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全力以赴 >

第24章

全力以赴-第24章

小说: 全力以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许多未婚患者抱怨说,他们正在交往的对象很少如实讲出他们的感情来。
  每星期二晚上参加集体心理治疗的珍妮,同一个叫做克里夫的男朋友来往了差不多一年。她每次来就诊的时候,都把他们恋爱进展情况的最新消息告诉大家。
  有一天晚上,珍妮对我们说,他们的事情出了个问题。使她很烦恼。“我们现在谈恋爱已经一年多了,相处得彼此也很满意,各方面都挺融洽。但是,有一件事使我非常伤心。克里夫从来没有说过‘我爱你’。”
  这个小组的患者耐心地听了珍妮诉说的苦衷,然后有几个人说了起来:
  ——“你怎么样呢?你对克里夫说过你很体贴他吗?
  ——“你对他表示过多少次爱慕之情呢?”
  ——“你们两个人完全是一样的!你们两个都害怕先说出口,怕冒这份险。”
  ——“要是你不肯把心里话全倒出来,为什么他就应该这样做呢?你们两个人都畏畏缩缩地不讲出爱意来!”
  开始,珍妮只是吃惊地看着大家。过了一会儿,她说:“是的,我认为他应该先说出口。不管怎么样,我是个女人。先说出口是男人的事情。”
  小组里有一个男人觉得烦了。“你净想着你这个道理了,珍妮!‘那是男人的事’这种无聊的说法,已经随着你们妇女解放运动而过时了!克里夫跟你一样也是惊弓之鸟!他也不愿意找没趣!”
  珍妮哭了起来。“我非常害怕提起说爱的话。要是我说爱他,他不说爱我,或者以后老说‘他爱我是因为我先说了爱他’,我可怎么办呢?那祥就一点意思也没有了。我可不想逼着他爱我。”
  我插嘴说道:“珍妮,你根据什么认为那样一来就是逼他爱你了?你们这两个慢性子人已经相爱一年多了!总得有一个人先开口表露感情。等你下决心说心里话的时候,你们两个人就都老了!你在小组里讲了好几个月,说你多么爱克里夫,你就对克里夫讲嘛!”
  珍妮一股劲地摇头,掉着眼泪说:“我不能讲,我太害怕了。”
  “你能不能写一封信寄给他?”我问道,“去文具店买一张印着谈情说爱内容的卡片怎么样?至少要把‘爱’字在信上写出来。如果你很怕当面说出来,可以第一步先写信。然后,稍过一段时间,还可以写一张纸条放在他的衣袋里,说:‘我实在觉得你特别好’。你可以慢慢来,给他一些暗示。要是你觉得立刻就说‘我爱你’太困难,就说点类似的话。去写吧!敢于表露感情,你们两个人都会亲近起来的。”
  第二个星期,珍妮早早就到小组来了,往每个人座位上放了糖果和一张纸条:“我对克照夫说了我有多么爱他。8月18目不要安排别的事——请你参加我们的婚礼!”
  ●
  我在心理门诊的时间里,有许多时间是为一对对夫妻提供咨询。其中有一些关系很好,来就诊是想要学会怎样更好地交流感情,防止将来破裂。也有一些来求医是希望改善他们的不愉快的生活和内容空虚的婚姻。在了解所有这些夫妇相互之间交往情况的过程当中,我常常发现他们由于害怕遭到抵制而不敢把自己的挚爱情意表露给对方,从而导致了他们所最害怕发生的事——破坏了双方的关系。男子汉也是人
  在我们的社会里,男人要表露自己的脆弱感情是最困难的,因为他们被陈旧的神话和特殊的恐惧束缚着。他们相信,如果暴露了自己的弱点,人们就会认为他们不是男子汉。这种顾虑从童年时代起就不断加强,有时终生都是如此,使得许多男人在觉得烦恼,孤独或者自己不行的时候不敢表露出来。
  我作为心理医生,特别有机会听到男女患者对我诉说他们心中的秘密、悲伤、烦恼和受到的屈辱。其中大多数男子在开始接受治疗的时候都向我说过:“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表示过一点‘软弱’的情感,从来没有说过一句丢人的话!”
  如果问起他们“你害怕吗?”他们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害怕?当然不怕!我从来没害怕过。”这些男子大多数人的感情经过很多年已经变得麻木迟钝了,所以他们说“从来没害怕过”倒是老老实实的话。
  健康正常的男子当然有时也会觉得害怕,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但是,直到他们在心理治疗当中对我建立了信任、建立起亲密可靠的关系,才真正坦露心腹,触及他们自己的脆弱情感。没有功夫哭
  在美国,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儿子长大以后有“女人气”,有些人连然对儿子表示一点温情都不肯。对于男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促使他们发展成为在感情上单调冷漠的人。男孩子一到七、八岁,再同别人有表示亲昵的身体接触或者任何一种意志不坚强的表现,父母就要给以惩罚,把这一类表现称作“禁止的行为”、“女人的毛病”。从历史上看,文化以及其中影响很大的文学艺术就是鼓吹这种起破坏作用的论调的:
  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
  
    ——《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二场
  有位叫做亨利的患者对我讲,他要想达到所有所谓的“男性标准”是非常困难的。“这年头作条汉子是真费劲,得要作到那么多的‘应该’和‘必须’,非集超人和上帝于一身不可。我总得装出一副战无不胜的模样,现在已经习以为常,根本没有闲功夫动感情,没有功夫哭。”
  亨利已经45岁,是个六英尺五英寸高的“运动员”,曾经是全市中学篮球代表队的明星。我同他谈起他遇到的问题时,他说:“在我们家里,从来不允许男人哭。我的全副心思都用在装扮成一个‘彪形大汉’,根本没有机会对任何事情感觉惋惜。我总得想办法作出‘正确’的样子,揣摸男子汉‘应当怎样’。否则,我的父亲就要对我大喊大叫。现在我还觉得象个小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爸爸就要跳着脚叱责我,‘你是怎么搞的?男孩子总得坚强,别那么娘儿们似的!只有女孩子才说软弱话,只有女孩子才哭。’”
  
