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科幻未来电子书 > 明士 >

第299章

明士-第299章

小说: 明士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个人相互对视了一眼,俱都无奈地点头。这徐时行也是在殿试之后加入了中兴社,对于徐时行的加入,晋阳九杰自然热烈欢迎。见到三个人点头,郭朴的声音更加威严道:

    “你们晋阳九杰包揽了前十名,所以说你们这九个人将会全部进入到翰林院,我不希望看到你们只顾同乡私情,朋比为奸,而不念君恩,祸乱朝堂。如果让我看到,定会让你们身败名裂。”

    周玉和徐时行的脸上都现出了不忿之色,只是他们见到罗信依旧神色平静地站在那里,便强忍着心中的愤怒,一张脸已经沉了下来。罗信的心中也十分愤怒,只是他经历的太多,而且知道如今和对方的地位相差悬殊,这个时候反唇相讥,只能够是自寻欺辱。

    郭朴淡淡地说道:“不远心中怨恨本官,自古就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你们下去吧。”

    三个人从郭朴那里出来,一路也没有说话,匆匆到文选司核对了一下个人资料,签名摁手印,领取翰林官服,从此刻起终于当官了。只是三个人来时的喜悦却消去了大半,任是谁兴冲冲而来,却被人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心中也高兴不起来。

    看着周玉和徐时行两个人阴沉的脸,罗信苦笑道:

    “风评郭大人是一个正直的人,而且对于正直的人受到迫害从不坐视,就如同当初出手救海瑞一般。也许正直的人就是如此,远没有奸佞之人表面看起来亲热,我们不要放在心上。”

    这个时候天色已经近午,三个人也没有回家,而是直接找了一家饭馆简单地吃了一顿午饭,然后便在下午时分前往东长安街的翰林院。

    来到翰林院门口,向站在门口守卫的兵丁出示了吏部出具的堪合,便踏入了翰林院。

    穿过三重门,罗信的脸上终于现出了一丝笑容,因为他看到了张居正。张居正如今的日子好多了。自从严嵩倒台,徐阶成为内阁首府之后,就在加快提升张居正的步伐,如今的张居正已经是翰林院侍讲学士理事,也就是在郭朴不在翰林院的时候,这里基本上就由张居正做主,而郭朴几乎就不怎么来翰林院,所以说这里几乎就应该是张居正的天下。

    但是……

    事实上却并非如此,翰林院也是一个极为错综复杂的地方,这里不仅仅有徐阶的人,也有高拱的人,还有一些其他势力的人,张居正刚刚上任不久,还远远没有做到掌控翰林院的地步。

    更何况……

    在他的上面还有着郭朴!

    张居正没有像郭朴那样摆出威严的样子,而是非常客气地请罗信等三个人坐下,上茶。

    但是,已经经历了郭朴的下马威,三个人可不敢随意,哪怕张居正神色再亲热,他们也不敢随着张居正的话就坐下,就算是曾经和张居正喝过酒的罗信也是如此。

    此一时彼一时。

    那个时候罗信还不是官,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和张居正喝酒,完全可以放肆一些。但是如今既然已经做官,那就要按照做官的规矩行事。所以,罗信规规矩矩地朝着张居正施礼道:

    “张大人,不能够乱了规矩,我们还是站着吧。”

    张居正的眼中便现出了一丝赞赏之色,罗信也就算了,他不是第一次见到罗信了,虽然罗信已经是一代大儒,但是他从未在罗信的身上见到骄狂之色。但是见到周玉和徐时行也是如此,这让张居正也心生佩服。

    “那就言归正传!”张居正也没有强求三个人坐下,望着三个人温言说道:“我先给你们简单介绍一下翰林院的差事,日常的差事也就是论撰文史、纂修、编辑等史书,翰林院内的每个人都会分一块。也有外派的差事,不过那种差事基本上会大家轮流,每个人都有机会。”

    实际上,三个人对于翰林院早就有所了解,这里就是一个清贵的地方,每天上班干点儿手头上的活,大部分时间却是读自己喜欢的书,喝茶消磨时间,然后在下班的时候和几个好友相聚。

    这种日子说实话是有些消磨壮志,但是对于每个十年寒窗苦的进士来说,最起码在刚开始的感觉,那就是过上了神仙般的日子。这里就如同一个象牙塔,不问朝政,过得悠闲舒心。

    就这样过了七天,罗信他们三个接到了为官之后的第一项工作。那就是修编《元史》。

    当张居正把这个任务交给罗信的时候,眼睛中闪过了一丝歉疚被罗信敏锐地察觉到,心中便知道这一定是徐阶给张居正下达的命令。而张居正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如今还离不开徐阶的支持,也只能够牺牲罗信。

    这个消息很快在翰林院传开,翰林院中那些前辈望向三个人目光都是一种可怜的眼神,还有着一种疏远的目光。

    《元史》的问题翰林院中的每个人都十分清楚,当初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的时候,第一件事情便下令撰写《元史》,因为这意味着元朝的结束,明朝的开始,通过《元史》告诉朝野上下,不要再幻想恢复元朝,进一步巩固了明朝的统治。

    *

    求订阅!求月票!

    *

    *(未完待续。)

第五百三十章 徐阶的阴谋() 
求订阅!

    *

    当时的《元史》是由宋濂为首撰写,只是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便撰写完毕,共计二百一十卷。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撰写了一个朝代,这就不是仓促了,而是非常的仓促,如此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太多的不足之处。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样?

