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抱朴子内篇 >

第13章

抱朴子内篇-第13章

小说: 抱朴子内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阅见流移俗“流移俗”金经作“流移”,签六七作“移流”。“俗”字疑衍。

    〔七〕乃在云日之表者签六七无“乃”字。

    〔八〕然率相似如一签六七作“率皆相似”。

    〔九〕虽各有数十卷书签六七作“人各有道书数十卷”。

    〔一十〕为写蓄之耳签六七“为”作“但”。

    〔一一〕时有知行气及断谷服诸草木药法“时”原作“时时”。明案签六七、金经、慎校本、宝颜堂本、崇文本“时时”皆作“时”,以不重为是,今订正。签六七“及”字移下“服”字上,是。

    〔一二〕略为同文签六七作“大略皆同理亦无异”。

    〔一三〕无一人不有道机经唯签六七作“或有得道机经者”。“唯”原作“事”,明案藏本、鲁藩本、慎校本、宝颜堂本皆作“唯”,属下句。今据改并移正。

    〔一四〕以此为至秘签六七无“此”字。

    〔一五〕魏世军督王图金经作“近世魏军督王图”,是。三国志魏志曹操传建安十八年裴松之注引劝进表中有领护军将军王图。

    〔一六〕正欲以行气入室求仙签六七“正”作“止”,明案当作为“止”。

    〔一七〕作此道机慎校本、宝颜堂本、崇文本“机”下有“经”字。

    〔一八〕此复是误人之甚者也慎校本、宝颜堂本无“此”字,签六七无“者”字。

    〔一九〕及三皇内文原缺“内”字。校补云:“三皇”下脱“内”字,遐览篇有三皇内文,金经正有“内”字。今据补。

    〔二十〕了无一人知之者签六七无“者”字。

    〔二一〕及言曾与仙人共游慎校本、宝颜堂本“及”作“又”。足以与尽微者甚□矣校勘记:荣案卢本“尽微”作“尽征”,以形近致讹。明案此句仍难索解,签六七作“口之与书微有妙说”。

    〔二二〕或有颇闻金丹签六七“有”作“谓”。

    〔二三〕而不谓今世签六七无“不谓”二字,“世”作“无”。

    〔二四〕皆言唯上古已度仙人签六七无“皆言”二字。

    〔二五〕或有得方外说签六七“得”下有“丹”字。

    〔二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校勘记:御览六百七十“精思”下有“积久”。按左慈,字元放,庐江人也,明五经,兼通星气,见汉祚将衰,天下乱起,乃学道,精思于天柱山中,得九丹金液经。见葛洪神仙传。

    〔二七〕会汉末乱校勘记:御览六百七十作“汉末大乱”。金经同。签六七作“会汉末荒乱”。

    〔二八〕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仙公即葛玄,葛洪从祖,字孝先,从左元放受九丹金液经。见神仙传。

    〔二九〕金液丹经一卷孙校:御览(六百七十及九百八十五)引无“丹”字。明案签六七无此句。

    〔三十〕余师郑君郑君,郑隐,字思远,少为书生,善律历候纬,晚师事葛玄,受正一法文、三皇内文、五岳真形图、太清金液经。参洞仙传。

    〔三一〕家贫无用买药签六七“用”作“资”。

    〔三二〕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校勘记:御览六百七十(及九百八十五)“并”下有“具”。明案签六七亦有“具”字。“口诀”下“诀”字,金经、慎校本、宝颜堂本、御览六百七十及九百八十五皆无,盖衍文。

