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扩张之路 >

第245章

扩张之路-第245章

小说: 扩张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安徽。

    当时李国筠正在安庆城内活动,因为前段时间的军事行动。省城内有不少立宪派的人都对严绍产生了不满。

    没错,他们承认严绍这么做是对的,因为他们也很清楚地方上的确有不少士绅和官员合起伙来欺压老百姓。问题是这些人在安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人要么就是朋友,要么就是亲戚,所以就算明知道严绍做的是最的,也很难不站出来反对——————这个世界上,能大义灭亲的人始终是很少的,更多的则是帮亲不帮理…

    也是因为清楚这些,所以李国筠才会四处活动。就是为了等到袁世凯南下的时候,能够帮他减少一些阻力。

    只是就在他在一个安庆城内有名的士绅家里做客的时候,看着家中下人送过来的电报。李国筠却微微有些愣住了。

    “怎么了,斐君,是出了什么事了吗?”

    见到李国筠愣住的表情,坐在一旁的好友有些奇怪。

    “不。没什么…”李国筠摇了摇头。“只是出了些事情。我给先回家一趟…”

    那个好友到是没多想,只是笑着点了点头,而带着这份刚刚送过来的电报,李国筠却用最快的速度返回了家中。

    “让我联系同盟会的人,想办法挑起同盟会和国社党之间的争斗…”其中的深意并不是李国筠所能理解的,事实上袁世凯也不打算把这么做的目的告诉给李国筠,毕竟李国筠只是支持袁世凯的地方立宪派领袖之一,这样的人在中国至少还有二三十个。要不是安徽的情况特殊,袁世凯还真不怎么在乎李国筠。

    不管怎么说。既然袁世凯的意思已经下来了,那李国筠也只有照办,而且他也对袁世凯在电报后面的许诺十分心喜…

    那上面已经承诺,如果事成的话,将会任命李国筠为安徽都督——————这年月的人,除了理想外,还不都是为了升官发财这四个字,李国筠也是如此…

    “不过想要联系同盟会的话,该联系谁好呢…”

    毕竟总要有一个沟通的渠道才行,过了半响,李国筠的脑中浮现出了一个名字来。王竹怀,那个曾经被同盟会派出来联系他的人,当初他们两人也曾经谈过合作的事情,只是随着国社党在安徽的地位越来越稳固,这种事情也就渐渐的被李国筠给淡忘了。

    不过现在吗,到是利用一下这个人的最好时机。

    不过李国筠也没有直接就去找王竹怀,因为他很清楚现在自己一定已经被特事局的人给盯上了。就这么跑到王竹怀的家里去,未免有些太过张扬。

    “小德…”低头细思了片刻,已经回到家中的李国筠抬头叫了一声。很快就有一个看上去很机灵的年轻人跑了出来,站到了李国筠的面前。“老爷,您叫我?”

    这个年轻人已经跟了李国筠三四年了,从来都没出过岔子,所以李国筠到是十分的信任他。

    “嗯…”李国筠点了点头。“稍后你到这个位置去一趟,把这封信交给那里的人,剩下的什么都不要多说,也不要多问,明白吗…”

    说着李国筠掏出一支钢笔,在桌上的一张白纸上写了写,大概两三分钟后把他装进一个信封里面,然后才递给了小德…

    “记得,一定要交给那里的人…”

    “放心吧,老爷,我不会办砸了的…”把信封放进口袋里,小德拍着胸脯道。

    只是他才刚从李国筠的家中走出去,就已经往一个拐角里走,不多时,两个穿着普通,相貌也普通的人冒了出来。“有什么事吗?”

    看着小德,其中的一个人轻声问道。

    “这个是我们老爷让我送的一封信…”从口袋里掏出了信封,小德交给了其中的一个人。

    而从小德的手里接过信后,两个人很快就翻看了起来。

    虽然小德已经跟了李国筠三四年的时间,但是这年月如果不是家里困难的话,谁会把人送到别人家里当下人?

    如果是往常的话小德或许还不会卖了李国筠,但这次严绍是帮着老百姓收拾那些士绅和官吏,而李国筠呢?却是帮着那些压榨老百姓的官吏、士绅和严绍做对,小德也是穷苦人家出身,在特事局找上门后,自然懂得应该站在那一边…

    “是在这里会面啊…”看完信封里面的东西,为首的那个人点了点头,然后把信重新交给了小德。而小德也没有多说些什么,只是把信装进口袋里,然后往李国筠告诉他的位置快步跑去…

    对于他来说,他要做的事情已经做完了,因为前段时间特事局冒出来联系他的时候,也仅仅只是让他盯着李国筠而已…

    将信送到地方后,王竹怀很快就收到了李国筠要求会面的消息。

    虽然不清楚李国筠究竟想要做些什么,但是王竹怀却并不打算拒绝这次会面。因为现在他也有事情需要寻求李国筠的帮助,就算李国筠不提出来,他也会主动上门的……用隐秘一些的方式…

    另一方面,得到了两人即将会面的消息,汤荔也在安排着人,打算到两人即将会面的地方埋伏起来,看看他们究竟想要谈些什么…(未完待续。。)

第二百四十六章 银元() 
正堂里,李国筠正焦急的等待着,毕竟那是袁世凯交代的事情,他可不愿意办砸了。

    自己在袁世凯的心理究竟有多少地位,其实李国筠自己也很清楚。毕竟他仅仅只是安徽立宪派的领袖,而类似的领袖在中国至少也有十几二十个,且这类领袖大多都属意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搁在这十几二十个人里面,李国筠并不怎么起眼。

    现在袁世凯好不容易交代下来一件事,他怎么能不尽心尽力的去办?

