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209-血证论 >

第11章

209-血证论-第11章

小说: 209-血证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病已在肠。则不能复还各脏。必先治肠以去其标。后治各脏以清其源。故病愈而永不发矣。 
一先血后便为近血。谓其血即聚于大肠。去肛门近。故曰近血。此有两等证治。一为脏毒下血。一为肠风下血。 
脏毒者。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仲景用赤豆当归散主之。取赤豆芽以疏郁。取当归以和血。赤 
豆性能利湿。发芽赤色。则入血分。以为排解之用。当归润滑养血。以滋大肠。则不秘结。仲景略示其端。以 
为治脏毒者。必须利湿热。和血脉也。非谓此二药外。别无治脏毒之法。吾即此药引而伸之。若大肿大痛。 
大便不通者。宜解毒汤。取防风枳壳等疏理其气。即赤豆芽义也。取大黄赤芍等滑利其血。即仲景用当 
归之义也。若大便不结。肿痛不甚者。不须重剂。用四物汤。加地榆荆芥槐角丹皮黄芩土茯苓地肤子苡 
仁槟榔治之。四物汤。即仲景用当归养血之义。所加诸药。即仲景用赤豆芽。以疏利湿热。而解血郁也。仲 
景但用养血疏郁。今恐湿热难解。故兼用清药。欲止血者。兼服锻石散。亦可。 
脏毒久不愈者。必治肝胃。血者肝所司。肠者胃之关。胃若不输。湿热于肠。从何而结为脏毒哉。肝之血分 
如无风火。则亦不迫结肛门矣。治胃宜清胃散。加银花土茯苓防己黄柏苡仁车前子。升清降浊。使阳明 
之湿热。不再下注。则脏毒自愈。治肝者宜龙胆泻肝汤。逍遥散。 
又有肺经遗热。传于大肠。而久不愈者。必见寸脉浮数洪涩。口渴溺黄。咳逆等病。方用人参清肺汤。取乌 
梅粟壳酸涩之品。以收敛肺气。而余药安肺。肺自不遗热与肠矣。若去此二味。而用薄荷桔梗以代之。则 
又义取解散。在人变化耳。 
肠风者。肛门不肿痛。而但下血耳。脏毒下血多浊。肠风下血多清。仲景书无肠风之名。然伤寒论云。太阳 
病。以火攻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太阳病下之。脉浮滑者。必下血。两条皆谓太阳。外邪内 
陷而下血。又云阳明病。下血谵语者。为热入血室。厥阴篇云。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此即今 
所谓肠风下血之义。夫肠居下部。风从何而袭之哉。所以有风者。外则太阳风邪。传入阳明。协热而下血。 
内则厥阴肝木。虚热生风。风气煽动而血下。风为阳邪。久则变火。治火即是治风。凡治肠风下血。总以清 
火养血为主。火清血宁。而风自熄矣。寿世保元。用槐角丸统治之。而未明言其义。吾谓此方。荆防。治太阳 
阳明传入之风。乌梅川芎。治肝木内动之风。余药宁血清火。以成厥功。宜其得效。然而外风协热。宜得仲 
景葛根黄连黄芩汤之意。使内陷之邪。上升外达。不致下迫。斯止矣。治病之法。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吐衄 
所以必降气。下血所以必升举也。升举。非第补中益气之谓。开提疏发。皆是升举。葛根黄连黄芩汤。加荆 
芥当归柴胡白芍槐花地榆桔梗治之。若肝经风热内煽。而下血者。必见胁腹胀满。口苦多怒。或兼寒热。 
宜泻青丸治之。逍遥散。小柴胡。均可加减出入。谨按。肝风所以能下血者何也。肝主血。血室又居大肠膀 
胱之间。故热入血室。有小便下血之证。内有积血。有大便黑色之证。盖肝血上干。从浊道则吐。从清道则 
衄。肝血下渗。从清道则尿血。从浊道则下血。肝为风木之脏。而主藏血。风动血不得藏。而有肠风下血之 
症。上数方。力足平之。或用济生乌梅丸亦妙。以乌梅敛肝风。以僵蚕息肝风。风平火息。而血自宁矣。然肝 
