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儿科要略 >

第29章

儿科要略-第29章

小说: 儿科要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预伏风邪,成为风疟,或预伏寒邪,成为寒疟;而积痰积食,亦多能致疟。伏邪重者疟亦重,伏邪轻者疟亦 
轻,故秋深之疟,恒较夏日为重,以伏邪重,故一发则缠绵而不易愈也。又疟疾之轻重,更须视脾胃之强弱, 
脾胃强则卫气振作而能鼓邪以外出,脾胃弱则卫气不振而使病邪得久留,故疟疾之易愈与否,又常视脾胃之 
强弱与否以为断也。此病当发作之时,为病邪乘机以外出,故治疟得当者,当使其每发一次,则病邪减退一 
次,庶几渐发渐轻而易愈,否则截疟过早,则有闭塞邪气之患,截疟过迟,则有元气衰惫之虑,是不可 
不慎之于始也。 
乙、治法 
疟疾之治法,初起常为疏导开泄,而疏导开泄之中,则宜分别其暑湿风寒之因,辨其热重寒重之状, 
对证以下药。大率因暑而发者,但热而少寒,体若燔炭,烦渴而呕,便艰或傍流,治宜 
清凉之剂。有汗者人参白虎汤加减,无汗者香薷饮加减。通治宜 
杏仁、滑石、淡竹叶、花粉、麦冬、知母、川贝、陈皮、甘草;湿重痰多,宜以二陈汤出入为法;热重烦躁, 
宜加淡豆豉、石膏之属。因湿而发者,多身体沉重,小便不利,呕逆胀满,舌腻或糙,治宜解表除湿,湿重而 
痰多热少者,用胃苓汤加羌活、柴胡、紫苏之类;湿渐化热者,用四苓散加减;湿已化热者,用桑叶、菊花、 
银花、连翘、薄荷等轻清之剂,湿重化热者则从热治。因风而发者,多烦躁头疼,恶风自汗,或先热而后寒, 
治宜解表泄风,用半夏、柴胡、羌活、紫苏、川芎、细辛、白芷、槟榔、生姜之属,若唇舌干燥口渴,不宜过 
用燥剂者,用桂枝汤加桑叶、银花之类和之;因寒而发者,但寒无热,或寒多热微,头项腰背疼痛,治宜辛温 
解散,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寒盛而痰多者加常山、草果、槟榔、浓朴之属。虚者数发后即用附子理中汤。 
至于治疟总法,有疟疾第一方、疟疾第二方、疟疾第三方,可以量证酌用。通治之方又有二陈汤与平胃散,因 
疟不离乎痰湿,故以治痰治湿为主也。又有小柴胡汤,因疟不离乎少阳,故治从少阳和之也。然平胃偏燥,热 
甚者宜加黄芩、黄连、青皮之属;小柴胡汤有补,初病者宜去人参、甘草、大枣之属。而黄芩、黄连不宜于寒 
证,附子、干姜不宜于热证,初起必宜发表,久疟宜顾脾胃,此皆不可不知者也。又凡疟之一日一作者,因其 
暑湿风寒,酌用疏导开泄之剂,数服可愈;疟之间日一作者,开泄之后,宜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之类扶其 
正气,则庶可有济;疟之三日一作者,谓之三阴疟,必须补气养血,外贴三阴疟疾膏,疟乃可止,疟愈之后, 
仍须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出入以为培补,否则难免有复发之虑也。又疟疾经久,结为 瘕,在于胁际者谓之 
疟母,治宜疟母丸,或鳖甲煎丸以化之。脾虚不任攻伐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鳖甲。总之疟之热重而实至于便结谵 
语者,亦可用硝、黄攻下,疟之虚而寒热微微往来者,亦可用参、 峻 
补,固非仅疏导开泄之法,一成到底而不变者也。余如热多寒少 
之疟亦名瘅疟,热高而不觉其寒者,亦名温疟,但寒少热者,亦名牝疟,脾虚而呕吐痰水者,亦名痰疟,腹大 
而疼,饥不欲食者亦名食疟,立名虽异,而治法固不脱乎上述以为之变化也。又小儿初次患疟,谓之胎疟, 
既不可截疟过早,更不可迁延过久,必须培养尽善,庶免脾胃受伤,腹胀肌瘦,浸假入于怯损之途也。 
x附方x 
(一)人参白虎汤 治热渴。 
人参 知母 石膏 天花粉 葛根 麦冬 竹叶 粳米 
壮实之人,或邪盛之人,疟初起不宜补者去人参;略有恶寒 
而汗者加桂枝;腹胀大便不通,谵语闷乱者,酌加大黄、黄芩。 
(二)香薷饮 治夏秋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暑热乘之,阳气为阴邪所遏,致头痛发热,恶寒烦躁, 
口渴引饮,腹中不和,心腹疼痛,吐泻者。 