    〔三三〕书出于左元放金经、宝颜堂本、崇文本“书”上皆有一“此”字。

    〔三四〕无以为之“无以”签六七作“讵能”。

    〔三五〕但有长叹耳签六七无“有”字。

    〔三六〕复不知有此不死之法签六七“此”上有“如”字。

    〔三七〕夫饮玉□则知浆荇之薄味签六七“饮”作“歃”,“荇”作“茆”。按茆,莼菜,其叶与荇相似。

    〔三八〕则使人不欲签六七无“欲”字。

    〔三九〕当须且将御小者原校:刻本“者”作“药”。

    〔四十〕虚自苦耳签六七“虚”作“徒”。

    〔四一〕绝之则死“绝”上原有“人”字。签六七、金经并无“人”字,盖涉上文而衍,今删。

    〔四二〕夫金丹之为物孙校:“金”字当衍。是。

    〔四三〕毕天不朽签六七“毕”作“终”。

    〔四四〕服此二物藏本、鲁藩本、慎校本、金经、签六七“物”皆作“药”。

    〔四五〕而不可灭签六七无“可”字。

    〔四六〕则悠悠者皆是耳签六七作“悠悠皆是”。

    〔四七〕天下之有斯妙事也签六七无“妙”字。

    〔四八〕以示后之同志好之者“者”下签六七重有“后之同志好之者”七字,按文义当有。

    〔四九〕其勤求之求之签六七作“精修之精修之”。慎校本、宝颜堂本不重“求之”。

    〔五十〕必自知出潢污“潢”原作“黄”。金经、签六七并作为“潢”,今据订正。潢污,签六七作“潢潦”,积死水。

    〔五一〕闻雷霆而觉布鼓之陋孙校:“霆”当作“灵”,后明本篇有“雷灵”可证。明案雷霆之声急而大,布鼓之声滞而小,以喻大小相差甚远,不必拘泥于雷灵。布鼓,以布为鼓。

    〔五二〕如其喽喽“如”原作“知”。孙校:“知”当作“如”。明案签六七正作“如”,孙校是,今据改。喽,音楼,喽喽,犹言繁琐。

    〔五三〕而追迅风校勘记:御览一百三十七、七百六十九作“而欲寻遗风”。案金经作“而欲寻迅风”,签六七作“而欲追迅风”。

    〔五四〕桌蓝舟而济大川乎签六七、御览七百六十九“而”下并有“欲”字。

    〔五五〕然作之有浅深金经作为“法有深浅”。签六七、鲁藩本“浅深”并作“深浅”。

    〔五六〕一之酒孙校:“”一本作“宿”。案,音豆;一之酒,再酿之酒。

    〔五七〕凡草木烧之即烬金经作“凡草木之物烧之即糜烂”,签六七作“凡草物烧之即腐”。

    〔五八〕丹砂烧之成水银金经“之”下有“则”字。

    〔五九〕其去凡草木孙校:藏本无“木”字。案鲁藩本亦无“木”字。金经、签六七“草木”二字并作“药”。

    〔六十〕而丹砂何独得尔孙校:“尔”旧误作“耳”,今校正。明案金经、签六七“何独得尔”作“何得独尔”,慎校本、宝颜堂本作“何得独不烬耳”。

    〔六一〕大而笑之“大而”原作“而大”。孙校:“而大”当作为“大而”,误倒;“大而笑之”又见后微旨篇。今据订正。

    〔六二〕愍念将来之可教者签六七无“念”字。

    〔六三〕使其脱死亡之祸耳签六七无“耳”字。

    〔六四〕庸近思求也金经“庸”作“庸夫”。签六七“庸”作为“肤”。

    〔六五〕不惮险远签六七“险远”作“艰险”。

    〔六六〕不以为戚金经“戚”作“恶”。

    〔六七〕焉知来者之不如今签六七“焉”作“安”,“之”作“而”。

    〔六八〕得彤弓以驱鸟孙校:“鸟”意林作“乌”。明案彤弓,朱色之弓,古时皇帝以赐有功之诸侯。彤弓驱鸟,喻不识贵物。

    〔六九〕南夷得衮衣以负薪孙校:“夷”意林作“域”。案衮衣,古时王者之礼服。

    〔七十〕何可强哉签六七“何”作“焉”。

    〔七一〕复未必能勤儒墨之业签六七无“复”字。

