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93-审视瑶函 >

第12章

293-审视瑶函-第12章

小说: 293-审视瑶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八分。去滓。大热服。 
上方以熟地黄补肾为君。黑睛为肾之子。此虚则补其母也。以当归补血。为目为血所养。今伤则血病。 
白芍药补血又补气。为血病气亦病也。为臣。川芎治血虚头痛。 本通血。去头风。为佐。前胡、防风。通疗 
风邪。俾不凝留为使。兼治亡血过多之病。伤于眉骨者。病自目系而下。以其手少阴有隙也。加黄连疗 
之。伤于 者。病自抵过而上。伤于耳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手太阳有隙也。加柴胡疗之。伤于额交巅。 
耳上角及脑者。病自内 而出。以其足太阳有隙也。加苍术疗之。伤于耳后耳角耳前者。病自客主人 
斜下。伤于颊者。病自锐 而入。以其足少阳有隙也。加龙胆草疗之。伤于额角及巅者。病自目系而下。 
以其足厥阴有隙也。加五味子。眵泪多。羞涩赤肿者。加黄芩疗之。凡伤甚者。从权倍加大黄。泻其败血。 

卷二
伤寒愈后之病
属性:伤寒病愈后。或有目复大病者。以其清阳之气不升。而余邪上走空窍也。其病瘾涩赤胀。生翳羞明。头脑 
骨痛。宜作群队升发之剂饵之。数服斯愈。伤寒论曰。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触冒之者。 
乃名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者。皆能为病。又生气通天论曰。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脏六腑一病。则浊阴 
之气不得下。清阳之气不得上。今伤寒时病虽愈。浊阴清阳之气。犹未来复。浊阴清阳之气未复。故余邪 
尚炽不休。故其走上而为目之害也。是以一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阳。二日而愈者。余邪在阳明。三日而愈 
者。余邪在少阳。四日而愈者。余邪在太阴。五日而愈者。余邪在少阴。六日而愈者。余邪在厥阴。七日而复。 
是皆清阳不能出上窍。而复受其所害也。当为助清阳上出则治。人参补胃汤主之。羌活胜风汤主之。加 
减地黄丸主之。 鼻碧云散亦宜用也。忌大黄芒硝苦寒通利之剂。用之必不治。 
x人参补胃汤x(治伤寒愈后。余邪不散。上走空窍。其病瘾涩赤胀。生翳障。羞明。头脑骨皆痛。) 
羌活 独活(各六分) 白芍药 生地黄 泽泻(各三分) 人参 白茯苓 
炙甘草 白术 黄 熟地黄(酒洗) 当归身(各四分) 柴胡 防风(各五分) 
上锉剂。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热服。 
上方分利阴阳。升降上下之药也。羌活、独活为君者。导阳之升也。茯苓、泽泻为臣者。导阴之降也。人参、 
白术大补脾胃。内盛则邪自不容。黄 、防风大实皮毛。外密则邪自不入。为之佐也。当归、熟地黄俱生 
血。谓目得血而能视。生地黄补肾水。谓神水属肾。白芍药理气。柴胡行经。甘草和百药。为使。 

卷二
强阳抟实阴之病
属性:强者盛而有力也。实者坚而内充也。故有力者强而欲抟。内充者实而自收。是以阴阳无两强。亦无两实。 
惟强与实。以偏则病。内抟于身。上见于虚窍也。足少阴肾为水。肾之精上为神水。手厥阴心包络为相火。 
火强抟水。水实而自收。其病神水紧小。渐小而又小。积渐之至瞳仁竟如菜子许。又有神水外围。相类虫 
蚀者。然皆能睹而不昏。但微觉 羞涩耳。是皆阳气强盛而抟阴。阴气坚实而有御。虽受所抟。终止于 
边鄙皮肤也。内无所伤动。治法当抑阳缓阴则愈。以其强耶。故可抑。以其实耶。惟可缓。而不宜助。助之则 
反胜。抑阳酒连散主之。大抵强者则不易入。故以酒为之导引。欲其气味投合。入则可展其长。此反治也。 
还阴救苦汤主之。疗相火药也。亦宜用 鼻碧云散。然此病世亦罕见。医者要当识之。 
x抑阳酒连散x(治神水紧小。渐如菜子大许。神水外围相类虫蚀者。然皆能睹物不昏。微有 涩之症。) 
独活 生地黄(各四钱) 黄柏 汉防己 知母(各三钱) 蔓荆子 前胡 
川羌活 白芷 生甘草(各四钱) 防风(各四钱) 山栀(炒) 黄芩(酒制) 寒水石 黄连(酒制各五钱) 
共为末。每服三钱。白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大热服。 
上方抑阳缓阴之药也。以生地黄补肾水真阴为君。独活、黄柏、知母俱益肾水为臣。蔓荆子、羌活、防风、 
白芷。群队升阳之药为佐者。谓既抑之令其分。而更不相犯也。生甘草、黄芩、栀子、寒水石、防己、黄连。寒 
而不走之药为使者。惟欲抑之。不欲祛除也。凡用酒制者。为之引导耳。 

