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30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30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群小。    
    苏东坡的坎坷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如何才智超群出众的人,都应该保持不露锋芒的态度。更何况很多人并不具备东坡先生的才气,而又四处夸耀本领如何高强,这种表面上的聪明,更是一种危险的无知,因为到头来他们很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战国时宋王对丞相唐鞅说:“我处罚的人很多了,但是大臣们越发不畏惧我,这是什么原因呢?”    
    唐鞅说:“您所治罪的,都是一些犯了法的坏人。惩罚他们,没有犯法的好人当然不会害怕。如果您要让你的臣子们害怕,不如不区分好人坏人,不管他犯法没有犯法,随便抓住一下就治罪,这样的话,大臣们就知道害怕了。”    
    宋王恍然大悟,深深地点了点头。不久,宋王就下令把唐鞅杀了,大臣们果然很害怕。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5)

    世上自作聪明的人,特别是那些没有任何道德品行的人,往往就像唐鞅这样无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智谋的人虽然足智多谋,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要知道:一个愚笨的人,不会对他人造成威胁,也就不会招来忌恨。相反,一个表现过于精明的人,财必会引起他人警惕,并招来忌恨。    
    在战国时期,魏文候手下有员将领叫乐羊。有一次乐羊领兵去攻打中山国。这时,恰恰乐羊的儿子正在中山国。中山国王就把他儿子给煮了,还派人给乐羊送来一盆人肉场。    
    乐羊悲愤已极但并不气馁,毫不动摇,他竟然坐在帐幕下喝干了一杯用儿子的肉煮成的汤。    
    魏文候知道后,对堵师赞夸奖说:“乐羊为了我,吃下他亲生儿子的肉,可见,他对我是何等的忠诚啊?”    
    堵师赞回答说:一个人连儿子的肉都敢吃,那末,这世上还有谁他不敢吃呢?“    
    乐羊打败了中山国,凯旋归来时,魏文候奖赏了他的功劳。但是,从这开始,总是时时怀疑他对自己的忠心。    
    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有时表现太过火,反而不如甘心做一只迟钝的乌龟。    
    装愚示傻法是对付强硬对手的有效武器,试想,当你和一位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的人对峙时,你即使有再广博的学问、再丰富的数据、再严谨的逻辑、再高深的理论、再精辟的见解、再锋利的辩词,又有什么作用呢?    
    这好比一个人运足了气挥拳朝你打来,你不仅不还手,还后退走开,对方的尴尬可想而知,肯定比自己挨一巴掌还难受。    
    春秋末期,齐国的隰斯弥曾经去见田成子。田成子和他一起登上高台向四面望。三面的视线都畅通无阻,只有南面被隰斯弥家的树木所挡住,田成子也没有说什么。    
    隰斯弥回到家里,让人把树砍倒,斧头刚砍了几下,隰斯弥又不让砍了。他的管家问:“您为什么变卦了?”    
    隰公说:“有句谚语:知道深渊有鱼的人命运不佳。田成子有隐晦的秘密,事端重大,而我又表现出了解得很细微,我一定身处危境。看来不砍不会有什么罪过,而察觉到他人没有说出来的秘密,那罪过就大了。所以不能再让人伐树了。”    
    聪明人要装出愚争取主动。反之,若对方以我为智者对待,便会多方防备,我反而不易得手。此当为自恃聪明者戒。    
    在与人交往时,不要让别人知道你了解他,尤其是秘密。假如不可避免地碰巧撞破了秘密,一定要显得不明就里,一无所知,千万别显出明白的样子。忘记了这一点,必然会惹火烧身。    
    某报曾载一小故事说,同有两位才学相当的秘书常为某领导拟文稿。甲秘书的文稿因常有瑕疵,要领导改动后才被采用,乙秘书的稿子却总是无须改动便被采用,然而得到提升的却是甲秘书。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6)

    虽然这则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桩笑话,但我们却不难体会出甲秘书的苦心,而乙秘书,却只能做一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悲剧人物。    
    不可越雷池一步    
    田单做齐国的宰相时,有一次过淄水,有老人淌水过河,被冻得打颤,田单解下皮衣给老人穿,引起了齐襄王的反感,说:“田单这样施惠于人,是不是想夺取我的江山?不早些准备,恐怕他就要先下手了。”    
    田单知道后,很恐惧,一个以串珠玉为生的匠人对他说:“我可以为您求解脱。”    
    于是他去对齐襄公说:“大王不喜欢宰相做好事,这会抢夺您在百姓心中的地位。您不如表扬田单的慈善,下令说:‘我担心有人在挨饿,田单就收容饥民到府上;我担心有人在受冻,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衣给他们穿。他的这种行为使我很满意。’田单做了这样的好事,大王能表扬他,这样一来,感激田单做好事,也就等于你大王做了好事,人民就要感谢你了。”    
    从此以后,人们在街谈巷议时都说:“田单所以会爱拥民众,那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呀!”这也许就是晏子说的:“从礼制上讲,个人做好事不能超出家族的范围,朝廷的命官不管皇帝的私事”    
    东西昂贵到极点,就意味着要降价便宜,便宜到极点,就意味着要涨价,政治也是这个道理。至于沉重到极点不能再加负荷,那么其势头一定倾向于变轻。    
    唐德宗时,王叔文常侍候太子下棋。有一次,在下棋中间议论起政事,谈到宫市的弊端。    
    太子说:“我正想劝谏皇上,废止宫市。”在场的人都称赞太子的胆识,只有叔文默默无语。    
    其它人告辞后,太子留下王叔文,问他为什么不吭一声。王叔文回答说:“太子的职责是侍候皇上吃饭,早晚给皇上请安,不能非议其它的政事。陛下在位已有多年,如果怀疑太子收买人心,你拿什么话为自己辩解?”    
    太子听后,大吃一惊说:“不是先生提醒,我哪里会想到这些?”从此对王叔文格外宠信。    
    处于权力中心的人,遇事留一定余地,使自己能够伸缩,这才是韬光养晦的高杆手段。    
    三国时,曹操曾向贾诩请教立太子一事。贾诩知道这是曹操的家事,无论怎么回答都有离间别人骨肉的嫌疑。曹操追问:“先生为什么知而不言?”    
    贾诩答非所问地说:“不,我只是突然想起了两个人。”    
    曹操问:“谁?”    
    贾诩答道:“袁绍和刘表,”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7)

