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33章

历代皇陵-第33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魏国先祖世系表

  (起1X点1X中1X文1X网更新时间:2007…4…19 13:11:00  本章字数:155)

  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毕万毕公高子毕卿待考

  毕万之子武子待考

  武子之子悼子待考

  魏绛悼子之子昭子待考

  魏赢昭子之子待考

  魏舒魏赢之子献子待考

  魏侈魏舒之子待考

  魏侈之子恒子河南辉县市东固围村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五章 战国七雄 (三) 赵国

  (起4E点4E中4E文4E网更新时间:2007…4…19 22:09:00  本章字数:2068)

  赵国,春秋时晋国六大夫,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开国君主为五帝之一颛顼的后代赵籍。夏朝时,颛顼的孙女、女修生大业,大业娶少典之女女华,女华生伯益。伯益在舜时为舜管理山川、驯养鸟兽,后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弗(今山东曲阜市东南),赐姓赢,故伯益又称大弗、弗伯。伯益在大禹晚年的时候被定为继承人,但被大禹的儿子夏启杀害。

  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商代,大廉的后代孟戏、中衍为商王驾车。中衍的后代中谲在朝中为臣,守西部边疆。中谲的儿子蜚廉在商纣时为臣,助纣为虐。蜚廉的儿子恶来也是商纣之臣,他力大、好进谗言、毁谤诸侯,周武王灭商后被杀。蜚廉生子季胜,季胜的曾孙造父为周穆王驾车。一次,穆王出游时,徐国(今江苏省泗洪县)叛乱侵周,造父驾车日行千里返回,给穆王赢得了时间,平定了叛乱。事后,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以后,造父的后代以封地为姓。造父以后6世到奄父,奄父的儿子叔带在周朝为臣。那时,周幽王无道,叔带弃周到晋国为臣。叔带5世到赵夙,公元前661年,赵夙驾车随晋献公讨伐魏、霍、耿等诸小国,事后,晋献公封赵夙为大夫,并将耿地(今山西河津县南10公里、汾水南岸王村,古称耿乡)封给他。以后赵夙的后代共孟、赵衰、赵盾、赵朔、赵武、景叔、赵鞅、赵无恤、赵嘉、一直到赵浣,10世都为晋国大夫。约公元前497年,赵鞅迁都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晋源镇与古城营村一带)。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分晋,赵最强大,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部,河北西南部。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赵籍为诸侯,建都中牟(今河南鹤壁市)。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到赵武灵王时,他改革军事,胡服骑射,先后攻灭中山国(河北平山县),打败胡林、楼烦部族,扩地北到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到山西北部雁门山(今山西代县一带),后又攻灭代国,取得了代国河北、山西、内蒙的36个县。公元前206年,赵孝成王时,赵同秦激战于长平(今山西高平)秦大破赵军,史载秦军坑杀赵军降卒40万,国力大损。此后,赵与秦和北燕之间连年战争不断,国力耗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剪、辛胜击赵,破邯郸,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破代,虏代王嘉,赵(代)国灭亡。

  赵国自赵籍公元前403年开国至公元前222年被秦所灭共历十王,一百八十二年。  

  【赵国王陵】赵国早期王陵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古晋阳城1&;#8226;5公里处。古晋阳城自赵鞅迁此共历5侯,74年。1987至1988年,在汾水与西山之间的古晋阳城外郭城发现了赵氏家族墓地。据古文献记载,外郭城内还有内城或宫城,但位置和形状均不明朗。发掘出的251号墓是一座大型诸侯墓,时代相当于春秋末期。墓没有被盗,出土各种文物500多件。墓室呈方形,为竖穴土坑,深达13米。椁室上覆4米厚积石,积石之上和木椁周围填有木炭。据判断:木椁原长6&;#8226;9米,高10米。随葬品中有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其中一尊圆形方耳三足镬鼎,口径达1&;#8226;1米,高1米,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大的青铜鼎。青铜器还有扁壶、盖豆、鬲、小鼎、小方壶、盘、炭炉、儡、扒子等,铜器上有蟠螭和蟠虺,制作为高浮雕,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还有编钟19个和石磬,车马器和兵器。墓主人身带玉佩,两旁有壁、珑、璜、环、料珠、陪葬铜剑四把、黄金带钩4根、销银带钩2根,均刻有精美花纹。墓主估计是赵简子或其儿子赵襄子,其他王陵待考。

  【赵国中晚期王陵】在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15公里邯郸县的三陵乡陈三陵村和工程乡周窑村及永年县两岗乡的温窑村。因3个乡的地界相连,故为一个陵墓区,陈三陵村3座,温窑村2座,5座陵分别筑在5座小山上,山顶上有陵台,以山为基,台面平坦,呈长方形,中部有一两个高大的封土堆,台周围以夯土加固,沿下为斜坡,东边是笔直的宽60米以上的坡状大路,直达山顶,规模壮观,气势雄伟。赵国自敬侯迁都邯郸共历8王,158年。除末代王赵迁投降秦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省房县),还应有7座王陵,史书记载:赵肃侯葬常山(今河北石家庄元氏县),武灵王葬灵丘(今山西大同市灵丘县),余五王侯(敬侯、成侯、惠文王、孝成王、悼襄王)葬处无记载,正与邯郸王陵相符,可判定这是他们的陵墓。墓早年被盗,随葬品无存,墓主待考。赵王陵区最大的为温窑一号陵,它的陵台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16米,中间的封土长69米,宽47米,高3米。除陈三陵村西北的二号陵和温窑二号陵陵台中部各有2座南北并列的封土堆外,其余3台只有一座封土堆。各陵区内除大墓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墓,有的有封土,有的不明显,应是大墓的陪葬墓。【赵国王室墓地】在今邯郸市西郊百家村。1957至1959年在此发现战国时期墓葬102座,现已清理出49座,按墓的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其中有5座墓中有殉人,一般殉1至3人,共殉9人,人殉在赵国王室墓葬中普遍存在,说明赵国文化习俗的落后性。

