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大学不知道 >

第13章

大学不知道-第13章

小说: 大学不知道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先强调软性要求的意义。比如做市场营销需要极强的人际沟通和表达能力。假如你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课业成绩很好,但是过于内向,不怎么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你看到这里基本可以考虑去改行了。因为本性难移,对于一个市场人员,沟通能力是比营销知识更加重要的东西(看看宝洁公司每年招聘大量莫名其妙专业的市场人员就可以知道)。知识可以去学,但是性格不能勉为其难地去改变。招聘条件中诸如团队协作能力、创造性、对数字敏感等要求并非虚指,它们可能更重要。即使你可以蒙蔽一两家公司,但是欺骗不了自己,工作中的痛苦会带给你惩罚。 
  
  当你知道了自身符合哪些软性要求的时候,也不要盲目乐观。要加强这种良好的倾向,使之具体化。如果他们要求你有领导力,你为什么不做一些体现领导力的事情?你领导过什么团队,组织过什么活动? 
  
  再分析一下硬性条件。硬性条件可以分为两部分:核心条件和外围条件。核心条件一般指你必须要有的过硬技能,如果你要应聘做新东方的《新概念》授课教师,就必须会说英语;你要应聘做程序员,就必须掌握相关的编程软件。外围条件是指诸如大学本科学历、市场营销专业、英语六级、工作经验三年以上之类的条件。 
  
  我们是否应该冷静地去看待学校的品牌问题?从概率上来说,名牌大学的学生是否比一般院校毕业的学生优秀?人力资源部正是将这种假设作为筛选简历的原则,他们要保证录用的都是金子。那些门槛性的限制条件,常常出自工作效率原则,但他们看重的实质并非如此! 
  
  你也许没有本科学历,你也许没有六级证书,你也许不是对口的专业毕业。但如果你已经具备了核心的工作技能,又在软素质上更胜常人一筹,为什么不去试试?虽然某些著名的500强企业只在某些定点的名牌大学招人,但是每年都有“混”进去的非名校毕业生。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具有门槛效应的招聘条件,才是整个招聘要求中最有弹性的部分! 
  
  如果你能这样解析一份招聘广告,就可以知道什么职位是不能碰触的,你应该为向往的职业做哪些准备,以及为满足每一条标准你需要付出多少精力。有些人花全部时间准备那些外围条件,比如拿更高的学位,考更高级别的证书。这些当然很好,但是决不是雇主真正看中的东西,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需要你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软性素质,并把硬性的专业技能夯得更实! 
  
  行业调查的三个步骤   
  通过上面的方法,我们可以依据真正的市场需求(虽然还是表面化的,也可能有短时的片面性),而不是课本知识来了解我们在专业上真正的发展方向。但这还只是行业调查的第一个步骤中的一小部分。 
  
  要完成一次严谨的行业调查,我认为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通过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   
  第二,通过半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   
  第三,通过亲身体验调查一个行业。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第一个步骤变得简单易行。如果我想了解广告行业,只需要首先在百度或者Google里输入“广告”两个字(再试着变换一下,输入“广告公司”、“广告业”“广告人”等等),就会有大量关于广告方面的资讯扑面而来。 
  
  在这里你会了解到,有哪些广告方面的专业网站(如中华广告网),有哪些显赫的广告公司(如盛世长城、奥美公司),有哪些著名的广告人物(如大卫·奥格威、叶茂中),有哪些广告刊物(如《国际广告》、《中国广告》),有哪些广告专业书店(如“龙之媒”)。你可以泡在专业的广告网站上,详细了解广告方面的最新资讯;你可以去图书馆,读广告界明星人物的传记和基本的学科专业书;你可以上企业的网站,了解知名广告公司的创业史,赏析他们的杰出广告,分析他们的主营方向;你可以买几本杂志,逛几趟书店……假如你有自己的想法了,是不是可以马上策划出一个广告?写出一段妙不可言的文案?是不是可以着手做一次小范围的广告调查?是否能写一篇案例分析或者行业分析的小论文? 
        
第32节:一种实用化的“求职预览”工具(2)         
  第二个步骤是通过半公开信息调查一个行业。这个步骤实施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你在第一步骤所做出的准备是否充分。什么叫做半公开信息的调查?半公开信息的调查就是找业内人士讨教,讨教有关这个行业困惑你的一切! 
  
  怎么找到业内人士?你可以在专业网站的社区上与他们闲聊,去见一下业内网友,或者通过E…mail和电话与他们交谈;你可以在网络、书籍和期刊上找到大量业内人士的信息,给他们寄信,把你策划的广告或小论文交给他们过目;你可以去现实世界的广告人社区,比如广告书店、广告杂志社、广告会议和广告论坛;你还可以就近找一所大学,想办法结识广告系的学生和教授。你肯定可以找到一个活蹦乱跳的广告人,并获得和他交流的机会。 
  
  如果你无法获得跟业内人士交流的机会,那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你根本就不在乎自己的梦想,并从未努力过。   
  第二,你太过内向。果真如此,难道你想在令自己厌恶的专业中苟且一辈子?   
  第三,你根本就不具备广告方面的才能,趁早放弃为好。   
  第三种情况我要特别说明,因为在第一个步骤你已经做好了足够的专业储备。要认识一个业内人士,你要么靠极强的亲和力,要么靠你的专业才能。如果别人觉得你无可救药,他很可能不想和你打交道。如果你的专业才能足够好的话,他们或许觉得跟你有共同语言,也许会乐意帮你一把。 
  