风动血。宜得仲景白头翁汤之意。以清火消风较有力量。或四物汤合白头翁汤。兼补其血。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此之谓也。如无白头翁。则择柴胡青蒿白薇代之。桑寄生。得风气而生。代白头翁更佳。又曰 
肝经之横。以肺经不能平木故也。肺与大肠又相表里。借治肺经。亦隔治之一法。虚者人参清肺汤。实者 
人参泻肝汤。 
凡肠风脏毒。下血过多。阴分亏损。久不愈者。肾经必虚。宜滋阴脏连丸。启肾阴以达大肠最妙。六味丸。加 
苁蓉槐角皆宜。 
一先便后血为远血。谓其血在胃中。去肛门远。故便后始下。因名远血。即古所谓阴结下血也。黄土汤主 
之。黄土名汤。明示此症。系中宫不守。血无所摄而下也。佐以附子者。以阳气下陷。非此不能举之。使黄芩 
者。以血虚则生火。故用黄芩以清之。仲景此方。原主温暖中宫。所用黄芩。乃以济附子之性。使不燥烈。免 
伤阴血。普明子谓此症必脉细无力。唇淡口和。四肢清冷。用理中汤。加归芍。或归脾汤。十全大补汤。时医 
多用补中益气汤。以升提之。皆黄土汤之意。凡中土不能摄血者。数方可以随用。但仲景用温药。兼用清 
药。知血之所以不宁者。多是有火扰之。凡气实者。则上干。气虚者则下陷。今医但用温补升提之药。虽得 
治气虚之法。而未得治血扰之法。予即仲景之意。分别言之。若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而肺气燥。失 
其敛摄之制者。人参清肺汤治之。若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归脾汤。加炒栀麦冬阿胶五 
味。或用丹栀逍遥散。加阿胶桑寄生地榆。此即黄土汤主用黄芩之义也。若系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 
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清厥。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人参养荣汤补脾。胶艾四物 
汤。加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此即黄土汤主用附子之义也。能从此扩而充之。自有许多变化。岂楮 
墨间所能尽者。 
予按此证。与妇人崩漏无异。女子崩中属虚陷。此病亦属虚陷。女子崩中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男子 
此症亦属虚寒。而亦兼有虚热者。盖女子之血有经。男子之血亦有经。同是离经之血。下泄而出。故病情 
相类也。但所出之窍。各有不同。崩漏出前阴。故多治肝以和血室。便血出后阴。故兼治肺肾以固肠气。肾 
主下焦。主化气上升。肾足则气不下陷。肺与肠相表里。肺气敛则肠气自固。医者能知此理。而又参用女 
子崩中之法。可以尽其调治。 
又按此证。与吐衄同是血病。然一则其气上行。一则其气下行。故虚实治法。略有不同。 

卷四
便脓
属性:此证有二。一是内 。一是痢疾。 
一内 在上中焦者。其脓已溃。呕吐而出。在下焦者。或少腹 。小肠 。胁 。肝 。脓血均从大便泻出。初 
起时。其部分必隐隐刺痛胀满。脉沉滑数。甚则痛如刀锥。欲病此者。未有口不发渴。大凡血积。均应发渴。 
初起血已凝聚。故应发渴。此时急夺其血。则不酿为脓。以免溃烂之险。用丹皮汤。加乳香没药柴胡荆 
芥山甲治之。如血已化脓。便宜排脓。赤豆苡仁汤。逐水即是排脓。溃后属虚。宜补养生肌。八珍汤主之。参 
看吐脓门自详。 
客问积血何以变而成脓。答曰。血者阴之质也。随气营运。气盛则血充。气衰则血竭。气着则血滞。气升则 
血腾。故血之运。气运之。即瘀血之行。亦气之行。血瘀于经络脏腑之间。既无足能行。亦无门可出。惟赖气 
运之。使从油膜达肠胃。随大便而出。是气行而血自不留也。若气不运之。而反与相结。气为血所郁则痛。 
血为气所蒸则化为脓。今举外证比例。凡气盛者疮易托化。气虚者疮难托化。气即水也。气至则水至。故 
