,历史上的萧瑀也很有可能是被李世民害死的。在贞观年间的重臣里,最有可能支持李恪的人应该也就只有萧瑀。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李恪的生母是萧瑀姐姐萧皇后的亲女儿,但至少萧皇后也是嫡母,总不可能和杨妃没有过接触。
  萧瑀生病之后,被已经重病在身时日无多的李世民叫到宫中去养病,随即就死了,这事情实在也很蹊跷。贞观历史上记载重臣病重李世民如何爱护大臣的情节很多,但是我还没看到一个是被叫进皇宫养病的(也许有疏漏欢迎大家来告诉我)。而且,病人不宜随便搬来挪去的折腾就算是唐朝我想也是常识,可是萧瑀不但被折腾进宫,还死在了李世民之前,虽然以他的年龄来说没有什么不对,但是若是以阴谋论猜测,倒也不能排除李世民有意剪除李恪羽翼的这种可能。
  另外关于房玄龄的立场,我比较倾向于他是坚决跟着李世民的意思走的,但是若以倾向性看,房家与李恪稍有接近似乎也有可能,不然的话,李恪也不会因为房家兄弟的事情受到牵连而送命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说一句话,李恪没能当上太子,我认为完全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想法,和什么血统论完全没关系,更没必要像有些文章里把这个理由鼓吹渲染的有多悲情罢了。
  

感言篇 不是新人人更新
更新时间2013…11…24 21:00:47  字数:1507

 ——从炎炎夏日持续到凛凛寒冬,完结时的无聊感言。
  首先说在开头的,是作为一个重症话唠患者,我大概真的已经憋了很久了。所以如果大家发现这篇完结感言的字数居然超过起点大部分作者的什么签约感言上架感言,请不要觉得太奇怪。因为这些内容,是根据我没有力气写下去时积攒下的心情罗织起来的,它们支持着我,让我决心无论这本书惨到什么程度,都会把它按照预定的大纲写完。
  我并不是第一次写文,但经验尚浅。在起点,袖橘是个纯粹的新人,《花魁称后》是本新书。
  最初的时候这本书也并不叫这个名字,这是签约时接受编辑的建议,才从《穿越初唐之花魁逆》变成了现在的《花魁称后》的。这一来,我和我的书一起,同时披上了全新的名字,正式开始了起点之路。
  顺便提一句,改书名时我搜了一下起点,发现书名里有花魁俩字的书真是大把大把,但是写完的,是0。这种概率事件,让我都怀疑花魁这两个字是不是太不吉利了……可是不管新名字还是旧名字,花魁这倆字都包含在内,就像我不可能现在才开始改创意改设定一样,反正花魁二字也是摆脱不开的了,迷信的事儿咱就少想点吧!
  接到签约通知大概是发文一个星期之后,四万多字时,作者短信箱里突然有一条意想不到的短信,我很意外的,被通知签约了。如果说一点也没觉得开心,那我自己都会觉得自己虚伪。作为一个才在起点发文的新人,大约这会是个最好的鼓励,至少这说明你的作品已经在某种意义上被认可了一次。
  我那时候甚至也在考虑过要不要发个感言纪念一下这个可喜可贺的日子,不过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打算。人贵有自知之明,我的自知之明,就是我绝对不可能遇到一签约就意味着能够一朝成神这种比天上掉馅饼的概率小不了多少的神奇事件。所以寄完合同我就淡定了,把这事儿放在脑后,接着写稿。
  存稿这种东西永远会比你想像中的用得更快,更不可能因为签个约就能万事大吉,然后灵感源源不断,写得流畅至极,再然后所有人都对这篇文趋之若鹜……
  不可能。
  每个数据变化我都记得很清楚,印象最深的是某天收藏从12忽然一下子跳到了15,然后又在15卡了好多天,收藏推荐留言统统都没涨。后来不但没有涨,反而倒跌了一个,以至于我差点没有勇气继续写下去了。
  我当时在想的,就是有没有勇气继续下去。然后我突然发现,这个问题一点也不用想。因为我就没考虑过弃文不写的打算,这和签约与否没有一点关系。
  从来到起点时,我就决定了在这篇文里尽可能紧闭嘴巴,在每一章的后面什么也不写,作为作者也尽量什么也不说,不提醒大家我也和其他的作者一样,一样渴望着收藏、渴望着推荐,最好再来个好心人发个长评再打赏我一下……我尽量小心的收起这些贪心的想法。
  当把自己尽量淡化在作品之外的时候,存在感薄弱到让大家想不起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样才更能确定我即使是心血来潮,也能把自己想写的故事给写下去。因我的能力所限,这本书的成绩并不好,也没有上架,从实际利益上说,我把它写完真好像是费力不讨好。若是理智一点,我似乎应该丢下这篇文,另起炉灶。
  但是不为了切实的利益,而是单纯的一种想要把心中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的冲动。我想要找回,我最初开始编写故事时的那种感受。只要还有人在看,我就不能不负责任的把文章半途而废,正是这种心情,支持着做任何事都喜欢半途而废的我一个又一个故事的写下去。
  这一篇也不例外。虽然我删减了部分情节,但这篇文章仍然大幅度超过既定长度。签约时,本文计划的是45万字。现在么,长度大家都有目共睹了……
  当然,这篇文远不是能够让我满意到为之自得的作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