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实验心理学 >

第98章

实验心理学-第98章

小说: 实验心理学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学家们已经达成共识,只要不对被试构成大的压为或是伤害,还是允
    r~
·走
芸芸视频水久联系方式㈣:747883097 TL:028 8104 2202网址:http:i17478
推荐: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20门主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

许在公众背景下进行现场研究的——这并非没有关涉一定量的自我
利益。当现场研究的合法性成为一个问题时,对此的判断,公民们自
身是否同意就另当别论了。我们当然不能容忍政府部门的操纵和窃412
听,对于心理学家的科学动机,一般公众似乎也并不觉得能够接受。
这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受到注意,一旦被注意到,那么现场研
究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在讨论一项关于旁观者干预的现场研究之前,让我们先来考察
一下社会心理学家是怎么会对这个课题发生兴趣的。请看以下的真
实事件:
    凯迪凌_曩三点下班回末时,遭到一名极端狂热分子的攻击。
    她惊恐地走叫。库花因中有38住邻居闷声来到窗前;但尽管偷
    袭者用了半个多小时才将她杀掉,却无一人前采相助,甚至t …
    人打电话报警。她死了。
    安德鲁在曼哈顿乘A火车回家时,被人刺中腹部。其他11
    住乘客眼睁睁地看着这个l7岁的男孩流血至死I甚至当袭击者
    离开车厢后,仍无一人出来相助。他兄了。
    一名18#的电话接线员+单独一人在她的布朗克斯的办套
    室时,遭到强奸和毒打。她马上逃出来,一丝不挂、满身是血地
    跑到大街上,声嘶力竭地呼救。光天化日之下,当强奸者试图把
    她拉回到徭上时,有40名路人聚集观看,而无一人干涉。最后,
    恰巧有两名警察路过,逮捕了暴徒。
    以上短文一字不差地摘自拉坦和达利的一本名为《无责任的旁
观者:他为什么不帮助?》(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Why
Doesn,t He Help?) (1970,pp。 1…2)的颇有感染力的书,书中记述
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性研究。旁观者在危机情境中不能挺身而
出,虽然此中的潜在原因有许多,但在这一研究中,首先凸显出来的
一个因素是旁观者的数量。紧急关头,在旁观望、可能提供帮助的人
数越多,其中有人挺身而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在一项实验
室实验(Darley和Latane,1968)中,引导被试相信,他们在和其他
一个、两个或是五个学生一起,参加(通过内部通话装置系统)一场有


r1
u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关大学生活中个人问题的讨论。主试给出指导语后离开现场+讨论
开始。首先,学生们做自我介绍。突然,一名学生逼真地表现出癫痫
突发症状。(事实上,每次仅有一名被试参加,其他都是录音。)研究
着感兴趣的是想看,当想到役有、或者另有其他一个、四个旁观者时,
被试会如何行动?实验结果见表13…3。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其
他旁观者数量的增加,试图帮助陌生人的被试比例下降,即便是对
紧急情况做出反应,当想到还有其他人在场时,被试的反应也较慢。
这里显然存在着“责任扩散”问题。所以,在场的人越多(就可能有越
多的人看着自己出洋相),任何个人感到必须于预的压力也就越小。
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和其他一百人呆在一起的学生,比起只和另五人
在一起的,感到的压力要小。
    襄1313帮助寓瘸突发者的人教比倒殪其反应速度
    均受情境中在场仙人数量的影响
    随着人数的增加,试图帮助的人减少,帮助前迟疑的时间增长。(擗自
Darley和 Latane。 19680)
    皮利厄文、罗丁以及皮利厄文(1969)在纽约城地铁,就劳观者干
预做了一项有趣的现场研究。他们选择两站之间需要奔跑7。5分钟
的一段行程,制造了一场危机,想要观察谁会对此做出反应,速度多
快。有四组学生实施这一实验,其中,火车离站后大约70秒钟,一人
(有难者)摔倒在地。自变量是有难者的种族,以及他看上去是生病
(拄着一根拐杖)还是醉酒(带着一个包在棕色纸袋中,并散发着酒气
的酒瓶)。另两名主试作为观察者,在旁记录因变量,即是否有人提
供帮助,以及帮助前延迟的时间。此外,他们还记录助人者的种族、
数量以及旁观者的数量及其种族。
    有几个预‘期:其一,比起其他种族的A,人们更可能帮助与自已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  期待*询    / 483
    _______L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同种旌的人I其二,比起醉酒者,人们更可能帮助生病的人;其三,随
着旁观者数量增加,帮助倾向下降。有趣的是,这些预期(似乎合乎
常识)只部分得到证实。人们更愿帮助生病者而不是醉酒者,这一倾
向非常明显(95%的实验中帮助病人,而只有50%的帮助醉鬼)。但
在两种条件下,旁观者的数量并没以任何方式影响帮助的可能性及
其速度。而且,对生病者的帮助并不受其种族的影响。可是,对醉酒
者,同种族的人会比异种族的人更多地提供帮助。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责任扩散理论。达利和拉坦发展出这一假
设,用于解释自然情境中旁观者对危机没能做出反应的影响因素。
他们通过在实验室情境中系统变化旁观者的数量,验证了这一观点。
但在现场(这一现象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的自然条件下,却没有发
现任何证据可以证实这个观点!也许,结果的差异并不在于现场和
实验室研究间有什么较大的不同,而是由于在如此复杂的情境中,其
他错综的因素影响着人们的帮助。
    我们如何来确定这里有哪些因素呢?首先,研究者应该提出简
洁的假设来回答这个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旁观者数量的增加会减少
他人的干预崽愿?重要变量一旦被确定下来,实验者就必须系统地414
对其进行变化,以观察在场者的数量不同时,哪些因素影响旁观者的
干预。这里,实验者想要寻找旁观者数量与其他试图揭示的因素间
的交互作用。
    从旁观者干预的研究中,我们还可以得出另外一个教训:他人的
反应很大程度上会央定我们对某一情境的社会真实性的知觉。如果
有40个人在围观一场谋杀,你、我也不会例外。因为人人都是如此,
似乎也就理所应当。既然其他人也都能提供帮助,我们又何必当出
头鸟呢?正需要他们的时候,警察都跑到哪里去了?研究显示,如果
让人们觉着自己应对危机负责+或是看到有其他人干预,他们才更可
能予以干预( Moriarity,1975)。这一事实也有助于解释,米尔格拉
姆的被试为什么不干预帮助受害者;因为该情境中唯一的另一名在
场者(即主试)一直保持冷谈和漠不关心。而且,被试也曾被告知,受
害者如果有什么意外,主试会承担一切责任。
他提
M,
∥润
雕圆
n质
h芷日

