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26章

历代皇陵-第26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0公里的纪南故城荆门纪山寺西北发现一处规模宏大的陵园建筑,可能是一处楚王陵,墓主待考。现已探明的楚庄王陵在荆州市江陵区城西8公里的八宝山中。八宝山古称龙山,山中古墓密集,其中楚墓最多,汉墓次之,兼有其他墓葬。楚庄王陵规模宏大,宛如山丘,光是陪葬墓就有10座。 

  

  起1W点1W中1W文1W网1W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楚国世系表 《西周》(公元前)

  (起7X点7X中7X文7X网更新时间:2007…4…13 21:03:00  本章字数:252)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熊绎鬻熊之孙1042—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艾熊绎之子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黔熊艾之子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胜熊黔之子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杨熊胜之子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渠熊杨之子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挚熊渠之子877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延熊挚之子876—848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勇熊延之子847—838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楚国世系表 《春秋》(公元前)

  (起2V点2V中2V文2V网更新时间:2007…4…13 21:04:00  本章字数:600)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熊严熊延之弟837—828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霜熊严之子827—822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循熊霜之弟821—800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鄂熊循之子799—791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义熊鄂之子790—764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坎熊义之子763—758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煦熊坎之子757—741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通熊煦之弟740—690武王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赀熊通之子689—677文王葬湖北南漳、保康一带

  熊企熊赀之子676—672堵敖被熊恽所杀

  熊恽熊企之弟 671—626成王自杀

  熊商臣熊恽之子625—614穆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似商臣之子613—591庄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审熊似之子590—560共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招熊审之子559—545康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员熊招之子544—541郏敖被熊围所杀

  熊围熊审之子540—529灵王自杀

  熊居熊审之子528—516平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珍熊居之子515—489昭王湖北当阳市磨盘山

  熊章熊珍之子488—432惠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楚国世系表 《战国》(公元前)

  (起1W点1W中1W文1W网更新时间:2007…4…13 21:05:00  本章字数:363)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熊仲熊章之子431—408简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当熊仲之子407—402声王被杀

  熊疑熊当之子401—381悼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臧熊疑之子380—370肃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良夫熊臧之弟369—340宣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商良夫之子339—329威王湖北荆州纪南故城

  熊槐熊商之子328—299怀王安徽省寿州市

  熊横熊怀之子298—263顷襄王河南淮阳市东南5公里

  熊元熊横之子262—238考烈王待考

  熊悼熊元之子237—228幽王安徽长丰朱家集李家孤堆

  熊犹熊悼之弟228哀王被负刍所杀

  熊负刍熊犹庶兄227—223被秦军俘虏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三章 西周十二诸侯 (十一)燕国

  (起3R点3R中3R文3R网更新时间:2007…4…14 20:44:00  本章字数:3050)

  燕国,西周十二诸侯、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始封君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周文王的庶子姬筮。周灭商前,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省歧山县西南),故称召公筮。周灭商后,武王封姬筮于燕(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8226;5公里处),并同时封尧的后代于蓟(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召公筮受封后,没有去就国,留下辅佐武王,任太保之职(与周公旦共掌朝廷军政大事),让其子去燕就封。以后,燕国吞并了蓟国,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西周时期,燕国主要活动疆域在北京地区,周围分布着许多戎、狄和霍貊(分布在今辽宁至朝鲜江原道一带、东夷的一之)部落,仅东南面与齐国相邻,因此与中原各诸侯交往较少,史书记载也欠祥,只知当时共11代燕侯,前8代不知名号,后3代为惠侯、厘侯、顷侯。春秋时期对燕国的记载也不多,且燕侯世系常互相矛盾。

  西周晚期,燕国北方常有戎、狄为患。据《世本》记载:为避山戎入侵,公元前697年,燕恒侯迁都临易(今河北省容城东)。公元前664年,齐恒公出兵救燕,才恢复了燕的疆界及与中原周王朝的联系,随后迁回了蓟。进入战国,公元前323年燕、赵、中山同时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但国势相对较弱。燕同齐、中山、赵国为邻,相互经常发生战争,到战国中期越演越烈。燕王哙时,大臣子之多谋善断,深得燕王哙的信任和重用,前318年,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子之,实行政治改革。子之行王事3年,与反对改革的势力发生矛盾,燕将市被与太子平起兵反叛,双方激战数月,死者数万,燕国大乱,市被及太子平被子之攻杀。这时,齐宣王在孟柯的劝说下,乘燕危机之时出兵伐燕,仅五旬即破燕都,燕王哙和子之被齐军所杀。中山国也趁机夺占了燕国大片土地,燕几乎亡国。公元前312年,秦、魏、韩联军救燕,败齐军于濮水之上。第二年,赵武灵王派兵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护送回燕,立为燕昭王。昭王立志报仇雪恨,卑身厚币,高筑黄金台,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相助,励精图治,燕国从此强大起来。这一时期,燕国北破东胡,将领土扩大到辽东,设上古、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疆域有今滹沱以北的河北中部、辽宁大部、山西一部,成为一方强国。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五国伐齐,连攻70余城,破齐都临淄,齐国当时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齐缗王逃入莒城被杀,齐人又立缗王之子法章(齐襄王)为君。燕军围即墨,城中推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5年之久。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燕惠王继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平庸的骑劫为将。齐将田单在即墨城用“火牛阵”反攻,重创燕军,收复了丧失的70余城,燕国也由胜转败,从此一蹶不振。到燕王喜时,燕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28年,秦趁燕、赵交战之机攻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逼进燕下都。第二年,燕太子丹派荆柯入秦刺杀秦王赢政,没有成功。之后,秦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之西,破燕下都。公元前226年,秦破燕上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虏燕王喜,燕国亡。

