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中医古典电子书 > 一年四季24节气养生大全 >

第1章

一年四季24节气养生大全-第1章

小说: 一年四季24节气养生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年四季24节气养生大全

春季养生之道
   
        春季养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食补。在这其中,“补阳、少酸多甘、多果蔬”又是春季食补的三大重要原则。
  一、养阳补阳
    1。主食尽量选择高热量食物,即除米面杂粮外,可适量加入豆类、花生等热量较高的食物。
  2。每日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如奶类、蛋类、鱼肉、禽肉、猪牛羊瘦肉等。
  3。保证充足的维生素摄入。青菜及水果的维生素含量较高,如西红柿、青椒等含有较多的维生素C,是增强体质、抵御疾病的重要物质。
  二、少酸多甘
    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温之品,忌酸涩,饮食宜清淡可口,忌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春季补脾的食物有:山药大枣粥、百合粥、地瓜粥、菇类、兔肉、牛羊肉、鳝鱼、萝卜、黄豆、紫菜等。
  三、尽可能多食各种新鲜蔬果
    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红柿等新鲜蔬菜和柑橘、柠檬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胡萝卜、苋菜等黄绿色蔬菜,富含维生素A,具有保护及增强上呼吸道黏膜和呼吸器官上皮细胞的功能;卷心菜、菜花等富含维生素E,可有效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春季食补,每日至少要保证4种以上的蔬菜和2种以上的水果。


夏季养生之道
(2008…08…26 19:12:55)


    农历立夏之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的一个标志,立夏之后,我国多数地区的平均气温达到或超过 20℃,标志着华夏大地开始进入夏季。
  夏季气候特点简言之可用一个“热”字概括。夏三月是指从立夏到立秋前,包括立夏、小满、忙种、夏至、小暑、大署六个节气。
  夏三月,艳阳普照,地热蒸腾,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万物生长繁茂,争芳斗艳。这个季节对生灵万物的发育成长十分有利,在这个时节应重视养生,使体内积蓄充足的阳气,以提高抗病能力。在生活起居方面,养生家主张〃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劝告人们每天可以晚一些睡觉,早一些起床,到室外去,迎着初升的太阳,坚持体育锻炼。夏季阳光充足,我们不要讨厌,要多行日光浴,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杀死皮肤表面许多细菌,增加人体的抗病能力。然而在盛夏烈日,太阳过猛也应当适当回避,特别是一些皮肤娇嫩的人,过量的紫外线照射产生日光性皮炎。体内津液耗损太多可造成中暑等疾患。
  暑日长夏,由于外界的气温较高,体内热量向外散发较少,故而需要摄入的饮食减少,必然会出现食欲减量的现象,这本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然而由于夏季淫雨多湿,又易造成暑湿困脾,胃纳欠佳,胸闷喜呕的脾胃功能低下症状。中医把这称为〃疰夏〃症状。
  夏季应防肠道病。夏季因气温高、湿度大,非常有利于细菌的繁殖生长,一个细菌,在一夜之间可以产生几亿到几十亿的细菌繁殖体。这些细菌很容易污染水果、蔬菜、食品使人致病。而夏季人们的抵抗力又往往下降,故而夏季易患肠道病。
  夏天的特点是“热”,故以“凉”克之,“燥” 以“清”驱之。因此,夏季养生的关键在于“清”。
  梳头有疏通气血、散风明目、荣发固发、促进睡眠等作用。养生书《摄生消息论》指出:“夏三月,每日梳头一、二百下,自然祛风明目矣。”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说:“梳头百余梳,散头卧,熟寝至明
    1、面宜常擦。面部血管神经丰富,且人的内脏皆开窍于面部,经常搓擦,不仅起到活血,消除疲劳的作用,而且相当于经常按摩内脏。
  2、 发宜常梳。用双手十指插入发间从前到后按搓头部。头部是人体阳经聚会的地方,经常梳头,可以刺激头部经络,活血健身。  
  3、 目宜常运。闭目,眼球自左向右转动9次,再反向转动9次,然后闭目片刻,睁开眼睛,吸气凝神。每日做几次,可清肝明目。  
  4、 耳宜常凝。以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且凝神去杂念,常做此动作,可去头旋之病。
  5、 齿宜常叩。上下齿相叩击数次。可刺激牙周血液环,经常行之,可使牙齿坚固,至老不掉。  
  6、 口宜常闭。经常闭口调息,舌抵上腭,呼吸均匀和缓,可使体内气机通畅,津液自生。  
  7、津宜常咽。津指唾液,唾液中含多种酶,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且唾液具有助消化、健脾胃的功用。每日舌搅上下腭,鼓嗽漱津,待津液满口时,分三次咽下。  
  8、 气宜常提。随呼吸而做提肛动作,有利于体内气机升降,可健身防病。  
  9、 心宜常静。心静则气血平和,气机不乱,即所谓神养。  10、 神宜常存。精神内守,意守丹田。保持精神乐观,不过度思虑,则能免七情之患。 
  11、 背宜常暖。背部为督脉之所居,足太阳膀胱经之所舍,最易受风寒。保持背部温暖,既可预防感冒,又可固肾强腰。
  12、 腹宜常摩。经常按摩腹部,可增强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治疗便秘。 
  13、 胸宜常护。胸为心、肺所在的部位,经常按摩,可宽胸理气。  
  14、 囊宜常兜。以两手紧兜外肾,闭口调息。肾为生命之本,肾气足则精力充沛,经常为之,可固肾强腰。  
  15、 言语宜常缄默。多言伤气,少言养气。  
  16、皮肤宜常干沐。经常搓擦皮肤,可使周身气血通畅,舒筋活血,皮肤润泽而有弹性。。”由此可见,历代养生家均格外重视梳头的养生保健作用。



