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0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0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赏罚贵直达人心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9)

    对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情,其它人都有两种不同态度:支持或反对,满意或不满,生克并存,两种态度形成两股势力,它们以隐性或显性的形式存在。当不满势力增长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为翻天覆地的势力。    
    这时有两种选择,一种办法是把这种力量全部压制下去,乃至在肉体上消灭他们。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直达人心的赏罚方法,疏导调整异己力量,耗散正在积聚的不利能量,来进行制衡。    
    两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但总体来说,第一种办法所付出的代价会更多一些,因为按兵法来说,“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是一个客观规律。    
    秦朝末年,秦大将章邯与项羽交战多次,都没有取胜。秦二世对章邯不满意。章邯害怕了,派长史欣去观察动向。长史欣到咸阳,赵高躲避不见,有怀疑章邯之心。长史欣害怕逃跑,赵高派人追杀。长吏欣回到章邯军中把前事向章邯做了汇报,并劝章邯投降项羽。项羽此时军中少粮,不能继续作战,于是同意了章邯的投诚,立为雍王,长史欣为上将军。    
    因为章邯手下的士兵多是三秦之地人,项羽手下的官吏甚至士卒都对投降的秦兵傲慢无礼,动辄污辱谩骂。降兵都私怀怨愤地说:“章邯这个混帐东西,欺骗我们投降项羽,如果我们能攻入函谷关打败秦回家就太好了;如果不能,项羽率兵东进,那么我们的家属就要被秦全都杀了。”    
    项羽听说了降兵的怨言,不是顾全大局,做长远打算,采用计策收买人心,而是活埋了二十多万秦兵,只有章邯、长史欣、都尉翳被排除在外,因此三秦的百姓非常痛恨这三个人,当然更恨项羽。    
    后来,项羽与刘邦约定先入咸阳的称王,刘邦先入咸阳,但项羽强迫其到巴蜀之地,因而又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    
    以上各种,都是项羽在强力压制异己力量,自己的力量也在慢慢地消耗殆尽,最后兵败垓下也就在所难免了。由此可见,赏罚也遵循柔弱胜刚强的规律,只有巧妙地收服人心,才能事半而功倍。    
    西汉末年,王莽一度被罢官回到封国新都,南阳太守见王莽地位尊贵,便派他的下属孔休担任新都相。孔休晋见王莽,王莽以礼相待主动结交,孔休知道他很爱贤,因此也以礼相答。    
    有一次王莽生病,孔休前来问候,王莽为答谢孔休,便送他一柄玉饰宝剑。孔休不肯接受,王莽说:“我之所以送这个给你,是因为我看见你脸上有疤痕,而用美玉可以消除。如果你不喜欢宝剑,我只把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你罢了。”说完便解下剑上的玉制剑鼻,送给孔休。    
    孔休还是不肯接受。王莽说:“你不肯要,是否考虑它太值钱了呢?但是又有什么比我们的友情更有价值呢?”说完便把剑鼻打得粉碎,亲手把他包起来送给孔休。孔休见他如此真诚,才十分感激地收下。    
    王莽之所以能够以一个士大夫的身份而取西汉而代之,成功地把原来西汉的臣子都变成自己的拥护者,原因就在他不是用强权来压制他们,而是不断地拉拢人心,耗散了大部分的反对力量。    
    太监李莲英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监之一,连任了同治、光绪两朝内务大总管。因为他善于笼络人心,所以有时尽管一分钱都没有掏,却得了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    
    


待人智谋第8章 赏罚分明的智谋(10)

    慈禧借60大寿重建颐和园,由于工程紧张,园中有些建筑的装修还没竣工,六十大寿就到了。    
    李莲英带慈禧在园中游玩时,故意绕着走,躲过还没修好的建筑。如果有些地面的方砖没有铺好,李莲英就紧走几步,站在缺砖的地方,用长袍遮住,挡住慈禧的视线。这一招掩饰使负责修建颐和园的官员感恩不尽。    
    李莲英在慈禧与光绪的斗争中,始终是慈禧的忠实打手,但在表面上,他对光绪深表同情。光绪被囚瀛台,慈禧故意派人给光绪送馊臭的食物,让光绪苦不堪言。    
    李莲英看在眼里,就以请安之机,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点带给光绪,使光绪感激不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慈禧带王公贵族逃往西安。    
    一路上,李莲英见光绪衣着单薄,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自己的外罩给光绪披上。一路上问寒问暖,照顾得尽心尽力,连下人都为李莲英的善意所感动。    
    由此可见,不要说那些胸怀大志的人物,就连一些为世人所不耻的太监也很懂得拉拢人心的智谋。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1)

