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扩张之路 >

第384章

扩张之路-第384章

小说: 扩张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不奇怪,历史上王士珍其实很得袁世凯信任的。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袁世凯复出第一个奏请就是让王士珍襄办湖北军务,袁世凯当上总理后,王士珍就成为陆军大臣。只不过因为王士珍和清廷的关系本来就很深,所以他反对段祺瑞的共和宣言,宣统四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溥仪退位。王士珍为清室优待条件竭力争取。最后为表示忠于清廷,不愿副署退位诏书,辞官退居家乡正定城内。结果就连这场南北之间的大战,王士珍都没有参与进来,如今自然没有理由在新政府内担任职务…

    总的来说,新政府的主要位置都将由国社系担任。而北洋系的则将担任次要一些的位置。这点也在段祺瑞等人的承受之内。

    毕竟他们已经失败了,总不可能厚着脸皮的讨要不可能会属于他们的东西。眼下他们得到的虽然要比现在他们所拥有的差了许多,但至少能让他们维持一定的权利而不至于变得一无所有。

    何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北洋相比,国社政府明显要更**一些,地方议会及议员基本上就是花瓶而已,可以说毫无权利可言。

    加入国社政府的话,虽然地位肯定比在原来的北洋政府要差一些。但是手里的权利却未必会差多少,少了制约后甚至可能还会更高一些…

    总的来讲。北洋将会直接并入国社党,如段祺瑞等人都将加入国社党——————这一点,也在和谈的条件之内。不过就算严绍不这么要求,恐怕段祺瑞他们也会主动提出加入,毕竟任谁都看的出来未来的中国国社政府才是主流。

    而北洋的加入,也将有利于严绍稳定北方的局势和解决党内皖系势力过大的问题,尤其是后一点对严绍来说简直就是至关重要…

    ————————————————————

    除了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外,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谈妥才行,所以尽管严绍已经尽可能的去追求速度,但整个和谈还是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这还是严绍他们几乎已经成为一家人的情况下。

    当和谈的消息传出去了的时候,无论是北洋那边还是舆论又或者是普通的民众都松了口气,毕竟这意味着战争已经结束了。

    说实在的,这场为期两个多月的战事,还真有些把他们给吓怕了。

    毕竟这和他们过去见过的那些军阀之间的小冲突不同,这可是每天都有上千人伤亡的真正战争。

    当然,和谈成功什么的,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但对有些人来说则不是。

    比如说,地方上的那些土皇帝们…

    如果说严绍和北洋两败俱伤又或者是其中一方惨胜的话,他们土皇帝的日子还可以继续下去,但是现在…

    许多人已经开始考虑要不要向严绍投诚了,朱瑞更是早在战事分出胜负的时候就已经派人过来了…

    不过和谈的成功如果说对某些人只是不是好事的话,那对某些人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了——————比如说国民党…

    任谁都清楚严绍和国民党的仇有多深,而且国民党的实力虽然不强,但是占据的地盘却不少,比如说福建,比如说广东,在比如说湖南等等,另外还有国民党成员极多的四川等地…

    就算严绍和国民党没仇,也不可能会放过他们的…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他们手里的地盘,就是他们的罪,而他们最大的罪则是他们没有这个实力去守住自己手里的地盘。

    李良他们当初之所以没有反对严绍,一方面是因为不愿意在这个问题上触怒了严绍,另一个原因却是他们也看上了这些地盘…

    ————————————————————

    “南北和谈成功…”在广东,看着手里的报纸村上圣脸上露出一丝苦笑,笑了片刻后,村上圣一把将手里的报纸撕了个一干二净。

    而看着村上圣这种略显疯狂的举动,同样坐在房间里的高森成等人却丝毫没有要阻拦的意思,因为现在他们的心情和村上圣其实差不了多少。

    暂且不提当初的计划究竟是什么,现在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在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比如说帮助国民党训练部队,在比如说对国民党的种种援助。

    村上圣等人又信心,只需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让国民党重新恢复实力。

    然而现在,他们最缺的就是时间…

    因为国社党和北洋已经分出了胜负,他们已经没有时间了…

    “既然南北和谈成功了,恐怕国社军用不了多久就会南下,国内有没有说我们该怎么办…”

    拍了拍手,将手上的一些碎纸屑拍掉,村上圣看向一旁的高森成。

    “总部那边的意思,是让我们先退回国内,至于广东这边……只留下几个人就够了…”

    听到这里,村上圣已经明白了头山满等人的意思,这就是要抛弃国民党了。

    “最后还是要这样吗…”无奈摇了摇头,村上圣从座位上站了起来,然后朝着北边的方向看了一眼。“不过……我还会回来的!”

    或许村上圣并不知道,‘我还会回来的’什么的其实通常都是反派角色才会说的话。而且最后他们回来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依旧是失败…(未完待续。。)

第三百五十四章 宴会() 
“你叫什么名字?”坐在一个临时搭的棚子后面,一个穿着纯黑色11式日常服的军官坐在椅子上,头也不抬的开口问道。

    而站在他的面前,一个身高接近一米八的汉子则是呐呐的道。“俺……俺叫张大牛…”

    “哪的人?”

    “山东莒县…”

    “原来是哪个部队的?当兵多少年了?”

