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历代皇陵 >

第68章

历代皇陵-第68章

小说: 历代皇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苟且偷安之风弥漫于上层人物的东晋,真正愿意北伐的仁人志士真是凤毛麟角,而对于他们的意愿,司马睿还要极力加以限制。当时著名的爱国将领、晋范阳国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人祖逖是北方的名门望族,八王之乱后期率亲党百家南迁到淮泗一带(今江苏淮安市)。

  时任琅琊王的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镇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祖逖痛心于山河破碎,社稷倾覆,百姓流离失所,到京口后就把收复中原、复兴晋朝作为自己的责任。他多次上书司马睿说:“晋室之乱,实为藩王争权,自相诛灭,才使胡人乘机攻进了中原。现在中原的百姓遭到胡人的残酷迫害,人人都想起来反抗。只要大王下令出兵,豪杰志士必然踊跃响应,则失地可复,国耻可雪”。并一再请缨北伐。可司马睿根本就没有恢复中原的打算,但又不好拒绝祖逖的请战,于是就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拨给他一千人的粮食和三千匹布,至于人和武器,他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就这样,祖逖并不气馁,他毅然带领随他一起南迁的几百家乡亲,组成一支队伍,渡江北上。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举起船桨,用力拍打船舷,豪迈的向大家说:“我祖逖今天过江,如果不能打败匈奴,收复中原,我就再也不回去了”。祖逖激昂的声调和豪壮的气概,使随行的壮士个个感动,人人激奋。到了淮阴,他们停下来,一面打造兵器,一面招兵买马,很快就有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凭着这两千多人马,祖逖开始了北伐。祖逖的军队一路上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复了许多失地。当时长江以北还有不少豪强地主,趁中原大乱的机会,占据堡坞,互相争夺,祖逖说服了他们停止内战,跟随他一起北伐。到320年,祖逖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全部国土。正当祖逖操练士兵,扩大兵马,准备越过黄河,收复河北之时,司马睿害怕祖逖威望过高将来不易管束,就派心腹戴渊为征西将军,掌管北方司、兖、豫、冀、雍、并六州诸军事,以限制祖逖的权力,戴渊虽有才能,但气量狭小,骄傲自大。受任以后,对祖逖处处刁难,完全不让祖逖发挥作用。祖逖看到自己不再被信任,收复中原,复兴晋朝的理想在也不能实现了,心中无比忧伤和愤怒,终于病倒了。321年9月,祖逖怀着没有实现的理想,含恨离开了人间。

  司马睿即位以后,不但不思北伐。他还在朝廷内部制造磨擦,致使东晋王朝几次发生内乱。王敦是北方的世家大族,王导的从兄,娶武帝的女儿襄城公主为妻,曾任青州刺史。八王之乱后期,他散尽资财,弃青州刺史单骑回洛阳,跟随司马睿渡江南下,任扬州刺史、都督征伐诸军事、总征讨,后加封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王敦与王导同心翼戴,扶司马睿登上皇位,是东晋的开国功臣。司马睿即位后,拜王敦为侍中、大将军、江州、荆州牧,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市)。随着威望和权利的增强和长江上游优越的军事、经济条件,王敦开始逐渐狂妄自大起来。当时的侍中,丹阳尹刘隗对司马睿说:“荆州牧威权太盛,以后不可制,应置心腹以作准备或诛尽王氏”。司马睿也对王敦的骄横有所不满,就听从了刘隗的意见,重用刘隗、刁协、戴渊为心腹,以抵制王氏的势力,对王氏兄弟也渐渐的疏远起来。刘隗等人采用“崇上抑下”的方法维护皇室的威权,如征调大批世家大族的奴僮和依附他们的门客,以充兵役,引起了王氏大族的不满。这样,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内部出现了裂痕。322年正月,王敦终于以讨伐刘隗为名在武昌发动叛乱,同时,王敦的党羽龙骧将军、吴兴太守也在吴兴起兵配合。王敦的军队一路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石头城(今江苏南京清凉山),守将周札开门投降,王敦占领了石头城。司马睿命刘隗、刁协、戴渊等率军攻打王敦,但均大败,刘隗逃往后赵,投降了石勒。司马睿无奈,只得让百官到石头城看望王敦,并拜望敦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江州牧、封武昌郡公。王敦辞而不就,把刁协、戴渊、周札等人杀死后,也不朝见司马睿就回武昌去了。以后,王敦便在武昌遥控朝政,为所欲为,四方贡品多入其家,将相大臣悉出其门,兄弟子侄皆居要害,总之,朝廷军政大权全部集中在王敦兄弟手中。司马睿眼睁睁的看着王敦飞扬跋扈,逼辱朝廷,却又无可奈何,他没有平定王敦之乱的才能,终于忧愤成疾,于322年11月抱恨死去,时年47岁,在位7年。史称元帝司马睿“恭俭有余,而明断不足,故大业未复而祸乱内兴”。这是对司马睿公正的评价。

