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管理中的心理学--陆明 >

第29章

管理中的心理学--陆明-第29章

小说: 管理中的心理学--陆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工改变受挫的环境,使员工感变到企业组织的关心、同情和温暖,从而协助员工消除挫折感。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员工的动机受阻,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是导致挫折产生的原因。因此,通过心理疏导,对于员工不合时宜的、在当前的条件下无法满足的需求进行引导,使员工自觉地调整不适当的目标,从而避免挫折的产生。另外,还要引导员工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所长及不足,分析实现目标的客观条件,使之自觉地调整行为目标,确定适度的抱负水平,以防挫折的发生。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总之,在挫折面前,除了个人需要用理智来克服不理智情绪外,作为企业管理者,从稳定大局出发,有责任帮助员工越过“挫折”的沟坎。各级管理者要多关注职工的思想变化,采取各种方式与之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要耐心倾听员工的诉怨和意见,对合理的要求能够解决的尽量给予满足。要用深刻的道理给职工以精神上鼓励,启发其提高信心,增强勇气,向正确的方向升华,发展自我的才华。
  明白不仅为薪水而工作
  在你的下属中,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都准时来上班,四平八稳地工作,你很难挑出他们有什么大错误。然而,他们缺乏热情,整日行尸走肉般在办公室飘荡,工作马马虎虎,毫不出色。他们来公司上班的木底就是为了薪水,就是为了几个钱养家糊口,他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不是为了个人理想而工作,他们没有什么积极的追求,他们之所以工作完全就是为了薪水。
  这时候,作为管理者,作为他的上司,为了公司的利益,为了他们的前途,你有责任向他们大吼一声:你给我记住,工作不仅仅为了薪水!
  “人性既不是固定不变的本能欲望的总和,也不是无限可塑造的社会文化的影子,人性有其固有的特质。”管理学家们早就开始他们的探询人类行为动机的旅程,可是一直到马斯洛才算到了一个旅途的大驿站。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揭示了人的需要层次,说明了人的心理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薪水的作用是什么?按照心理学家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解释,薪水只是养家糊口,只是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的一个手段。薪水是一种低层次的东西,它的功能也仅在于让你通过薪水的购买功能买到生活必需品,维持生存。如果一个人仅仅为了新水而工作,那么他的生命就失去了精神内涵,人生就失去了光彩。
  既然员工工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薪水,那还在于什么呢?心理学家指出,其实他们还需要追求许多远比薪水更重要的东西:
  第一,安全上的需要。这是有关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如防止工伤事故和有伤害的威胁,资方的无理解雇,生病或养老、储蓄和各种形式的保险,都是员工所要考虑的。
  第二,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包括和家属、朋友、同事、上司等保持良好的关系,给予别人并从别人那里得到友爱和帮助,自己有所归属,即成为某个集体公认的成员等。这类需要比上两类需要更精致,更难琢磨,但对大多数人来讲是很强烈的一类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心理不健康。所以,员工必须努力工作,积极融入职长之中,融入到企业文化当中,树立荣誉感,建立归属感,寻找精神归宿。
  第三,员工需要获得尊重。它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等。这类需要很少能得到满足,因为它是无止境的。所以员工在这时候更不能把薪金当作追求的唯一手段,而是要树立自信心,建立自尊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不断地创造佳绩,以获得别人的尊重。
  第四,员工必须要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是员工最高一级的需要。所以员工需要做自己最适宜做的工作,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实现理想,并不断地自我创造和发展。而不能产生心理负担,失去锐气。
  当然,不仅仅员工自己需要明确目标,明白自己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作为中层管理者,也要积极通过深入解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熟知员工的心理需求,并且利用员工的这种心理需求来采取措施应对员工,唤醒员工沉睡的心灵。
  用赞美去满足员工的心理
  怎么样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呢?是指出他们的不足,然后让他们奋勇改变呢?还是用大量的赞美语言,让他们更加努力呢?其实很多时候赞美比批评更能激发一个人的潜能和积极配合的愿望。
  美国著名企业家玛丽?凯?阿什认为:“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人员,你必须了解赞美别人可以使人成功的价值。赞美是一种有效而且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国外很多企业家都很重视赞美的作用,使用各种方式去表扬职工、下级,用口头的、书面的、精神的、物质的种种方法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赞美使人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可以增强个人的自信心。一个人每个小成绩都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他就会有信心去尝试更困难的工作。
  赞美是一种有力的心理暗示,他的力量是惊人的。
  某足球队教练将该队队员分成三个集训小组,并在训练时做了一个心理实验。
  教练对第一小组队员的表现大加赞赏,说:“你们表现卓越,配合度非常高,太棒了!你们是一流的球员。”
  对第二小组则说:“你们也不错,如果你们运球速度快一点,步伐再稳一点,就更好了。”
  对第三小组则说:“你们怎么搞的,总是抓不到要领,靠你们,我什么时候才有出头之日呀!”
  其实这三个小组成员的素质、能力都一样。但是经过这样一个实验之后,结果第一小组获得最好的成绩,第二小组次之,第三小组最差。
  这是个完美的管理员工的例子。由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赞美对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哈佛大学专家斯金诺的实验也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赞美不仅仅是奖赏,它是和一些行为的发生相联系的东西,它有着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趋向。当动物的大脑接收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发生了改变。
  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任何时候都可以赞美别人,赞美对别人来说,就像荒漠中的甘泉。对能干的员工你可以称赞他的才干,对尽心尽力才完成最低定额的职工,应该称赞他的精神,对勇于创新的人,应该称赞他的开拓精神。工作中需要赞美的场合很多,赞美对自己、对他人的影响都是积极的。因为赞美使对方的心里感到愉快,而因为能使对方愉快,自己也会感到愉快。遗憾的是人们对于司空见惯的事太不注意,没有意识到他们的需要,更没有意识到你可能是唯一能满足对方这种需要而又不费吹灰之力的人。有人说,赞美是一小笔投资,只需片刻的思索与功夫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报酬。这话有些道理,但似乎又有太多的实用主义的味道。赞美不应该仅仅为了酬报,它应该是沟通情感、表示理解的方式,如同微笑一样,也是照在人们心灵上的阳光。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
  但是很多时候,管理者却不太注意适时地给予赞美,对别人的工作成绩表现得过于冷静。认为干得好是理所当然的,应该如此,而且以为每个人都应达到同样的水平,忽视了个人之间的种种差异,忽视了个人在取得成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一般说,能力强的人,这种管理心理会在无形中挫伤别人的积极性。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多。没有意识到正面激励对人的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就会忽视赞美的作用。这样的管理者可能是严格有余而鼓励不足。莎士比亚说过:“我们得到的赞扬就是我们的工薪。”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是别人“工薪”的支付者。管理者也应该慷慨地把这笔“工薪”支付给应得的人。我们平时听到的最多的牢骚是什么?不是“太累了”或“太苦了”,而是“干了这么多,谁也没说个好字”。类似的牢骚很能说明问题,人们需要得到“工薪”,而应付“工薪”的人又太吝啬了。
  总之,作为一个有抱负的管理者,不论对任何人,都应该根据他的实际情况,看到他的贡献和新的起点,给予真诚的赞美。每个人都需要赞美,主管人员应该善于发现机会,及时给予。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能产生深刻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人的较高层次的需要。一般说,高层次的需求是不易满足的,而赞美的话语,部分地给予了满足。这是一种有效的内在性激励,可以激发和保持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然,作为鼓励手段,它应该与物质奖励结合起来。行为科学的研究指出,物质鼓励的作用(如资金),其作用将随着使用的时间而递减,特别是在收入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人对精神鼓励的需求是普遍的、长期的,社会越发展越是如此。记住,重视赞美的作用,正确地运用它,是管理者的有效管理方法之一。