香薷(三钱) 浓朴(一钱) 白扁豆(钱半) 甘草(炙,一钱) 
清水煎服。 
此方为暑泻要药。寒热交作,加陈皮、茯苓各二钱,青皮、 
淡芩各一钱。病发前二小时服,无汗热服,有汗冷服。 
(三)二陈汤 见第一章第四节。 
(四)胃苓汤 见第七章第三节。 
(五)四苓散 见第七章第四节。 
(六)桂枝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七)柴胡桂枝干姜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及 
伤寒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往来寒热心下烦。 
柴胡 桂枝 黄芩 干姜 牡蛎 甘草 栝蒌根 
便溏去栝蒌根、淡芩,加白扁豆。 
(八)附子理中汤 见第五章第四节。 
(九)疟疾第一方 治疟。平胃消痰,理气除湿。 
陈皮 半夏 白茯苓 威灵仙(各一钱) 柴胡 黄芩 制苍术 
浓朴(各八分) 青皮 槟榔(各六分)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头痛加白芷一钱,二三服后,再服第二方。 
(十)疟疾第二方 治疟。补泻互用,虚实参半。 
生首乌(三钱) 陈皮 柴胡 白茯苓 黄芩(各八分) 白术(炒) 当 
归威灵仙(各一钱) 知母 鳖甲(醋炙酥,研为粉。各二钱) 甘草(炙,三分) 
加生姜三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十一)疟疾第三方 治疟疾之因于虚者,使元气充实,愈后不发。 
人参 白术(炒。各一钱) 黄 (炙) 当归(各一钱二分) 陈皮 柴胡(各八分) 甘草 
(炙,三分) 升麻(四分) 
加生姜一片,大枣一枚,清水煎服。便坚加首乌二钱,炒知母二钱。 
(十二)平胃散 见第六章第三节。 
(十三)小柴胡汤 见第三章第七节。 
(十四)四君子汤 见第三章第五节。 
(十五)补中益气汤 见第四章第四节。 
(十六)三阴疟疾膏 外用。治三阴疟疾,寒热不止。 
麝香(一分五厘) 冰片(一钱) 附子(生漂晒干,二钱) 白胡椒 肉桂(各钱半) 公丁香(一钱) 
研为极细末,用膏药一张,上药末一分,于发日五更空腹未发之时,烘热贴于脐上,手揉百转, 
睡去片时,方可食物。忌食生、冷、油腻、蛋、面、菱、芋、鱼腥发物。 
(十七)八珍汤 调和荣卫,滋养血气,治阴虚内热,脾胃亏损,肌肉消瘦。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加生姜、大枣。 
(十八)人参养荣汤 升阳,滋阴。治脾肺俱虚,发热恶寒,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发黄,或溃疡气血 
亏弱,寒热不退,肢体瘦倦,面黄,食少气短,疮口不敛,及病后咳嗽自汗,潮 
热,口干食少,心虚惊悸,下利等证。 
人参 陈皮 黄 (炙) 桂心 当归(酒拌)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芍(酒洗,一钱五分) 熟地(酒拌) 五味子(炒杵) 茯苓(各七分五厘) 远志(五分) 
加生姜、大枣,清水煎服。 
(十九)疟母丸 治疟痞结于左胁硬痛者。 
鳖甲(醋炙,三两) 青皮(炒) 桃仁(炒)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三 
棱(醋煮) 蓬莪术(醋煮) 海珠粉(醋煮。各五钱) 香附(醋煮,二两) 红花(三钱) 
共研末,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二十)鳖甲煎丸 治疟母。 
鳖甲(炙,一两二钱) 鼠妇(熬) 黄芩(各三分) 柴胡 蜣螂(熬。各六分) 
干姜 大黄 桂枝 石韦(去毛) 浓朴 紫葳 半夏 阿胶 芍药 
丹皮 虫(熬。各五分) 葶苈(炒) 人参(各一分) 乌扇(烧) 瞿麦 蜂 
窠(炙,各四分) 赤硝(一钱二分) 桃仁(二分) 
如法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七丸,一日三次,忌食生、冷、鸡蛋、豆、麦等物。 
(二十一)金鸡纳霜 治一切疟疾,久疟不止,及三阴疟疾。 



