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16章

历代皇陵-第16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周王陵】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郊区。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阳,到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灭,东周共有25位君王。他们死后都葬在了洛阳,然而,因历史久远,史籍失载,各代君王的墓地很难考究,从零散的文字史料和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东周王陵大致分周山、王城、金村三个陵区,陵区之间相隔数十里。周山陵区位于洛阳西郊,现存四个大冢,周山之颠的为周灵王陵,冢高38米,直径115米。陵前有清代乾隆年间洛阳知县龚松林所立“周灵王陵”石碑一通。在灵王陵东约750米处有三陵并列,称为“周三王陵”,俗称“三山陵”。中间的一座高34米,直径76米;东侧的一座高30米,直径65米;西侧的一座高26米,直径61米。据考证三王应为定王、悼王、赧王,但陵中墓主尚待考证。周山之上广植松柏,郁郁葱葱。

  金村陵区在洛阳市汉魏故城东北角的金村之东。史载有周敬王陵、周威烈王陵。1962年在陵区内发掘出一座大墓,长19米,宽14米,深12米,墓道长61米,可能是周敬王之陵。

  王城陵区在周王城东北,今小屯村一带,地面以无标志,现已发掘出四座级别颇高的东周墓葬,墓室宽阔,有棺有椁,随葬品很多,并发现带有“天子”字样的石圭,被认为是东周王陵所在。

  西周王朝世系表

  (公元前)

  陵 名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发文王之子1046—1043武王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诵姬发之子1042—1021成王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钊姬诵之子1020—996康王陕西咸阳渭城区周陵乡陵照村

  姬瑕姬钊之子995—977昭王河南登封市

  姬满姬瑕之子976—922穆王陕西西安长安县

  姬繄扈姬满之子921—900共王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艰繄扈之子899—892懿王陕西兴平市

  姬辟方繄扈之弟891—886孝王?

  姬燮姬艰之子885—878夷王?

  姬胡姬燮之子877—841厉王山西霍州市

  公元前841年,周朝平民暴动。厉王逃往山西霍县,诸侯拥周公、召公代行王权,周公、召公执政14年。

  姬静姬胡之子827—782宜王陕西省扶风县西北云塘村

  姬宫涅姬静之子781—771幽王陕西西安临潼区代王镇宋家村

  东周王朝世系表《春秋》

  (公元前)

  陵名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宜臼宫涅之子770—720平王

  姬林宜臼之子719—697桓王

  姬佗姬林之子696—682庄王河南洛阳西北庄王山

  姬胡齐姬佗之子681—677厘王

  姬阆胡齐之子676—652惠王

  姬郑姬阆之子651—619襄王

  姬臣姬郑之子618—613顷王

  姬班姬臣之子612—607匡王

  姬渝姬班之弟606—586定王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夷姬渝之子585—572简王

  姬泄心姬夷之子571—545灵王河南洛阳西南郊周山

  姬贵泄心之子544—520景王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猛姬贵之子520悼王河南洛阳市郊三山村

  姬丐姬猛之子519—477敬王河南洛阳市东郊金村

  东周王朝世系表〉《战国》

  (公元前)

  陵名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仁姬丐之子476—469元王

  姬介姬仁之子468—441贞定王

  姬去疾姬介之子440哀王

  姬叔去疾之弟440思王

  姬嵬去疾之弟440—426考王

  姬午姬嵬之子425—402威烈王河南洛阳市东郊金村

  姬骄姬午之子401—376安王

  姬喜姬骄之子375—369烈王

  姬扁姬喜之弟368—321显王

  姬定姬扁之子320—315慎靓王

  姬延姬定之子314—256赧王陕西凤翔县

  姬根255—249东周君 

  周朝先祖世系表

  陵名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姬弃帝喾之子

  姬不窟姬弃之子

  姬鞠不窟之子

  姬公刘姬鞠之子陕西彬县城东土陵村

  姬庆节公刘之子

  姬皇仆庆节之子

  姬差费皇仆之子

  姬毁瑜差费之子

  姬公非毁瑜之子

  姬高圉公非之子

  姬亚圉高圉之子

  公叔祖类亚圉之子

  古公檀父公孙祖类子太王陕西扶风县岐阳堡

  姬厉古公檀父子王季陕西户县西坡关村

  姬昌季厉之子文王陕西扶风县云塘村

  

  起5N点5N中5N文5N网5N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二章 三代(四)古蜀王朝

  (起6T点6T中6T文6T网更新时间:2007…4…10 20:33:00  本章字数:4677)

  

  夏、商、周三代王朝交替之时,在我国西南部的川西平原上同时存在着一个独立于中原王朝之外,与中原文明同步发展且高度繁荣,并与夏王朝共起,与周王朝同亡,地方千里,延续了近千年的奴隶制国家“蜀(鱼凫)王朝”。以前人们认为蜀国只是兴起于春秋之世,公元前316年灭亡于秦王朝的一个小国,而且史籍对蜀王朝的记载甚少且模糊不清,对于蜀国的历史多数人认为是不可靠的传说,故鲜为人知。 

  直到1986年在四川广汉南兴镇三星村两座商代祭祀坑的发现,才证实传说中的古蜀王朝不仅存在,而且是一个拥有灿烂青铜文化的文明古国,他不但是中国西部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而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之一,是中国古代文明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据古文献和考古研究证实,早在夏代以前,古羌族人蚕丛就在今岷江上游河谷之中的蚕陵(四川茂县较场乡,又称叠溪)建立了部落式国家,至今较场乡还有《蚕丛故里碑》。传说中国养蚕发明人、黄帝的元妃嫘祖就是蚕丛氏之女。《华阳国志&;#8226;蜀志》说:“黄帝为其子