    众所周知,袁绍、刘表正因为曾有废长立幼之念,使得兄弟阋墙,家国不宁。曹操哈哈大笑,轻拍着贾诩的肩膀:“先生不仅谋略过人,也特别善于处理他人父子关系。”    
    贾诩示曹操以前车之鉴,终于使曹操决下心来,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貌似漫不经心的回答,不仅巧妙地帮助曹丕确立了地位,而且也没有越过干预曹操家事的雷池,避免了猜疑。    
    狄青是宋代名将。他任枢密使的时候,非常爱惜士兵,士兵们每次得到军衣、军粮,都说:“这是狄家爷爷赏赐给我们的。”    
    朝廷对此极为不满。当时文彦博在中书省执掌政事,他建议派狄青作两镇节度使,让他离开京城。狄青向皇上陈述说:“我没有功劳,怎么能接受节度使这一职权呢?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到远离京城的地方去呢?”    
    仁宗皇帝认为他说得有道理,就向文彦博转述了狄青的话,并说狄青是个忠臣。潞公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他得了军心,所以才发生了陈桥之变。”    
    仁宗嘴上没有说什么,但心里却十分同意。    
    狄青却一点也不知道这些事,又到中书省找文彦博为自己辩解。文彦博直视着他回答说:“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惊恐得倒退了好几步。狄青离京作了节度使,朝廷每月两次派遣宫中的使者去慰问。狄青每次听到使者来,就整日疑心重重,不到半年就惊惧身亡了。    
    不做无谓的牺牲    
    任何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是有起伏,有高低潮。遭遇曲折之时,应该平静地接受这种现状,冷静地等待,等待时机到来,而不做无谓的牺牲,这样才能显出一个真正英雄的长远眼光、全局观念和宽阔胸怀。    
    春秋时郑穆公的女儿夏姬,后世称她为“一代妖姬”,是当时的名女人,陈、郑等好几个国家都亡在她手里。据说她好几十岁了还不显老,许多诸候都被她迷住了。    
    最初她嫁给陈国的大夫御叔,丈夫死后,她和陈灵公及朝中大夫孔宁、仪行父私通,搞得朝廷乌烟瘴气。陈国的大夫泄冶看不下去,就向他们提出规谏。    
    陈灵公自知理亏,无颜面对泄冶,就买通一个刺客把泄冶刺杀了。    
    后来,子贡就这件事情问孔子:“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朝纲,泄冶因为规劝而招来杀身之祸。泄冶的行为与纣王时代的比干相同,能不能说泄冶的做法合乎仁道呢?”    
    


治事智谋第12章 韬光养晦的智谋(8)

    孔子说:“不能这样说,因为比干之于纣王,从私人关系方面讲,他们是皇亲,比干是纣王的叔父;从公的方面讲,比于是皇帝的老师。比于是为保住殷商的宗庙社稷,所以他下决心牺牲自己,希望用自己的一死使纣王悔悟,所以比干当时的心理状态,是真正的仁爱之心。泄冶就不同了,他只是陈灵公的部属,地位不过是个下大夫,并没有血缘上的亲密关系,在陈国这样一个政乱君昏的国家,聪明人本应挂冠而去,可是泄冶没有这样做。他以如此低微的地位,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想用区区一身,纠正国家领导人的淫乱昏庸,死了也是白死,一点用处都没有。象他这种作法,爱国之心还是有的,至于说到忠与仁却毫不相干。他所做的只是无谓的牺牲而已。”    
    这位泄治也真够冤枉的,莫名其妙被刺杀,又被孔子扣了一顶无谓牺牲的帽子。    
    东汉陈寔字仲举,才名和德行为世人所崇尚。    
    汉灵帝刚继位时,中常侍张让,权倾天下。张让的父亲死了,灵柩送回颖川安葬。虽然颖川郡的官吏乡绅都前往迭葬,名士们却谁也不愿去参加。只有陈寔一个人单独前往吊唁。后来太监得势,再次诛杀党人,张让看在陈寔的面上,保住了许多党人的性命。    
    陈寔这样做并不是怕死,因为他曾经自愿入狱。汉桓帝的时候,党铜之祸发生,逮捕了二百多人,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陈寔却说:“我不进监狱,众人就无所依靠。”    
    竟然自动到监狱中,请求将自己囚禁。后来遇到大赦才获得释放。这件事与佛祖舍身饲虎相近,但却更为入世也更加高杆。狄仁杰事奉武则天,陈平和周勃事奉吕氏,都是出于不做无谓牺牲的心理。    
    辛弃疾流落在江南一带,豪侠的气概却一点没改。一日,陈同甫来拜访他,走到附近的小桥,陈同甫催马跳跃三次,马却三次退避。陈同甫大怒,拔剑砍了马头,徒步前行。    
    辛弃疾在楼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