  燕自召公筮公元前1045年受封于燕到公元前222年灭亡,共历四十四王,八百二十三年。

  【燕国王陵】西周时期的燕国王陵在今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周遗址东南黄土坡村周围。此遗址发现于20世纪40年代,自1972年起多次调查、勘探、发掘。1995至1996年为配合国家夏、商、周三代断代工程,北京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系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琉璃河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现探明,燕国遗址墓地约5万平方米,始建于西周早期,废弃于西周晚期。墓地以京广铁路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各式墓葬及车马坑300余座。到目前为止,西区现已发掘23座陵墓和3个车马坑,其中7座墓有殉人8个。东区发掘27座陵墓和两个车马坑,墓的规格分大、中、小3类。大型墓有单墓道、双墓道和四墓道三种,其中M1193号为四墓道大墓。颇有特色的是M1193号墓的墓道在墓室的四角,长约4—5米,墓室口长7&;#8226;68米,东西宽5&;#8226;45米,深10&;#8226;25米,规模相当大。椁室置于墓室正中,由方木垒成,上盖椁板,椁室长3米,宽1&;#8226;8米,高1&;#8226;58米。墓室有熟土二层台,上置兵器、车马器和装饰品。双墓道墓葬为“中“字形,单墓道墓葬为“甲”字形,一般南墓道宽大呈梯形,墓道底端距椁室顶部尚有一定距离,不能直通墓室,这些特点很少见于其他西周墓。大型墓中出土的许多青铜器上刻有“鄢侯”铭文,“鄢”为古燕字。M1193号四墓道大墓虽然早年被盗,但仍出土文物200余件,仅存的3件青铜器中儡和盍都有铭文,内容相同,各43字,上铸“王曰太保”等褒扬太保召公筮之词和“今克侯于鄢”的册命,还有周王封燕侯援民疆土等内容。该墓规模甚大,有燕侯礼器,墓主应是一位地位显赫的燕侯,如召公筮或第一代燕侯。M1029号墓出土的铜戈上有“鄢侯”铭文,铜戟上有“鄢侯舞戈”、铜泡上有“鄢侯舞易”等,为燕侯生前用器,该墓主也是一位燕侯,其他待考。燕国何时将都城由琉璃河迁到蓟,因史无记载,一直悬而未决。但《韩非子&;#8226;有度》说:燕襄王(襄公)“以蓟为国”。襄公在位是在公元前657至618年,相当于春秋中期,本书遵从西周说。那么,琉璃河墓地至少埋葬着燕国15位王侯。

  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的燕国王陵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一带,具体位置应在今复兴路会城门向南至北蜂窝路以内;今白云观至头发胡同以内。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3公里。据《水经注》记载:城外南北均有燕王陵。可惜今在城区内,已不可考。

  战国中晚期燕国王陵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2&;#8226;5公里燕下都遗址的东城内西北角。这里埋葬着自恒公,除燕王喜以外的8个侯王及其王后和夫人,他们是恒公、文公、易公、燕王、昭王、惠王、武成王、孝王。这8个王陵以古河道和一道墙相隔分为南北两个墓区,南为九女台墓区,北为虚粮冢墓区。虚粮冢墓区在《水经注》中称为“柏冢”,虚粮冢内有13个高大的封土堆,由北向南分成四排;九女台墓区有10封土堆,分成两排。它们每排代表一位燕王,这种陵墓形制在《周礼&;#8226;春官&;#8226;冢人》中叫做“公墓”。公墓设在都城之内是春秋前的常制,但是进入战国后,不少列国已将公墓移到城外,而燕下都王陵仍设在城内西北偶隅,说明当时燕国仍遵古制。

  王陵封土最大的长宽40至55米,高7至15米;多数长宽15到30米,高2到7米,规模相当宏大。九女台墓区北排中间16号墓已发掘,其封土长宽均30余米,高7米。墓已被盗,但仍出土仿铜陶镬鼎2件、大牢九鼎1套、大牢七鼎2套、盖鼎4件、陶簋2套等,鼎簋之数符合王制,证明这是一座王陵。1996年在燕下都遗址南2&;#8226;5公里处的解村村东发现14座人头骨丛葬坑(其中7座有封土),并发掘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