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尼克李森与索罗斯 >

第51章

尼克李森与索罗斯-第51章

小说: 尼克李森与索罗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额瘦削,嘴唇很薄,身材魁梧,极富热情。头发很短,声音平板而略显沙哑……” 

  于是,人们以为他是个粗俗的人,而且惊奇地发现他与别人毫无二致。《监护人》上曾写道:“他看上去并不凶,样子平和,略带匈牙利口音,一派欧洲显贵的气度。前额上的皱纹,是在商场上冥思苦想留下的岁月印痕,亦显露出他极为推崇的学者风范。” 
  《观察家》的一位作者认为索罗斯极具欧洲人的气质。“他体魄强壮,气度优雅,带着抹不掉的贵族气息和不温不火的奥地利及匈牙利中层社会的态度。早期,人们很容易地把他想象成这样:坐在维也纳一个古老的咖啡厅中,一边吸着摩卡咖啡,一边与托洛茨基下棋。” 

  英国报纸《独立者》给予索罗斯如下评论:“他不是80年代上演的有关华尔街影片中那个完美无暇的戈登·格科。他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十岁,可能是由于他坚持不懈地打网球,并对纽约所提供给极其富有的人们的那种奢华的生活方式缺少好感。他既不吸烟,也不饮酒,对食物的口胃也是中等。他看上去更像一位治学严谨、不修边幅的中欧国家的教授。” 

  到了70年代未80年代初,索罗斯深深感到投资带来的痛苦。这种源于投资增长的方式远远超出他想象的控制范围。 

  然而,他是一个能逢凶化吉的幸运者。他继承了父亲的这种技能,并在二战中于1944年在布达佩所为了躲避纳粹使用过这种技能。在金融市场中,求生有时意味着能迅速撤退。在80年代初期,索罗斯就是这样做的,他采取低调态度,他让别人管理基金会。 

  然后,他做最终的决定。他希望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东西,不仅仅只是投资上的成功。他不是享乐主义者,所以金钱能带给他的东西是有限的。他想把钱用在有益的事情上。因为他无需征得家人或董事会的同意,因此一旦他决定如何用钱,他就可以径直地去做,把钱投出去。 

  这种自由与权利,使他能够充分细致地考虑自己的决定。最后,他作出了一个重大的决策,首先在东欧,然后在前苏联投资,以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 

  索罗斯离开匈牙利己有数十年之久,因为他不愿遵循统治这个国家的社会制度。这种思绪壮大于东欧与苏联的“闭塞”国家冒犯了他的原则,因为他深深笃信美国与西欧的政治自由与经济自由。 

  通常一些西方政府,有时是一些私人基金会,妄图在这些国家造成凹痕。然而,西方从来没有人想过要引起如此深远的变化。 

  索罗斯认为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挑战。正如他教自己在投资上所作的一样,他将缓慢起步,认真监察整个过程,谨慎地运用资金。他希望——这是个长远的希望——能开启这些闭塞国家的大门。 

  他想利用自己的金融资产,在东欧及苏联的民众中制造影响,要产生影响且不引起怀疑很难做到,要赢得政治权威人士同意他的作法也许并非不可能。然而,他想试一试。 

  事实上,1979年在南非他就开始了援助行动,只是最终功亏一赘。然后他转向东欧,于1984年在匈牙利建立了一个根据地。后来,他分别在东欧的其他地方和苏联也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 

  刚刚在这些国家的一些地方站住脚,有点成绩,这些国家政府的怀疑与敌意便纷至沓来,尽管后来索罗斯的基金会非常火爆。到叨年代中期,他为这些基金会捐赠了几亿美元。在1992年和1993年,索罗斯捐购了5亿美元,并承诺再捐赠5亿美元。1993年,他给俄罗斯的捐款比许多西方政府还多,虽然他曾声称那里的形势是“灾难性”的。 

  乔治·索罗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已经变成了乔治·索罗斯一一一世界最大的慈善家。 

  从多瑙河到乌拉尔,他成了西方最重要的私人捐赠者。许多人赞誉他是圣人,债世疾俗者骂他是入侵者。最终,索罗斯找到了一个方法以示区别,既赢得了尊敬,又在华尔街与伦敦之外成绩斐然。 

  旨在打开阔塞国家的慈善行为带给他的满足感,远远超出了积蓄财富本身。同样也带给他更多抛头露面的机会。他喜欢出风头——确实,他渴望有这样的机会,因为他有兴趣让全世界知道,他不仅仅只是一位罕见的巨宫。 

  然而,索罗斯并没有完全满足,因为他知道公众希望他透露投资过程中的秘密。他想出风头,但只想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他想尽可能保持住他的个人隐私,但他的形象太高大了,他的业绩太丰厚,他涉及的范围太广阔。 

第三章 我是上帝




  “我懂得的一点就是为了钱而去赚钱就如同炊烟上天一般,财富于人也许是极为沉重的负担。” 

  第一节 蓝色狂想曲 

  一位精神病专家,如果被要求的话,经常能猜测出这些梦想背后的原因:这个孩子太爱他(她)的母亲,或是根本不爱。这个孩太崇拜他(她)的父母,或是情况恰好相反。 

  然而,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孩子认为自己是上帝呢? 

  乔治·索罗斯成长于20世纪30年代布达佩斯中上等级的环境中。与同龄的其他孩子一样,他有许多朋友,爱好运动。行为举止与其他孩子别元二致。那么,对他的梦想该作何种解释呢? 