卷二
亡血过多之病
属性:六节脏象论曰。肝受血而能视。宣明五气篇曰。久视伤血。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传为衄蔑 
瞑目。缪刺论曰。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由此推之。目之为血所养。明矣。手少阴心生血。血荣于 
目。足厥阴肝。开窍于目。肝亦多血。故血亡目病。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之过多者。皆能病焉。其 
为病睛珠痛。珠痛不能视。羞明瘾涩。眼睫无力。眉骨太阳。因为酸痛。当作芎归补血汤主之。当归养荣汤 
主之。除风益损汤主之。滋阴地黄丸主之。诸有热者加黄芩。妇人产漏者加阿胶。脾胃不佳。恶心不进食 
者。加生姜。复其血。使有所养则愈。然要忌咸物。宣明五气篇曰。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是忌。 
x芎归补血汤x(治男子衄血便血。妇人产后崩漏。亡血过多。致睛珠疼痛。不能视物。羞明酸涩。 
眼睫无力。眉骨太阳。俱各酸疼。) 
生地黄 天门冬(各四分) 川芎 牛膝 白芍药 炙甘草 白术 防风(各五分) 熟地黄 当归身(各六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渣温服。恶心不进食者。加生姜煎服。 
上方专补血。故以当归、熟地黄为君。川芎、牛膝、白芍药为臣。以其祛风续绝。定痛而通补血也。甘草。白 
术。大和胃气。用以为佐。防风升发。生地黄补肾。天门冬治血热。血亡必生风燥。故以为使。 

卷二
疹余毒之病
属性:东垣李明之曰。诸 疹皆从寒水逆流而作也。子之初生也。在母腹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呼吸者阳也。 
而动作生焉。饥食母血。渴饮母血。饮食者阴也。而形质生焉。阴具阳足。十月而降。口中恶血。因啼即下。却 
归男子生精之所。女子结胎之处。命宗所谓玄牝玄关者也。此血僻伏而不时发。或因乳食内伤。或因湿 
热下溜。营气不从。逆于肉理。所僻伏者。乃为所发。初则膀胱壬水挟脊逆流。而克小肠丙火。故颈项以上 
先见也。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故胸腹以上次见也。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胸腹以下后见也。至 
此则五脏六腑皆病也。七日齐。七日盛。七日谢。三七二十一日而愈者。七日为火数故也。愈后或有疽病 
疮者。是皆余毒尚在。今其病目者亦然。与风热不制之病。稍同而异。总以羚羊角散主之。便不硬者减硝 
黄。未满二十一日而病作者。消毒化 汤主之。此药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 者之药也。不问初起已着。 
服之便令消化。稀者则不复出。方随四时加减。 
x羚羊角散x(治小儿 痘后。余毒不解。上攻眼目。生翳羞明。眵泪俱多。红赤肿闭。) 
草决明 芒硝 升麻 防风 车前子 黄芩 黄 大黄 羚羊角(将角细锉俱各等分)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钟。煎至半钟。去滓温服。 
上方以羚羊角主明目为君。升麻补足太阴以实内。逐其毒也。黄 补手太阴以实外。御其邪也。为臣。 
防风升清阳。车前子泻浊阴。为佐。草决明疗赤痛泪出。黄芩、大黄、芒硝用以攻其固热。为使。然大黄、芒 
硝乃大苦寒之药。智者当量其虚实。以为加减。未满二十一日而疾作者。消毒化 汤主之。 
x消毒化 汤x(治小儿 疹未满二十一日而目疾作者。余证同上。) 
柴胡 本 生地黄 连翘 细辛 黄柏(酒制) 川黄连 
当归 甘草(各四分) 花粉 吴茱萸 白术 苏木 陈皮 干葛根(各二分) 麻黄 防风 
升麻 川羌活(各五分) 黄芩(酒制) 苍术(泔水制) 川芎(各三分) 
上锉剂。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上方功非独能于目。盖专于 而置也。今以治 之剂治目者。以其毒尚炽盛。又傍害于目也。夫 疹 
之发。初在膀胱。壬水克小肠丙火。羌活。 本。乃治足太阳之药。次则肾经癸水。又克心火。细辛主少阴 
之药。故为君。终则二火炽盛。反制寒水。故为臣。麻黄、防风、川芎。升发阳气。祛诸风邪。葛根、柴胡。解利邪 
毒。升麻散诸郁结。白术、苍术。除湿和胃。生甘草大退诸热为佐。气不得上下。吴茱萸、陈皮通之。血不得 
流行。红花、苏木顺之。当归愈恶疮。连翘除客热。故为使。此方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用药治法俱备。通造 
化。明药性者。能知也。如未见 疹之前。小儿耳尖冷。呵欠。睡中惊。喷嚏。眼涩。知其必出 者。急以此药 
投之。甚者则稀。稀者立已。已后无复出之患。 

