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46-伤寒心法要诀 >

第6章

646-伤寒心法要诀-第6章

小说: 646-伤寒心法要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肤粟,斑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寒。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 
黄石膏煎,已透青黛消斑饮,双解痧疹法同前。 
【注】伤寒发斑、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 
而即出,亦由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营 
分则为疹斑。营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斑。斑形如豆,甚则成片连属。斑疹之 
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热之深浅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而稀暗者,皆因邪在 
三阳,已成斑疹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冷药所致。是为阴斑、阴痧。阴疹,法当从阴 
寒主治也。斑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 
黄石膏汤发之。已透用青黛消斑饮,加减清之。痧疹初起,表里不清,用双解散先通表 
里,余法同前治之可也。 

卷二
衄血
属性:阳明衄血热在里,太阳衄血热瘀经,太阳头痛目瞑兆,阳明漱水不咽征。衄后身凉 
知作解,不解升麻犀角清。未衄表实麻黄汗,里热犀角芩连同。 
【注】阳明衄血热在里也。太阳衄血热瘀经也。太阳失汗则有头痛目瞑之兆,阳明失 
下则有漱水不欲咽之征。衄血之后,身凉脉静,知作解也,若仍不解,知衄未尽,热留 
于营也。无汗表热,宜升麻葛根合犀角地黄汤清解之;欲作衄未衄者,表实宜麻黄汤汗 
之,里热宜犀角地黄汤加芩、连清之。若表 
实里热者,则又当合二方两解之。 

卷二
吐血
属性:伤寒吐血多因逆,下厥上竭少阴经,三阳热盛宜清解,血瘀胸满痛当攻,暴吐腐臭 
内溃死,过多血脱面无红,犀角桃仁宜拣用,救脱圣愈及养荣。 
【注】伤寒吐血,皆因失汗、失下、火逆,以致邪热炽盛,沸腾经血故也。若血从口鼻 
耳目而出,小便难,此为强发少阴汗,名曰下厥上竭,为难治也。三阳热盛吐血,宜升 
麻葛根合犀角地黄汤,热甚加芩连清解可也。若血瘀则胸满或痛,当以桃仁承气合犀角地 
黄汤攻之。若暴吐腐臭之血,名曰内溃,内溃者死。若吐血过多,面唇无红色,名曰血 
脱。救脱,轻者以圣愈汤,重者以人参养荣汤。 

卷二
大小便脓血
属性:热在膀胱小便血,八正导赤利之佳,热瘀里急下脓血,黄连白头与桃花。 
【注】阳经之热,下注膀胱,伤其营分,热少血多,瘀成血蓄。热多血少,热迫血行, 
血不得蓄,而走下窍,故尿血也,以八正散、导赤散利而清之。阴经之热,转迫阳明,伤 
其营分,瘀则血蓄,喜忘如狂。不蓄则便血,热腐则便脓。便脓热郁,里急下重,所必然 
也。轻者宜黄连阿胶肠,重者白头翁汤清之,滑脱者,桃花汤涩之可也。 

卷二
颐毒
属性:伤寒发颐耳下肿,失于汗下此毒生,高肿 红痛为顺,反此神昏命必倾。毒伏未发 
脉亦隐,冷汗淋漓肢若冰,烦渴不便指甲紫,颇似三阴了了轻。 
【注】伤寒颐毒,皆因汗下失宜,毒热挟少阳相火上攻而成也。若其人阳气素盛,则 
高肿 红疼痛,易于成脓,故为顺也,宜连翘败毒散散之。或其人阳气素虚,或服冷药 
过多,遏郁毒热伏藏在里,内攻神昏,外毒漫肿,肉色不变,不疼木硬,则命必危也。毒 
伏未发之前,往往似三阴亡阳之证,脉隐不见,冷汗淋漓,肢冷若冰,但身轻目睛了了, 
烦渴不大便,指甲红紫为异,此毒发始,临治不可忽也。 