    〔七二〕但共逍遥遨游签六七“逍遥遨游”作“遨游逍遥”。

    〔七三〕飞苍走黄于中原飞苍走黄,谓急遽奔走。

    〔七四〕或以美女孙校:疑“女”下有脱文。明案慎校本有“或”字,属下句。

    〔七五〕以弊筋骨原校:“弊”一作“疲”。案神经、签六七并作“疲”。

    〔七六〕闻至道之言而如醉孙校:疑衍“道之”二字。明案慎校本、宝颜堂本、崇文本“醉”下有“罔知”二字。

    〔七七〕睹道论而昼睡签六七作“睹论道之事而昼睡”,慎校本、宝颜堂本、崇文本作“睹大道之论而欠伸昼睡”。

    〔七八〕有身不修“修”金经作“●”,签六七作“惜”。

    〔七九〕漉汔之漉汔,音鹿迄,枯竭之意。

    〔八十〕古人之富贵者孙校:“古”下藏本有“之圣”二字,衍。

    〔八一〕而无得之者签六七作“而鲜得者”。

    〔八二〕俱不信不求之金经无“之”字。

    〔八三〕所欲者为急签六七“欲”作“见”。

    〔八四〕假令不能决意签六七“能”作“得”。

    〔八五〕而犹修求之者金经“犹”作“独”。

    〔八六〕若心所断“若心”金经作“若己心”。

    〔八七〕人心安足孤信哉金经、签六七“人心”下并有“亦”字。

    〔八八〕黄帝九鼎神丹经曰至与天地相毕案论衡道虚篇力辟道家以为服食药物能延年度世为虚妄。

    〔八九〕令人寿无穷已签六七“穷”作“极”。

    〔九十〕黄帝以传玄子玄子即元君,云合服九鼎神丹得道,着经九卷,见洞仙传。

    〔九一〕积玉如山金经、签六七“玉”作“金”。

    〔九二〕唼血为盟金经、签六七“唼”作“歃”。唼歃通用。唼血,喋血。

    〔九三〕无神仙之骨金经“骨”下有“者”字。校补云,疑今本脱。

    〔九四〕结伴不过三人签六七“不”下有“得”字。

    〔九五〕致加精洁签六七“精”作“清”。

    〔九六〕勿近秽污签六七“秽污”作“污秽”。

    〔九七〕及与俗人往来签六七“及”作“又不得”。

    〔九八〕成则可以举家皆仙金经、签六七“成则”作“成者”。

    〔九九〕祭自有图法一卷也签六七“祭”作“醮”,又无“也”字。

    〔一0十〕用雄黄水签六七无“水”字,但有“雌黄”二字。

    〔一0一〕矾石水“水”下原校:一本作“汞”。明案签六七“矾石水”作“矾汞”,金经作“矾石汞”。矾石水或是矾石液即硫黄。重政和证类本草四云:石硫黄能化金银铜铁奇物,矾石液也。陶弘景谓此矾石液是黄白术及合丹法。

    〔一0二〕卤盐石“”原作“矾”。孙校:“矾”疑作“”。明案金经、签六七并作“”,正是,今据改。“盐”藏本作为“咸”。

    〔一0三〕牡蛎“蛎”原作“砺”,疑形讹,签六七正作“蛎”,今据改。

    〔一0四〕以为六一泥孙校:“泥”下刻本有“封之”二字。明案签六七“泥”下有“固济”二字。固济者,密封也。六与一合为七。本篇六一泥用戎盐、卤盐、石、牡蛎、赤石脂、滑石、胡粉七物捣合如泥,名曰六一泥。其他丹经所载六一泥,有用不同方剂者。

    〔一0五〕又以玄膏丸此丹签六七“玄”下有“黄”字。

    〔一0六〕金不成“成”下签六七有“者药不成也”五字。疑脱,当据补。

    〔一0七〕第二之丹名曰神丹亦曰神符金经、签六七并无“曰神丹亦曰”五字。

    〔一0八〕步行水上案“步”上金经有“即”字,签六七有“可”字。“可”字于义为长。

    〔一0九〕服之三刀圭校补:“之”字涉上文“服之百日仙”而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