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148章

637-景岳全书-第148章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气热是也。火 
之微者,宜生脉散、导赤散;火之甚者,宜朱砂安神丸、人参黄连散。苦肝胆热甚,木火相搏者, 
宜柴胡清肝散。大都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恚怒, 
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 
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清肝散。若因惊夜啼者,宜从前惊啼论 
治。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小儿发热证,其最要者有四∶一则外感发热,二则疮毒发热,三则痘疹发热,四则疳积发热。 
凡此四者之外,如饮食、惊风、阴虚、变蒸之类,虽亦有之,然各有其说,均当详辨。 
一、发热当辨虚实,如实则面亦气粗,口燥唇疮作渴,喜冷冻饮料水,大小便难,或掀衣露体,烦 
啼暴叫,声洪脉强,伸体而卧,睡不露睛,手足指热,皆为实证。实以邪气有余,或可散邪,或宜 
清火。虚则面色青白,气怯神倦,恍惚软弱,口鼻微冷,不喜寒凉,饮汤安静,泄泻多尿,呕恶惊 
惕,上盛下泄,抱腹喜按,乍凉乍温,夜则虚汗,卧则露睛,屈体而卧,手足指冷,脉息缓弱,皆 
为虚证。虚以正气不足,最宜调补,或兼解邪,虽有发热外证,必不可妄用寒凉,及任意消散克伐 
等剂。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若寒邪在表未解者,必有发热头痛,成身痛无汗,或鼻塞流 
涕,畏寒拘急,脉见紧数者是也。凡暴感者,极易解散,一汗可愈。但察其气血平和,别无实热等 
证,或但倦怠昏睡者,则但以四柴胡饮,或五柴胡饮为主,酌儿大小而增减其剂。此法先固其中, 
次解其表,庶元气无伤,而邪且易散,最为稳当极妙之法。有云小儿何虚,乃堪此补,及又有补住 
邪气之说,皆寸光昧理之谈,不可信也。若胃气微见虚寒者,宜五君子煎加柴胡,或以理阴煎加减 
用之最妙,元气颇强而能食者,宜正柴胡饮。兼内热火盛 
而外邪未解者,宜一柴胡饮,或钱氏黄龙汤。壮热火盛往来寒热者,宜柴芩煎。寒气盛者,宜二柴 
胡饮。寒邪盛而中气微虚者,宜五积散。伤寒见风,身热兼嗽而中气不虚者,宜柴陈煎。若中气不 
足而兼热兼嗽者,宜金水六君煎。冬受寒邪,至春夏而发热者,是为小儿正伤寒,但取效稍迟,然 
治法不能外此。 
新按∶余之仲儿,生于乙卯五月,于本年初秋,忽尔感寒发热,脉微紧。然素知其脏气属阴, 
不敢清解,遂与芎、苏、羌、芷、细辛、生姜之属,冀散其寒,一剂下咽,不惟热不退而反大泻作 
,连二日泻不止而喘继之,愈泻则愈喘。斯时也,将谓其寒气盛耶,何以用温药而反泻?将谓其火 
刑金耶,岂以清泻连日而尚堪寒凉?将谓其表邪之未除耶,则何以不利于疏散?束手无策,疑惧已 
甚,且见其表里俱剧,大喘垂危,又岂浅易之剂所能挽回?因沉思良久,渐有所得,乃用人参二钱 
,生姜五片,煎汁半盏,然未敢骤进,恐再加喘,必致不救。因用茶匙挑与二、三匙,即怀之而旋 
走室中,徐察其呼吸之进退,然喘虽未减,而亦不见其增甚,乃又与三、四匙,少顷,则觉其鼻息 
似乎少舒,遂放胆与以半小钟,更觉有应,自午及酉,完此一剂。适一医至,急呼曰∶误矣,误矣 
!焉有大喘如此而尚可用参者?速宜以抱龙丸解之。余诺之而不听。乃复以人参二钱五分,如前煎 
汤,自酉至子尽其剂,剂完而气息遂平, 大睡,泻亦止而热亦退矣。此所以知其然者,观其因 
泻反喘,岂非中虚?设有实邪,自当喘随泻减,是可辨也。向使误听彼医,易以清利,中气一脱, 
即当置之死地,必仍咎余之误用参也。孰是孰非,何从辨哉。余因纪此,以见温中散寒之功,其妙 
有如此者。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凡小儿偶然发热者,率由寒热不调,衣被单薄,柔弱肌腠,最易相感,感则热矣。余之治此, 
不必用药,但于其熟睡之顷,夏以单被,冬以绵被,蒙头松盖,勿壅其鼻,但以稍暖为度,使其鼻 
息出入皆此暖气,少顷则微汗津津,务令上下 稍透,则表里通达而热自退矣。若冬月衣被寒凉, 
汗不易出,则轻搂着身,赤体相 
贴,而上覆其面,则无有不汗出者。此余近年养儿至妙之法,百发百中者也。若寒邪甚者,两三微 
汗之,无有不愈。然此法惟行于寅卯之际,则汗易出而效尤速。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一、小儿发热,若热随汗退者,即外感证也。其有取汗至再而热不遏者,必痈毒、痘疹之候,俟 
其形见,当于本门求法治之。若是疮毒,但当辨其阴证阳证,阳证宜清火解毒,阴证宜托里助阳。 
方治详具外科。若汗出热不退,别无痈肿而耳后红筋灿然,及眼如包泪,或手指尖冷,脉紧数者, 
必是痘疹,方治详具痘疹门。 
一、小儿饮食内伤,本无发热之证,盖饮食伤脏,则为胀为痛,为吐为泻,本非肌表之病,焉 
得发热。故调经论曰∶邪之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此自 
不易之理也。今人但见小儿发热,则多言伤食而妄行消导,谬亦甚矣。其或饮食内伤,风寒外感, 
表里兼病而发热者,亦常有之。然此当察其食之有停无停,酌而治之,亦非可混行消耗。盖恐内本 
无滞而妄加克伐,则亏损中气,以致外邪难解,则病必滋甚。 
一、小儿疳积发热,此诚饮食内伤所致,然必成痞成疳,阳明郁积既久,所以内外俱热,是非 
暴伤饮食者之比,亦非肌表发热者之比,方治详具疳积条。 
一、小儿有阴虚发热之证,及变蒸发热之说。凡阴虚发热者,此即小儿劳损证也,亦名为童子 
劳,此当于虚损门求法治之。至若变蒸之说,则辨在本条,并当详察。 
钱仲阳曰∶潮热者,时间发热,过时即退,来日根据时而发,此欲发惊也。壮热者,常热不已, 
甚则发惊痫也。风热者,身热而口中气热,乃风邪外感也。温热者,肢体微热,热不已则发惊搐。 