卷二
狐惑
属性:古名狐惑近名疳,狐蚀肛阴惑唇咽,病后余毒斑疹后,癖疾利后也同然,面 赤白 
黑不一,目不能闭喜贪眠,潮热声哑腐秽气,能食堪药治多全。 
【注】狐惑,牙疳、下疳等疮之古名也,近时惟以疳呼之。下疳即狐也,蚀烂肛阴;牙 
疳即惑也,蚀咽腐龈,脱牙穿腮破唇。毒因伤寒病后,余毒与湿 之为害也,或生斑疹 
之后,或生癖疾下利之后,其为患亦同也。其证则面色目 或赤或白或黑,时时不一,喜 
睡目不能闭,潮热声哑,腐烂之处,秽气熏人。若胃壮能食,堪受攻病重药,或病之势 
缓,治多全也。 

卷二
百合
属性:百合百脉合一病,如寒似热药无灵,饮食起居皆忽忽,如神若鬼附其形。脉数尿时 
辄头痛,尿时不痛淅淅风,尿时快然但头眩,六四二十病方宁。 
【注】百合病者,谓伤寒过期,留连不解,不分经络百脉,悉合为一病也。如寒似热,诸 
药无灵。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精神忽忽,如神若鬼附 
其形体,而莫知所适从也。如脉数、尿尿时辄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尿尿时头不痛,惟 
淅淅然恶风寒者,四十日乃愈。若尿时快然, 
但头眩者,二十日乃愈。故曰∶六四二十日病方宁也。 

卷二
热入血室
属性:妇人伤寒同一治,胎产经来热入室,昼日明了夜谵妄,小柴生地牡丹皮,无汗加麻 
有汗桂,汗后不解再加枝。寒热如疟加麻桂,中寒姜附不须疑,渴热白虎花粉葛,瘀血桃 
仁承气俱。产后胎前虽多证,不外阴阳表里医。 
【注】妇人伤寒,与男子治法同也。惟产后经来,邪热乘虚而入血室,另有治法。热 
入血室之证,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妄见鬼状,宜小柴胡汤加生地、丹皮。若无汗则为表实, 
加麻黄汗之。有汗则为表虚,加桂枝解之。若有发热恶寒之表,已经发汗,虽无汗不加麻 
黄,再加桂枝以解之,不可复用麻黄也,若有如疟之寒热,加麻黄、桂枝两解之。若厥 
而下利,则为中寒,去黄芩加姜、附,不须疑也。若发热烦渴,则为里热,去半夏合白 
虎,或加花粉。葛根。胸胁少腹或满硬、或作痛,则为瘀血,宜合桃仁承气汤攻之。产 
后胎前虽有多证,不能尽述,总不外阴阳表里之治,在临证者以意消息之耳。 

卷二
食复劳复
属性:新愈脏腑皆不足,营卫肠胃未通和,多食过劳复生热,枳实栀子大黄瘥。浮汗沉下 
小柴解,燥呕竹叶石膏合,气虚补中益气主,阴亏六味倍参多。 
【注】新愈之后,脏腑气血皆不足,营卫未通,肠胃未和,惟宜白粥静养。若过食,胃 
弱难消,因复烦热,名曰食复。若过劳役复生热烦,名曰劳复。劳复者,宜枳实栀子豉 
汤汗之。食复者,宜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下之。脉浮有表者,宜枳实栀子豉汤以汗解之。 
脉沉有里者,宜枳实栀子豉加大黄汤以下解之。若无表里证者,宜小柴胡汤以和解之。口 
燥烦渴喜呕者,宜竹叶石膏汤主之。若内伤气虚劳复者,宜补中益气汤主之。若犯内事 
阴亏者,宜六味生干地黄汤,气少者,倍加人参汤主之。 

卷二
房劳复阴阳易
属性:房劳复与阴阳易,二病情异证则同。病后犯色复自病,病传不病易之名。男女俱主 
烧散,少腹急痛引阴中,身重少气头眩晕,拘挛热气上冲胸。 
【注】男女新愈交接,因而复病,名曰房劳复。男女新愈交接,病男传不病之女,病 
女传不病之男,名曰阴阳易,即交易之义也。犯是病者,男以女之 裆,女以男之 裆烧 
灰,白汤或酒,日三服之则愈。少腹急痛牵引阴中,身重少气,头目眩晕,四肢拘挛,热 
气冲胸,是其证也。 

