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24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24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吕端说:“先帝立太子,正是去年的今天。现在天子刚刚离去,难道可以马上就违抗天子的命令,在王位继承人问题上提出别的不同说法吗?”说完,拥着太子到了福宁宫,派人严加保护。    
    宋真宗登上王位后,在举行登基仪式时,天于座位前垂着帷帘接见群臣。吕端平静地站在殿下,先不拜天子,而是请求天子卷起帷帘,他上殿仔细看过,认清了的确是原太子,然后才下台阶,带领群臣拜见天子,高呼万岁。    
    接着,吕端大刀阔斧地把几个反对派驱逐出权力中心:将李继勋派赴陈州,贬李昌龄为忠武军司马,贬王继恩为右监门卫将军,安置于均州,把胡旦流放到浔州,家产充公。    
    吕端设思深远,态度镇静,老谋深算,在预知王继恩等人的计谋后,审慎防备,先果断锁住王继恩,防止节外生枝。然后以先帝的名义和顾全大体的理由说服李太后,到真宗即位后,还想到卷帘验明正身,虽属犯上之举,但却是非常时期不可忽视的一道程序。    
    最后,为真宗清除异己,稳固其地位,也是政治斗争的必经程序。    
    从这一系列步骤来看,吕端的确不愧“大事不胡涂”的美誉。小事不胡涂,不能说是有见识;大事一定不肯胡涂过去,这就是智慧加决断。    
    战国时期,孔子的学生宓不齐作单父县长,齐国人攻打鲁国,单父是必经之地。    
    单父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地里的麦子已经熟了,请你任凭人们出去收割吧!不要管是不是他种的。让单父的百姓增加些粮食,总比留在地里,让敌人获得资助强些。”他们请求了三次,宓子都不同意。    
    不多久,齐兵就来了,抢走了麦子。季孙氏听说以后很心疼,派人去把宓子拐弯抹角地骂了一顿。    
    宓子生气地皱着眉头说:“今年没有收到麦子,明年可以再种。如果让不耕种的人趁机获得粮食,就会使他们越发希望有敌人入侵。单父一年的小麦能否收到,并不影响鲁国的强弱。如果使老百姓有了侥幸获取的心理,世风坏了,对鲁国所带来的损害几代人都恢复不过来。”    
    季孙氏听了十分惭愧,他说:“如果入地有门,我难道还有脸去见宓子吗?”宓子的做法对于解救危难似乎有点迂腐,但对于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则关系甚大。    
    像宓子这样,有了长远和总体的把握,就如多了一只眼睛。这只眼睛长在身外,高屋建瓴,从上往下俯视。这样,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能看到自己,也看到对方,看到事件之内,也看到事件之外,看到现在,也看到过去将来,因此能做出英明的决策。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5)

    秉要执本抓关键    
    有人说:聪明而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聪明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又笨又懒的人可以做士兵,又笨又勤奋的人只会添乱。将军之所以能够懒惰,是因为他很聪明,这种聪明在很大程度是因为他懂得选拔利用人才,而不去亲自做应该下属做的事,这是秉要执本。    
    《汉书·艺文志》:“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秉要执本是统治的权谋,领导的艺术。那些不会做领导的人,伤形费神,愁心劳耳目,结果越是管不好单位,做不出成绩,因为他不懂得秉要执本,没有抓住根本。    
    宋朝时,御史台衙门有一名老仆役,他不仅刚强正直,还有一个怪异的举动:每逢御史有过失,他就把梃棍(一根象征性惩罚棍子)竖直。后来,衙门中的人就把梃棍作为验证贤与不贤的标志。    
    后来,范讽担任了御史。有一天,他接待客人,亲自嘱咐厨师做饭,一连叮嘱好几遍。厨师刚离开又叫他回来,一再叮咛。    
    这时,范讽突然发现老仆役手中的梃棍竖起来了,他奇怪地问他为什么。    
    老仆役回答说:“凡是指使下属,只要教给他方法,然后要求他完成任务就够了。如果不按法去做,自然有常刑去处罚,何必亲自喋喋不休呢。假使让您掌管天下,你能做到每一个人都去告诉他怎么做吗?”    
    范讽听后既惭愧又佩服。    
    一个厨师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那么饭店经理则是以无味调和五味。下属以自己能胜任专长某种工作为有才能;领导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下属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领导以善于听取下属们的意见为有才能。下属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领导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    
    美国军事家巴顿曾经说:挑选管理者,要挑选那个能够把事情管好而不是做好的人。;    
    作为领导,正是因为不必事事操心,所以才能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问题大都是相对而言的,除了必须解决的问题之外,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忽略,如果要先解决掉所有的问题才行动,那就什么也做不成。    
    吴王征召各诸侯国盟会,卫侯来迟了,吴国人就包围了卫侯的馆舍,准备把他抓起来问罪。    
    子贡听说后,来见吴国太宰伯嚭,对他说:“卫国的国君来之前,必然要与众官员商议,众人必然有的赞成有的反对,争论不下,所以来得晚了一点。那些主张来的人是你的朋友,那些反对来的人,是你的仇敌。如果你抓了卫国国君,是打击了朋友而有利于仇敌啊。”    
    伯嚭心悦诚服,就放弃了抓卫侯的想法。子贡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汉惠帝时,曹参为齐国丞相,萧何死后,曹参被召往长安继萧何在中央任丞相。临别的时候,他嘱咐继他任齐相的人说:“要把齐国的刑狱和集市留意好。”继任的齐相问道:“国家的政治没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事情了吗?”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6)