  

  起6H点6H中6H文6H网6H授权发布好书尽在cmfu





  正文 第八章晋王朝(五)楚(桓玄)王朝

  (起8G点8G中8G文8G网更新时间:2007…5…7 20:04:00  本章字数:8566)

  桓玄,一名灵宝,字敬道。东晋僬国龙亢(今安徽淮远县龙亢集)人,东晋时大司马、南郡公桓温之子。桓玄祖孙三代都在朝廷为官,祖父桓彝初为荆州主簿(主管府内众事),后至尚书吏部郎(掌管图书、奏章、起草文书之主官),与王导、卫将军庾亮、江州刺史温峤等深受明帝司马绍(东晋第二位皇帝)亲待。父亲桓温娶明帝之女南康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徐州刺史。穆帝(东晋第五位皇帝)时,桓温率兵灭掉了十六国之一的成汉政权,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以后,桓温又多次北伐取胜,曾一度收复洛阳,并多次建议朝廷移都洛阳,但东晋朝廷无志北还。哀帝(东晋第六位皇帝)时桓温被加授侍中、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等煊赫的官衔,成为东晋最有势力的人物。桓温曾挟持、专权了东晋穆帝司马聃、哀帝司马丕、废帝司马奕、简文帝司马昱四代皇帝。随着权力的增加,桓温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曾说:“男子汉不能流芳百世,也应该遗臭万年”。但他还没付诸行动,就病死在建康。

  桓温死后,五岁的桓玄继承了父亲南郡公的爵位。青年的桓玄长得相貌奇特,英俊潇洒,而且知识广博,长于文章。他常以自己的门第、才识为荣,并以豪杰自居。但朝廷因为其父曾有过不臣迹象,所以对他有意压抑,因此到392年他23岁的时侯,才当了个太子洗马(太子出门前执掌仪仗队)这样一个很不吃香的官。后来虽补了个缺,出京当了一个义兴太守,但他仍然郁郁不得志。有一次,桓玄去当时的权臣,孝武帝的弟弟,琅琊王司马道子的府上做客,正赶上司马道子喝醉了酒,司马道子醉眼朦胧的当着许多人的面问桓玄:“桓温晚年想做贼,是何缘故”?弄的环玄伏在地上浑身冒汗,狼狈不堪,从此,环玄对司马道子恨的咬牙切齿,但又无可奈何。不久,他登上高处,看着眼前浩荡的太朔,回想起父亲是何等得显赫,如此高门元勋,如今竟受世人毁谤、侮辱,不由得感慨万分,长叹一声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于是,辞官回了南郡自己得封国。南郡,先秦时为国地,秦时始置郡,治所在江陵(今湖北)。东晋时辖江陵、编、当阳、华容、若、枝江、旌阳、州陵、监利、松滋、石首11个县,隶属荆州。南郡是桓氏世代盘踞的地方,桓玄回到江陵后,开始整顿兵马,等待时机。他在江陵为所欲为,当地的百姓都很怕他,就连荆州刺史殷仲堪对他也要退让三分。司马道子是孝武帝司马曜的同母弟。孝武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谢安曾感叹他的聪颖精明不亚于其父简文帝。孝武帝十岁登基,十四岁亲政,在中书令谢安的辅佐下,也颇有些作为。然而他沉溺于酒色,经常长醉不醒,醒后过问政事的时候也很少,国家大事都交给了司马道子处理。这样,司马道子恃宠骄恣,结党营私,势倾内外,许多人都来巴结他。司马道子也特别爱喝酒,整日于孝物帝在宫中饮酒作乐,把政事又托付给了他的心腹王国宝。司马道子常常喝的烂醉如泥,丑态百出,平日里对皇帝也缺乏尊敬。司马道子的所作所为,孝武帝也耳闻目睹,但碍于手足情分,下不了废黜的决心。于是,他开始重用皇后的哥哥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雍州刺史郗恢、卫将军王昫等人,以制约司马道子。司马道子也引用自己妃子之兄王国宝及其弟王绪等人为心腹,朝廷内部分为两股势力,兄弟俩开始矛盾起来。