    “老爷,喝口茶吧…”见李国筠一脸的焦急,旁边有个下人看不下去了,连忙端上一杯茶来劝说道。

    李国筠也觉得自己现在的心情似乎有些不太好,所以在听到下人的话后点了点头。“也好…”

    就在李国筠端起茶杯的时候,外面突然传来了一些动静,稍微过了一会后小德快步从外面走了进来。

    “老爷…”

    见小德回来了,李国筠连忙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事情办的怎么样了…”

    “已经送到了,这个是那个人的回信…”说着小德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来,亲手递给了李国筠。

    从小德手中接过信封,李国筠迫不及待的翻阅起来。

    与此同时,看着正在翻阅信笺的李国筠,小德的心里却有着不少愧疚。

    认真的讲,虽然小德在李国筠这里只是个下人,但是这几年来李国筠对他并不算差。刚才他才刚一出门就把李国筠卖了,不愧疚那是不可能的。

    只是小德丝毫不后悔这么做,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李国筠又在做些什么。

    就像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不是穷苦人家出身,谁会跑到别人家里去做下人?小德会到李国筠这里也是迫不得已。

    而且最重要的是。小德也有家人,而这些家人就在严绍派兵抓捕的三十多个县镇里面。从家人的来信当中,小德知道了家里的情况。本来因为家人受到官府和当地士绅欺压的关系,小德是打算通过李国筠的关系说一说的,李国筠好歹也是立宪派的领袖。又是军政府的副都督,哪怕只是张一张口,自己的家人也会过的舒服许多。

    而且小德也相信。李国筠绝对不会拒绝他的请求。

    只是还没等小德找到李国筠把自己的请求提出来,严绍却已经派兵把那些欺压百姓的官吏和士绅抓了起来。得知了这个消息,小德自然是雀跃不已,然而这个时候李国筠却跑出来要为那些官吏和士绅说话…

    这种情况下特事局的人找到小德,希望他能帮忙监视李国筠,小德只是稍微考虑了下就点头答应了——————何况特事局的人还直接给了他100块大洋,要知道小德一年的收入也才60多块。

    ————————————————————

    就在小德的心里正怀着愧疚的时候。李国筠也已经看完了王竹怀给他的信。信上写的很明白。明日在城西的一家茶楼里见面。

    “接下来。只要办好宫保交代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看完信,李国筠也松了一口气。

    这个时候他还不清楚,这件事已经被眼前这个自己颇为信赖的年轻人出卖给了特事局,所以他只是拍了拍小德的肩膀道。“这件事你办的很好,稍后到管家那里领些赏钱吧…”

    “谢谢老爷…”小德很适时的表现出了自己的感激。

    示意小德可以退下去后,李国筠也松了口气。同时心里也考虑起来,接下来自己究竟该怎么和王竹怀去说。毕竟想要挑动同盟会和国社党之间的争斗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过电报上袁宫保所说的那个柏文蔚,似乎是可以利用一下的样子…”想起电报上袁世凯提到的已经成为中华民国第一军军长的柏文蔚,李国筠的嘴角微微一翘。

    就在李国筠在那里想着见到王竹怀该怎么说的时候,在都督府的会议室里,严绍也在用食指和拇指掐着一枚特殊的银元。

    银元的正面是军政府军旗上的那条黑龙(详情请看作品相关),自然,搁在银元上也就成了银龙了。除此之外,在龙的正上方还有‘建设银行光复二年造)等字样。

    其实本来严绍是打算在正面弄上自己的头像的,就好象后来袁世凯弄的袁大头一样,这样也能增加一些自己的影响力。只是银元的话,毕竟有些失真,相较而言还是纸币更清楚一些,发行量也更大,所以便换成了纸币上印头像,银元上则是龙…

    而在背面除了一些纹饰外,剩下则是银元的面额。

    比如说严绍手里的银元是1元的,背面便写着壹圆两字。

    另外在壹圆的正下方,还有1912四个罗马数字。

    整枚银元重七钱二分,所谓的七钱二分是指库平银总重量的七钱二分,也就是26。86克,其中含银六钱四分八厘,以银九铜一的方式来铸造。

    出一元外,银元还分为五角、两角、一角四个级别,全部共四个级别,另外四个级别的银元正放在严绍面前的桌子上。另外还有镍币一种,五分的,铜币五种,二分、一分、五厘、二厘和一厘的…

    严绍手里的这枚银币,是前段时间建设银行从上海洋行进口的一台铸币机铸造的。会从上海进口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这时的安徽并没有铸造银元的机器。

    历史上安徽也曾经也有过一家‘银元局’,也就是专门铸造银元的部门。不过那已经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事情。当时安徽巡抚邓华熙在7月赴任,然后在11月创建了安徽银元局。

    随后银元局在光绪二十三年11月借用广东机器试铸,并且第二年3月正式鼓铸,至光绪二十五年6月遵旨停铸,前后只有一年半时间。但在这短短时间内,银元局共铸造600余万枚银元。平均单日产量在万枚左右。由此可见,当年安徽银元局规模绝对不小。

    不过到了光绪二十五年(1899)5月,清廷下谕,称“各省设局太多,分两、成色难免参差。不便民用,且徒糜经费。湖北、广东两省铸造银元设局在先,各省如有需用银元之处。均着归并该两省代为铸造应用,毋庸另筹设局,以节糜费。”

    没办法,既然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