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壳电子书 > 教育出版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5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5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眷属定,虽然遍知,确确实实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三昧就没有了。世间人也确实有相当的智慧,也有相当的能力,今天科学家种种的发明,那不能不说是智慧,这种智慧在佛法里面称为世智辩聪。为什么?它里面没有三昧。如果里面有普贤三昧,我们就能想像得到,所有一切发明决定是利益众生的,决定不可能产生副作用的。今天科学技术固然有一点便利,但是那个副作用太大,副作用真正明显的威胁到一切众生生死存亡。这什么原因?智慧里头没有普贤三昧,是世智辩聪,没有真实智慧。真实智慧是从三昧起来的,戒定慧三学,三昧是定,普贤菩萨入定,后面这个圆满智慧才现前。
  经上这个意思非常明显,我们想学,真的是不知道从哪里学起,但是也不能不说说。在这一句里面,「知三世念念无差别」,这就是「善巧智三昧门」,善巧智就是我们一般讲的后得智。后得智是权智,无所不知从这个地方起来,起定了。起定就现这个境界,一出定就无所不知,是他自己平素真修的素养。以这个修养的条件,感得十方诸佛的加持,圆满的后得智现前,清凉讲的遍知。这一句最重要的就是「知三世念念无差别」,这句话里头的意思很深。《金刚经》上也说,《金刚经》怎么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金刚经》上讲「亦如电」,这个地方讲的「三世念念无差别」,你要不懂这一句的意思,你的智慧当然生不起来。你所生的还是妄想分别执著,依旧是用你的意识心来学《华严》,你没有离心意识,经文的奥妙你无法体会。第二句:
  【从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三昧门起。】
  前面一句「能知」,这一句「所知」,清凉讲这叫「能所一对」,实实在在不容易,『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华严经》我们念到此地也不算少,没有看到经上讲恒河沙数,讲数量大,「世界海微尘数」,跟一般大乘经上讲的不一样。这一部经释迦牟尼佛说了,在当时印度不能流通,一直到佛灭度之后六百年,龙树菩萨出现,这部经流通的因缘才成熟。你要问为什么?我们现在读这个经文了解,小根性的人不能接受。前面讲经开始的时候,讲这一部经的当机者是法身大士,凡夫里面有没有?有!有一类叫大心凡夫,他不是法身大士,他是大心凡夫,量大福大,他听了不会反对,他听了能接受。如果没有大心凡夫,这一部经没有法子流通。这种大心就是经论里常常形容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有这样的大心,一展卷自自然然心心相应。所以心量小,不能学这个法门,这个法门一开口「世界海微尘数」。有「知三世念念无差别善巧智」,你才能知「三世一切法界所有微尘」,知道微尘里面有世界,世界里头又有微尘,你才真正知道宇宙的真相重重无尽,它不是一个平面,它是立体的;它不是一个单纯的,它是多元的。自性的本体、德用,在这里显示不思议的解脱境界,这个解脱就是大自在、大圆满的境界。第三句:
  【从现三世一切佛刹三昧门起。】
  清凉在这里告诉我们「现广刹」,刹土确实佛刹是最大的,这是世间人无法想像的。佛刹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大乘经上常讲的三千大千世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佛刹,都有普贤菩萨在诸佛面前入定。华藏世界这一位普贤菩萨出定,他们也统统都出定,一起一切起;起就是出,一个出定,统统都出定了。第四句:
  【从现一切众生舍宅三昧门起。】
  这是「现居处」,清凉大师说跟上面一句合起来,这是「世界总别一对」。世界是总,众生的住处。佛,我们拿现在话来说,生活活动的区域是三千大千世界,一般众生活动的区域是他居住的所在,这是现实的现相。今天我们的人类算是相当聪明,发明了许许多多高科技的技术,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现在我们的活动范围可以遍及这个区域,这个区域是地球。现在还没有办法到地球之外其他的星球,我们现在还做不到。在科学技术没有发明的时候,生活活动范围很小,确确实实古人常讲的「老死不相往来」。真的,住在乡下,一辈子没有进过县城,他的活动范围就是他居住那几个村庄,方圆没有超过五十里的,真有!而且很多,那是他的舍宅。现在交通便捷,所以有人说地球缩小,变成地球村,是真的,一点都不错。既然变成地球村,村民的关系就非常密切,这个事情来得很突然;科技的发展也不过最近一个世纪的事情,一个世纪之前,科技虽然启蒙,但是没有今天这样的便捷。
  一百年前轮船比帆船进步多了,可是那个时候从中国到美国横渡太平洋,坐那个时候的轮船航海到美国,顺利大概也要一两个月;如果遇到大的风浪,可能要三个月才能到达,哪像现在十几个小时就到达?这在古人连作梦也想不到,现在人能做到。我听说现在在发展一种快速飞机,速度可能比现在的科技要快出一倍,换句话说,将来从中国飞到美国,大概只要四、五个小时,发展得太快,地球上的居民观念上转不过来。转不过来,疑虑的心就会生起来,从疑虑再发展就变成冲突、就变成摩擦,麻烦就来了!如何消除这种疑虑、摩擦?最好的办法就是密切往来。所以今天观光旅游这个好,现在卫星电视、网路传递讯息,这个好!今天生活在地球上,不是局限一个小的地区,因此我们要懂得,起心动念一定要为整个村庄来考量,不能为自己一个家;地球是一个村,一个国就是一个家,再不能说只为我家,我还要考虑到邻居,我还要考虑我们全村的村民,这样才能够把疑虑化解,争端消灭,大家才能够过和平、幸福、繁荣、互助合作、美满的生活。
  这要靠教育,《学记》里面所讲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我在讲席里面也常常提到,真正能够救这个世界众生的人有两种人,一个是国家的领导人,一个是电视广播的主持人,这两种人有能力挽救世界,也有能力毁灭世界,都在他一念之间。为什么?「缘」操纵在他手上。我们佛法讲缘,世间人讲权,大权操在他手上,吉凶祸福那就看他念头怎么转了。他的念头要是转成念念为整个地球村著想,天下太平,人民幸福;如果念念为自己家里著想,不考量到别人,灾祸临头,当然要起冲突。冲突的根本原因我们要知道,国际之间的冲突,起因在哪里?起因在家庭。夫妻冲突、父子冲突、兄弟冲突、族人冲突,再发展到社会的冲突、国家的冲突,这还得了吗?这是从形迹上来看。如果更深入一层的观察,冲突的起因根源在哪里?根源在自己。真正的根就是自己本性与习性的冲突,这才是根源。《三字经》上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本性!本性是至善纯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的善是习性,习性跟本性的冲突,这个麻烦大了!