壮热恶风寒,为元气不充,表之虚热也。壮热不恶风寒,为外邪所客,表之实热也。壮热饮杨,为 
津液短少,里之虚热也。壮热饮水,为内火销烁,里之实热也。脉尺寸俱满为重实。尺寸俱弱为重虚。 
脉洪大,或缓而滑,或数而鼓,此热盛拒阴, 
虽形证似寒,实非寒也。热而脉数,按之不鼓,此寒盛格阳,虽形证似热,实非热也。发热恶热, 
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或兼目痛鼻干者,此血虚发热也,当补其 
血。如不能食而热,自汗出者,气虚也,当补其气。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内热与外热不同,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 
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外热以肤腠之邪,风寒外袭,病在阳分,故外热者宜解散,不宜清降, 
清降则表热愈留,外内合邪也。此外热内热之治,其不同者有如此。欲分内外之辨,则外热者,其 
至必骤;内热者,其来必绥。但察其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 
者,皆是内热之证。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反正之间,有冰炭之 
异,非可混也。 
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心热者,宜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肝热者, 
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汤。脾热者,泻黄散。肺热者,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肾 
热者,滋肾丸、滋阴八味丸。实热则宜疏下,虚热则宜调补。肢体热,轻则惺惺散,重则人参羌活 
散。大便秘者,二黄犀角散、四顺清凉饮。余热不退者,地骨皮散。大小便血者,保阴煎。血热妄 
行者,清化饮。三焦火盛、上下热甚者,抽薪饮。小水热痛者,大厘清饮。阳明内热,烦渴头痛, 
二便秘结者,玉泉散。阳明火盛,兼少阴水亏者,玉女煎。凡元气虚而为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 
热证也,宜从反治。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 
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 
,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 
加天麻、钩藤钩。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 
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参、 。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芎、归。久从温 
补而潮热不退,脉 
见滑大者,五福饮加地骨皮,或加知母。凡婴儿诸热有因别证而作者,当从所重者而治之。若乳下 
婴儿,当兼治其母以调之。 

卷之四十谟集小儿则(上)
总论(一)
属性:四君子汤(补一) 五君子煎(新热六) 
五味异功散(补四) 六君子汤(补五) 
团参散(小十)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四物汤(补八) 五物煎(新因三)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五福饮(新补六) 
理中汤(热一) 人参理中汤(热一) 
七福饮(新补七) 温胃饮(新热五)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胃关煎(新热九) 
理阴煎(新热二)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独参汤(补三五) 生脉散(补五六) 
六味地黄丸(补百二十) 养中煎(新热四) 
茯神汤(小六十) 八味地黄丸(补一二一) 
大营煎(新补十四) 滋肾丸(寒一六三) 
滋阴八味丸(新寒十七) 保阴煎(新寒一) 
清化饮(新因十三)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益黄散(和十九) 六神散(小五一) 
加味归脾汤(补三三) 小柴胡汤(散十九) 
柴胡饮子(小三十) 柴胡清肝散(寒五九) 
一柴胡饮(新散一) 二柴胡饮(新散二) 
人参黄连散(小十七) 四柴胡饮(新散四) 
五柴胡饮(新散五) 二黄犀角散(小二九) 
正柴胡饮(新散六) 柴芩煎(新散十) 
钱氏黄龙汤(小二五) 柴陈煎(新散九) 
五积散(散三九) 四顺清凉饮(攻二五) 
星苏散(小二四) 参苏饮(散三四) 
朱砂安神丸(寒一四二) 惺惺散(小二三) 
钩藤饮(小六六) 黄连安神丸(寒一四二) 
泻白散(寒四二) 泻黄散(寒五七) 
《秘旨》安神丸(小七一) 泻心汤(寒二七) 
抑肝散(小六七) 安神镇惊丸(小七六) 
泻青丸(寒一五一) 抑青丸(小九八) 
东垣凉膈散(痘八三) 抽薪饮(新寒三) 
龙胆汤(小八二) 大厘清饮(新寒五) 
玉泉散(新寒十五) 玉女煎(新寒十二) 
地骨皮散(小三一) 导赤散(寒一二二) 
大青膏(小六八) 消食丸(小三七) 
清膈煎(新寒九) 和胃饮(新和五) 
利惊丸(小九七) 凉惊丸(小九六) 
抱龙丸(小八五) 琥珀散(小八一) 
牛黄散(小二七) 备用方 
梅花饮(小八三) 白饼子(小三九) 
肥儿丸(小百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