    曹参说:“监狱和集市都是安排坏人的场所,你现在如果处理不好二者的平衡关系,把坏人安置到什么地方去呢?”    
    战国时,郑国的相国景差有爱民如子的名声。    
    有一天,景差坐着马车带着随从外出,出都城走了一段路,发现前面车马拥挤,道路堵塞,景差让随从上前察看,原来前面很长一段路淤泥堆积,坑坑洼洼,车、马每行到此便难以前进,马摔倒路边,车陷进泥里,人只好下车去拼命推拉那些车、马,搞得十分狼狈。    
    景差命自己的随从都下去帮忙推车拉马,自己也下车指挥,使混乱的局面慢慢变得有秩序起来。    
    又有一次,景差坐车经过一条河边,只见一个老百姓卷起裤脚走过河,因为时值隆冬,那人上得岸来,两条腿已经冻僵,全身也哆嗦成一团。景差看到这个情况,赶紧叫随行的人把那冻得浑身发紫的百姓扶到后面的车上,拿过一件棉衣盖在他身上。好半天那人才缓过气来,对景差真是千恩万谢,感激不尽。    
    景差关怀老百姓疾苦的事情传开了,大家都称赞景差是个了不起的人。    
    可是晋国大夫叔向却与众人持相反的态度。叔向说:“作为一个相国,景差并不称职,只不过是个庸才罢了。假如他真正胜任本职工作,就该对交通情况、桥梁道路了如指掌。对泥泞的路面及时加以维修而不至于到了走不通时去指挥疏通。至于桥梁,他该在春季就动员百姓把河沟渠道清理好,在秋季就组织人力物力将渡口桥梁修复、架好。到了寒冷的冬季,连牲畜都不能走过河了,何况人呢?可见景差胸无全局,不会深谋远虑,算不得称职的相国。”    
    与秉要执本相对的是事必躬亲。将将就是秉要执本,将兵就是事必躬亲。对普通人而言,事必躬亲是个人风格,无可厚非,但对于领导者来说,事必躬亲事必躬亲却是管理的大忌,对于整个集体的运转可能是致命的。    
    道理非常简单,如果什么都亲自过问,一竿子插到底,实际上是越俎代庖,那还要手下的人干什么呢?更大的危害还在于,事必躬亲一方面使下级感到不被信任,另一方面还会使下级的下级不听上司的话而直接亲附于你,从而造成职责不明,政令不通,人际纠葛不清,矛盾斗争尖锐。    
    所以,事必躬亲实际上是领导无能的代名词。正是想通了这些道理,丙吉才能够“问牛不同人”,知大节,识大体。    
    问题在于,很多领导人,包括英明的领导人都想不通这一点。    
    诸葛亮七出祁山时,工作起来废寝忘食,凡是处罚二十棍以上的都要亲自过问。他老对手司马懿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吃得少,又事必躬亲,哪里是长久之计呢?”    
    当然不只是司马懿看到了这一点,诸葛亮手下也有人曾对诸葛亮直言相劝,认为“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管理工作有自己的规矩,对下级之间的工作不能越级代劳),并以丙吉问牛不问人,陈平不知钱谷之数等为例加以论证。    
    当然,诸葛亮也有他的难处,所以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说到底,还是不懂的秉要执本的重要性,只不过反映在对下属信不过上而已。    
    


治事智谋第10章 抓大放小的智谋(7)

    观远数和识大道    
    社会虽然复杂多变,但它总有其规律可寻的。一个人对于社会而言虽然渺小无比,但是如果对它全长远和整体上进行了解和认识,那么就会逐渐聪明强大起来。    
    很多人能“详小事、察近物”,却不能“观远数,识大道”:所谓“远数”和“大道”,是指光明足以普照四方,智慧足以统帅万物,手中的权力足以应付变化万端的时局,推行的义举足以使经济繁荣,威望足以遏止对手发难。能够辩别下属们反映的情况是否实事求是,然后通过实际行动来明白兴废的根源,精通安危的界线。    
    春秋时,公孙仪作鲁国宰相。他自小喜吃鱼,鲁国的官员就都争着买各种鱼送上门去,公孙仪却从不接受。有时别人偷偷放下一条鱼在府门口,公孙仪也让人挂起来,直至干了也不吃。    
    他的弟弟问他:“你那么爱吃鱼,却不受别人送的鱼,是为什么呢?”    
    公孙仪回答道:“正因为我爱吃鱼,所以才不能收鱼。因为一旦收下了鱼,就得照人家的意愿去办事,那就将违法乱纪。犯了法,就会被罢官。到那时即使想吃虾米,恐怕也没人送了!不收别人的鱼,就不会因为贪赃枉法被罢官,虽然没吃别人送的鱼,却能保证自己能有钱买鱼吃。”    
    小事情明白,大道理忽略,对身边的人和事一清二楚,对长远的问题却稀里胡涂,自古以来没有不因此而误事的。而公孙仪能够从一条鱼能反省到送鱼者的用心,再从中看到隐藏其中的危险。看似平易的智慧,却足令后世贪利亡身的蠢人汗颜。    
    宋真宗时,鲁宗道在做右正言之官。一次,皇上召见他。使者到他家,却找不到他。过一会,却从酒市饮罢归来。使者怕他难堪,与他相约说:“皇上若怪先生来迟,当以什么理由来回答?”宗道说:“以饮酒实情相告。”    
    使者说:“这样,皇上会降罪。”    
    鲁宗道严肃说:“饮酒是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