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074-普济方 >

第362章

074-普济方-第362章

小说: 074-普济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昼则烦躁。夜则安静。不呕不渴。六脉沉伏。并宜服此。不知脉者更须审之。兼治中脘 
虚寒久积痰水。心腹疼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入肝加木瓜。入肺加桑白皮。入脾加白术。 
入心加茯苓。随证加之。挟风加防风。兼湿多加白术。筋脉牵急加木瓜。肢节疼痛加桂心、 
人参、白术各等分。一方附子汤。以生用者名白通汤。加白术倍之。甘草减半。名生附白术 
汤。治中风湿昏闷恍惚。腹满身重。手足缓纵。 自汗。失音不语。便利不禁。一方有甘 
草。用生姜煎服。 
x白术调中汤x(出宣明论)x治中寒痞闷急痛。寒湿相搏吐泻腹痛。上下所出水x 
x液澄澈清冷。谷不化。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本末不经有见阳热证。其脉迟者是也x 
x。此因饮食冷物过多。阴胜阳衰而为中寒也。或冷热相击。而反阳气怫郁不能宣散。怫x 
x热内作。以成热证者。不可亦言为冷。当以脉证别之。夫湿热吐泻常见阳脉。若亡液气x 
x虚。亦能反见诸阴脉也。当以标本明之。不可妄治。或热证误服此白术调中汤。温药亦x 
x能开发阳气。宣通而愈。别无加害。寒热久新并宜服之可。或有口疮目疾。孕妇等吐泻x 
x。以煨干姜。官桂不宜服。x 
白术 茯苓(去皮) 泽泻(各半两) 红皮(去白半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缩砂仁 
藿香(各一分罗净) 甘草(一两) 上为末。白汤化蜜少许调下二钱。日三服。或炼蜜和 
就。 
每两作十丸。名白术调中丸。小儿一服分三服。 
x人参白术散x(出宣明论)x此方证同调中汤。治法服。x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 橘皮 葛根 泽泻 滑石 藿香(以上各半两) 上为末。 
每 
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六分。解利。妊妇加苍术三五片。热服。 
x沉香桂附丸x(出济生拔粹方)x治中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等证。与前姜附汤x 
x通x 
x用。x 
沉香 附子(炮去皮脐) 干姜(炮) 良姜(锉炒) 官桂(去皮) 茴香(炒) 川 
乌(炮去 
皮脐锉作小块子如豆大微炒令黄用) 吴茱萸(汤浸洗去苦炒) 上各一两为细末。用好醋 
煮 
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熟米饮送下。空腹食前。日进二服。忌生冷硬物。 
x姜桂散x(出直指方)x温中散寒生。x 
干姜 良姜(各半两) 辣桂 木香 半夏曲 甘草(制各二钱半) 上锉散。每服三 
钱。 
姜五片。枣二个。煎服。 
x沉附汤x(出直指方)x治虚寒无阳。胃弱干呕。x 
熟附子 干姜(炮各半两) 沉香 白术(各一分) 甘草(炒一钱半) 上锉。每服 
三钱。 
姜五片煎。食前服。 
x通经汤x(出御药院方)x治阴阳升降失常。暴感寒邪。真气不足手足厥冷。囊x 
x缩x 
x或小腹急痛。并皆治之。x 
蛇床子 左顾牡蛎(为末) 浮萍(各三两) 草香附子(二两为末) 磁石(十两针 
试有力 
者杵碎如豆用绢袋盛煎十遍勿用) 上用向阳仰泉水一斗同上件药煎至七升。滤滓。贮于瓶 
中。临卧阴器贮于瓶中。提地户三七遍。熏浸少时。倾于盆子中。通手淋洗。 
x熨法 治三阴中寒。一切虚冷厥逆呕哕。阴盛阳虚之证。及阴毒伤寒。四肢厥冷。x 
x脐腹 
肥葱(细切锉) 麦麸(各三大升) 沧盐(二两) 上三件入水一大盏。同和拌匀湿。 
分作 
二次于铛锅内同炒极热。用重绢缝作二囊。包裹熨病患脐周。下连阴部前后两股阴间。往来 