    忍人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才能成人所不能成。    
    忍常人所不能忍    
    唐朝的娄师德是世家公子,几代都位列三公。到他自己时,也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后来他的弟弟到代州去当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辞行。    
    娄师德说:“娄家世代受朝廷恩惠,我们两兄弟现在都出来作官,一般人会批评我们世家公子飞扬跋扈,你出去作官,千万要认清这一点,多多忍耐,不要为我们娄家丢人。”    
    他弟弟说:“这一点我知道,就是有人向我脸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娄师德摇摇头说:“这样做并不好啊!你把它擦掉,还是违其怨,给人家难堪哪!有人朝你吐口水,你就让它在脸上自己干好了。”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常人之所不能成,必须忍常人之所不能忍。古往今来的英雄人物中,对此做出最精彩阐释的,无过了战国时的齐桓公。    
    齐桓公,也就是公子小白回到齐国登上王位后,决定任用鲍叔牙为相,并下令捉住管仲,准备开刀问斩。    
    这时,鲍叔牙却推荐管仲为相,自己情愿当副手。齐桓公很想不通,但鲍叔牙说:“那时我与管仲都是各为其主,管仲射您的时候,他心中只有公子纠。管仲强我千倍,如果您想富国强兵,成就霸业,非用管仲为相不可。您要是重用他,他将为您射得天下,哪里只射得衣带钩呢?”    
    于是,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对内实行经济、政治、军事诸多方面的整顿改革,对外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使齐国由乱而治,称雄于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之所以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是因为他深知个人感情应服从于定国安邦的大计。这是大义,下面这个故事中,张说因能够容忍别人而得以保全性命,则更接近于经营人生的智谋。    
    张说是唐玄宗时的名臣。    
    张说有个十分宠爱的婢女,与他的一个门生私通。张说发现这件事后很生气,准备送他到京兆尹去问罪。    
    在侍从准备捆绑那个门生的时候,他一边挣扎一边大声地叫道:“见了美色情不自禁,是人之常情。您贵为宰相,难道就没有情况紧急、需要用人的时候吗?相公何必舍不得一个奴婢呢?”    
    张说对他的话暗暗称奇,就将那婢赏赐给他,并且给了他一些钱,将他们打发走了。那门生从此音讯杳无。    
    书生离开之后,十个多月不见踪影,也无消息。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张说眼前,对他说:“我感激张公的恩德。现在我听说姚相国已经上奏陷害您,御史台已准备调查,您的危险就要临头了。”    
    张说急忙问怎么办。书生就从张说最喜欢的宝物中,挑选一件夜明帘,连夜赶到九公主府邸,将夜明帘献给九公主,请她向皇上求情。    
    九公主收下了礼物,就对玄宗说:“皇上难道不想想在东宫当太子时,不是一直想要好好对待张丞相吗?现在怎么一听到一点对他不利的消息,就要对他严加处理呢?”    
    玄宗受了感动,赦免了张说。    
    


待人智谋第9章 容人忍事的智谋(2)

    南宋休宁人程卓担任嘉兴太守时,有人伪造官府副职衙门的空白公文卖给不法之徒,用来做为契约证券使用。这种东西流传得很广,书吏们办公时发现了这件事,认为是重大问题,要不论真假,都一一追查验看,这样所罚没的钱财可增加地方不少财政收入。    
    程公说:“这不过是伪造者的罪责而已,如果一一追查检验,本地百姓就一齐受到搅扰。我认为还是安定民心更重要,增加收入的事倒在其次。”    
    他于是向百姓宣布,凡有误买假文书者,允许自己陈报,并立即给换盖真的官印,逾期不来申报者,使用时被发现就要一律没收。凡持假文书者闻讯都自动前来更换,全郡安然,没有发生动荡。    
    由此可见,懂得容人只是宽的一方面,同时还必须辅以一定的制约措施,容中有克。适当的克制是必要的,如无相应的制约措施,就把大权轻易交出去,很容易造成老虎吃猫的悲剧。    
    大胆认错的度量    
    三国时期,曹操决定北上征服塞外的乌桓。因为南方刘备和孙权虎视眈眈,因此此时远征十分危险,许多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还是率军出击,将乌桓打败,基本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凯旋归来后,曹操命人调查当初哪些人曾经不同意北伐。    
    那些人以为要受到重罚,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却给那他们丰厚的赏赐。所有的人都很奇怪:北伐已经大获全胜,劝阻的人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    
    曹操说:“北伐之事确实十分冒险。我虽然侥幸胜了,这是天意帮忙,并不表明是我决策英明。诸位的劝阻才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我希望大家以后更加敢于发表不同意见。”之后,大家更加尽心尽力地要为他效劳了。    
    曹操力排众议而大胜,却绝不骄傲,而是充分肯定有一定道理的下级,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英雄人物的度量。    
    有功则归于自己,有过则推诿给下级,是今天一些领导最大的特点之一。而只怀有雄才伟略的人,才能够象曹操这样,承认自己的错误,肯定下级的可取之处。    
    宋太祖曾因为一件小事对周翰很生气,要对他施以廷杖。    
    周翰对宋太祖说:“下臣因为才气而享誉天下,遭受杖刑,传出去实在影响我的声名。”太祖大笑,下令宽恕了他。    
    从古至今凡是大人物,必然都有这样的大度量,而决没有由着自己的性子的。    
    徐存斋由翰林院派到浙江中部当督学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岁。有一个秀才在文章中用了“颜苦孔之卓”一句,徐存斋给他把这句圈了,并批上“杜撰”二字,判为四等。    
    这个青年将要承受指责。于是,他手拿卷子向徐存斋请教:“太宗师的见解、教诲当然是正确的,但‘苦孔之卓’这句话出在杨子《法言》一文中,实在不是我杜撰的。”    
    徐存斋翻了翻书,急忙站起来说:“我这个人少年得志,当官太早,并没有很好地做学问,今天承蒙你多多指教。”于是将这个秀才的文章改判为一等。这事一时传开,人们都称赞徐存斋很有度量。    
    勇于改正自己的过失,从这里就能看到名宰相的器量和见识。听说明神宗万历初年有个秀才以“怨慕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