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励志人生电子书 > 追随智慧 >

第13章

追随智慧-第13章

小说: 追随智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大部分著作在台湾和大陆都不能被容纳,只有香港肯出版。
但这些事情都是开复长大之后才能悟出的。至于当时,他只记得:“父亲是一个非常不爱讲话的人,尤其在家里很少说话,只是埋头写他的东西。”到了1990年,在离开大陆40年之后,李天民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四川。女儿说,那是“很震撼的一次旅行,回来后情绪久久不能平复。”回到台湾的那个晚上,81岁的老人把自己在大陆拍的照片取出,令家人观看,指出哪个是祖母之坟,哪个是家乡的文殊院。又交代家人,在他去世后定要将他的骨灰送回家去,葬于祖母身边。最后取出一方石印,那是四川一位金石篆刻家送他的纪念。老人默默诵吟石印上的诗文,及至念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时候,不禁失声。
1993年老人病逝的时候,面容安详,嘴角带着微笑,但所有家人都明白,在他的内心深处必定留下极大遗憾。
因为他在弥留之际曾经告诉儿女,他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来到水边,在一块石头上捡到一方白纸,上面写着:中华之恋。还说,他有一个计划竟然不能实现,那就是84再写一本书,书名叫做《中国人未来的希望》。
所有这些情节,令开复震撼。父亲去世后台湾《中外杂志》刊登纪念文章,说他“与书为伴治学谨严”。但儿子心中必定知道,父亲之所以积数十年精力于大陆人情世故,乃是出于不能抑制的思乡之情,而不独是为了做学问。这也正是开复格外景仰父亲为人,并且一定要将父亲遗传的对联带在身边的最重要的缘由。
开复在11岁的时候离家赴美,完全是出于母亲的开明。
那一年大哥从美国回来,看到他整天背书,被升学的负担压得不能喘息,没有玩的时间,也没有朋友,可是学的东西全都没有用处,那情景就像现在中国大陆一样。“这样下去,考上大学也没用,”大哥说,“不如跟我到美国去吧。”母亲是开复心目中的独裁者,但却心地善良,说话做事都是直截了当。她说开复是全家最聪明的孩子,所以最为宠爱,对开复的期望也最高,管教最严。
在她的管教下,开复每天按时做作业,背书写字稍有差错,便有挨打之虞。这样一个母亲,居然很容易地同意开复赴美。
85她说,她知道很多伟大的人出自美国。而她没有说出来的一句话是,她相信儿子也将是一个伟大的人。
到了开复离家的那天,母亲忽然担心儿子一去不返,盯着他说:“绝对不可以娶美国老婆。不然你就不是我的儿子。”11岁的儿子根本不明白母亲在说什么。母亲只好又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表达她的意思:“每个星期用中文写一封信。”这一回儿子听懂了,并且一直到今天还唸唸不忘。
现在,李开复不仅娶了中国老婆,而且把家也搬回中国来了。一时间,这事成了美国华人圈中议论的话题。
李开复曾经依靠智慧成为美国计算机领域的传奇人物,但现在他的行动中所具有的感染力和戏剧效果,显然超出了智慧的范围,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向他靠拢。李开复后来评价自己举家搬到中国的行动时说:“这个决定对后来的结果还是很重要的。”那几天,李开复的电子邮件特别多,电话铃声也不断地响,这些人过去都曾问过他,是不是过个一年半载就回美国,现在方知,此人真是孤注一掷,至少也会比较长期地留在中国。他告诉每一个向他询问的人,他“对86老板没有承诺”。意思是微软需要他干几年就是几年。不过,他对老婆有承诺。那一次先铃要他直截了当地说明,他到底打算在中国呆多长时间。李开复说:“至少5年!
5年之内,不提回去的事。5年之后,你要还是想回美国,我就跟你回去。“最初的追随者那个夏天,在人才济济的雷德蒙,只有两个人的话令李开复感到欣慰。一个是微软公司的软件检测工程师陈宏刚,另外一个是微软公司的研究员凌小宁。前者毕业于西安交大,又完成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博士学业。
这时候西安交大的老师表示希望他回到母校效力。他对老师说,他要先在美国证明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之后才会回国。他学的是数学而非计算机。当他到微软公司来应聘的时候,这一点让他在首轮面试中处于劣势。但接着就有一个真正识才的人出现,似乎是从天而降的“伯乐”。此人真叫厉害,知道陈宏刚对计算机并非内行,但却看出他有一种天赋的才能:对计算机软件的感悟力。
于是破例聘他来完成检验之责。微软的任何一个软件产品在上市之前,都须先行在自己的阵营中超负荷运行,87以发现其中弊端,也叫“臭虫”。陈的工作,就是专门寻找“臭虫”。陈对自己的第一个成功感到满意,就连微软把他列在“临时工”之列--只要对他的工作不满意就随时可以让他走人,也不在意。
学校只能培养人才,不能培养天才。这样说一定会叫学校的老师不高兴,但在陈的身上,你会发现情况真的如此。上班第二周,这个从来没有学过软件的人,居然发现检验小组所有人使用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于是随着自己的感觉任意行事,结果找到8个“臭虫”。此后一周,30个。又一周,40个。而检测小组的其他人,一个星期也只能找出10来个。他的工作令所有同事惊讶不已,更令软件制作工程师汗颜。先前的“伯乐”如今是陈的老板,他走到陈的身边,问他是怎样做到的。陈支支吾吾,不敢说自己另辟蹊径,但老板对他已有充分信心,说,“不要紧,说说看。”陈于是大着胆子指出那些行家的问题。老板大悦,逢人宣告自己的英明:“你们看,我们有那么多检验员,但是我们的1/6的臭虫都是一个人发现的。可是这个人居然还是个‘临时工’!”然后又对陈说,“我很自豪,他们都不愿88意雇你,是我做了一个冒险的决定雇了你。现在我要再冒一次险,让你成为正式员工,并且来领导这个小组。”陈宏刚开始领导这个检测小组,心里则念念不忘当初对西安交大的老师说过的话。