吧文
船圉
。频
坞视
81
g程
几千
。主
班川
他业
M专
g理
式心
方学
系大
联范
久师
水京
频北
帮●
r1
u
TL。 028 8194 2202日址:http: i1747883097 qzone qq…
干课程DS视频图文并茂,音质圆润,提供试看  期待咨询
    本章给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实例,都是归之于“社会影响”的
大标题之下的。拉坦(1981)曾经发展出一个有趣的社会影响理论,
似乎一方面可以用于解释服从,另一方面叉可用来说明责任扩散。
他的理论集中在与在场社会力量(典型的表现是其他人)的数量有关
的影响上。拉坦提供的大量数据证明,人们的遵从或是服从呈幂函
数关系:影响一(人数)‘,指数£小于1。这个等式常常写成
,= Nt,这与史蒂文斯关于刺激强度的心理判断同其物理强度间的
关系同属一类(见第6章)。因此,越多的人要求服从,服从力就越
大,但每次增加的个体的影响力则逐渐减小。
    拉坦巧妙地调整了这个等式,来描述责任扩散。他推论,当再加
入其他人的时候,每个人的影响就将减小。大量实验资料表明,另外
增加的其他人对影响力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小。这一关系也反映为一
种幂函数,但此时的指数为负:分散=(人数)1(J=Ⅳ1)。责任扩
散的相关研究中得出的数据能够很好地符合这个公式。这样,两个
等式就能特别显示他人在场的不同效应:什么时候某一个人岳社会
影响的目标(J=Ⅳ);什么时候某一个人又和其他人一道试图运用
社会影响(j=N_1)。
    旁观者干预的现场实验,是运行良好的现场研究之典范。尽管
不可能像在实验室背景下那样严密地控制变量,但可以操纵自变量,
不与其他变量发生混蒲。这可以通过对其他变量进行随机化处理得
以实现。比如,在皮厄亚文、罗丁以及皮厄亚文(1969)研究中的每一
列火车上,实验条件随机决定。这样,其他变量——如特定乘车者之415
间的差异——就在不同条件中被随机化了,而不至于对研究得出的
结论影响太大。但是,由于“被试们”并不知道自己身在实验中,我们
要问,在推行这一研究时是否会存在道德问题呢?试想,如果某一旁
观者在看到实验过程中反复呈现的危机时晕倒了(或是突发心脏
病).实验得出的结论值得对被试进行如此考验吗?这是每个选择通
过现场研究进行问题探究的人都将会碰到的一个困惑。
83097 qzone qq…
供试看  期待咨询    /485
    1—r…。——c。。。。。。。。。。。。。。。。。。。。。。。1。一
第十三章社会影响/
从问题到实验:基本内容
    问题在场他人如何影响个体在某一任务上韵成绩?
    其他人在场会以多种方式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确,当我们知道
别人正在看着自己时,与以为没人观察时相比,行为会有所不同。此
类效应之一设称为社会促进,即他人在场会助长个体在任务中的表
现的现象。你自己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效应,比如,当你在体育馆
做锻炼或是在进行一项运动时,如果有观众在场,你就会更尽力些,
表现也会更好一点,由此我们可以预测,当人们和他人一起完成某
一任务时,比自己单独一个人工作,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问题当人们同他人一道完成一项任务时会表现得更好吗?
    比如,工业中考虑这一问题就非常重要。工作应该设计成单独
完成,还是小组进行?是否存在不同的条件,个体在其中的表现会受
到他人的助益或是妨碍?那些条件是什么?
    假设当个体与他人共同分担任务责任时,将比自己单独工作
时表现得好。
  为验证这一假设,首先必须找到一项合适的任务,让被试在实验
室中操作。我们所选择的任务必须是既能单独进行.又可以小组完
成。而且,该任务的结果还必须是可以测量,并能在个体和群体两种
情境间进行比较的。比如,设想任务是为残疾人设计一种更好的电
话。自然,我们预期大多数小组设计比个体设计要好(也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