  昌意娶蜀山(即岷江流域的岷山地区)氏女昌濮为妻,生子高阳,是为颛顼;颛顼称帝后封其后代于蜀,世为侯伯。历夏、商、周三代”。大约在夏代,蚕丛带着自己的部落沿岷江南下,进入成都平原,建都新津(今新津宝墩古城)。现在都江堰市西的蚕崖关、蚕崖市、蚕崖石等地名,仿佛就是蚕丛经由岷江河谷南出灌口(都江堰市灌口镇)进入成都平原的证据。

  《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年”。但此蜀王三代接替不一定是首尾相接,建国地点也可能不同。蚕丛之后,柏濩氏继位为王,并迁都崇洲(今崇洲双河村古城),有柏濩治导江(今都江堰境)之说。柏濩氏以后,鱼凫氏继位。鱼凫也是羌族的一支,在中原的夏末商初时率领本族自岷江上游进入成都平原,逐渐融合了蚕丛、柏濩两族,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古蜀王国,都城即是今天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原商王朝时期(公元前1600—1046)也就是蜀国鱼凫王朝时期。鱼凫王朝的军事力量非常强盛,甲骨文中就有商高宗伐鬼方蜀军从征的记载。

  鱼凫王朝后期,商末周初时,一名叫杜宇的濮人(西南地区古族名)率领其部族自朱提(云南昭通)进入蜀地,与江源(四川崇洲江源镇)的蜀族氏族联姻,娶江源氏女利为妻,势力逐渐强大。以后,杜宇与鱼凫王争夺王位,鱼凫王败亡湔山(今都江堰市西与汶川县交界地的茶坪山,古称湔山),杜宇成为新的蜀王,建都郫邑(四川郫县),并更名为蒲卑。

  杜宇王朝是一个比较强盛的国家,他“教民务农”,发展农业。《华阳国志》称杜宇王朝的疆域北达汉中,南抵今四川青神县,西有今芦山、天全,东至嘉陵江,而岷山和南中(今四川凉山州、宜宾以及云南、贵州)等地又是他狩猎的园苑。杜宇“自以功德高于诸王”,“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曰望帝(七国称王在战国,华阳国志记载有误)”。《华阳国志》的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杜宇王朝的疆域比较辽阔,至少拥有今四川盆地的西半部。而且势力较强恐怕也是事实。史籍记载,周武王兴师伐纣,蜀国曾经参与。杜宇王朝大约经历了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春秋初期,被后来的开明王朝所代替。

  据记载,楚地鳖灵部族一个叫开明的人善治水,率族人沿江而上,定居南安(四川乐山),传说今乐山离堆(乐山乌尤山)即为开明氏所开。杜宇末世,蜀地水灾为患,杜宇不能治理,请开明为相治理水患。于是开明凿金堂峡(金堂县淮口镇境),决玉垒山(湔山),成功地治理了水患,得到了蜀民的拥戴。不久,开明氏推翻了杜宇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了开明王朝。开明王朝的综合实力大大超过了杜宇王朝,因此,从开明二世卢帝起,蜀军就南征北战,东攻西讨,并曾“攻秦至雍”,进入战国,蜀国已成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强大国家,其北界已达陕南,汉中地区则全被蜀国占有;东界已过嘉陵江进入长江,势力远达鄂西清江流域。开明三世保子帝时,将国境西推至青衣江流域,将芦山一带收为蜀国的西方门户;保子帝还大举向南兴兵,沿岷江南下,征服獠、僰之地,使南中成为蜀国的南疆。形成了“东接于巴(重庆),南接于越(贵州中部),北与秦分,西奄峨(峨嵋山)嶓(嶓冢山)”的疆界,成为中国西南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国,号称西南诸侯之长。开明王朝甚至还有属国(如丹犁,四川丹棱境。僰,四川宜宾等)和分封的侯国(如苴侯,四川广元昭化镇)。

  古蜀王朝是一个经济与文化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在商代,古蜀王朝的青铜和金银工艺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其水平不亚于中原(三星堆出土文物只是其中一例);古蜀王朝也是水利事业修明的社会,金堂峡、玉垒山、乐山离堆都始凿于开明时期,秦蜀守李冰建设的都江堰,就是继承前人的事业,并加以完善的;古蜀的都城建设要比中原较早且大,三星堆商城遗址面积2&;#8226;6平方公里,成都商周遗址面积达15平方公里,大于同期中原城市;巴蜀文字被研究者认为是中国除汉字外唯一发现的先秦文字。

  战国时代,古蜀王朝虽然盛极一时,但同中原诸夏及秦国相比,却有着相当大的弱点。中原诸夏在战国之初就先后兴起了变法运动,改革田制、税制及兵赋之制,确立起了新的生

  产关系,推动了社会发展。而同一时期的古蜀王国,生产关系虽然已突破落后的奴隶制度,但仍属封建领主制,还没有转变为进步的地主制经济。古蜀王朝虽然沃野千里,物产丰富,但经济实力的增长速度却不适应政治形势的日益变化。不仅如此,在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秦国势力蒸蒸日上,连年发兵,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蜀国内部还内讧不断。公元前316年,开明帝亲率蜀军讨伐封至汉中重镇的弟弟苴侯,并占领了葭萌(广元昭化镇)。苴侯求救于秦国,于是,秦惠文王便以此为借口派张仪、司马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