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637-景岳全书 >

第34章

637-景岳全书-第34章

小说: 637-景岳全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皆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酒中风,则为 
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 
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帝曰 
∶五脏风之形状不同者何?愿闻其诊及其病能。岐伯曰∶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 然 
白,时咳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 
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 
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支不欲动,色薄 
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 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 
,其色 ,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 
通,腹善满,失衣则 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 
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 
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 
衣上,口中干上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 
《玉机真藏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 
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舍 
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 
是之时,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 
,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曰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 
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螈,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 
,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病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 
《金匮真言论》帝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 
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 
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肢。故春善病鼽衄,仲 
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调经论》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 
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 
,按之则痛。寒湿之伤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 
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 
,上为喘呼。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 
此因时之序也。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 
为咳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百病始生篇》帝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三部之气,所 
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 
则伤脏,伤脏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寒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 
淫,不可胜数。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 
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其中于 
虚邪也,因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 
为三员。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 
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 
痛之时息,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 
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 
,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 
多热则溏出糜。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 
。邪气淫 ,不可胜论。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 
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汗 
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 
两胁,亦中其经。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若有 
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刺节真邪论》曰∶虚邪之中于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 
,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血闭不通,则为痈。搏于肉,与卫气相搏,阳 
胜者则为热,阴胜者则为寒,寒则真气去,去则虚,虚则寒。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 
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留而不去则痹。卫气不行,则为不仁。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搏,久留而内着。寒胜其热,则骨疼肉枯。热胜其寒,则烂肉 
腐肌为脓。内伤骨,内伤骨为骨蚀。 
《脉要精微论》曰∶风成为寒热,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 
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 
《寿夭刚柔篇》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风 
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 
《通评虚实论》曰∶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着也。 跛,风寒湿之病也。 
《平人气象论》曰∶面肿曰风。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 
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 
《刺志论》曰∶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阴阳别论》曰∶二阳之病发心脾,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二阳一阴发 
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厥。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 
《五色篇》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 
,寒甚为皮不仁。 
《评热病论》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 
身热者,风也 
。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 
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 
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病能论》帝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 
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骨空论》曰∶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治其风府,调其阴阳,不 
足则补,有余则泻。大风颈项痛,刺风府,风府在上椎。大风汗出,灸噫嘻,噫嘻 
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 
《四时气篇》曰∶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 
。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巨针取之。益 
其不足,损其有余,乃可复也。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 
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病先起于阳,后起于阴者。先取其阳,后取其阴,浮而取之 
。风痉身反折,先取足太阳及 中及血络出血;中有寒,取三里。 
《至真要大论》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气交变大论》曰∶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 
鸣,腹支满,上应岁星。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 
《五常政大论》曰∶厥阴司天,风气下临,脾气上从,而土且隆,黄起水乃眚,土用革 
,体重,肌肉萎,食减口爽,风行太虚,云物摇动,目转耳鸣。 
《六元正纪大论》曰∶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木郁 
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起,发屋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 
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 
为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 
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卷之十从集·杂证谟诸风
论古今中风之辨(共三条)
属性:夫风邪中人,本皆表证,考之《内经》所载诸风,皆指外邪为言,故并无神魂昏愦,直 
视僵仆,口眼歪斜,牙关紧急,语言謇涩,失音烦乱,摇头吐沫,痰涎壅盛,半身不遂,瘫 
痪软弱,筋脉拘挛,抽搐螈 ,遗尿失禁等说。可见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 
气也。夫风自外入者,必由浅而深,由渐而甚,自有表证。既有表证,方可治以疏散。而今 
之所谓中风者则不然,但见有卒倒昏迷,神魂失守之类,无论其有无表邪,有无寒热,及有 
无筋骨疼痛等证,便皆谓之中风,误亦甚矣。虽《热病篇》有偏枯一证,曰∶身偏不用而痛 
。此以痛痹为言,非今之所谓中风也。《阴阳别论》有曰∶三阴三阳发病,为偏枯痿易,四 
肢不举,此以经病为言,亦非所谓风也。继自越人、仲景,亦皆以外感言风,初未尝以非风 
言风也。迨至汉末华元化所言五脏之风,则稍与《内经》不同,而始有吐沫,身直口噤,筋 
急,舌强不能言,手足不遂等说,然犹不甚相远。再自隋唐以来,则巢氏《病源》、孙氏《 
千金》等方,以至宋元诸家所列风证,日多日详,而是风非风始混乱莫辨,而愈失其真矣。 
故余悉采其要,列证如前。凡《内经》所不言者,皆不得谓之风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