  有些男人能够摆脱早期形成的这种不幸的束缚。一旦做到这一点,他就面貌焕然一新。恢复正常的男子形象,轻松自如地同别人交流感情了。男人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男子气概,就会象我的朋友、棒球明星史蒂夫·加维在1981年接受采访时所说的那样:
  “你曾经哭过吗?”采访人问道。
  “是的,”史蒂夫回答说,“我在看电影或者遇到过分伤心的事情时哭过。我觉得在某些情况下哭起来,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因为,你是在表露你的真实感情。有大男子主义思想,就不会表露真情,但是,洒出眼泪证明你通人情,能够爱别人。”向其他文化学习
  大多数男孩子被培养成感情淡漠麻木的男子汉,是美国社会的悲剧之一。
  我在欧洲求学期间,曾经看到过在其他文化背景下那些“令人满意的”男子汉行为标准。在地中海国家,男人们在兴奋的时候相互拥抱亲吻,坦率地表示热情和体贴,好象不在乎人家说“女人气”、“太动感情”。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很轻快,心里热乎乎的。
  我到远东、中东和南美洲工作和讲学的时候,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形。男人们对于我们在美国视为“女人气”的那些举动泰然处之,相互拥抱、亲吻、体贴都是习以为常的事。美国男人如果做出同样亲昵的举动,则有被旁人误解的危险。假如他们使着胆子拥抱一下,也觉得非马上相互在对方背上拍一拍不可。每当他们身体接近的时候,必须明白表示其中没有任何搞同性恋的意思。
  为什么生活在其他文化背景之中的男人,能够放心大胆地手牵着手散步,亲吻和拥抱,相互热情体贴,用不着顾虑被旁人认为“反常”或者堕落呢?为什么我们在美国这样害怕表露亲切和友好呢?为什么我们要放弃这么多的喜悦之情呢?不要再鼓吹这些荒谬的男子气概标准。男人也可以感情丰富、待人亲切、热烈奔放。男人们,要前进
  男人们,你们可以动手建立新的规矩,为男人“应当”是什么样子树立你们自己的样板。可以从亲吻拥抱你的儿子、父亲和男性朋友开始。
  你有多长时间没有对关系亲近的男性朋友或者亲戚说你爱他、关心他了?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拥抱男性亲友或者拉他们的手了?为什么要这样谨小慎微呢?
  不要再考虑你受到过什么教导,要作一个能冒风险使自己更快活、更感情丰富和亲切的人。限制和压抑自己的真实感情,并不是健康有益的事情。坦率而自豪地向每一个人表露你的奔放的感情,会增加你的自豪感和自尊心。
  对于女人来说,表达奔放的感情也是件可怕的事情。女人们虽然没有“大男子主义”之类文化方面的精神负担,但也害怕表露自己的脆弱感情,不敢同人亲昵。
  总之,不论男女,同性的美国人相互之间可以作出哪些亲热的表示,范围是很有限的,这是由于人们对于感情奔放抱小心翼翼态度的缘故。女人们相互拥抱亲吻是允许的,然而,容许她们热情和亲近到什么地步是很有限的。互相拉着手紧紧靠在一起呆一会是可以的,但相互接着、鼻尖对着鼻尖则时间稍长就不行。匆匆地轻吻一下脸是可以的,而接吻是不行的。
  不要再鼓吹这套无聊的礼仪!
  女人和男人现在都不应该再考虑自己的性别“应该”怎么表现,自己是怎样就要怎样去做。表露感情和亲切的接触是有益于精神健康的,不要因噎废食。有益于身心的温情
  有一位名叫哈里·F·哈洛的科学家曾经用猴子作实验,研究幼年对期同其他猴子有无身体接触对于后来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证明,在发育期间没有体验过柔软的身体接触的猴子,到了成年时候有很明显的不良后果,发生了包括性冷淡在内的一些特定的症状。有一些在单独关在一个笼子里的时候,一连几个小时有规律地痉挛颤抖。
  象那些猴子一样,在独居的时候感到痛苦难受的人太多了。他们与世隔绝地呆在公寓里,坐在电视机前或摇椅上消磨自己的生命。他们即便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处在最适于表示亲昵和表露感情的场合,也表现得很孤独。
  实际上,我们建立不起亲密关系的人,常常正是我们深深热爱的人。疏远是我们自已造成的。因为,打破种种障碍,作为相互依存和依赖他人的人去建立联系,是非常希奇新鲜的事。“永远正确”的人
  无论在家庭里还是在工作的地方,如果我们摆出一副十全十美的形象,结果同别人的关系就疏远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太多了。一点点烦恼和弱点也不能露出来,因为我们表现的只是自己的完美之处。我们以为这样做有助于赢得别人的尊重,而结果适得其反,别人反而回避我们、讨厌我们了。
  我在伦敦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实习期间,接触过一些少年犯。他们差不多都说自己的家长是这种“十全十美”的人:这些家长永远说自已是正确的,而孩子总是错的。他们都恨这种家长。
  在婚姻关系中,也能看到同这种少年犯与家长的关系非常相同的情形:一对配偶中,一方象是动辄申斥子女的正义的家长,另一方则扮演总是做错事的小孩子。
  配偶当中以家长自居的一方,老是反复强调他是负责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