    “原来是五师的,当兵两年多了…”

    听到张大牛这么说,那个军官点点头记下他的名字,然后用笔指了指旁边另一个棚子开口道。“行了,你到那边去领钱和衣服去吧…”

    “是…”点点头,张大牛本能的朝棚子的方向转了过去,不过下一刻他又转了回来。“这个………长官,俺现在就是国社军的人啦?”

    “差不多吧…”或许是被问的次数太多了,那个军官的语气多少显得有些不耐烦。“等你到那边领了衣服,然后登记下就是了,好了,赶紧让地方,还有不少人呢…”

    “是!是!”

    或许是被那个军官的语气给吓到了,张大牛连忙往旁边走去。

    在另一个棚子那边,一条长龙已经排起,等到张大牛排上去的时候已经是第三百多名了。好在棚子那边的速度并不算慢,等了差不多半个小时后总算是轮到了张大牛。

    “体型,还有名字…”

    瞥了眼张大牛,棚子里的军官轻声询问道。同时手里也在准备着。

    “张大牛,身高178厘米,腰围……”

    先前已经进行过身体上的检测了。所以张大牛到是毫不犹豫的回答了起来。

    “一米七八吗…”

    翻找了半天,找了个大致合适的衣服后,军官同时又拎了个袋子出来。在递给张大牛的时候,袋子里传出了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听着袋子里传出来的声音,张大牛本来有些木纳的表情明显活泛了许多。甚至都不需要那个军官去体型,就已经从军官的手里接过了衣服,最重要的是那个口袋——————这个这里效率比较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在注意到张大牛的样子后。尽管今天已经见过许多类似的事情,但那个军官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十分明显的苦笑。

    而另一边,在打开袋子确认了一下数目后。张大牛已经欢天喜地的往一旁的集结地点跑去。

    30块银元,所有愿意加入国社军的原北洋军官兵,都能得到这么一笔数目的恩饷,这也是严绍用来收买人心的一个措施。

    4万多人的话。也就是120多万。不算贵——————当然,这仅仅只是对严绍来说,何况也不可能4万多全都加入国社军。

    两个月的战事下来,北洋那边固然是伤亡惨重,其实严绍这边也差不多。单是阵亡人数就多达两万多人,这可都是过去一年里严绍好不容易训练出来,本来是打算留在青岛和日本人拼命的。

    另外还有轻重伤员亦有五万余人,其中因伤致残或者是不再适合服役的人数多达一万余人。算上阵亡的人数。这次国社军共减员四万多人,比两个最新军制的步兵师人数加起来还要多。

    原来的国社军共有9个步兵师。按原军制计算的话,就是十四万余人,这四万多人的减员已经相当于原有数量的两成多,对国社军来说不可谓不是一个大的打击。

    虽然由于较为全面的动员能力,这部分的损失已经开始补充上来,但是战斗力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恢复的。万幸的是,萧永言的那个师在江西时的损失不大,不然严绍恐怕还要头疼。

    不过就算是现在,严绍也开始为兵力的捉襟见肘而头疼了。

    毕竟过去严绍需要管辖的只有一个安徽而已,后来最多也就多了个江西。现在呢,在击败了北洋之后,严绍要控制的地盘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北方,现有的10个师兵力已经远远不够——————多出来的那个师,是在江西收编的那个…

    而如果为了这个就临时组建的话,怕是这些新部队的战斗力就连民兵都不如,何况严绍也没有那么多的军官来训练这些部队。

    所以,收编北洋现有的部队以及前段时间俘虏的北洋战俘就成了最好的解决办法,而严绍答应蒋百里的那个步兵师,也将从这里出来。

    付修明那边也很清楚这点,所以在接到电报后就开始着手对手里俘虏进行整编的工作。自然,首先要剔除那些不愿意继续当兵或者是不愿为国社政府服务的人,本来在严绍和付修明他们看来,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战事后,北洋这边愿意继续为国社政府服务的人应该会很少,毕竟这两个月里北洋那边的伤亡要远比国社军这边高。

    最后能落到手里的,大概也就两万人上下吧,这已经是严绍他们最为理想话的结果了。

    谁想到他们最后还是猜错了,在了解到国社军每月的待遇(每月军饷10块,平时三餐基本都有肉什么的,且不需要士兵自己承担伙食费,另外逢年过节还会发些什么),以及只要愿意加入国社军,就都能得到30块钱的恩饷后,四万多俘虏,最后除了被这场战争吓怕了实在是不愿意继续打仗了外,差不多有三万八千多人愿意加入国社军。

    这个数字,大概相当于两个新军制步兵师的样子。

    其实会这样也很简单,近代的中国,由于清政府的脑残,所以很少有国人拥有国家这个概念。这个时候愿意当兵的,绝大部分其实都是为了能吃饱饭。

    想想严绍刚开始在安徽时,工厂工人每个月只有几分钱。一个月下来不过才两三块钱就可以想象,这年月老百姓的收入有多低。

    北洋那边呢,一个月到是有7块钱的收入。大概是普通百姓的两倍到三倍,但是这个时候军队是不管士兵伙食的,所以吃饭的钱要由士兵自己掏腰包,最后能落在当兵的手里的也没多少。

    不过就算这样,当兵能捞到的钱依旧比普通百姓多。尤其是在考虑到一天几分钱的都是工人,普通农民能赚到的比这个还少之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