不住熨之。一包将冷更易一包。葱包既冷。再用盐水拌湿炒焦热。根据前用之。至糜烂不用。 
别取葱麸日夜不住相续之。至身体温热脉壮。阳气复来而止。守气养之和之。 
x又方 治阴证伤寒。腹痛吐痢。唇青面黑。身背强。四肢冷。脉沉细。咽喉不利。x 
用沧盐一斤炒焦大热。布绢二重作囊包裹盛之。熨阴脐间。亦同葱熨法。尤妙。 
x生料五积散x(出医方集成)x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x 
x有x 
x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x 
x疼。及妇人经血不调。或难产。并治之。x 
白芷(三两) 陈皮(去白六两) 浓朴(去皮姜制四两) 桔梗(去芦十二两) 枳 
壳(去瓤麸炒六两) 川芎 甘草(炙) 茯苓(各三两) 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 当 
归(去芦三两) 麻黄(去节六两) 肉桂(去皮) 芍药(各三两) 干姜(四两) 半 
夏(汤洗三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七分。热服。冒寒用 
煨姜。挟气则加茱萸。妇人调经催产则入艾醋。 
x大橘皮丸x(出杨氏家藏方)x治中寒气痞。饮食不下。x 
陈橘皮(去白一斤) 生姜(洗净不去皮切焙干一斤) 丁香 人参(去芦头) 甘草 
(炙以上三味各四两) 神曲(微炒二两) 麦 (微炒二两) 上件为细末。炼蜜为丸。 
每一两作一十 
x温中降气丸x(出杨氏家藏方)x治中寒气痞。脾胃不和。饮食进退。脐腹虚x 
x冷。x 
x及中酒吐逆。胸膈不利。x 
附子(去皮脐锉如半枣大秤一两用生姜自然汁半斤银石器内慢火煮姜汁尽为度薄切焙) 
干生姜(二两去皮用) 白术 人参(去芦头) 陈皮(去白) 神曲(炒黄) 半夏(汤 
浸七次) 
白附子(炮) 当归(洗焙) 天南星(炮) 高良姜(煨切油炒) 丁香 木香 沉香 胡 
椒肉 
桂(去粗皮各一两) 上为细末。用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生 
姜 
汤 
副师大KT 木官人。年六十八。戊午秋征南。予从之过扬州千里。仲冬病自利。完谷 
不化。脐腹冷痛。足 寒。以手拨之不觉痛痒。常烧石温之亦不得暖。其脉沉细而微。予思 
之年高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渴饮乳酪。履于卑湿阳不能外固。 
由是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故 寒而逆。内经云。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泻为痛。 
此乃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则不能已。以大艾炷先于气海 
穴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二穴各三七壮。治 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行。又灸三阴 
交二穴。以散足受寒湿之邪也。遂处方云。寒淫所胜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 
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辛甘大热。亦除寒湿。 
白术、半夏苦辛温而燥脾热。故以为臣。草豆蔻、炙甘草、人参甘辛大温。温中益气。生姜 
辛大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以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 
则气味浓。故大作汤剂投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 渐温。调饮食。逾十日平复。明年秋八 