    刚刚经历了战乱,天下刚刚平定下来,朝廷掌握的资料非常的不齐全,而且就算拥有的资料也有很多不统一的地方,同一地名,人名都有不统一的地方,时间仓促还造成了内容不全,内容重复等等缺点。

    总之,《元史》充满了问题。

    所有的翰林都知道《元史》应该重修,而且经过明朝二百年的收集,相应的资料已经十分齐全了,但是为什么一直没有重修呢?

    因为这是一个繁琐的工程,会耗时日久。没有个十年八年,别想把《元史》重修一遍。这就是把罗信摁在翰林院,不让他参与朝政,罗信心中非常明白徐阶的心理。

    周玉和徐时行也都是博学之人,自然是知道重修《元史》的难处,人生有几个十年?等十年过去,不知道会错过了多少机会,两个人心中布满了阴霾,只觉得日月无光,前途暗淡。周玉已经习惯地望向了罗信,徐时行虽然没有这个习惯,但是他的心中对罗信的学问却是十分钦佩,所以也不由自主地望向了罗信。

    罗信倒是神色平静地接下了这个任务,等着三个人离开了张居正的房间,走在回去的路上,徐时行欲言又止,而和罗信熟悉的周玉却已经忍不住了。

    “不器,你怎么能够接下这个任务?别说只有我们三个人,就是把整个翰林院的人全部都集中起来,没有三五年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罗信沉吟了一下,对周玉和徐时行深施了一礼。周玉和徐时行连忙闪开道:

    “不器,你这是在做什么?”

    罗信轻声说道:“是我连累的二位兄长。”

    周玉和徐时行都知道罗信和徐阶之间的事情,实际上在朝堂之上也没有人不知道,此时听到罗信的话,两个如此聪明的人自然是瞬间就明白了前因后果。

    “那就更不应该答应了。”徐时行气愤地说道:“难道他徐阶就能够一手遮天?”

    “但是……”罗信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能够完成《元史》,可是一件莫大的荣耀,会青史留名的,难道二位兄长不想要这份荣耀?”

    “当然想要,但是……十年啊!不器,这最少需要十年啊!我们有几个十年?”

    “用不了那么久!”

    周玉和徐时行的脚步就是一顿,目光灼灼地望着罗信道:“不器,你……这是什么意思?”

    “先允许不器卖个关子。”罗信神秘地笑道:“到时候就知道了。”

    徐时行不够了解罗信,可是周玉却知道罗信从不虚言,目光放亮地问道:

    “不器,那你说我们需要多少时间?”

    “一年吧。”罗信自信地说道。

    “一年……”

    徐时行长大了嘴巴,眼中是完全的不可置信。但是周玉却是双目放光,他毫无怀疑地相信罗信,罗信说是一年,那就是一年。

    “真的?”徐时行不放心地问道。

    “放心吧!”罗信自信地说道:“一个月后你们就知道了。”

    “为什么要一个月?”周玉也好奇地问道。

    “因为我需要派人阳林县取一些资料。”

    周玉和徐时行立刻就反应了过来,两个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问道:“你已经早就准备重修《元史》了?到什么程度了?”

    “到时自知!”罗信神秘地笑道:“从明日开始,我们先把文料库中的元蒙档案分类整理一下,到时候我们的速度也能够快一些。”

    “好!”

    周玉和徐时行立刻精神抖擞了起来,如果他们三个真的能够在一年内重修《元史》,这不仅是一项名垂青史的荣誉,也是一个传奇,会被后世人称道的传奇。对他们的未来仕途有着极大的好处。

    所以,当第二天他们一到翰林院,便带着干粮和水,一头钻进了文料库中的元蒙档案之中。元蒙档案有着专门存放的库房,三个人打开房门,便有着一股霉味从里面扑面而来,三个人站在门外足足有两刻钟的时间,才举步走了进去,库房内除了桌子和椅子就是几乎占满了库房的书架,架子上都是古旧发黄的书册和卷轴,让三个人有一种即将揭开尘封历史的感觉。

    “嘶……”

    三个人都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就是罗信也不例外。就算是罗信心中早就有着准备,此时也有些发傻。

    罗信确实有着充足的准备,当初他还在上林村的时候,就开始誊写自己记忆中的文章,这些文章中就包括清朝对元史的补充和重修。那都是几代人耗费数十年撰写而成,成果累累,

    像邵远平的《元史类编》、魏源的《元史新编》、洪钧的《元史译文证补》、曾廉的《元书》、屠寄的《蒙兀儿史记》等;还有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元朝秘史》。这些书籍对《元史》作了不少增补考证,但仍有许多遗漏。直到清末民初的柯劭忞撰成了《新元史》。

    有着这些成果,罗信有着充足的把握能够在一年的时间内重修《元史》,因为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且还不是一个巨人。

    但是,这些巨人们当初得到的资料和如今明朝文料库内的资料也肯定有所差异,罗信他们要做的只不过在进一步补充,然后将那些巨人的典籍合成一部《元史》,这就要简单了许多。

    罗信吸了一口气道:“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将这里的典籍详细分类,保证我们到时候想要找什么资料,便能够立刻找到。一个月后,我们就开始重修《元史》。”

    昨天返回家里之后,罗信便已经让鲁仲连今日前往阳林县,将自己的那个大箱子运回来,今日一早鲁仲连便已经离开了京城。所以,说是一个月,恐怕用不了二十天的时间,鲁仲连就会返回京城,留给他们三个人的时间并不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