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人生智谋串串烧 >

第43章

人生智谋串串烧-第43章

小说: 人生智谋串串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个御史被派到某县办公事,惹怒了那个县的县令,县令暗地里派宠爱的妾去侍奉御史,御史同那妾很亲呢,于是那妾就乘机私下里偷走了御史小箱子里的印章。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6)

    不久御史找印,发现小箱子空了,心里怀疑是县令干的,但不敢说出来,于是推说有病,不处理政事。但是这样拖下去也不是办法,焦急之中,他听说县学一位教官智谋出众,于是乘着那教官前来探望病情之际,他把县学教官叫到床头,向教官述说了上述情况。    
    教官听完以后,教御史如此这般。    
    当天半夜,御史在厨房里放了一把火,火光照亮了天,郡县官员前去救火,御史拿着放印的小箱子交给县令,其它官员也都各人有自己照看的东西。    
    等到火灭了,县令呈上放印的箱子,印就在里边了。    
    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应当象这样镇静自如。能想出这些计策的人,胸中必须有源源不断的圆润融通的能力。    
    明代的梅国桢(号衡湘)作少司马,也就是兵部侍郎的时候,总督三镇。他每逢胡族尊长叩塞门表示服从,都冷静地稳定了对方军心。遇到汉族人偷了夷人东西的就依法处置。遇到夷人在赏金之外还提出非分要求的,他也丝毫不让。    
    一日,一位胡人酋长忽然拿几十两铁来进献说:“这是我们沙漠的新产。”    
    梅衡湘心里暗想:“如果沙漠里能产铁了,我怎么可能不知道呢?根本不会有这种事,他们是希望我放松禁铁的命令呢!”于是他慰劳了这位酋长,并将他送回。    
    随即用这些铁铸了一把剑,剑柄刻上某年某月某酋长赠。同时发了一个公文,给各边界地区:“虏中已经产铁,不必再对其出售釜。”(意思是说胡人地区已经产铁,今后不必再卖给他们铁锅。)    
    后来胡人缺锅,又派人提出要铁的请求。梅衡湘说:“你们国已有铁了,可以自己铸锅嘛。”    
    胡使者纷纷说没有铁。梅衡湘就拿出剑来给他们看,胡使者立刻叩头请罪,从此不敢再对梅公说一句谎言。    
    梅衡湘的智谋,比起那位再三自吹自擂“小范老子胸中有百万甲兵”的范仲淹,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刘舜卿任雄州知州,雄州当时是宋辽边境地带,经常有人进行破坏活动。一天,有人把州城门关的锁偷走,送到辽国去领赏。门官不敢声张,悄悄地把此事报告给刘舜卿。    
    刘舜卿并不细细查问此事。只是让门官去换一个大些的新门键装上;几天以后,辽国把偷锁的人送回雄州,并且把门锁也带回来了,想羞辱一下刘舜卿。    
    刘舜卿见了对方来人说:“我们没有丢失门锁。”    
    命人拿到城关门上去试试,门键比锁大了几分,锁不上。刘舜卿把偷锁的人和门锁又交还给对方让他们带回。辽国人大为丧气,反过来把偷锁的人痛殴了一顿,然后赶了出去。    
    以逸待劳之谋当然不仅仅用于军事斗争,举凡政治风云、经济跌宕、生意算计、股市观望、期货投资、棋局厮杀,乃至日常生活谋划,只要以简驭繁,沉着应变,就能做到以逸待劳,百战不殆。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7)

    离间对手收渔利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实际上就是说的不付出一点代价,轻轻松松地坐收渔人之利,这样的好事,谁都不愿放过。    
    坐收渔利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是静观其变,做黄雀、渔翁一样的第三者,隔得远远地坐山观虎斗,以看戏一般的鉴赏眼光来欣赏对手因内乱而自相残杀,杀得两败俱伤,等戏演得差不多了,便顺手牵羊似地将厮杀双方收入囊中,然后高唱凯歌得胜回营。    
    别一种是主动出击,潜入对手内部去挑动自相残杀,或者制造矛盾,各个击破,然后得利。渔翁之利是诱人的:不付出或少付出而获得大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秦昭襄王对范睢说:“天下的英雄豪杰,现在都鼓吹合纵,聚集在赵国,谋划攻打秦国,我们该怎么办。”    
    范睢说:“大王不必忧愁,让我来破解他们的谋划。秦国与天下的豪杰并没有什么仇恨,他们谋划来攻打秦国,不过是为了求得一已的富贵。就象一群狗在一处,卧的卧,立的立,走的走,停的停,不会互相争斗,如果投一块骨头过去,每只狗就起来抢夺,并且互相撕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有了那块骨头,互相就会起争夺之意。”    
    秦王于是派范睢带了五千金,在武安大摆宴会,送给一些主张合纵的豪杰,结果黄金用了还不到三千斤,他们就互相攻讦争斗起来,攻打秦国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所谓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实际是说内部纷争倾轧,为他人坐收渔利提供了条件和前提。反过来说,在对手内部制造内江,挑起矛盾,把水搅浑,便为坐收渔利创造了条件和前提。在中国历史上,利用和制造矛盾坐收渔利的案例,可以说是俯拾皆是。    
    西汉时,爱盎为人慷慨识大体。宦员赵谈因为得到君主的宠幸,常欲加害于爰盎。爰盎为此很忧虑。    
    爰盎的哥哥爱子仲做常侍骑,对爰盎说:“你当众污辱他,他以后虽然讨厌你,皇上却不再相信他了。”    
    一次皇上到东宫去,赵谈侍奉皇上乘车,这时爰盎伏在车前说:“臣听说能够与陛下共同乘车的都是英雄豪杰。现在汉虽然缺乏英雄,但陛下怎么单单同被阉割的人一同乘车呢!”皇上听了微微一笑,立即把赵谈赶下车,赵谈哭着下了车。    
    从此以后,虽然赵谈深恨爰盎,不停地说他的坏话。但任凭他巧舌如簧,皇帝却再也不听了。    
    凡事皆有矛盾,有矛盾就可以取而用之。矛盾论学得好,就善于在敌我友各方中分析出矛盾,利用矛盾,运用智谋转嫁矛盾,使自己从矛盾的漩涡中跳出来,从危机中脱身,然后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    
    这个谋略不久就被东晋时的温峤所借用,不过是演化为借酒生事来挑拔离间而已。    
    东晋时大将王敦准备造反时,把温峤任命为丹阳令尹,并特别为温峤举行了一个饯别酒宴。温峤害怕他离开后,王敦的军师钱凤在王敦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行酒到钱风时,钱凤还没饮酒,温峤假装醉酒,用手击打钱凤,打落他的头巾且厉声说:“你钱凤算什么玩意儿?我温太真行酒,你竟敢不饮!”    
    钱凤十分不高兴,王敦认为温峤是醉了,便对钱凤加以劝解。    
    次日,钱凤对王敦说:“温峤与朝廷的关系极密切,不要随便相信他,应该多小心他。”    
    王敦说:“温峤昨天是喝醉了才对您无礼,但你怎能因此说他坏话,诬告他呢!”对温峤仍深信不疑,让他离开了。    
    这是故意将与对手的矛盾公开化,从而避免被对手恶意中伤的办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将与对手的矛盾隐藏起来的办法,达到破坏对手阵营团结的目的。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8)