  如果你确实只有兴趣,却没有可以证明的才能,那就把做广告当作一种业余爱好吧!也许将来你能行,但是至少现在它养不活你。   
  如何跟业内人士交谈?千万不要问他们诸如都有什么好的广告公司,广告界有哪些名人这一类通过“百度”很容易就能找出来的傻问题。要问书本和网络上没有,或者不太好找的问题。假如你不是那么无知并且乏味,他们都会乐于帮助你。 
  
  再来看第三个步骤的实施。在第二个步骤中,也许有人会看上你,给你提供实习的机会。那样自然很好,但这并不是说你一定要等待别人给你机会。你可以自己找一家公司实习,哪怕只是打杂,观察一下广告公司的运作流程;你还可以参与各种广告大赛磨练自己,参与广告网站、论坛的培训活动和业务交流。如果你努力了,但没有争取到机会,那不妨自己创造机会。为什么不雇佣自己?你可以免费接一些做小广告的活,如为校园周边的餐馆做校园海报;你也可以尝试成立一个广告协会;你还可以自己做一个广告网页、广告Blog,用来发布自己的作品。这样你就亲身体验了这个行当。衣服适不适合只有穿上才能知道,做到这一步,你已经“试穿”过了未来想做的工作。 
  
  所有这三个步骤完成之后,你或者放弃了虚妄的幻想,或者开始上路,成为一个准专业人士。   
  还在困惑什么呢?我们大多数人是不是花在痛苦上的时间太多,而为梦想准备太少了呢?         
第33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在成长中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只因为长得太丑,长得太矮,或长得太胖;身患残疾,有特殊疾病;家境贫寒,幼年丧亲,父母离异;脑子太笨,性格过于内向,学历太低或者学历太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有位读商科的同学告诉我,她升学读研的目的是为了逃避就业。她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害怕遭到就业歧视,这几乎成了这个青春女孩令人心碎的致命伤。   
  所以,尽管她了解在商科的职业发展中实际工作经验的重要性,还是不顾一切地升学读研,这是一种典型应对人生困境的消极思路。尽管我很能理解她的苦处,却不能鼓励她以这种逃避的方式面对,这只会使她的人生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实际上,用人单位各种各样愚蠢的就业歧视恰恰应该被我们“歧视”,我们也要大力呼吁和推动有关公平就业的政策和立法。但从个人的现实角度来谈,我们首先要强调的是“站着说话不肝疼”的就业“先进观念”。什么样的是“先进观念”?先进观念就是社会预见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先进观念”就是指当恶劣的制度和环境即将消亡之前,你不沦为它的典型受害者,而是“绕过”它来追求自己的成功,并且最终以你的成功来作为对这种愚蠢东西的嘲弄。当你取得了地位,有了足够的影响力,就更容易为促进它的消亡而呼吁和斗争。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这位同学的人生选择之中,她应该“绕过”这种社会的整体性之“恶”(普遍的职业歧视),去直接追求她所独特的幸福成功之路。当有一天她的这种“独特”被视之平常,那就真正体现了社会的宽容、和谐和进步。但是,每个人的个体命运都等待不起历史,我们要拼命地奔跑才能避免沦为时代进程的落伍者。 
  
  有些企业歧视乙肝病毒携带者,那就去找那些不存在这种歧视的企业。总有那么一些不太“傻”的企业知道雇佣员工的真正意义所在。总会有那么一些组织、圈子(比如“肝胆相照”论坛),会提供给你帮助。通过这些你可以调查到哪些是不存在这种歧视的雇主。 
  
  另一方面是心理因素。就像不顾一切要升本的大专生往往存在学历上的自我歧视,就像那些拼命要考进名校研究生院的学生,往往存在着对自身普通院校背景的厌恶,这些都是对一些外在价值观的无意识内化,都是一种心理问题。所以,乙肝病毒携带者假使要特别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常常会表现得过度敏感和特别自卑,这些心理问题常常会加重就业障碍。比如被一家企业以某种理由拒聘,这对任何人,包括哈佛MBA都是寻常之事,但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会认为这是用人单位的托词。就我的从业经验,并不是所有的单位都有严格的体检制度,实际上有些单位根本就不像你自己那样关心你的健康。你没有必要特别强调你是个“携带者”,或者这样暗示自己。 
  
  每个人只要一份工作就够了!如果这是你的命运,学会接受它,而不是为此厌恶自己,也不要用别人的评价标准鄙视自己。每个人都要或多或少地在成长中付出一些额外的代价,只因为长得太丑,长得太矮,或长得太胖;身患残疾,有特殊疾病;家境贫寒,幼年丧亲,父母离异;脑子太笨,性格过于内向,学历太低或者学历太高……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乙肝病毒”! 
  
  我们要找到一双适合自己的鞋子,这对每个人来说都很不容易。如果你需要特殊尺码,就不妨调整心态,多逛几家鞋店,切不要削足适履。         
第34节:我该如何改变自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