人人都说比尔.盖茨把世上人才尽收帐下,此话有些夸张,但的确不是空穴来风。如果说陈宏刚是寻找毛病的高手,那么凌小宁的专长就是创造新的事物。此人70年代是北京大学的工农兵学员,80年代是北大的硕士研究生,等到他在美国俄勒冈州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的时候,90年代已经开始了。凌出生在江南水乡无锡,长在北京。从根本上说,他经受的是典型的中国教育,而且是在革命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不过,他并不喜欢政治口号而格外热衷于技术。1967年,他随着红卫兵的潮水轰轰烈烈地在全国串联了一圈,回到北京之后,人家背了一大堆红卫兵小报回来,他却把母亲给他的零花钱买了一堆五金工具,包括一把钳子,一个锤子和一个改锥。那一年他15岁。他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露头的。先是热衷于化学。他在商店里寻89觅了一大堆价格低廉的试管、烧杯和酒精灯。回到家里,做出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把玻璃管在液化石油气炉上烧红,弯成各种形状,又将大大小小的试管连接起来。
天平太贵,买不起,他居然能够自己制作。这一连串奇妙幻想的最后结果是做出了各种各样的火药,以及一种袖珍火箭。每当火箭在院子里面拖着火焰呼啸升空的时候,他就会欢呼雀跃。但是终于有一天,三个警察闯进他家,带着搜查证和拘捕证,对他的父母说,有人检举他们的孩子在私造军火。还说,西单商场刚刚发生了爆炸案件,导致死伤无数,警方已经查证,其爆炸物乃是民间制造。父亲惊得目瞪口呆,母亲吓得两腿发抖,他们对儿子的“罪行”一无所知,只知道儿子沉溺于“科学发明”,所以每逢儿子向他们要钱的时候,宁可省吃俭用,也不拒绝。警察听说“作案者”只有15岁,也觉得此事蹊跷,答应暂时放他一马,但还是彻底搜查了孩子的房间。警察留下了孩子,带走了孩子的“百宝箱”。那里面装着他的所有瓶瓶罐罐,也装着他的激情和幻想。
小宁只好改弦更张,学做半导体收音机。那是60年代末期,中国人还不懂得计算机是什么东西。老师在学90校里对学生说,那是“帝国主义的玩艺”,比不上我们的算盘。不过,晶体管已经有不少。小宁看到那黄豆大小的东西居然拥有庞大的电子管的效果,觉得真是神奇。
这时候他已经有了工作,被分配在一个轧钢厂,每天8小时,只是重复一个动作:把沉重的钢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他干得挺开心,因为这能让他赚到一笔钱--每月18元。他把钱都买了晶体管,任自己的幻想和激情融在“单晶硅”中。没想到这一“融”,就融入了计算机的世界。
但他真正成为微软公司的软件工程师,是在20多年以后了。那一年他已40岁,在微软这个年轻人的世界中,未免嫌老,可他总是以20岁的激情和想像力来工作。如果不是那场所谓“革命”耽误了他十几年的时间,他不是也能像周围的伙伴一样,从20多岁就开始自己的创造历程吗?
他是“过来人”,懂得眼前的一切来之不易,所以更加珍惜。他总是问自己:“当我拥有一个机会的时候,意味着什么?”当然意味着奉献,就像中国人常讲的“主人翁”,但是还有更多的东西。“你不仅拥有责任,而且91拥有权力、利益、信用。你付出很多,得到也很多。”他说,“你不断地积累起来你的信用,就成为一个领域的旗帜,也许可以叫做精神领袖。”现在他已经不是那个面对警察的孩子了。假如有人来阻止他,他也一定会做他认为应该做的事。他刚到微软公司不久,就遇到过一次这样的事。关于这件事情的传说,已经写进微软研究院的通讯中。实际的情况则更加动人。那次微软正在准备出资100万美元购买一个软件。就在合同准备签订的时候,凌小宁来了。他说这笔钱不用花了,他自己就能做。老板问他有多大的成算,他说:“60%成功,40%失败。”老板愿意看看他的方案,但却心存疑虑,所以只给他3天时间。凌小宁3天没有睡觉,写了3张纸。一大群专家聚在一起讨论,不禁大感兴趣。在经过一番认真修改之后,凌小宁对老板说,“现在我有80%的成算。”老板说:“好,我们听你的。拒绝合同。”此后的事情整个微软的人都知道了。凌小宁在3个月后拿出了他的设计,果真能够取代公司原来打算购买的那套东西,看上去更漂亮,更容易操作,所以成为专利,成为微软很多产品的一部分。不过,它的英文名92称很拗口,译成中文,叫做“图形自动化显示”。直到现在,仍然没有人能做出比这个更漂亮的东西。凌小宁也就成为这一方面的权威,像他本人后来说的--“旗帜”。
那些想要探索这个领域的人,大都来找他询问一些难解的问题。“如果我再多做一年,我就会成为这方面公认的专家。”凌小宁说。
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微软并不少见。从技术上看,凌小宁的“图形自动化显示”比起李开复的语音识别系统、张亚勤的多媒体压缩与传输、沈向洋的“同心拼图”、张宏江的视频检索,要简单得多,其理论的地位也会差上一个档次,所能节省的100多万美元,在微软每年数百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