  儒跟佛知道这个病根,孔老夫子跟释迦牟尼佛就像一个高明的大夫一样,为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治病,他把病根找到了,知道这个根源是本性跟习性的冲突。所以他们教导的这个方法,是从诚意、正心、修身,从这个地方下手。但是要怎样诚意?必须要把烦恼断掉。格物是断烦恼障,致知是断所知障。格物是什么?物是物欲,你对於一切物质享受的欲望,你要懂得控制,不能放纵,一放纵很难收回来。所以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瞋痴慢你要能断,你要有能力控制住,不让它泛滥,这是格物。致知是求真实智慧,破所知障,换句话说,致知里面它教学的内容,对於宇宙人生真相你要明了。烦恼断了或者是完全控制住,智慧现前,你的意才诚,心定了。那个诚意就是这个地方讲的三昧,诚意达到极处就是普贤三昧。正心是什么?我们现在念这一段就是正心,正心是诚意的起用。
  佛法讲菩提心,菩提心有体有用,体是什么?佛在经上讲至诚心,你看看跟孔老夫子讲的诚意是一样的!儒讲正心,佛法里面讲菩提心的自受用,深心;他受用,大悲心,深心跟大悲心儒家讲一个正心。自受用好德好善,利己利人,这是正心。然后才谈到身修,自身的冲突没有了,换句话说,本性跟习性通了,没有障碍了。本性是善的,习性也善,善恶的善跟本善的善能相应。我们本身,现在讲是心里面的矛盾没有了,身心安乐,你在生活里面自自然然就是自在随缘。我们今天总结佛法的教诲,里面有「看破、放下、自在、随缘」,看破是致知,放下是格物,看破是破所知障,放下是破烦恼障,果然落实了,怎么会不自在?所以我们的生活自在安乐,随缘度日,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会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了;愈清楚、愈明了,你就愈自在,你就愈快乐,这一定的道理。
  如同诸佛菩萨,从来没有为自己想过,所以它叫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念的是念众生,无念是对自己,对自己确实是无念。念念为众生,行行为众生,应化在世间,这个身体是众生的,不是自己的,没有自己。身体在这个世间干什么?为一切众生服务的一个工具而已,这个工具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离苦得乐是从果上讲的,做一定要从因上下手。因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那就是要教学,教化众生。我们看儒、看佛,都是现在人所讲的「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断恶修善要身教,要做出榜样来给人看,破迷开悟可以用言教、意教,断恶修善要偏重在身教。这三种教学就是三种加持,我们前面念这一段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身加、口加、意加,加持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为他们做得度的增上缘;这个得度就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增上缘,帮助一切众生转凡为圣。所以这个教育是圣贤的教育,转凡为圣的教育,是真正彻底圆满解决问题的教育。
  觉者,我们说觉者大家容易体会,诸佛如来是觉者,孔老夫子、孟夫子也是觉者;再看看这个世界上,东西方古老的这些宗教创始人都是觉者。觉者必定如是,一定是从事於多元文化转凡成圣的教育,他一生搞这个东西,这里头有大乐在。你看看这些人,他们的日常生活过得很简单,都是很清苦,说明什么?格物的功夫做到家了,决定不会受外面这些五欲六尘的诱惑。财色名食睡在他面前,他已经如如不动,确确实实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释迦牟尼佛做得很彻底,得大自在。孔老夫子出现在中国这个地区,度这个地区的人,示现出一个榜样,中国人能接受,中国人能够尊敬。释迦牟尼佛示现在印度那个环境,所显示的一切,印度人欢喜,印度人能接受。如果两个对调一下,孔子到印度去,释迦牟尼佛到中国来,都不会被接受。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体会到佛法里头讲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它才能收到效果。每个地区众生业缘不相同,生到这个地区,跟这个地区都是有缘的,没有缘他不会到这个地区来,业因相近。
  现在许许多多人还参不透这个道理,看不清这个事实真相,现在必须要说明了,时节因缘到了。许许多多宗教的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4 1

你可能喜欢的