卷二
深疳为害之病
属性:卫气少而寒气乘之也。元气微而饮食伤之也。外乘内伤。酿而成之也。父母以其纯阳耶。故深冬不为裳。 
父母以其恶风耶。故盛夏不解衣。父母以其数饥耶。故乳后强食之。父母以其或渴耶。故乳后更饮之。有 
为父母愚憨者。又不审其寒暑饮食。故寒而不为暖。暑而不能凉。饮而不至渴。食而不及饥。而小儿幽玄 
衔默。抱疾而不能自言。故外乘内伤。因循积渐。酿而成疳也。渴而易饥。能食而瘦。腹胀不利。作HT HT 声。日 
远不治。遂生目病。其病生翳。睫闭不能开。眵泪如糊。久而脓流。竟枯两目。何则。为阳气下走也。为阴气反 
上也。治法当如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行四肢。浊阴 
归六腑。各还其原。不反其常。是其治也。当作升阳降阴之剂。茯苓泻湿汤主之。升麻龙胆草饮子主之。此 
药非独于目。并治以上数证。然勿缓。缓则危也。为父母者。其慎诸。 
x茯苓泻湿汤x(治小儿易饥而渴。瘦瘠腹胀不利。作HT HT 声。目病生翳。睫闭不开。眵泪如糊。 
久而流脓。俗为疳毒眼。) 
柴胡(四分) 白术 甘草(炙) 蔓荆子 人参 枳壳(麸炒) 茯苓 
薄荷叶(各二分) 前胡 苍术 独活(各三分) 防风 真川芎 羌活(各三分半) 泽泻(一分半) 
上锉剂。水一钟半。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上方为小儿寒暑饮食不调。而酿成此证。夫寒暑饮食不节。皆能伤动脾胃。脾胃者。阴阳之会元也。故 
清阳下而不升。浊阴上而不降。今以白术、人参。先补脾胃为君。柴胡、甘草、枳壳。辅上药补脾胃为臣。苍 
术燥湿。茯苓、泽泻。导浊阴下降为佐。然后以羌活、独活、防风、蔓荆子、前胡、川芎、薄荷诸主风药以胜湿。 
引清阳上升为使。此正治神效之法也。 
x升麻龙胆草饮子x(又名消翳散。治小儿疳眼。流脓生翳。湿热为病。疗眼中诸疾之症。) 
羌活 黄芩(炒) 龙胆草 青蛤粉(各五分) 蛇蜕 甘草(炙) 谷精草 川郁金(各三分) 麻黄(一分半) 
升麻(二分) 
上锉剂。作细末亦可。每服二钱。热茶清浓调下。 
上方君以升麻。行足阳明胃。足太阴脾也。臣以羌活、麻黄。风以胜湿也。佐以甘草。承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