    王绪这个人平素好到王国宝那里说殷荆州的坏话。    
    殷为此很是忧虑,就跑去向王东亭求教。王东亭说:“你只要常去见王绪,到了那里就命周围的人退下,然后随便议论些什么事,这样时间一长,王绪与王国宝就要疏远了。”殷荆州按此去做。    
    一日王国宝见了王绪,问道:“那人与你说了些什么?”王绪答:“都是些家常话。”王国宝认为王绪对自己有所隐瞒,两人的友情就越来越淡薄,于是二王议论殷荆州的谗言也就停止了。    
    这也是曹操离间韩遂与马超的老方法。实际上,这种例子在现实之中也多得很,其神机巧妙并不输于古人。    
    巧伪装兵不验诈    
    孙子曰:“兵以诈立。”“兵者,诡道也。”    
    诡诈即是战争的代名词,诡诈是一种权变,是以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各种手段迷惑敌人的一种骗术。这种权变和骗术既是战争的一般规律,也是一个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人所必要的素质。    
    从战略角度上,形势往往有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可能达到的一面,从战术角度来讲,虚实变化往往是可以用人的主观能动性造就的。这就需要谎言来大显身手了,用谎言来让对手看不清自己的虚实。    
    兵不厌诈,其实说的是在前提既定的情况下,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尽可以千奇百怪,没有一定之规。一切竞争的目标都是要取得胜利;为了取得胜利,可以运用一切手段,包括伪装和欺骗的手段。换句话说,为了达到取胜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    
    宋朝时狄青征讨侬智高,大军集结到了接近前线的桂林。    
    出征前,他听说南方有崇尚鬼神的风俗,于是让人准备好一百个铜钱,作出与神订下誓约的样子,祝祷说:“万能的神啊,如果你想让我军获胜的话,请让铜钱的正面都朝上。”    
    左右幕府的官员都劝他不要这样做,担心倘若不如意,会动摇军心。狄青不听,一定要投掷铜钱。这时成千上万的士卒都紧张地注视着狄青,只见狄青挥手一掷,一百个铜钱落地,竟然全部正面朝上。    
    全军欢呼,声震林野。狄青也非常高兴,让左右的人取一百个钉子来,按着铜钱落地时疏疏密密的原状,贴地将铜钱钉住,然后用青纱将这块地面笼照起来。狄青亲手把它封死,说:“等到我们凯旋回来时,一定拜谢神灵,然后再取起这些铜钱。”    
    敌人听说这件事后,十分紧张,认为是天助狄青,因此军心震动惶恐,很快被狄青率军平定。狄青凯旋归来时,履行前言来取钱。拔开钉子以后,幕府的人才看到,这一百个钱原来是特制的,两面都是正面。    
    当时作战任务艰巨,军心惶惑不稳,因此狄青借用神来鼓舞士气,以坚定大家的信心,同时扰乱敌人的军心。    
    


克敌智谋第14章 常胜不败的智谋(9)

    把这个道理再往前推一步,似乎可以说,只要目的正确,为了达到目的,可以采用一切手段。这当中包含着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从现实出发,面对现实选择手段。因为,现实常常是难以超越的;幻想代替不了现实。    
    春秋时期,周王姬林继位,年轻气盛,不管三七二十一解除了郑国国君姬寤生在中央政府的职务。这对姬寤生的声望是一个打击,他立即向国王报复,派遣军队进入王城洛阳附近,把边界麦田里的小麦刈割而去。稻米熟时,再把稻米刈割而去。姬林除了七窍生烟外,毫无办法。    
    不久,郑国跟宋国开战,不分胜负。郑国国君姬寤生打算利用国王的剩余价值帮助自己,这才到洛阳朝觐。    
    姬林挖苦地问他:“郑国粮食收成如何?”姬寤生说:“托大王洪福,五谷丰登。”姬林做出如释重负的模样说:“那就好了,王城的粮食,我可以留下自己吃了。”    
    然后送给姬寤生十车小米,以此来羞辱他说:“请你收下,郑国如果有荒年时,请不要再抢。”    
    但是姬寤生是一个脸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