秋季养生之道

精神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饮食

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起居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着装

我国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导“薄衣御寒”的养生法,明确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实践证明,这种主张“秋冻”的方法,既顺应了自然气候(包括居室气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觉中起到了预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春秋季温度虽然都具有“不冷不热”的特点,但气温的变化趋势是相反的——春季气温总趋势是升,秋季气温则是下降。立秋以后,冷空气势力将逐渐加强,活动趋于频繁,气温明显下降,昼夜温差增大,且“一场秋雨一场寒”。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应该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和寒冬季节到来时也能够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等。古人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立秋之后,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添衣加裤,而应该尽可能晚一点增衣,能穿短袖衬衫,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尽量不加外套。

运动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防病

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中老年的秋季养生之道
 
从立秋至立冬要3个月。秋季的特点是由热转寒,阳消阴长。气候越来越干燥,导致人的呼吸非常不舒服。特别是网虫一族,每天泡网,面对着电脑的辐射,更是连嘴唇也感觉干燥难受。一些老年人因为自身调节能力减弱,还会产生大便干燥甚至干结现象,十分痛苦。
中医的理论认为:秋季乃是寒暑之交,阴长阳消,养生必须遵循“养收”的原则,饮食当以润燥益气为中心,以健脾补肝清肺为主要内容,以清润甘酸为要旨,以寒凉调配为主要方法。根据中医营养学的这一原则,在秋天一定要少吃一些辛味的葱、姜、蒜、韭、椒等辛味之品,而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
实际上,由于刚立秋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通常还是较高,空气的湿度也还很大,大多的人还感觉不到秋凉和秋燥,反而到处都是闷热潮湿的感觉。加上人们在夏季过多的食用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使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所谓“清补”主要是指补而不腻,具体而言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热、利湿的食物,一方面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以消除夏日酷暑的“后遗症 ”,另一方面能调理脾胃功能,为中、晚秋乃至冬季进补奠定基础。所以,此时不妨适当多喝点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红枣莲子粥、山药粥等食物。
除此而外,秋季应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