血从气化。则从其水之形。而变为脓。刀伤粘水。亦从水而化脓。水即气之质。血从气化。有如此者。是故闪 
跌血积。得气化之。则肿处成脓。不得气化之。则肿处仍是血。以知血从气。气运血。凡治血者必调气。使气 
不为血之病。而为血之用。斯得之矣。 
一痢症便脓者。其症里急后重。欲便不便。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或下痢垢浊。皆非脓而似脓者也。夫胃 
肠之中。除却糟粕。只微有脂膏水液而已。膏脂属血分。水液属气分。病气分则水混而为白痢。病血分则 
血扰而为赤痢。气血交病。则赤白相半。由何处酿成真脓。而从大便泄出哉。有之。则毒聚肠胃。将肠胃膏 
脂血肉。蒸化为脓。或下如烂瓜。或如屋漏水。此腐肠溃胃之危候。与 疮之腐烂无异。此非寻常治痢之 
法。所能克也。吾今借仲景之法证之。乃得有胆有识之术。仲景云。阳明病。脉数下不止。必协热而便脓血。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厥阴病。脉数而渴者。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此虽无方。然曰可刺。曰有热故 
也。已示人泻湿清热之法。防风通圣散。去麻黄芒硝。加赤豆防己。为表里泻实之大剂。地榆散。为清热之 
通剂。仲景又曰。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汤温涩。似与可刺有热之说。大相径庭。不知病久。 
则热随脓血而泻。实变为虚。观 脓溃后属虚损。则知便脓血久而属虚症。譬之天时。其初则酷暑流金。 
转瞬而凉 振落。衣夏葛者。不得不换冬裘矣。况肠胃血液。既化为脓。恐其滑脱。故主桃花汤。温涩填补 
之。一服愈。余勿服者。仲景意谓此乃急时涩脱之法。止后盒饭涤除余病。无以涩伤气。无以燥伤阴也。盖 
脓血乃伤阴之病。故一时权宜。而少用干姜。后仍不可多服也。吾推其意。审其病后有虚热者。逍遥散。归 
脾汤。加柴胡山栀寸冬花粉。此祖桃花汤用糯米之意。审其病后有虚寒者。六君子加当归炒干姜白芍。 
或人参养荣汤皆可。此祖桃花汤用干姜之意。成无己注桃花汤。谓阳证内热。则溢出鲜血。阴证内寒。则 
下紫血如豚肝。是明以桃花汤。为治阴证之方。惟即鲜血分阴阳。未能的确。盖色不足凭。凡痢证。须审脉 
微沉迟。手足厥冷。腹痛喜按。唇淡口和。为阴证。附子理中汤。加当归白芍木香。此乃补桃花汤所不逮者 
矣。消渴口热。胸腹胀满。坚实拒按。为热证。则用三一承气汤。此乃可尽仲景有热可刺之能事矣。 
至于寻常红白。则不须如此重剂。病在水分者。痢下白浊。此如暑雨不时。行潦污涨。是湿甚而伤气也。审 
其脉数。身热口渴者。为热湿。宜清利之。四逆散合猪苓汤。去阿胶。再加浓朴老连枯芩 
黄柏。审其脉沉弦 
迟。口不渴。手足清冷者。为寒湿。胃苓汤加煨姜。有食积者。均再加麦芽神曲山楂莱菔子。白痢之故。总是 
水不清之故。水即气也。吾于水火论。已详言之。故调气即是治水。导水须于上原。调气以肺为主。是治肺 
乃清水之原。即是调气之本。细思此病发于秋时。秋乃肺金主气。金不清肃。是以水浊气滞而为痢。知此 
理。则知迫注者肺之肃。不通者金之收也。人参泻肺汤。以导其滞。小柴胡加花粉杏仁枳壳桑皮茯苓知 
母桔梗以和之。人参清肺汤以收功。此乃专为治肺立法。示医者以法门。使知所从事。非临证必用此方 
也。且病无单见。未有肺病而余脏不病者。故临证时尚须变化。病在血分者。则利下纯红。口渴便短。里急 
后重。脉滑大者。地榆散加酒军枳壳浓朴苡仁泽泻。脉细数者。不必下之。但用原方。若血黯黑。脉迟。手足 
冷者。属虚寒。黄土汤治之。红痢之故。总是血分为病。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肝木内寄相火。血足则能 
济火。火平则能生血。如火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