月过襄阳。值霖雨阅旬余。前证复再作矣。再灸阳辅二穴三七壮。投以前服药数服良愈。由 
是副帅以医道为重。待予弥浓。 
x加减白通汤x(出卫生家宝方)x治形寒饮冷。大便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x 
x痛。x 
x足 寒而逆 
附子(炮去皮脐一两) 干姜(炮一两) 官桂(五钱) 白术(五钱) 炙甘草(五 
钱) 草豆蔻( 
水二盏半。生姜五 
气海一穴在脐下一寸五分。任脉所发。三里在膝下三寸。 外 两节间。当举足取之。 
足阳脉之所入也。为人可灸三壮。针入五分。三阴交二穴在足内踝上三寸。骨下陷中。足太 
阴、厥阴、少阴之交会。可灸三壮。针入三分。髓会绝骨。针经曰。脑髓消。胫酸。耳鸣。 
又曰。胫酸髓冷。绝骨外踝上附骨下。当胫中是也。髓会之处也。洁古老人云。头热如火。 
足寒如冰。可灸辅阳穴。辅阳二穴火也。在足外踝上四寸。辅骨前。绝骨端。如前三分。去 
邱墟七寸。足少阳脉之所行也。欲不畏寒。(出本草) 取天门冬、茯苓为末。服方寸匕。 
日再服。大寒时单衣汗出。 

卷一百十七寒暑湿门
中暑附论
属性:夫伤暑者。乃夏至前后各三十日有奇。少阳相火用事之时也。炎热大行。烁石流金。草 
萎河涸。人或伤之则发热自汗。面垢背寒。倦怠少气。以暑消气。气消血散。与伤寒相类。 
此是夏间即病。非冬伤寒至夏发为热病也。当以脉别之。伤暑脉虚无力。盖因气血消散。致 
血虚弱。伤寒则血泣而闭。脉紧而有力。大不同也。伤暑病者。身热恶寒头痛。或往来寒热 
如疟。烦躁渴甚。眩晕。呕吐泄泻。昏闷不清。其脉阴阳俱虚。缓而微弱。皆由伤暑之所致 
也。暑者六经气之一。能与风湿并合为病。循经流入诸脏。但与寒不相得。故有暑湿风温之 
证。暑湿者。恶寒反热自汗。关节尽痛。头目昏眩。手足倦怠。不自胜持。此并伤暑湿所致 
也。风温者。头痛身热常汗出。体重喘息。四肢不收。嘿嘿欲眠。此由先伤风后伤暑所致也。 
风湿温病者。烦渴引饮。心腹冷痛。燥闷。口干面垢。恶寒风。饥不能食。眩晕呕哕。此伏 
暑中风湿所致也。中暑所以脉虚者。盖热伤气。而不伤形也。且暑者在天为热。在地为火。 
在人脏为心。是以暑喜伤心。令人身热头痛。状类伤寒。但背恶寒面垢。此为异耳。甚则昏 
闷不知人事。手足微冷。烦渴口噤。或吐或泻。或喘或满。此皆暑气所为也。暑气入肝则眩 
晕顽痹。入脾则昏睡不觉。入肺则喘满痿痹。入肾则消渴。小便不利。若发其汗则恶寒甚。 
加温针则发热甚。下之则淋甚。伤暑中 其实一病。但轻重不同耳。中暑背寒面垢。其面如 
涂油。类纂云。面垢者阳证也。一名面尘。若尘埃之着面。手足微冷。烦渴口燥。但觉倦怠。 
四肢却不痛重。其脉微弱。按之无力。白虎汤主之。痰逆恶寒者。橘皮汤主之。不恶寒者。 
竹叶汤主之。头痛恶心。烦躁。心下不快者。五苓散最妙。 
问中暑何故洒洒然毛耸恶寒。答曰。经云。四时八风之中人也。因有寒暑。寒则皮肤急。 
腠理闭。暑则皮肤缓。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近人多不明中暑。或作热病法治之。 
复用温热药。必致发黄斑出。更为蓄血。尤宜戒之。 
四时之内。惟夏一季是人脱精神之时。最难调摄。心旺肾衰。肾化为水。至秋渐凝。及 
冬始坚。当此之际。正宜温药补助。饮食亦当稍热。饮冷食生皆致病之因也。况暑毒多从口 
鼻入。凝于牙甲。远行作劳人。遇止息须嗽口勿咽。如觉入咽宁呕去之。盖夏月伏阴在内。 
肠胃冷滑易于伤动。暑毒一入。遍于五脏六腑。为病最急。夏月小有感冒。无问风寒暑湿。 
头痛寒热。烦躁昏闷。霍乱疟痢。皆当先服五苓散。然后随证以他药主之。其实猪苓、茯苓 
利水道。白术、肉桂有实表之功。若用以治病无有不愈。其或正当隆暑之时。无病以五苓散 
例为夏间常服之药。但知可以解暑除烦。而不知内有泽泻最能伐人肾气。肾者人之根本。当 
根本不充之时。轻进是药。将以为利适以为害。可不谨哉。琐碎录云。隔年五苓散不可服。 
服之杀人。良以此也。 
一时昏中者。切不可便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