'11'同级间的心理管理 了解同事心理

  在职场中,同级间的交往是最频繁的。“同级”这个***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相当复杂,因此要想真正做到与同事和平相处又谈何容易?但是谁也没有办法回避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脱离这个群体,而是要无奈地涉足其中。所以,掌握与同事相处的技巧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些技巧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善于把握好同级间的心与心的距离,洞悉同事的心理活动,修炼一套“攻心术”,以便能妥善处理同级间的关系。
  在“同事文化”盛行的今天,身处职场的人不可避免地要与同事频繁地打交道,并且与之形成微妙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既不能凭着自己的个性,心血来潮,为所欲为,也可不必为了避免事端采取莫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消极逃避,而要积极主动地去了解同事的心理,注重心灵间的沟通,以便在日后的工作中能够长久地携手共进友好相处。
  在默契中了解同事心理
  在与各种人的交往中,如果能相互间培养出高度的默契,将会对彼此都大有好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写道:“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形容爱人之间的情感默契。其实不仅在爱人之间需要默契,在同事之间也需要默契。有了默契处理任何事情都非常顺利、便捷,而且一旦相互之间形成了默契,就如同在人与人之间添加了润滑剂,关系融洽、心情愉快。在工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职场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下级间需要默契,同事间更是呼唤默契。存在默契,同事间的心理距离将会很近,在相处的时候也会减少摩擦。同事间之所以能够形成亲密的社交圈,是因为除亲人、同学之外,同事是人们最经常接触到的人群。与其交往,彼此了解,安全放心,还有利于工作配合,何乐不为。
  默契是一种不需要言语的感情交流。这种交流需要长期的培养,否则,不但达不到心理默契的程度,就会闹笑话。小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