卷三类伤寒五证
停痰、伤食、香港脚、虚烦、内痈
属性:相类伤寒有五证,头疼发热恶风寒,停痰头项不强痛,胸满难息气冲咽。伤食恶食 
身无痛,痞闷矢气噫作酸,香港脚脚漆胫肿痛,或为干枯大便难。虚烦微热无表里,内痈能 
食审疼缘,肺痈喘咳胸引痛,唾粘腥臭吐脓涎,胃痈当胃痛难近,肠痈肿痛少腹坚,身 
皮甲错腹中急,便数似淋证中看。 
【注】类伤寒五证,初病之时,皆与太阳表证相类。一曰停痰∶但胸满不得息气,上 
冲咽,头项不强痛,与伤寒异耳。一曰伤食∶但身无痛,心下痞闷,矢气,噫气,作酸,吞 
酸,与伤寒异耳。一曰香港脚∶但病起自脚,脚膝两胫肿痛,或干枯肿痛,名曰干香港脚,大 
便硬难,与伤寒异耳。一曰虚烦∶惟发热而烦,无表里证,与伤寒异耳。一曰内痈∶其 
状颇类伤寒,但饮食如故,有痈痛之处,与伤寒异耳。胸中隐痛,或喘或咳,吐唾腥粘, 
是肺痈也。当胃作痛,手不可近,是胃痈也。少腹重痛,便数似淋,身皮甲错,是肠痈也。 

卷三同伤寒十二证
冬温、寒疫、瘟疫
属性:春温夏热秋清凉,冬气冷冽令之常,伤之四时皆正病,非时有气疫为殃。应冷反温 
冬温病,应温反冷寒疫伤,瘟疫长幼相传染,须识岁气汗攻良。 
【注】冬病伤寒,春病伤风,夏病暑病,秋病疟疾,皆四时正令之常病也。若春应暖 
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疫为殃也。 
冬应冷反温而病伤寒者,名曰冬温。春应温反寒而病伤寒者,名曰寒疫。若一时之气不 
正,长幼皆病,互相传染,名曰瘟疫。凡治此病,须识岁气太过不及,六淫胜复,人之 
强弱,脏之寒热,量其轻重,或汗或攻。轻以刘完素之双解散,重以李杲之二圣救苦丸, 
随证施治可也。 

卷三同伤寒十二证
温病、热病
属性:冬伤于寒春病温,夏日热病早亏阴,脉浮头疼发热渴,不恶寒兮是所因。无汗河间 
两解法,有汗清下早当寻,失治昏狂诸热至,无证随经以意神。 
【注】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至夏为热病。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冬伤于寒, 
谓冬伤正令微寒未即病也。早亏阴,谓冬不藏精之人,或辛苦之人,汗出内外失其固密, 
在冬则早已损伤肾藏阴气,阳热独治,所以至春一感微邪,即引内热,炎炎之势,不能 
已矣。故病而即渴不恶寒也。初病无汗有表证者,从刘完素两解汤治法可也。有汗内热 
盛者,或清或攻,急泻其阳而救其阴,若因循失治,昏狂诸热证至,则缓不及事也。无 
证,谓表里无证,当随六经以意消息治之,自可通神也。 

卷三同伤寒十二证
风温
属性:风温原自感春风,误汗灼热汗津生,阴阳俱浮难出语,身重多眠息鼾鸣,误下直视 
失溲少,被火发黄螈 惊,葳蕤桂枝参白虎,一逆引日再命终。 
【注】冬伤于寒不即病者,复感春寒,名曰温病;复感春风,名曰风温。风温有汗,不 
可汗也。若误汗之,益助火邪,则身热如火,自汗津津不止,言语难出,身重多眠,鼻息 
鼾鸣也。风温阴阳脉俱浮,不可下也。若误下之,热陷膀胱,竭其津液,则直视失溲,小 
便少也。风湿热盛,若误以火熏蒸强汗,火旺津亡,则发黄色,螈 惊痫也。风温之证, 
不可汗下,主以葳蕤汤。若脉虚汗多,主以桂枝合人参白虎汤。一逆引日再命终,谓一 
逆尚可引日,若汗而又下,下而又火,则为再逆,是促命期也。 

卷三同伤寒十二证
温疟
属性:温疟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中,至春邪气不能发,遇暑烁髓消肌形,或因用力 
腠发泄,邪汗同出故热生,衰则气复寒后作,证同温热治相同。 
【注】经曰∶温疟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阳气尚微,邪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