  

  起4E点4E中4E文4E网4E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赵国世系表 《战国)(公元前)

  (起3B点3B中3B文3B网更新时间:2007…4…19 22:10:00  本章字数:337)

  帝王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赵籍赵浣之子403—387烈侯山西太原市晋源镇

  赵章赵藉之子386—375敬候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种赵章之子374—350成侯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绁赵种之子349—326肃侯河北石家庄市元氏县

  赵雍赵绁之子325—299武灵王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

  赵何赵雍之子298—266惠文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丹赵何之子265—245孝成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偃赵丹之子244—236悼襄王河北邯郸县陈三陵村

  赵迁赵偃之子235—228幽穆王被秦流放到湖北房县不知所终

  赵嘉赵迁之子227—222代王河北省蔚县猫八庄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赵国先祖世系表

  (起1N点1N中1N文1N网更新时间:2007…4…19 22:11:00  本章字数:408)

  陵名先祖姓名世 系生卒年代在位年代庙号谥号死因及陵址

  女修颛顼孙女夏王朝

  大业女修之子

  伯益大业之子

  大廉伯益之子

  孟戏大廉玄孙商王朝

  中衍孟戏之弟

  中谲中衍玄孙

  蜚蠊中谲之子

  恶来蜚蠊之子周王朝

  季胜恶来之弟

  孟增季胜之子

  衡父孟增之子

  造父衡父之子

  庵父造父四世孙

  赵带庵父之子

  赵夙叔带三世孙

  共孟赵夙之子

  赵衰共孟之子成子

  赵盾赵衰之子宣子

  赵朔赵盾之子

  赵武赵朔之子文子

  景叔赵武之子

  赵鞅景叔之子简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无恤赵鞅庶子襄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嘉赵无恤之第恒子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赵浣赵无恤侄孙献侯山西省太原市晋源镇

  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五章 战国七雄 (四) 中山国

  (起6H点6H中6H文6H网更新时间:2007…4…20 21:04:00  本章字数:1427)

  中山国是春秋晚期北方少数民族狄族的分支白狄所建。狄族是北方以游牧为业的少数民族,主要活动在今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陕西省之间。狄族的种姓繁多,如白狄、赤狄、长狄等。春秋时,狄族活动最盛,曾灭邢(今河北邢台市)、卫(今河南省淇县)、温(今河南济源市)等国,并曾西侵周、郑,东侵齐鲁,为当时华夏地区的劲敌。白狄,厘姓。原居住在陕西省延安一带,后东迁到河北境内。白狄曾建有肥(今河北藁城市,公元前530年被晋所灭)、鼓(今河北省晋县,公元前520年被晋所灭)、鲜虞(今河北省唐县,公元前510年被楚所灭)等国。公元前506年鲜虞又复国改名中山,建都于顾(今河北定州市)。公元前489年以后,中山国屡遭晋国攻打,以至亡国。公元前414年,中山文公在顾(今河北正定东北30公里的新城铺镇)又重建中山国。公元前406年又被魏所灭,并派公子击驻守中山。公元前378年中山恒公又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平山县),由此中山国开始强大。中山国盛时的疆域有北自河北安新县经徐水向西到燕长城,南到今河北赞皇、高邑一带,西到太行山麓,东到河北衡水,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23年,中山国和魏、赵、韩、燕同时称王。以后,中山遭到赵国接连不断的攻打,终于在公元前296年被赵灭亡。中山国君厘尚被送回老家肤施(今陕西榆林市东南无定河北岸)。

  中山国自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复国至公元前296年被赵所灭历六王,一百一十八年。

  【中山国王陵】中山国二次建都于顾,前后共历一百零三年,王陵尚未发现。战国中期的中山国王陵在今河北省石家庄平山县三汲乡。此处共有编为一至六号的6座大墓,分处于两个陵区之间。一处在中山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的西灵山南坡高地上,一二号墓东西并列;另一处在灵寿故城内西北部,三至六号墓东西向错列。1974至1978年发掘了一和六号墓。经考证,一号墓为中山王堞的墓,此墓封土高15米,底边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自下而上呈三级台阶状。上面有台榭式建筑遗址。规模巨大,墓室平面近方形,每边长29米,南北两边各有110的墓道,墓室内分椁室和3个库。一号墓出土文物极为丰富,是故城考古发掘的重要发现,两个墓早年均以多次被盗,一号墓椁室仅出土一件中山王陵“兆域图”铜板,这是一份王陵建筑的设计图,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发现,说明战国时期已有专司王陵建设的部门和官员,对研究中国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外藏库出土铜列鼎9件,还有四盍及扁钟、石便磬等随葬礼器,具有可与天子相比的王者规格,出土的“山”字形铜制大型礼器5件,最高者达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