第八章·疟痢论治

第三节·痢疾述要

属性:甲、概况 
痢疾亦称滞下,以大便下粘液之物,里急后重,滞而不畅 
也。下赤色者,谓之赤痢,下白色者,谓之白痢,赤白兼下者,谓之赤白痢。通常下痢,大都赤白兼有,下 
纯白或纯赤者则较少也。痢疾之轻者,粪中杂痢,次数不多,滞急之状,亦不甚剧;痢疾之重者,纯痢无粪, 
日夜临圊常数十百次,欲下则滞痛甚剧而终于所下无几。又痢疾之轻者,常发于秋初,痢疾之重者,多 
发于秋深,然痢疾之重轻,犹未可全恃乎此以为断也。痢疾之出入,恒在发热之甚否,其有初起发热而入后渐 
减渐无者。纵腹痛滞下,次数极多,证状虽剧,必有可愈之道。若身热渐发渐高,旋退而又增,纵腹痛尚缓, 
次数尚少,证状虽差,必有危险之虞,此昔人所以有热不休死不治之说也。又痢疾之不能饮食者谓 
之噤口痢,亦属重证,偏实者为肠胃灼热所致,偏虚者为津液枯涸所致。久痢不止而不食者,常为不治。痢 
之时止时作者谓之休息痢,虽非危证,然常经年累月而不愈,多由初起失于通利,致湿热之邪留舍不去所致, 
若不谨慎调摄,恐其永成痼疾,皆不可以不慎也。痢疾之起源,虽由时令之偏,口腹感染所致,然必肠 
中传化失职,湿热内伏先为其因,以致时邪乘之,津液受伤,遂变化为痢,成此奔迫下注之状。所以腹痛滞 
下者,以湿邪胶结,气不足以引之外达,气欲行而难行故痛,湿欲去而又留故滞也。大抵湿热之邪伤其气分 
者,则腐化而为白痢,湿热之邪伤其血分者,则下溃而为赤痢,气血俱伤者,赤白皆齐下。然肠中迂回细 
小之地,病则气血未有不并伤者,故患痢者亦以赤白兼下为多。休息痢疾,则以瘀热留伏于膜油隐匿之地 
,蒸腐日久,不复能分赤白,故多见似冻之浊物,泄下后则外结灰色之衣而已。此外有肠中发赤发肿,以致 
溃烂脓血者,谓之脓血痢,亦有仅见纯血者,谓之纯血痢。然脓与血不必仅见于痢疾,如肠痈、肠风及泄 
泻等证中,亦多有之,固不可混统指为痢疾,以致临证贻误也。 
乙、治法 
痢疾初起,概忌止涩而宜通利。盖痢为肠腑之病,湿热之 
邪,非通利不能引之外出也。惟通利之法,约有数端,热重者通之以苦降,湿重者通之以分利,滞甚者通之以 
攻下,而初起尚有粪便未尽化痢者,则宜以消食行滞之法为之治,更不必先用苦降也。至于痢疾经久,确为滑 
脱不禁,无滞下急痛之实象而有肠腹 痛之虚象者,乃可以言止涩。故通因通用之法,治痢之新病而实 
者也,塞因塞用之法,治痢之久病而虚者也。治赤痢宜和血,治白痢宜调气,赤白痢下,和血调气。通治方 
有芍药汤,赤白皆治,气血并顾,为痢疾初起之主方。惟痢疾初起,尚在似痢非痢之间者,可用神曲、焦 
楂肉、焦麦芽、槟榔、陈皮、枳壳之类以消食行滞,不必作痢治,而胃气一醒,腑气一通,痢疾竟有消灭 
于无形者。若滞下甚急,身热亦壮,来势颇盛者,则不能不专作痢治矣。凡痢之热重积多,滞下不畅者宜木 
香槟榔丸;痢之湿与热俱重,须祛湿行滞并行者,宜枳术导滞丸;痢之热甚渴甚后重滞下者,宜白头翁汤; 
白痢之偏于热者,宜芍药汤加杏仁、桔梗;偏于湿者宜胃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