  把乔治·索罗斯这个小孩的与众不同的想法解释成稍纵即逝的白日梦或许会简单些。一个成年人已有迹象表明,他已长大,脱离了那些救世的想法。 

  然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他没有出示任何标志。退却的姿势或是注脚,说明他不再坚持这样狂放的想法,只是建议别人相信他是一个神人,这一点很难做到。 

  “事实上,他在一本书中写道,“从孩提时代起,我就拥有相当强烈的救世梦想,但我不得不控制,否则,它们会给我带来麻烦。” 

  他控制这些梦想的方法之一,就是尽可能不去提它们。一次极为罕见的机会,他曾提到过这些梦想。那是1993年6月3日,他告诉《独立者》这家英国报纸:“当你把自己当作什么神时——世界的造物主一一一那就成了一种病,但现在我对此感到很舒服,因为我开始不带这些梦想去生活。” 

  索罗斯在1987年出版的《金融指南》一书中,对他的这些梦想作了详细论述。他披露道,对于他来说,青年时拥有这样的信念是很痛苦的。这种他不愿意别人知道的秘密成了一种负担。 

  “当我承认我经常对自己个人的重要性有夸大的想法时,相信读者不会惊讶。、坦率他说,我曾梦想自己成为一种神,或是像凯恩斯一样,甚至比他更好的经济改革家,或是成为像爱因斯但那样的数学家。强烈的现实感使我意识到这些想法不出格,于是我把它们做为负罪的秘密藏了起来。在我成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是使我相当不快洁的一个原因。当我步人社会,现实离我的梦想如此之近,让我能够承认我的秘密,至少可以对我自己承认。勿庸说。结果我感到更快乐。” 

  多么令人吃惊的想法一一一现实离他梦想成为上帝的心愿更近了。 

  难道乔治·索罗斯真的是说,他现在作为一个成年人,一个成功的金融家,一个慈善家的生活,与孩提时代梦想自己成为上帝的心愿在某种程度上,是近似的? 

  显然,他的意思正是如此。 

  索罗斯没有详细他说明,为什么他认为自己是上帝,做这种声明有什么意图。或许,如果要求解释的话,他会劝导人们相信他只是在开玩笑,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上帝。他甚至在到处拿自己孩提时代的感情开玩笑。一位记者曾对索罗斯建议,说他应该被任命为教皇。 

  “为什么?”他问道。“我现在是教皇的老板。” 

  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即使已经成年,仍相信他拥有独一元二的天赋。 

  乔治·索罗斯像上帝。 

  即使这听起来不那么真实,至少可以帮助解释他儿时曾拥有并将之带人成年的这种巨大的自信心。 

  因为乔治把自己几时的梦想作为一个秘密藏匿起来,所以他早时的故友不记得他曾坚持说自己是神圣的。这一点并不令人惊奇。他们确实回忆起,他喜欢凌驾于其他孩子之上。大多数他的成人朋友认为,当他认为自己是上帝时,他是在故意夸张一种宣称自己比别人优越的方法。好像他们在为索罗斯的夸张说法道歉,并为他的梦想寻找辩护,说索罗斯的话并非有那种意见。 

  有人说,索罗斯这番话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上帝,而是他认为自己可以同上帝谈话。又有人认为,索罗斯只是表达自己无所不能:这话不必认真,他还可能如别人一样,把自己比成拿破仑。 

  在很短的时间内,索罗斯肆元忌惮的胡言乱语给他造成了不良的后果。他没有赢得新的尊重。他被视为极端傲慢自大,并遭到舆论谴责。 

  现在,索罗斯已年届肠岁,他坚定不移地宣称自己首先是个慈善家,他的投资生涯仍很顺利。考虑到他的投资,他将继续尽可能地保持低调态度。然而,1992年他对抗英镑的事件,使他成为倍受关注的明星。而且他个人本身似乎也招致了相当程度上公众的关注。他愿意向世人透露其全部慈善活动。但也将继续保护其投资方面的秘密,尽管世人渴求发现他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投资者的。 

  下面的故事旨在揭示乔治·索罗斯这个杰出人物的个人生活及工作生涯,使读者对其公众形象与个人生活有所了解。 

  小孩子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他们或是相与众不同;或是声称要成为上等人;或是希望吸引众人的关注。 

  这是一个性格温顺、身体瘦弱的孩子,羞怯地梦想着——打了一个响指一一一他会成为山姆逊、史泰龙,或是——没有了浓重的口音一施瓦辛格。这个孩子几乎役离开过家,没有机会出远门旅行一番,他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或宇航员。 

  一旦索罗斯发现想要逃避公众搜索的目光是不可能的,他就寻求拓展其声誉的新办法。他从前一直转移话题,避而不谈其投资秘诀。突然间,他变得谈锋甚健,向公众宣布他喜欢金融市场的哪些部分。他对国际事务向来不感兴趣。然而,又是他在公开场合就广泛的对外政策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到波斯尼亚问题,以期引起世界各国首脑的关注。特别是,他想引起美国政治家们的注意。 

  那些熟知乔治·索罗斯的人好像要把他摔到地上来,这当然只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对于那些人而言,他们好像不愿确实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朋友或大学同学,所有有这些思想的人都在他们的排除之列。他们不可能与索罗斯共事,因为索罗斯确实是使他们感到畏俱。 

  第二节 父母的熏陶 

  年纪轻轻的乔治哪来的这种思想呢?是谁给他灌输了这些思想呢? 

  或许是他的父母亲吧,乔治的父母亲确实曾给他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父亲狄华达,和他母亲伊丽莎白也曾给他们的其他子女以此种影响,然而其余的子女却绝无这种狂做天下的豪气——以为我即是上帝。他出生在匈牙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