  396年9月,孝武帝被张贵人所杀,他的长子司马德宗继位,是为安帝。晋朝的奠基者司马懿和创建者司马炎都是以谋略著称于世,但他们的后代却偏偏出现了两个白痴,一个是西晋的惠帝司马衷,一个就是东晋孝武帝的儿子安帝司马德宗,这可能是天意吧。司马德宗比司马衷更为过之,他从小痴呆,口不能言,不能分辨冷暖饥饱,日常生活全凭他的弟弟司马德文照顾。这样一个痴呆皇帝连自己都不会管更别说要治理国家了。因此,国家政事都委托给了司马道子。孝武帝王皇后的哥哥王恭被重用以后,这时以势霸一方,他也想有所作为,无奈一直被掌握朝政的司马道子排挤、压制。孝武帝死后,他对司马道子在朝中胡作非为很是不满,而司马道子对他也是有忌惮、又愤恨,两人都视对方为心腹大患。司马道子贵为皇族,树大根深;王恭是外戚,一时难以除去司马道子。而作为司马道子心腹的王国宝并没有什么靠山,只是为虎作伥,而且臭名远扬,拿他开刀以反对司马刀子是为良策。于是王恭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历数王国宝的罪状,于397年4月与荆州刺史殷仲堪联合起兵讨伐王国宝。司马道子无力反抗王恭和殷仲堪的军队,只得杀了王国宝和王绪,请求王、殷退兵。第二年,王恭又以讨伐王愉(王国宝的异母兄、时任江州刺史)、司马尚之(司马道子的恣议参军)为名反晋,殷仲堪、扬佺期(荆州司马、南郡相)、桓玄也起兵响应。这次司马道子没了主意,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了他的儿子司马元显,自己则每日饮酒作乐。于是,司马元显自任征讨都督,讨伐王恭。王恭一向自负,他起兵讨伐王国宝全仰仗兖州司马刘牢之,但他又以自己的私兵监控于他,刘牢之因此怀恨在心。司马元显知道此事后,便派人去说服刘牢之并许诺事成之后将王恭的位子授予他,于是刘牢之战前倒戈,杀死了王恭。在王恭讨伐王国宝的过程中,桓玄崭露头角。397年王恭派人与殷仲堪联络起兵讨伐王国宝,桓玄得知后,巴不得天下大乱,他才能一显身手,便极力劝殷仲堪与王恭联合起兵,同时趁机招兵买马,树立亲信,发展自己的势力。王恭第一次起兵,他积极响应并乘机向朝廷请当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怕他在荆州还会造事生非,便顺水推舟让他当了广州刺史。桓玄当了广州刺史,却不离开荆州。王恭死后,桓玄与殷仲堪、扬佺期回师寻阳(今江西九江)主盟抗拒朝命。之后,三人又相互猜忌,勾心斗角。399年荆州大水,桓玄乘机袭击江陵,杀了殷仲堪和扬佺期,平了荆、雍二州,占据了长江中上游广大地区。

  398年,在朝廷争斗的同时,司马元显征发各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